2008年高考精选模拟2008年高考模拟卷四4810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高考精选模拟2008年高考模拟卷四测试题
2019.9
1, ,开妆镜也;,
梳晓鬟也;
2,苟利国家生死以,。

3,寄意寒星荃不察,。

4,生活是语言的源泉,留心观察,趣味无穷。

请根据语境,或写带有“打”
字的熟语,或解释熟语含义。

要求所填的内容,与原材料协调完整。

“打”是一个“一专多能”的字,其基本意义是“击”,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
中,又可以衍生出许多有趣的意思来。

如:从旁帮人说话,叫“打边鼓”;
没有固定的居所,四处凑合,叫“打游击”;从中说和,调解纠纷,叫“打
圆场”;事先惊动了对手,叫“打草惊蛇”;打击失去威势的人,叫“打死
老虎”;(1) ,叫“打退堂鼓”;心无集体或大局,
只为个人或局部利益打算,叫(2)“”;为避免出错事先
忠告,叫“打预防钟”;形容人或物非常稀少或优秀,很难找得到,叫“打
着灯笼没处找”。

(3) ,叫“打肿脸充胖子”;
学习、做事断断续续,缺乏恒心,叫“(4) ”。

答:(1)
(2)
(3)
(4)
5,下列是“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问卷调查统计表,阅读后请对支持与反对两类情况作出结论,不得出现数字。

调查结果表明:。

(不超过50字)
6,阅读下列一段话,按要求答题。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
桂椒,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
未可谓善鬻珠也。

”故事中的郑人显然是舍本逐末,取舍失当。

只欣赏
盒子的漂亮外表,却不知道珍珠的贵重。

根据《韩非子》中“买椟还株”一则寓言,更换不同角度作合理的新解,
替换画线部分内容。

语言简洁,不超过50字。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又见桃源
马卡丹
一片桃林,一条小溪,粉红的花瓣顺流浮沉,似乎还泛着几丝清香。

小溪的尽头是窄窄的洞口,山洞的尽头是淡淡的人烟,鸡鸣、犬吠,三五间屋、十数亩田,一个农人蓑衣箬笠吆牛把犁,犁开丝丝春雨……
这样的意象屡屡出现在梦境,这样的梦境屡屡印证在现实。

在湖南桃源,在重庆酉阳,在庐山,在武夷,在闽中的桃源洞……这一刻,我又走在一个叫做桃源的风景点。

尽管这儿从未留下过陶渊明的足迹,却并不妨碍导游宣称此地才是正宗的桃源:陶翁本就未曾涉足桃源的呀,《桃花源记》说的只是渔人的故事,那个渔人误入的肯定是这里。

你看这桃林、这小溪、这山洞、这洞天深处的别有洞天,与陶翁的描写几乎不差分毫。

再说,这样的好山水,酷爱幻想的陶渊明,怎么不可能在梦里到此神游呢?
导游的振振有辞开初我只觉好玩,渐入佳境,方才觉得这歪理似乎不歪。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别有一天地……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仿佛就是走在《桃花源记》的字里行间,每一步都在印证着陶翁美文的一个字符、一个标点。

陶翁或许真是在梦里到过此处的啊,哦不,他的梦里,怎么会有当今旅游开发的喧嚣呢?他笔下那些怡然自乐的黄发垂髫,那些“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淳朴山民,又怎么会有目突突期盼孔方兄的眼神呢?不要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新景点了,就是那些遐迩闻名的景区,那些竞相标榜如假包换绝对正宗的一个个“桃源”,哪一处瞄准的不是你的钱袋子呢?
“桃源”的争夺也许是当今最为激烈的一类文化资源的争夺了。

比如赤壁,比如隆中,比如女娲故里、伏羲故里、黄帝故里,都有若干地方互相争抢、各不退让,但参与争夺的毕竟还是少数,毕竟只是关联密切的地方才有争夺的资格。

桃源则不同,她本来就是陶翁的想象陶翁的梦,大江南北,相似于桃源景致的所在知有多少,谁不可以亮出“桃源”的招牌呢?陶翁足迹停留的地方固然当仁不让,就是陶渊明做梦也未曾梦到的所在,照样可以“传说”、可以有“民间故事”证明其“正宗”地位。

不要说早已目迷五色、心陷物欲的现代人,即便起陶翁于地下,怕也是难以辨识真伪的。

平心而论,这些林林总总难以计数的“桃源”,与陶翁笔下实在是极为相似,一样的林,一样的水,一样的洞,一样的别有洞天。

无林的栽上了林,缺水的引来了水,不是洞天深处别有天的,可以开一段曲里拐弯的洞、布一出豁然开朗的景,现代的仿真术,还有什么不能造出来呢?但造得了“形”,“神”却是造不出来的,那深层的内涵是造不出来的。

走在一个个“桃源”,我的心情总先是欣喜然后再深深的失望:所有的桃源都极似桃源又极不似桃源,所有的桃源都极具其“形”却不具其“神”,那怀揣薪水、套上蓑衣箬笠吆牛下田来回表演的“农夫”,那领着津贴、身着古装面对游客频频作秀的“黄发垂髫”,哪里有一丝桃花源中人的味道呢?孜孜讫讫在细部打磨务求其似的现代人,为什么不去追求陶翁的意境,追求桃源的深层内涵呢?
说起来,桃源的景致其实是很普通的,不过就是桃林、小溪、山洞、农田,不过就是些安居乐业、淳朴无争的男女老少,为什么却让那么多的现代人魂牵梦萦呢?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在世俗的风尘中摸爬滚打日趋麻木的心,多么需要安顿、需要小憩。

无怪乎会有那么多的“桃源”,
无怪乎还有那么多的“桃源”在源源不断地新发现、新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桃源都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只是,这些人造“桃源”,真能抚慰现代人受伤的心灵么?
人世间或许是不会有桃源的,所有寻觅桃源的人,都注定像那个武陵渔人,再也不得桃源之门而入。

渔人是这样,陶渊明也是这样,真正的桃源是永远找不到的,正因为找不到,才会有《桃花源记》那样的神来之笔;正因为找不到,桃源才会有那无尽的永恒的魅力。

对于每个寻觅桃源的人来说,桃源只在心中,只在梦里。

何必苦苦追寻呢?当静夜来临的时节,当晨曦初吐的时候,请安顿好你的心,静静咀嚼桃源的滋味。

转过身,离开仿真的茅舍、土屋、田畴,离开作秀的“农夫”、“黄发”、“垂髫”,重新走入曲曲弯弯的山洞、走向回程。

暗黑的洞壁拽着我的目光终于脱离了赝品,一片暗色中心头只觉一派澄明。

仿佛“捧心西子”,我庄重地捧紧我的心,那里,珍藏着我的桃源。

1.纵观全文,现实中林林总总的“桃源”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概述。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这样的意象屡屡出现在梦境,这样的梦境屡屡印证在现实。

(2)桃源只在心中,只在梦里。

3.文章最后一段“仿佛‘捧心西子’,我庄重地捧紧我的心,那里,珍藏
着我的桃源”,根据上文,理解“我的桃源”的含义,并分析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简要分析文章以“又见桃源”为题的好处。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去年,持续了一年多的“厄尔尼诺”现象迅速消失后,“拉尼娜”随即粉墨登场了。

那么什么是拉尼娜?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

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新名词。

意为“小女孩”,正好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

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

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

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

特别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

那么,拉尼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
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

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信风,是指赤道两边热带地区的低层大气刮向赤道地区的行风,在北半球被称为“东北信风”,南半球被称为“东南信风”,很久很久以前住在南美洲的西班牙人,利用这恒定的偏东风航行到东南亚开展商务活动。

因此,信风又名贸易风。

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

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

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同样对气候有影响。

拉尼娜与厄尔尼诺性格相反,随着厄尔尼诺的消失,拉尼娜的到来,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将发生转变。

总体说来,拉尼娜并非性情十分温和,它也将可能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其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但其强度和影响程度不如厄尔尼诺。

1.下列对“拉尼娜”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

B.拉尼娜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名词,中文意思是“小女孩”。

C.拉尼娜的现象和语意均与“厄尔尼诺”相反,是反厄尔尼诺现象。

D.拉尼娜和厄尔尼诺是交替出现的,在厄尔尼诺之后必然发生拉尼娜。

2.根据文意,下列对“拉尼娜”形成的原因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拉尼娜与赤道两边热带地区的低层大气刮向赤道地区的信风相关联。

B.信风使得赤道东太平洋地区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因而导致拉尼娜现象。

C.拉尼娜与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相关联。

D.海表温度偏低,使得气流东沉西升运动加剧,信风不断加强,持续加剧了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冷,形成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3.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与作者观点吻合的一项是
A.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将来拉尼娜现象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

B.信风又名贸易风,很久以前人们就利用它开展商务活动。

因此它对人类有益无害。

C.拉尼娜与厄尔尼诺性格相反,拉尼娜与厄尔尼诺对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将有明显的区别。

D.拉尼娜并非性情十分温和,它也将可能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但其强度和程度不如厄尔尼诺。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穷鬼传[戴名世①]
穷鬼者,不知所自起。

唐元和中,始依昌黎韩愈。

愈久与之居,不堪也。

为文②逐之,不去,反骂愈。

愈死,无所归。

流落人间,求人如韩愈者从之,不得。

阅九百余年,闻江淮之间有被褐先生,其人,韩愈流也。

乃不介而谒先生于家。

曰:“我故韩愈氏客也,窃闻先生之高义,愿托于门下,敢有以报先生。

”先生避席却行,大惊曰:“女来将奈何?”麾之去,曰:“子
往矣!昔韩退之以子故,不容于天下,召笑取侮,穷而无归,其《送穷文》可覆视也。

子往矣,无累我!无已,请从他人。


穷鬼曰:“先生何弃我甚耶?假而他人可从,从之久矣。

凡吾所以从先生者,以不肯从他人故也。

先生何弃我甚耶!敢请其罪。


先生曰:“子以穷为名,其势固足以穷余也。

议论文章,开口触忌,则穷于言;上下坑坎,前颠后踬,俯仰跼蹐,左支右吾,则穷于行;蒙尘垢,被讥刺,忧众口,则穷于辩;所为而拂乱,所往而剌谬③,则穷于才;声势货利,不足以动众,磊落孤愤,不足以谐俗,则穷于交游。

抱其无用之书,负其不羁之气,挟其空匮之身,入所厌薄之世,则在家而穷,在邦而穷。

凡女之足以穷吾者,吾不能悉数也,而举其大略焉。

”穷鬼曰:“先生以是为余罪乎?是则然矣。

然余之罪,顾有可矜者,而其功亦有不可没也。

吾之所在,而万态皆避之,此先生之所以弃余也。

然是区区者,何足以轻重先生?而吾能使先生歌,使先生泣;使先生激,使先生愤;使先生独往独来而游于无穷。

凡先生之所云云,固吾之所以效于先生者也,其何伤乎?且韩愈氏迄今不朽者,则余为之也。

以故愈亦始疑而终安之。

自吾游行天下久矣,无可属者,数千年而得韩愈,又千余年而得先生。

以先生之道而向往,曾无一人,独余慕而从焉。

则余之与先生,岂不厚哉!”
于是,先生与之处,凡数十年,穷甚不能堪,然颇得其功。

一日,谓先生曰:“自余之先生也,而先生不容于天下,召笑取侮,穷而无归,徒以余故也,余亦悯焉。

顾吾之所以效于先生者,皆以为功于先生也,今已毕致之矣。

先生无所用余,余亦无敢久溷先生也。

”则起,趋而去,不知所终。

【注】①戴名世:清初桐城人,字田有,一字褐夫,文中被褐先生即指
自己。

②为文:指韩愈《送穷文》寓庄于谐,文中韩愈认为被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五鬼缠身。

③剌谬:违背常情、事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送穷文》可覆视也覆:查核
B.入所厌薄之世薄:轻薄
C.然余之罪,顾有可矜者矜:自夸
D.余亦无敢久溷先生也。

溷:打扰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凡吾所以从先生者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B.数千年而得韩愈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C.以先生之道而向往,曾无一人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D.顾吾之所以效于先生者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寓言式散文,文章借助穷鬼与被褐先生的对话,抒写了作者的不平之意和愤世之情。

B.穷鬼虽穷,却不肯苟且附人,附于被褐先生,是因为九百余年才找到一个像韩愈这样的一个人。

C.被褐先生之所以要赶走穷鬼,是因为人一旦沾上穷鬼,就会穷于言、穷于行、穷于辩、穷于才、穷于交,时时困窘,事事困窘,于世不容。

D.穷鬼与被褐先生相处几十年,使得如召笑取侮,穷而无归,不能容于天下,终无所用,因而不敢久留,匆匆离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女之足以穷吾者,吾不能悉数也,而举其大略焉。

译文:
(2)于是,先生与之处,凡数十年,穷甚不能堪,然颇得其功。

译文: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天净沙·鲁卿庵中[张可久]
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

红叶山斋小小。

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

⑴“青苔古木萧萧”,此处景语对全诗的表情达意有何作用?
答:
⑵此诗所写时令为秋天,当无梅花盛开之景,作者为何还要说“探梅人过溪桥”?
答:
测试题答案
1, 明星荧荧绿云扰扰
2, 岂因祸福避趋之
3, 我以我血荐轩辕
4, 答:①做事中途退缩或撒手不干;②打小算盘;③硬撑门面,假装有能耐;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5, 答:大部分人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持赞同意见,对国际劳动节和传统节日的调整略有持反对意见。

6, 答:示例:椟本就是美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即使是贵重的珍珠也是难于交换的。

7, 1.答:都是精心仿选出来的;只具其“形”,不具其“神”,缺少陶翁的意境和桃源的深层内涵。

2.(1)答:人们内心向往着自由自在的桃源美景,并在自然与现实中寻找、仿造桃源美景。

(2)答: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心灵为功利所困,人造“桃源”不能真正抚慰现代人这一精神创伤,真正的桃源是人们心中宁静的精神家园。

3.答:宁静自由的精神境界。

作者表达了对现代人的精神迷失的痛心之情和摈弃功利、固守自己精神家园的执着之心。

4.答:“桃源”象征了人们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桃源”为线索,把陶翁的桃源、人造桃源、心中的桃源贯串起来;“又”字提示不同“桃源”的对比,从而揭示文章的主题。

8, 1.答案:D 解析:应为“海温冷暖交替变化”,并非“拉尼娜和厄尔尼诺是交替出现的”。

2.答案:B 解析: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是自然现象,不一定导致拉尼娜现象,不能构成因果。

3.答案:C 解析: A项“将来”错,文中只对历史作归结,并没有对以后作推断;B项“无害”错;D项偷换概念,“强度和程度不如”指的是气候,并非“灾害”。

9, 1.答案:B 解析:鄙薄
2.答案:D解析:D意为“只是,不过”。

A 一表原因,一表凭借的手段;
B一为连词,一为动词“好像”;C曾:一为“竟然”,一为“曾经”。

3.答案:D解析:“终无所用”错,“颇得其功”、“毕致之矣”。

4.参见译文:
穷鬼,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

唐朝元和年中期,开始依附昌黎韩愈。

韩愈和他住了很久,不堪忍受啊。

写文章(《送穷文》)驱逐他,(他)不走,反而骂韩愈。

韩愈死(后),(他)无所归依。

流落人间,寻找像韩愈一样的人跟随,找不到。

经过九百多年,听说江淮之间有个被褐先生,这人是韩愈一类(的人物)。

于是未经(任何)人介绍就到先生家拜见。

说:“我是原来韩愈的家客,私下听说先生有很高的道义,愿意托身在(您的)门下,不敢说有什么可以报答先生(您的)。

”先生离开座位倒退着走,大惊说:“你来这想要怎么样?”挥手让他离去,说:“您走吧!从前韩愈因为你的缘故,不被天下(人)所接受,召人笑话侮辱,贫穷而没有(一个好的)归宿,他的《送穷文》可以查看到。

您走吧,不要连累我!不得已,请托身其他的吧。


穷鬼说:“先生怎么这么狠心地抛弃我呢?假如有其他人可以跟随,早就跟随别人了。

大凡我之所以要跟随先生的原因,是因为不愿意跟随其他的人。

先生怎么这么狠心地抛弃我呢!敢问我有些什么罪过。


先生说:“您用穷(字)做名字,它的情形必然足以使我穷啊。

议论作文章,开口犯忌,在言语上就会穷;上下坎坷,前仰后翻,俯仰之间局促小心,左右为难,在(人世间的路途)行走上就困难;蒙受尘封和诟骂,被人讥讽,担心众人的议论,便在言论上穷于辩护;所做出的行为违常错乱,所追求的(理想)乖张错误,那么在才智方面就穷。

名声势利和钱财,不足以让众人羡慕,直率孤傲愤懑,不能和世俗和谐,便在
朋友交往游玩方面缺乏。

抱着那些没有用的书,背负着放荡不羁的志气,带着空无一物的身体,进入所厌恶鄙薄的世间,那么在家是穷,在国(也)是穷。

凡是你足以使我穷的,我不能全部数到,只是举个大概罢了。

”穷鬼说:“先生把这当作我的罪吗?这的确是这样的。

但我的罪,却有可以值得骄傲的,而且它的功劳也是不可埋没的啊。

我所到之处,人间百态都躲避了,这就是先生之所以抛弃我的原因啊。

然而区区小事,怎么足以左右先生你呢?而我可以使先生你放歌,让你哭泣;使你激动,让你愤懑;让先生您在无穷(的知识、真理海洋)之中(遨游)独来独往。

凡是先生所说的,本来就是我可以效力于先生的啊,那怎么会是伤害呢?况且韩愈至今(声明)不朽的原因,就是我造就的啊。

因为这个原因韩愈也是先是怀疑最后信服(我的啊)。

自从我漫游天下这么久了,没有可以倚靠的人。

几千年找到韩愈,又(过)一千多年找到先生。

沿着先生的理想追求的,(天下之大)竟然没有一个,只有我崇拜您而跟随您啊。

那么我对先生您,难道不是很厚待吗!”
从此,被褐先生和他相处,总共几十年,穷困得不能忍受,然而颇得它的好处。

一天,穷鬼对先生说:“自从我到先生这里,先生却不能被天下人所容纳,招来讥笑侮辱,穷困没有归所,只因为我的缘故,我也怜悯你啊。

只是我所用来效力于先生的,我都认为对先生有益,如今已经全部完成了。

先生没有用得着我的地方了,我也不敢长久打扰先生了。

”就起身,匆匆离开,不知到哪里去了。

10, 答案:(1)青苔、古木、写出了友人的隐居环境的幽静。

“青苔”、“古木”喻示着主人隐逸岁月之长久,象征着主人高标出世的隐逸情怀。

(2)此非写实而乃写意,梅树瘦硬有节疏朗多姿,梅花香开苦寒,作
者以梅花喻高士,表达对朋友高洁品格的赞美。

着一“探”字,写出自己造访友人时怀着深挚的情谊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