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那树》教案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那树》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那树》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那树》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挖掘能力,重新认识生命及人与周围生物的关系等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1、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老树的命运。

2、难点在于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

【教学设想】教师试图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教学课时】一课时。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导语: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着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

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有那么一棵树,他又经历着怎样的命运呢?让我们一起来关注那树的命运。

二、赏析文章1、每个都会有自己的容貌特征、个性、经历,每个事物也会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

我们先来看看文中那树有哪些特点?(学生齐读第1~3段) 提示:很久很久(破败荒凉,远离现代文明。

)坚固稳定(虽老但生命力旺盛,甚至被奉为神灵,人们敬畏老树。

)2、那确是一棵老树,他又为人类做了些什么呢?(功用)提示:给行人纳凉,给鸟栖身之所,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又给情侣以温馨的感觉。

用一个词概括──荫庇。

3、而就是那株世世代代长久地造福于人类的老树又遭遇了什么样的命运,作者给予老树和人类是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被伐(用电锯、利斧及美制十字镐等现代化的工具,还将断根闷死在层层石子柏油之下。

)作者的感情:对树──同情、怜悯、敬重等。

对人──愤恨之情溢于言表。

(此处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的句子赏析品味,读出其中的感情。

)4、设想老树不被醉汉撞上,是否能幸免于难?(学生稍加思考就能回答──不能。

因为此事只是老树被伐的偶然因素)为什么?提示学生自读文章第5~8自然段。

进一步挖掘老树惨遭屠杀的必然因素(根本原因)。

学生根据文章有关语句讨论回答。

可分为客观原因(人类的急功近利和对老树的漠视);视主观原因(树没有脚,他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为人类无私奉献是他的职责)学生自由朗读第8段,体会老树的情怀,引起学生对老树命运的共鸣。

九年级语文教案 第7课那树9篇

九年级语文教案 第7课那树9篇

九年级语文教案第7课那树9篇第7课那树 1教学构想:这篇散文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性和很高的艺术性,值得认真揣摩和品味,然而由于笔者能力所限,不能挖掘其万一,只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自己的感受,准备学习一点皮毛而已,感到不胜惶恐。

本课的教学,笔者认为,一方面要把它当作语文教材来学习,要很好地掌握文章涉及的基础知识,例如字词的识记与运用,篇章的结构与安排,语言的生动与抒情等等,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有所收获,从而提高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另一方面,要把本文当作认识自然、透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教科书来学习。

在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到底该怎样与发展极缓的自然相处呢?在自然面前,人类有时是劫掠者,有时又是自然的奴仆,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带来学生的深刻的思索,这对于我们国家的的经济建设,环境保护,保持生态平衡,是大有裨益的。

另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情感价值等。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设计了以下教案,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品味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语。

2、情感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3、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命运。

2、关键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

2、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掌握生字,扫除阅读障碍。

教师做好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两幅漫画导入。

在地球村,自然万物都有生存的权利,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许多动、植物消失了,甚至遭到人类的无情的摧残和杀戮。

这是多么不公平的事情啊!人类的这种行为将给自己带来怎样的结果呢?许多事实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今天我们来学习《那树》一文,让我们来进一步的探讨和认识这个问题。

《那树》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那树》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那树》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那树》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那树》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那树》的基本情节、主题,发现作品所展示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2.了解叙述性短文的特点,理解作者运用描写、对话、心理描写等手法达到表达作品主题的目的;3.能够运用提问、归纳、比较、分析等方法进一步理解作品;4.提高阅读能力,丰富情感、语言、文化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1.作品的基本情节、主题;2.了解叙述性短文的特点和表达手法;3.学习如何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1.班会习惯养成(5分钟)2.新课预习(10分钟)通过介绍作品《那树》的作者、题目、背景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翻阅课本,了解文章的背景、意义;重点让学生了解《那树》的主要情节。

3.教师讲解(20分钟)通过对作品全文的点拨讲解,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基本含义,强化阅读能力。

讲解思路如下:(1)作品题目的含义按照自己的理解,解释《那树》的含义,引导学生进入文本;(2)作品的基本情节告诉学生作品主要讲述一个人从小到大和生命里的几个阶段,这个人的父亲一直告诉他,他们家族的长寿秘诀是那棵尤物树枝条的茶,但是这种秘诀的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3)作者如何表达主题引导学生游读全文,分析作者如何通过人物的情感变化、心理描写等方式表达作品的主题——亲情、责任与传承等。

(4)文本的特点及运用的手法讲解叙述性短文的特点,以及作者运用描写、对话、心理描写等手法达到表达作品主题的目的。

4.探究和讨论(25分钟)(1)提问式探究:通过回答以下问题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语感:1)主人公的名字叫什么?为什么没有明确提到?2)为什么一开始家里不让主人公碰尤物树?3)为什么主人公毕业后仍然选择留在老家?(2)感性讨论:由学生发表个人感受,或分享家族文化小故事,或群体合作,将课文中提到的“担当”二字寓意丰富起来。

《那树》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那树》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那树》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教学目标:积累并学会运用在关词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冲突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教学难点: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冲突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人类常常把我们居住的地球称为绿色星球,那是因为: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枝繁叶茂的森林用绿色装点我们的家园。

但是今天它们在疾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台湾作家王鼎钧就曾对一棵树的命运慨叹不已,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那树》。

板书课题:那树五、看题目,读一读品味赏析1、请用“______”划出表现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你认为句中哪些词用得好?(6段)2、请用“”划出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9、11段)3、想像一下:蚂蚁和那树告别时,它们会互相倾诉些什么?分组学习讨论、交流。

①这几句话中作者用了哪些事物代表人类文明,你认为哪些词语(1)用得好?谁进一步说说为什么用得好?②这些词在诵读时怎样处理?(重读)请齐读,注意突出重音。

①文明发展的速度如此迅速,那树是难逃浩劫了,找找工人砍伐那树情景的句子。

②从刚才找的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具求内容谈谈。

③在作者的笔下类是非常残忍的,刚才……除此之外,作者竟然(2)把伐木工人称为什么?④面对那树作者又充满了无限的同情,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大家看,作者在写那树时,只是把它当作一颗植物来写吗?谁来读一读,品味一下。

⑤请大家在描写砍伐那树的语句中,任选几处读一读,读出感情来。

小结:作者把他的爱憎流露于笔尖,流淌出一行一行的文字,我们写作时,也要像作者一样,聚情于笔,妙笔生花。

(3)那树在作者笔下,也是感情丰富的,它提前通知了寄在体内的蚂蚁,分角色表演。

小结:这样一棵有灵性的大树,难道不能与人类和平相处吗?死亡消失难道是它的惟一结局吗?请思考,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将如何处理那树?总结:刚才大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谁是谁非难有定论,明确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冲突,已经作为一个课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人类在享受文明带来的成果时,越来越意识到:文明是一把双刃剑……处在人类文明和自然环境之间,何去何从。

《那树》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那树》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那树》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那树》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那树》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那树》的作者、背景和作品主题。

2.理解《那树》的言外之意,明白作品的深层含义。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

4.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加深对中学生心理的理解,增强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

二、教学内容《那树》是一篇由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所写的短篇小说,以一个故事作为主线,勾勒出了一个家庭、一个时代的沉浮变化。

作品十分引人入胜,语言简洁生动,描绘了一幅传统日本家庭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 (15分钟)让学生参考教材中的介绍,了解一下《那树》的背景和作者。

了解之后,引导学生从中发现作品的主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反馈问题:你对谷崎润一郎的了解以及他的作品有什么印象?2.阅读时间 (35分钟)让学生默读《那树》这个短篇小说。

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文中的重点及隐喻,以此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文本解读 (50分钟)让学生在组内讨论自己的理解,分享对文章中隐喻和哲理的理解。

引导学生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

反馈问题:文章中的那棵树与故事的其他角色有什么关系?4.学习方法 (15分钟)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文学鉴赏的方法。

如用象征、隐喻、比喻等方法解读名篇,从中感悟到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深入理解文学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哲学思想。

反馈问题:你认为如何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解读名篇?5. 教学案例分析 (50分钟)引用名家论说,分析名篇的思想感悟及诗意表达技巧。

扩展实例分析,对于文学中的表现手法和哲学思想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反馈问题:你认为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悟是如何表达的?6.课外拓展 (15 分钟)可让学生在个人博客、微信朋友圈上发表观后感或作文,从中总结出自己的收获。

反馈问题:你通过阅读《那树》得到了什么启示?四、教学手段教师讲解、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文字分析、课外阅读与思考总结等。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那树》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那树》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那树【教学目标】1、继续积累字词,掌握“读一读,写一写”词语,培养独立识字,理解文字能力。

2、揣摩课文精妙,含义深刻的语句,培养语感。

3、有感情朗读该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想内容。

4、积累本文名句佳言;借鉴本文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

5、结合课文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教学重点】:赏析文中含蓄深沉的语言及细节描写,加强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教学难点】: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

[教学设想]1、扫除字词障碍学生课前独立完成,课堂检查巩固。

2、通过读、议、特别是通过品读、诵读把握课文思想内容,揣摩精妙的语言。

3、通过“片断练习”学习,借鉴本文寓深情于叙述、描写中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那树,老态却坚韧顽强,它是大自然中的强者,经历沧桑依然茂盛繁密;那树,只愿奉献不求索取,它是人类的朋友,给人们浓浓的绿荫,心神的安慰。

然而,人类文明的车轮滚滚而来,在强光下挥动的利斧和十字镐夺走了它的生命。

这一切将给我们留下怎样的感慨和思考?(设计意图:直接引导学生进入所学内容,调动学生思维、情绪,引起学生兴趣。

)二、课前热身,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你知道王鼎钧吗?说一说你所了解的。

明确:王鼎钧,1927年生,笔名方以直,山东人,台湾当代散文家,现旅居美国。

主要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等,小说有《单身汉的体温》、《透视》等。

【背景资料】20"世纪60"年代!台湾社会进一步工商化!经济速发展!西方文艺思潮蜂拥而至!散文界受现代主义的影响加深!一批作家开始打破)五四*后形成的朱自清式的散文格局!而较多地接受和吸收西方现代文学技巧!出现了不少新鲜作品"工业文明血腥地征服了农业文明!也昭示着时代潮流对一切传统事物的冲击是不可逆转的!因而王鼎钧创作了咏物寄意的散文名篇那树(1)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佝偻(gōu lóu)倒坍(tān )引颈受戮(lù)踝骨(huái)紊乱(wěn)默契(qì)周到如砥(dǐ)(2)说说下列词语意思。

《那树》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那树》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那树》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那树》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理解树的形象与命运;2、品读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3、主题探讨,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失落的深刻焦虑与忧思。

教学重点:品读语言,理解树的形象与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从那树的命运中思考作者对传统文化失落的深刻焦虑与忧思。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初一时,我们曾经学过张晓风的《行道树》,那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相信行道树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会留给人深刻的印象。

也有一棵树,它的命运变迁深深触动了作家王鼎钧的心灵。

今天,就让我们拜读散文《那树》,我们一起去感受那树的命运吧!(板书:那树)(二)感知树的形象:1、速读课文第1-8段,思考:作者笔下的那树是一棵怎样的树?请用“那是一棵的树,因为课文第段中这样说“ ”。

(或用自己的语言简述理由。

)句式回答。

2、我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茂盛的树(第2段);坚固稳定的树(第2段);沉默的树(第5段);有奉献精神的树(第3、4、5段)。

我及时做小结:那是一颗古老、坚固、执著、坚韧、茂盛的树。

3、如果学生找到了例1: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

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

我准备指导学生带着舒缓的语气读这句话,重读四个“立”字,读出那树执著、坚韧的品质。

4、如果学生找到了例2: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我准备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那树忍辱负重、默默奉献的品质,指导他们用缓慢的语气,重读“仍”“更”,读出那树的深沉。

)5、如果学生找到了例3: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我准备指导学生读出沉重的语气,重读“暗中”“一厘米一厘米”,读出那树的沉默品质。

6、小结:在此基础上,我进行归结,从对那树的描写中,我们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联系课文标题,加叹词“啊”,朗读指导:“啊!那树!”读出赞美、赞叹之情。

九年级下册语文《那树》教案【三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那树》教案【三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那树》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2、能力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

(2)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

【教学难点】(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设想】教师试图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教学课时及辅助教具】一课时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1、请学生观看展示图片。

2、导语: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

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板书课题:那树王鼎钧) (二)走进作者,注重积累1、展示作者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2、字词积累。

(三)朗读感知,赏析课文1、学生以深沉的语调、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1、根据时间顺序和标志性语句划分文章结构? 2、文章中大树遭遇了怎样的命运? (教师点拨提示,学生发言,共同明确。

) 2、速读课文,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

思考:(1)写早期的大树,作者写了几方面的内容? (2)写近期的大树,作者着眼于“矛盾冲突”,写了几方面的矛盾? (3)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叙述了几件事? (学生读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适时提示,然后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同组成员补充,师生达成共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那树》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那树》教案

10.那树教学目标:1、理解“佝偻、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语。

2、学习文章含蓄、深沉的语言风格,体悟词句间流露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运用默读、精读的方法品味那些能体现大树品质的描写片段,那些蕴涵了作者的情感、描摹大树悲惨命运的片段。

4、领会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那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激愤的情感,从那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

2、赏析文中含蓄、深沉的语言及细节描写,加强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著名散文作家王鼎钧的一篇文质兼美、意蕴含蓄的深刻散文《那树》。

解读一篇课文,从题目入手是一个很重要很有用的方法。

一看到《那树》这个题目,同学们的脑海里会产生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将学生的发言归结为三个问题:1、那是一棵怎样的树?2、那树的命运如何?3、作者为什么要写那树?二、初读课文,感受“那树”的形象。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⑴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佝偻..(gōu lóu)倒坍.(tān)踝.骨(huái)屹.立(yì)十字镐.(gǎo)虬.须(qiú)陷阱..(xiàn jǐng) 引颈受戮.(lù)周道如砥.(dǐ)⑵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佝偻: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那树枝干弯曲。

倒坍:倒塌。

踝骨:指枝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弯曲的胡子。

文中指树。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周道如砥:文中是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2、快速阅读课文,感受“那树”的形象。

三、再读课文,把握“那树”的命运。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那树的命运究竟是如何的呢?1、中国人是很信“命”的,很多事情都说是命中注定,而命是由上帝决定的。

如果真的有命运,那么“那树”的命运上帝是怎样定的?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

初中语文_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那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那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那树》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那树》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课。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是以“生命、自然”为专题,选编的四篇课文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以具体生动的事例反映了面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抒写感悟。

这个单元的主题内容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面对此类的思考;二是继续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

整篇文章的思路非常清楚,作者独具匠心的描写文段、情感的表达等可以让学生朗读、分析、临摹运用。

2.本课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的名作。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通过细致的描绘,多种写法的应用,充分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3.本文情感丰沛,思想深邃。

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

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

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思想启迪,指导形成正确价值观。

(二)教学对象分析1.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学生由于年龄所限,没有太多相关情感,经历和体验也很不足。

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感情,也有着丰富敏感的心灵。

教学要务必深入文本,深入领会树的品质,结合学生有限的经历,延伸拓展,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的共鸣,并联系自己身边的实事,体会作者的情感,受到熏陶和感染。

2.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本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学生积累了一些散文阅读经验, 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非遗的申报等新闻使学生已经对这一话题有了一些思考和感悟,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这样可以减少本篇课文教学的难度;而且,我们的学生经过了两年的“自主和谐高效”的课堂模式训练,具备了较高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他们基本能够独立完成自学预习,并能够和小组成员一起落实和掌握预习内容。

3.本节课的困难点主要体现在让学生感悟作者对发展与文明关系的的思考,懂得通过呵护美好来热爱家园、乡土、和国家。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3.2那树》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3.2那树》教学设计

《那树》教案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多媒体显示)正如歌中所唱,枝繁叶茂的树木用绿色装点着人们的家园,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树倒在人类的刀斧电锯之下。

台湾作家王鼎钧就曾对一棵树的命运,慨叹不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散文《那树》(多媒体显示)二、简介作者、作品(多媒体显示)王鼎钧,台湾当代作家,1925年生,山东兰陵人。

1949年后到台湾,出书近40种,擅长散文、评论、剧本、小说。

尤以散文见长,他的散文富有思辨性、哲理性、审美性,有着作家对人生深刻而独特的领悟。

三、学习目标 (多媒体显示)1.把握课文内容,感知那树的形象。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字词(多媒体显示)五、朗读课文(多媒体显示)六、理清思路,把握文意(多媒体显示)(一)提问:那树的生命经历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明确:按时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大树、近期的大树、现时的大树(二)学习第一部分(早期的大树)(1—5段)(多媒体显示)提问:这一部分写了树哪方面的内容?突出了树的什么品格?明确:三方面的内容:生长环境、外形、对人类友善(多媒体显示)树的品格:坚韧顽强、富有爱心、无私奉献(三)学习第二部分(近期的大树)(6—8段)(多媒体显示)提问:大树生存与现代文明发展之间产生了什么矛盾?体现了树的什么品格?明确:矛盾:大树与外界环境的冲突;大树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

树的品格:无私奉献、忍辱负重、胸怀豁达小结:从对这两部分的学习后,我们可以评定(多媒体显示)这是一棵通人性、讲人情,不见其利己,只见其利他,甚至有某种特殊神性,自久远的年代以来静静地、默默地庇护造福人类的大树(多媒体显示)(四)学习第三部分(现时的大树)(9—11段)(多媒体显示)提问:这一部分写了有关那树的多少件事?树最终有什么样的结局?明确:四件:醉汉驾车出事;电锯锯倒树身;清道妇讲述蚂蚁国的故事;挖树根,平路面。

那树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

那树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

那树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

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以下是整理的那树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概要!《那树》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研究会运用。

2、了解黄春明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写实,品味文章的思想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发展与既然如此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真抓实干。

教学重点: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心灵。

2、掌握东坡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怪诞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悲情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讨论点拨法3、品读法4、延伸拓展法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总第18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大地上最绚丽的颜色大的是绿色,大地上站立仰卧的最大的生命年龄层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退了。

这不,就连街头那棵未能幸免满枝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二、资料助读1、关于作者王鼎钧,岛内著名的散文家。

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2、多媒体播放反映人类生存困境的数项多媒体播放画面,如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沙漠蔓延、洪水肆虐、森林面积锐减、资源严重枯竭……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并交流。

《那树》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

《那树》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

《那树》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主备人:冯会然审核人: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2、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树的生命历程,知道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探究课文主旨,体味作者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学习流程】自主预习一、本文体裁是作者是,他是当代作家。

二、给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含义。

佝偻倒坍旋涡虬须引颈受戮周道如砥三、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补充填空。

第一部分(段-- 段)描写早期大树,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第二部分(段-- 段)描写近期大树,写大树防碍了道路发展,引起人们的议论,使人们置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段-- 段)描写现时大树,作者对大树命运作了关键性描述,并含蓄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合作交流一、预习检测与交流。

1、交流你对散文这种体裁的认识及对作家作品的了解。

2、展示你对本文生字词的识记情况。

3、交流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作者想通过写树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1、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和品格?最后命运怎样?〈先把文章每一部分总结一下,可小组合作,然后综合概述〉2、体味作者情感。

〈学会品味辨析〉作者在描写老树形象时,注入了浓浓的感情。

试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例如;“绿着生”。

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和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辞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仿照上面那些话自己品味辨析〉三、小结;总的来说,作者似在表达一种思想或感受,那就是大树引发了他深沉地思考和感慨。

作者的命意看似很简单,其实有一定的复杂性。

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你认为作者的命意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那树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那树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那树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那树教案1【教学设想】教师在这一节课中试图从字、词、句入手,将那树与人类发展进行对比,以理解生命的意义,认识到人与人、人与所处的环境的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生命的意义,树立人类进步应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的观念。

3.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教学重点】(1)了解那树所做的贡献,认识到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行为,从而认识到珍爱自然的必要性,正确认识人类在地球上的位置。

(2)理解托物寓意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让学生领悟处理人与所处的环境、人与人的关系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课件【教时】一课时【教学设计】一、课前准备教师查找资料,准备教学课件,并要求学生借助字典,掌握生字词的读音、释义;借助网络,了解作者王鼎均的有关情况;搜集描写或含有“树”的诗词或文章。

设计意图:“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是课标对学生的要求,利用网络资源也是新时代学生应该掌握的搜集资料信息的一项能力。

搜集描写或含有“树”的诗词或文章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二、检查字词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有关具体内容1.出示预习检测题(学生上黑板听写、注音、释义、朗读):佝偻(gōu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iú):卷曲的胡子。

这里指树根。

周道如砥(dī)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2.让学生介绍有关王鼎均的情况。

3.让学生展示搜集的描写或含有“树”的诗词或文章。

人教版九年级下学期《那树》

人教版九年级下学期《那树》

《那树》教学设计淮北市西园中学张世敬【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品味文章的语言,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课题:那树:树是大自然中的强者,茂盛繁密。

树是人类的朋友,给人们浓浓的绿荫、心神的安慰。

这节课我们共同关注台湾作家王鼎钧笔下一棵树的命运,看看那树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思考。

二、走进作者王鼎钧,台湾散文家。

他的创作内容很广,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随笔.杂文.小品.电视剧.影评.小说批评等等。

他的主要作品有散文《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小说《单身汉的体温》、《透视》三、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思考:那树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和贡献?弓I发我们怎样的情感?明确:这篇散文描写了一棵从久远的年代以来就一直默默的庇护着人类的大树,在人类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的今天却惨遭砍伐的故事。

2、人类又是怎样对待这棵大树的?这又能引发我们什么样的情感?♦以交通专家为代表的人类,如计程车司机、伐木工人等.♦以老太太为代表的普通人,诸如清道妇.♦还有蚂蚁.四、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1、请用直线划出表现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你觉得哪些词语用的好?“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的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能说说这句话中哪些词语形象地写出了人类文明发展速度之快呢?(一里一里、一千码一千码、一排一排)这些词语都是数词,并且重叠使用,写出人类发展之快,“挨”用得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册《那树》教案人教版导读:这篇散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描写了早期的大树、近期的大树和现时的大树。

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精彩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词语,掌握重点词语的运用;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揣摩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读课文,整体把握,小组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点: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用意。

阅读链接散文家王鼎钧美华文坛上主要散文家之一的王鼎钧先生,1925年生于山东临沂,自幼受中国古典文学的薰陶,15岁就写过《聊斋志异》的试评文章。

这篇散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描写了早期的大树、近期的大树和现时的大树。

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作者以第三人称客观地叙述大树的故事,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表情达意尽量节制而含蓄,使文章意味深长,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含蓄隽永的语言美本文作者对树怀有深深的敬意、赞颂,对人类文明的发展给大树带来令人痛心的命运怀有深重的思考和感慨。

但文章没有采取直白的议论和直接抒情的笔法,而是代以客观的叙述和生动的描写,既真挚感人,又意味深长。

比如,写电锯锯树时:“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本来很平常的一件事,却描写得令人惨不忍睹。

把锯树说成“屠杀”,把锯树人说成“刽子手”,把清理废墟说成“葬礼”,从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爱憎褒贬,含蓄地揭示了锯倒一棵亲近人类、善待人类的大树,有违仁义之心地思想。

而借清道妇之口讲述蚂蚁国大搬家,使场面更是充满悲壮的气氛,其实动物王国的恻隐之心正是作者的恻隐之心地体现。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A.佝偻ɡōu倒坍dān鸟巢cháo B哮喘chuǎn虬须qú刽子手kuìC举镐ɡǎo豁然huò杀戮lù D斗笠dǒu头颅lú幼稚zhì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

(比喻 )(2)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拟人)(3)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排比)(4)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

( 拟人 )3、本文按_时间先后(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主要运用了_描写和记叙的表达方式。

【合作探究】1、从作者描写工人伐树的句子中,你体会到怎样的思想感情? [析]设计此题,意在训练对关键语句的揣摩能力,培养语感。

[参考答案]含蓄地表达作者愤恨、悲哀之情。

2、怎样理解文中所写的蚂蚁国的故事? [析]设计此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加深认识,体会作者选材、谋篇的匠心。

[参考答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对“那树”饱含着崇敬之情。

在写到“那树”惨遭砍伐的悲剧场面时,引用当地人的传说,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推想其用意似在于:一是动植物有预知的能力,比人类还更有灵感;二是创造一种悲壮气氛,表明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极其缺乏友爱,形成鲜明对比。

作者怀着敬意来写这件事,字里行间带着深情,如“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让人看到老树的悲哀和富有同情心;“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把蚂蚁国民认作一个民族,就像人类一样的民族,显然是怀着敬意的。

3、对文中那树有怎样的价值和品格,作者和交通专家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你是怎么看的?请就此展开讨论。

[析]本题要求通过认真阅读和思考,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抓住课文的主旨。

并大胆地表达个人的看法。

[参考答案]那树经久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最重要的,它绿化大地,荫庇百鸟,护佑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还有预知自己命运的功能,在自己面临杀戮时,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迁徙,表现一种爱心,一种高尚的品格,对人类有着巨大的价值。

作者对那树怀有深情,认定大树的价值和品格,交通专家却认为它有害无益。

个人看法(略)4. 阅读知识探究阅读本文最后三段思考。

(可当做反馈检测)①这三段描写了现时的大树,具体写了四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出来。

(1、醉汉驾车出事2、电锯锯倒树身3、清道妇讲述蚂蚁国的故事4、挖树根、平路面。

)②“咬”、“骨粉”、“呻吟”这几个词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倾向?从文中找出具有类似表达效果的词语写下来。

(对大树命运的同情,对人们砍树行为的反对和批判。

屠杀、大头颅、刽子手)③、“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

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

”请你从文中找到树和上帝有默契的证据,从这样的默契中你能够感受到大树有怎样的精神?(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

”表现出大树忍辱负重,无私奉献的精神。

)④、文中作者和交通专家的观点有什么不同?各自关注的焦点是什么?(作者反对砍伐,交通专家支持砍伐;作者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平等关系,交通专家关注的是现代城市的发展,交通的畅通。

)⑤、研读“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

于是………………表示了依依不舍。

”说说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种特异现象。

(创造一种悲壮的气氛,表明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极其缺乏友爱,形成鲜明对比。

)⑥、作者对“那树”的命运深感痛惜,而都市文明的发展又是不可阻挡的。

那么,你是如何看待文明的发展的呢?(社会文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人类在自我发展的同不应忘掉保护绿色。

如果不从可持续生存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

人类在不断开拓的同时,将会面临更多的困惑和不安。

)【交流展示】各组抽签回答前面问题【拓展延伸】类文阅读一棵树它的躯体极尽扭曲,如同永不苏醒的醉汉,肆无忌惮地袒露着它的雄悍和孤寂。

它灰褐色的外表,像被榨干的兽皮,象抽象派笔下的杰作。

三年前的那个春天,一场凶邪的龙卷风没把醉汉刮倒,却使醉汉的肚脐眼那儿最先坏死,并日渐凹陷,最终成为眼下这个样子:极像竖起来的马槽。

马槽开口这一边的枝叶已完全枯死了。

一棵树,一半死了,一半活着!它所在的村子名字就叫“一棵树”。

“一棵树”成为村子后,村子里还陆续长出过一些树,只不过,最终,一棵树村仍旧只剩下了一棵树:一棵柳树,一棵比村子还要年长一些的柳树。

这不奇怪,因为,一棵树村已经名存实亡了。

现在我们所看见的,事实上是村子的遗址,大多数人家已迁走,只剩下残破的院子,被揭掉房顶、挖去门窗的墙壁。

一棵树,以及满眼的残垣断壁,它们那冷硬的仪表似乎在向苍天昭示着什么。

各处的巷道都被黄沙掩埋了。

站在柔软的沙层上,任何一道院墙都是可以轻松翻越的。

但是,有时候,当我们君临某家院子的时候,可能会大吃一惊:院墙的另一面忽然恢复了应有的高度,而且院内又干净又坚硬,有几只小鸡在咕咕地叫!这样的人家还有四家。

四家人,一棵树!它是村里的最年长的生命。

它是不是村里最后的生命?这很难说。

这要看信义老汉这个老棺材瓤子还能活多久。

信义老汉如果活不过这个春天,它也肯定活不过这个春天——信义老汉的家,就在它的身后。

每天甚至每时,你都可以看见他:在恣意的阳光里,在一棵树的周围,一个驼背的一只眼睛瞎了的老人,怀里抱着把老扫帚,或倚树而坐,或头枕裸露的树根而眠。

人们说他迂了、傻了,早就是一个棺材瓤子了,还不咽气,贼兮兮地活着!一棵树,一半死了,一半活着;一个老人,一只眼睛瞎了,一只眼睛亮着。

它和他,完全像兄弟两个,相互支持着,相互成为不最终倒下的缘由。

信义老汉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保护它。

他知道村里什么人在打它的主意。

“这棵树是我爷爷手上栽下的。

”他总是反复对人说。

没有人怀疑这一点。

但是,也没有人怀疑这棵树终究会完全死掉的,既然整个村子即将被流沙抹去。

村里的人尚有耐心等待。

等着看一棵树的死去。

实际上是等着看他的死去。

“死”不就在眼前吗?但是,他和它似乎都成精了!他们似乎永远不会死!它周围是干净的。

每天早晨,信义老汉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用老扫帚清理掉它四周的沙子。

虽然整个村子已被埋去了将近一半,而它四周,沙子礼貌地向四周退去。

沙坡上有他光着脚的足迹。

看见他的足迹,村里的人就不敢打他的主意。

他虽然是个棺材瓤子,有些迂、有些傻,他们还是不敢轻视他。

无论如何他是族长,是年纪最长的人。

“这棵树是我爷爷手上栽下的。

”“我爷爷”就是村子的祖宗。

所以他这句话有足够的威力。

然而总是有人故意惹逗他:“你死了就没人怕你了!”“你死了我们就把树放倒,给你做棺材。

”人们已经不回避说他“死”了——照理说,村里人通常是忌讳说死的,死常常被说成“走了”“没了”“完了”!人们也正是如此打算的!【习题】1、给加点字注音。

肆无忌惮(dàn)褐色(hè)瓤子(ráng)裸露(luǒ)忌讳(huì)2、开头“它的躯体极尽扭曲,如同永不苏醒的醉汉,肆无忌惮地袒露着它的雄悍和孤寂”这句话运用了拟人_手法。

“雄悍”和“孤寂”指什么而言?(前者指一棵树顽强的生命力及恣意的长势;“孤寂”指它只是孤独的一棵。

)3、“‘一棵树’成为村子后,村子里还陆续长出过一些树,只不过,最终,一棵树村仍旧只剩下了一棵树……”,这句话揭露了社会上怎样一种现象?(一些人为了一己之利而疯狂砍伐树木,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的愚昧和违法现象。

)4、一棵树村名存实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土地沙化严重。

)5、作者把“四家人,一棵树”相并列,表现了一种怎样的心情?(慨叹与痛心,说明树木之少。

)6、“一棵树,一半死了,一半活着;一个老人,一只眼睛瞎了,一只眼睛亮着。

”写出读这两句的感受。

(围绕苍凉与顽强来谈即可。

)【反馈检测】A、基础知识1、本文作者是王鼎钧,台湾当代著名散文家。

2、本文主要运用了托物寓意-表现手法。

3、下列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是(B )A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