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弓箭文化博物馆感悟弓射之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博物馆
HInto the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
98
恩格斯在《马恩全集》中写道“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

”为什么恩格斯会给予弓箭如此之高的评价?带着这个疑问我步入了中国箭乡———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中华弓箭文化博物馆。

在弓箭文化博物馆感悟弓射之道
文·图/峰辉
99
All Rights Reserved.
射猎沿革
这所博物馆在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射箭厅的基础上改建而成,虽然面积不大,但却陈列着680张珍贵图片和从世界各地征集的45种弓400余种箭以及150个各类护具,整个博物馆内部分为射猎沿革、军武之射、礼射之艺等十几个主题展区,静静地述说着弓箭的故事。

弓箭文化博物馆展厅的第一幅照片是1963年的在山西朔县峙峪村出土的那枚石质箭镞,这枚箭镞经测定距今28900年。

虽然至今我们还不知晓弓箭的历史有多久远,但是通过这枚石质箭镞可知早在30000年前后,中华先民便开始制造弓箭用以战胜猛兽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有一位考古学者说,弓箭发明前后的人类生活是很不一样的,弓箭发明之前的人类吃的是低热量的植物果实和小型的食草动物,而弓箭
发明之后,人类用这种远程攻击武器开始捕食大型的食草动物,获取了大量的食物来源,增强了体质,同时用弓箭战胜了猛兽,成为了万物之王。

弓箭成为各民族早期神话传说中的主题;射猎成为早期人类的重要生产方式。

在射猎沿革主题部分最为醒目的便是一张乾隆皇帝射猎的“威弧获鹿图”,此图是当年清代皇帝“木狝
兰秋”的真实写照。

伴随射猎在上层

贵族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木兰秋”为代表的射猎典制,历代君王均通过射猎典制强化骑射技艺,磨砺尚武精神和勇武之气,依此对外抵御沙俄入侵,对内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大小金川之乱,收复台湾,统一四方疆土,巩固西北边陲,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缔造了当时世界上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到了清末随着“木兰狝
秋”的废止,大清勇武之风逐渐淡化,期间纵然拥有北洋水师这样的亚洲一流的舰队,但是尚武之风的缺失也使得失败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礼射之艺
在礼射之艺的展区有一幅礼射射士的先秦砖画图片十分吸引人,礼射又叫文射,是古代文人的一种射箭形式,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早在先秦时期便形成大射、乡射、燕射、宾射的礼射体系,以举国之射的典制强调以人为宗,以德为本的伦理框架,以寓教于射的形式倡导礼治天下的理念,给射箭赋予了崇高的文化内涵。

孔子、孟子等圣贤纷纷著书立说将射箭奉为君子六艺之一,通过射箭养成专注的态度用以人生,倡导以射悟道,强调体能与心志的统一,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折射出崇高的人文精神。

随后中华礼射又深刻影响了日本和韩国的弓术,形成了后期所谓的弓道,几乎在日韩所有的弓道馆中都有孔子“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等禅味十足的名言辞句,阐述着我们先秦贤达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100 All Rights Reserved.
制弓技艺
在博物馆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他们的高度,如果说礼射体现了哲学方面的高度,那么角弓的制作便体现了科技方面的高度。

中华弓箭制造技艺有数万年的历史,弓箭的种类、制作、用途内容十分丰富,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弓体的改良大致经历了单木弓、筋木弓和筋角木反曲弓(角弓)3个阶段逐步完善发展而来。

世界上对角弓制造技术的记载首见于我国先秦时期的《考工记》,该书对于角弓竹木内胎、内贴角片、外贴牛筋的制造技术进行详细的记述。

在其后2000多年中,整个亚洲的角弓制造技术与《考工记》中的内容相比较都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可以说中华角弓制造技艺代表了世界古代制弓术的一个高峰。

弓之玄妙
在世界之弓的展区陈列着十余把世界各国代表性的弓种,每一把弓箭都是该民族历史文化的高度浓缩,通过这些弓箭我们品读出其中的奥秘。

记得初见匈牙利弓时我误以为是蒙古弓,因为形制和工艺几乎完全一致,正在疑惑为何如此相近之时才得知匈牙利人的祖先多为我国古代西迁匈奴人的后裔,他们把我国的角弓制作技艺和北方游牧风格一致延续至今,虽远离故土近2000年,但是他们还是如同犹太人一样对于故土有着深深的眷恋,将弓箭视为民族的灵魂珍视传承。

而那把2.2米长的单体木质弓,谁也不会想到是出自日本,超长的弓体与日本人的身材极为不对称。

看到坦桑尼亚单体木质弓,我们再一次疑惑,此弓是成人使用的猎弓,为何形制短小,做工粗糙,力量极弱,宛如一把儿童弓呢?原来坦桑尼亚长期受到殖民统治,殖民者为实现其殖民统治不允许殖民地土著居民拥有杀伤性较大的武器,不准制造大磅数弓箭,使得坦桑尼亚的传统弓箭形式短小简陋,弓身张力很弱,这
一把坦桑尼亚单体木质弓变成了控诉殖民统治的见证。

在这些弓箭中最为珍贵的要数清代的锡伯八旗战弓,这是弓箭文化博物馆又一件镇馆之宝,弓力强劲,约150磅的拉力,弓箭制作优美,做工精良,体现了弓箭制作的最高技艺。

因历经战乱和社会运动的影响,今日我国留存下来的清代八旗战弓极少,使得完整的清代八旗战弓尤为珍贵,这把弓箭也成为了当年戍边勇士保家卫国、忠勇爱国的历史见证。

弓弩千秋
在博物馆的弓弩展区中有一件战国青铜弩机格外引人注意,它是弓弩的核心部件,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雨,弓弩所有的部分均已腐朽,保留下来的唯有此弩机,见证着曾经的辉煌。

在弓的家族中射程最远、精度最高的便是弓弩。

《吴越春秋》载“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可知弩的发明是对弓改良的结果。

在世界范围来看,我国是最早制造和使用弓弩的国家,约在公元前650年配备有青铜弩机的强弩便大量出现,以步兵用弩、骑兵用弓的分工发挥出兵器的最大杀伤效能。

在汉代,弓弩进一步被改良出手张弩、腰张弩、连弩等多种型制弩,其中腰张弩是借助腰臂合力开弓的强弩,力达数百斤,连弩是世界最早连续发射的冷兵器,带有箭匣,是冷兵器中的“冲锋枪”。

此外,弓弩弩机还制有用以瞄准的“望山”,使弩的命中率和精确度不断提高。

隋唐时期,更为巨大的车弩、床弩等大型弩种被广泛应用于军事作战,如宋代的“八牛连弩”,以把牛拉动弩臂,力达数千斤,射程超过千米,是古代射击距离最远、力量最大的冷兵器,被誉为冷兵器之冠。

西域弓箭
曾有一位西方学者将新疆称为世界弓箭文化博物馆,因为新疆汇聚了世界各地各类弓箭及射箭风俗。

当我们走到博物馆中西域弓箭展区时会被眼前出现的大量射艺壁画所吸引,其
101
All Rights Reserved.
丰富的内容让人对古代西域弓箭文化的魅力无限感慨。

这些射艺壁画有生产、军事、礼仪、宗教、训练、比赛等诸多主题。

这些画作有的持弓射猎、有的弯弓血战、有的挥弓斗魔、有的开弓竞技,目睹和品味着古代匈奴、乌孙、突厥、月氏、粟特等民族的生产、生活和他们的情感,亲历者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融相汇的历史进程,那一刻时空凝固,可以看着中原礼射在西域的延续,看着西域射猎在中原的流行,赞叹于此千百年前西域兼容并蓄、一体多元文化风格。

虽是不同民族,但“射”演绎着他们共同的特征和喜爱。

在展出的出土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多样的西域弓箭技术,有单体木质弓、筋木弓、筋角木弓、筋角木反曲复合弓等,有中原风格,有蒙古风格,有中亚风格,有印度风格,展示着西域数千年来各民族交流与交融的历史进程。

骑射国策
在博物馆的南侧摆放着十余幅宫廷画师郎世宁绘制的《西域战图》和20幅清代巴图鲁像,展示着清代八旗“国语骑射”的文化传统。

当年的皇太极曾说“我国武功,首重骑射,以骑射为业”,若弓矢疏旷,武备何由而得习呼!”乾隆曾告诫八旗子弟“骑射为我朝根本,咸知旧制,敬谨遵循,学习骑射,娴熟国语,敦崇淳朴”。

1644年入关时的满族作为一个人口只有60万,经济文化都较为落后的民族一方面努力学习汉文化,另一方面将射箭上升至国策的地位加以保护,以此保持强大的武备力量,完成统一中国,抵御外敌的历史使命。

馆藏的《西域战图》就是描绘当年清军平定准噶尔部之乱和大小和卓之乱的历场战役场景,这些画作不仅展示出弓射之战的宏大场面,也展示着乾隆统一疆域的意志。

《西域战图》的旁边是20幅清代巴图鲁像。

清政府对于统一疆土、战功卓著的战斗英雄授予巴图鲁(英雄)名号,并绘其像置于北京中南海的紫光阁,作为清代军人的最高荣誉。

清代共产生了280余名巴图鲁,其中平定西域准回部”
前后功臣各50;平定大小金川前后功臣各50;平定台湾50功臣;平定廓尔喀功臣30;总计画像280余幅。

这些巴图鲁都可谓是清代国家级的战斗英雄,有一位叫阿玉锡的巴图鲁像上有乾隆御笔,记录其率兵24人冲袭万人准噶尔叛部的英勇壮举,不禁使人无限感慨和振奋,只可惜因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列强的掠夺,为消灭国人的尚武精神列强将大多数紫光阁的巴图鲁画像毁于一炬,目前知道存世仅20幅,除少数几幅私人收藏外,大多数被世界各地公私博物馆收藏。

让人在参观中激起无尽的感叹:“国之勇士,散落四方”!
中华之箭
博物馆中锡伯族弓箭文化的展区以中华之箭来命名。

清朝政府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之乱后在伊犁设立将军府。

乾隆因锡伯骑射精良,且忠诚勇武,遂下令从东北沈阳等地征调锡伯骑射精兵携家属共计4000余人赴新疆伊犁戍边屯垦,借以巩固西北边防军事部署。

1764年西迁的锡伯军民从盛京(沈阳)出发,西出彰武边台,走克罗伦路,克服重重艰难横穿蒙古高原,翻越阿勒泰山到达伊犁,在今察布查尔县修筑8座“牛录”(意为重箭)城,驻守18个边防卡伦,负责数千里边防巡逻任务。

过去在锡伯族中村村有箭场,家家有弓箭,视神箭手为无尚的荣耀。

家中降生男孩,在喜利妈妈上用红绳挂一小弓箭,祝愿孩子成为一名勇敢善射的男儿。

到了四五岁时父母要给儿子制作一把小的弓箭,进行射箭的早期启蒙;到了十五六岁时,在教练的辅导下进行严格的骑射训练,参加民间的各类射箭比赛;满18岁后每年均要参加官方严格的骑射考核,达标者注册为“沃克津”而应征入伍,成为誓守疆土的战士。

在在平定张格尔之乱、收复南疆四城、粉碎苏丹汗、抵抗沙俄入侵的历次战争中,锡伯八旗被誉为骑射劲旅。

锡伯军民将开弓习射的风俗和保家卫国的责任融入于民族文化中,通过浓厚

102 All Rights Reserved.
习射风尚保持军事武备实力,以完成国家赋予的戍边屯垦的重任。

新中国成立后,锡伯族中涌现了大批优秀的射箭教练员和射箭运动员,纵横于世界和全国箭坛,为中国和新疆射箭运动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处于博物馆核心展区的是中华第一长弓,此弓是去年察布查尔县弓匠制作而成,全长3.59米,被基尼斯世界纪录总部记录为世界上弓身最长,射程最远的单木长弓,该弓全长材料取自本地榆木,以传统工艺制作完成。

试射154米,弓身用锡、汉、蒙、维、藏五种文字书写弓、射二字,突出中华文化一体多元的文化特征,配以9枝长箭,象征中华大地九州之地,弓箭之后悬挂4张狼皮,有着射杀四方来犯之敌的寓意。

据说在制作过程中历经多次失败,难度很大,几近放弃,其团队负责人鼓舞队员说道:“箭乡祖辈万里西迁戍边,不畏生死艰难,完成国家的使命,今日我们展示的不只是一把弓箭,展示的是他们忠勇的魂魄的体现和爱国的精神”,在此激励之下,制作团队反复尝试,克服困难最终于2012年8月8日博物馆开馆之日制作完成。

游览于弓箭的世界,心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没有想到看似简单的弓箭却有着如此丰富的人文气息。

弓箭不只是一个用于射猎的生产工具和战争的军事武器,弓箭渗透在政治、经济、礼仪、教育、军事、民俗、科技等诸多领域。

古代中原地区兴起的礼射,有着文武相济、倡导和谐的文化精髓,其不但对中华各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深刻影响着亚洲诸多的民族和国家。

在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从早期的匈奴、鲜卑到后期蒙古、满族等诸多民族文化体系中均以射为基点,衍生出一系列的文化内容,深刻影响着这些民族的历史发展轨迹。

各民族射箭运动及弓箭文化终融汇成为一个领域宽广、缤纷多彩的中华国术射艺项目及中华射学体系。

静静地望着博物馆正中弓之道三个大字,回味着射学大师的名言警句。

射箭中所要求的专注态度被孔子等先秦贤达拓展至人生的各个方面,以一生一箭的哲言教导世人克服名利虚荣的干扰,专注于人生的目标,这种寓射于教的德育形式使射箭追求早已不是射术技艺的高低,而是射者的精神境界,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初衷,实现胸怀天下社稷的大爱之境,那些清代锡伯八旗勇士之所以能创造西迁戍边屯垦的壮举,我想正是这种国之大爱的精神信念。

103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