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作品中的死亡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i m 史铁生作品中的死亡意识
<学教育2。
19〇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炼瑤
内容摘要:史铁生对死亡的感悟是非常有特色的。
“向死而生”是史铁生死亡意识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死亡的 思考来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史铁生的死亡意识是他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寻;同时,史铁生的死亡意识是有一 个由恐惧到超越的参悟过程。
关键词:史铁生死亡意识生命意义参悟
二十世纪末的中国作家对于 死亡这一特殊的生命现象有着极 大的兴趣。
在这个群体当中,史铁 生对死亡的感悟,无疑是非常有 特色的。
作为个体的人,史铁生是 孱弱的,疾病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但他又是强大的,病体的不幸反 而让他既能超越恐惧直面死亡,思考死亡的本质,又能对死亡进 行超越性的审美观照,使生命升 华至更高的境界。
他是真正的勇 士,向死而生,以自己残缺的身 体,勇敢地追寻生命真正的意义。
史铁生的死亡意识首先体现 为向死而生,通过对死亡的思考 来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
他对生 命存在意义的思考和领悟都是发 端于死亡,是死亡映照出生命的 脆弱和短暂,也赋予人生以不可 抗拒的魅力。
死是生的前提,有生 有死,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死亡,是人的未来的终点,作为人 的一个必不可缺的程序,它是永 恒的存在,与人类的生存一样恒 久。
死亡界定了生命,由于死亡的010存在,人类才获得了存在的价值
与意义。
“一旦死亡的压力转化成
一种动力,人生的绝境转化为一
种诱惑,那么他不但不会成为重
负,反而会带来生命的愉悦。
”
尽管死亡存在,人们仍然选
择生存,以生存来表明生命带来
的各种可能性,生命虽然是虚无
的,但生命中包含的未知事物可
以使我们坚强地生存下去。
生命
不是存在于回避死亡的过程中,
而恰恰是存在于面对死亡的过程
之中。
死亡是人生最后的终点,人
生目地因之显得荒诞和无谓,而
最重要的是过程。
即许多学者都
指出的史铁生的过程论。
他在小
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
中都向读者展示了其“向死而生”
的人生哲学。
其创造的历程,从目
地论走向过程论,史铁生将救赎
的希望交给了审美,以美的欣赏
来抵挡失败对个体生命的打击。
从而让人们看到了生的必要和意
义。
“你立足与目地的绝境,却实
现着、观赏着、饱尝着过程的精
彩。
你便将绝境送上了绝境。
梦想
使你迷醉,距离就成了欢乐:追求
使你充实,失败和成功就都是伴
奏,当生命以美的形式证明它的
价值的时候,幸福是享受,痛苦也
是享受。
”史铁生就是这样将生命
救赎的希望交给审美,从审美中
得到心灵的自由。
从而从死亡意
识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写作最直接地体现了史铁生
向死而生的生命意识。
史铁生在
回答“人为什么写作”这一问题
时,曾不止一次三分幽默七分认
真地说“为了不致于自杀”。
并且
在不止一篇文章中表达过相同的
意思,如“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
写作是为了活着”,“写作不过是
为心魂寻一条活路,要在汪洋中
找到一条船”。
在他的第一部长篇
小说《务虚笔记》中更是这样表
述:“所有的写作之夜,雨雪风霜,
我都在想:写作何用?写作就是为
了生命的重量不被轻轻抹去”。
可
以说,史铁生把生死观照作为写
n m
作的起点,写作的根源,对生死意 义的探寻是史铁生写作的中心。
史铁生之所以对生死观照有 如此痴迷和坚韧的热情,当然与 他的自身经历有关,22岁那年他 两腿瘫痪,曾一度丧失生存的勇 气,很想自杀,但终于顽强地活了 下来。
那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 他开始写作的动因。
关于这一点,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一文中有更 明确的描述,他在那座古园里苦 思冥想的问题只有三个“第一个 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 活,第三个我干嘛要写作。
”
其次,史铁生的死亡意识是 他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寻。
人生过程各有不同,结局只 有一个,那就是死亡。
死亡是如此 确定,然而又是如此神秘可怕。
人 类已经困惑了千万年,却依然没 能参透其中玄机,仍在苦苦思索 和追问。
史铁生就是这些执拗的 追问者中的一员。
正值青春韶华 却突然致残,命运的残酷使史铁 生真切地体味到了人生的无常和 苦难,咀嚼到了幻灭的沉痛和悲 哀。
频繁地出人医院,一次次的与 死神擦肩而过,理想的破灭,前途 的虚无缥渺使作家一度产生自杀 的宿命意识和沉重的自卑情结,写作就成为一个残疾者对生命沉 痛的思考和体验,对人和人的命 运进行终极的发言和形而上的感 悟。
一经深人思考,史铁生就发 现,对死亡的迷惑并不是自己一 个人的特殊问题,而是所有人的 普遍问题,说到底是一个人本问 题、哲学问题。
他认为人与动物的 根本上不同在于动物的生命只是 一个简单的生物过程,“活”就是一切,动物“不会自杀不是因为找
到了理由,而是不需要理由,随便
给他什么理由他可以唱,就像鹦
鹉”,而人除了“活”之外,还要问
“为什么活”,即还要求生命的意
义,于是自古以来,一代代的人都
要追问同样的问题:“人类是要消
亡的,地球是要毁灭的,宇宙在走
向热寂,我们的一切聪明和才智,
奋斗和努力,好运和成功到底有
什么价值?有什么意义?我们在走
向哪儿?我们再朝哪儿走?我们的
目的何在?我们的欢乐何在?我们
的幸福何在?我们的救赎之路何
在?”这些问题,都属于人的根本
困境,都是人的精神领域最具形
而上深度的终极问题,它与生倶
来,贯穿于一切人生的全过程,不
以时代、民族、阶级和社会制度的
同异而有无,能否对它作出回答
以及作出什么样的回答,关乎人
的精神出路,灵魂归宿,否则人的
心魂就无所皈依,就失去了生存
的根据,就活得不踏实,心惶惶然
而不知何以安。
在史铁生的作品中,到处都
存在着大量的对死亡的自语、玄
想、诘问和探究,充满着形而上的
思辩意味,这又使他的作品笼罩
了一层近于宗教般的神秘气氛和
哲学意味。
孔子曰:“不知生,焉知
死”,此语固然不错,但“未知死,
焉知生”?当人类投人对生命意义
的终极探寻时,也就没有了不可
逾越的绝境。
所以在史铁生笔下,死亡,并
不可怕,它同样是生命的另一种
存在形式。
我们常常体会到作家
对死亡感受到无比的亲切,甚至
把死亡作为无上的福祉:“他常和
死神聊天儿。
他害怕得罪了死神,
害怕一旦需要死神的时候,死神
会给他小鞋穿”(《山顶上的传
说》)。
“我常常希望,有一个喝醉
酒的司机把我送到一个安静的地
方去”(《绿色的梦》),“有一年我
也像盼望放年假一样盼望过死
___________2019.01 文学敎育
第三,史铁生的死亡意识有
一个从恐惧到超越的参悟过程。
在史铁生早期的作品中,很
多主人公身患残疾,处于更为不
利的生存境况之中,肉体上的残
缺和心理煎熬。
于是,死的念头油
然而生,他们求助于死神,求助于
自杀。
上吊、毒病、触电、跳楼
……,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次次设
想,寻求着自杀的方式,读之惊心
动魄。
《山顶上的传说》通常被看
做史铁生的自传体小说,小说中
的他得知自己身患比死亡还可怕
的疾病时,他生活的信心一下子
崩溃了,从而开始预谋自杀。
“有
时候,死比活要简单,容易得多。
”
《毒药》里小岛上的那个养鱼人,
经历失败后寻求自我解脱:“幸亏
他还知道死是种解脱,比疯了好
受。
”这时,死似乎是一个天堂般
的彼岸世界,它引诱召唤着生,又
似乎是一个仁慈的救世主,拯救
不堪忍受生之痛苦的人。
在《奶奶的星星》一文中,世
界给“我”的第一个可怕的印象,
是奶奶告诉“我”死了就再也找不
到奶奶了,在死亡的威胁中,颤栗
不已。
《钟声》中的B问爷爷有关死
的问题:“死了是不是就再也回不
来了?”《一种谜语的几种简单的
猜法》中,得了癌症的孩子尚不知
自己的悲剧命运,还快乐地欣赏
那将要“肆无忌惮”地开放的“死
亡之花”。
死亡就是这样的残酷无
011
ii m
情,哪怕是天真无邪不谙世事的 鲜活而可爱的小孩子,它也不稍 动仁慈恻隐之心。
但是,他笔下的主人公都最 终从走向死亡的痛苦中解脱了出 来,看清了死亡的真面目并毫无 畏惧,坦然而平静地继续该有的 生活。
如历尽千辛万苦才寻得了 致死的毒药的他,此时却倍感安 心,归于宁静,开始以平静的心态 去生活,直至忘记了死亡,并重新 寻找到了生存的意义;明白了死 亡是必然的这一事实后的年轻人 也渐渐趋于平静,坦然自若地生 活着;那对苦命的夫妇在看清了 死亡的本质后,安心且互相珍惜 地过着小日子……即使是走向死 亡,死亡是富有诗意的,如小老头 在美丽湖边找到一块像床的大石 头躺在上面安详地死去;《务虚笔 记》里的女教师也同样穿着整齐 端庄安静地死去,没有一丝恐惧,反而呈现出要到另外一个世界去 享受人生的期待。
所有这些,无不 体现了这些主人公们对死亡的无 惧,甚至把死亡当成一种生命最 终的归宿,既然是归宿,那就以平 和的心态去接受它。
而史铁生所 描写的这些死亡仔细而又充满了 诗与美的蕴味。
这些作品别有风 味地显示出了他对死亡的参悟。
这种看似前后矛盾的观念,其实体现了史铁生对于死亡的参 悟。
疾病和死亡本来是两个不同 的哲学概念,但是青春勃发的史 铁生深深感受到疾病所带来的死 亡威胁,甚至固执地将残疾与死 亡连在一起归为一谈。
疾病与死 亡确实有着某些相通之处,疾病 带来死亡的威胁,会让生命接近 死亡,甚至加速死亡,所以我们能<学教育2。
19〇1
012够理解疾病对于史铁生带来的毁
灭性的打击,也清楚地理解疾病
与死亡的本质区别:疾病是可以
战胜的,而死亡是无法逃避的。
病
人只要战胜了恐惧,他的肉体纵
然仍旧处于疾病,他的精神却已
经超越了疾病。
而死亡无论你恐
惧与否,它该到来时自然就会到
来。
史铁生认为死亡是人生最大
的困境,无论你是健全的还是残
废的它都永远无法规避。
作为结
果,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
死亡的过程,一为生对死的言说,
一为死对生的言说。
就前者而言,
从容的赴死就始终是令人恐惧和
惟恐避之不及的:“我的一切罪恶
就在这儿:贪生怕死。
”在人类的
漫长历史中,对死的思考一直就
伴随着人类。
在苏格拉底看来(这
其实也是柏拉图的看法),灵魂是
不死的,死亡只是灵魂脱离了肉
体以后的独立自存状态,是向一
个自由美好的世界的进发,因此,
人在生的过程中一直是在“练习
死亡”,只要摒斥肉体的诱惑,就
可进人那纯明的另一世界,就像
那将死的天鹅一样,由于预知在
不可知的世界中有美好的事物在
等着它们而更加甜蜜和更加高声
歌唱。
死亡只是在被意识到,处于
思维之中,在趋近它的过程中才
是恐怖的。
但是不经过进行时态
的死亡就是生之苦难的慈悲终结
者,是芸芸众生的理想归宿,是饱
受摧残和折磨的灵魂得以平静安
息的永恒栖居之地。
因此,史铁生
说:“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
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
日。
”面对死亡,思考生命,史铁生
最终抛弃了早期对于死亡的恐
惧,参悟出生命的意义重在过程,
并努力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史铁生的这种“知死而后言生”的
哲思,从有一个独特的角度,告诉
我们生命的脆弱和可贵,也更加
显出生命的张力来。
帕斯捷尔克纳曾说:“艺术从
来只有两项任务:一是坚持不懈
地探讨死的问题;二是通过讨论
死的问题以求生”。
史铁生的作品
就是这样,通过探讨死以求生的
意义,即以生知死,由死悟生,不
懈的追寻生命的意义。
人的伟大
和崇高,正是在对死神的挑战和
征服中表现出来。
确实,既然死亡
是任何生命都不可能避免的最终
结果,那么人就更应该对抗死亡,
从死亡的征服与超越中感受自我
生命的价值和永恒。
史铁生正是
在与困苦、疾病、死神的多次斗争
中感悟了生命的这个真谛,才在
作品中体现出了生与死的悲壮和
美丽。
a
参考文献
[1] 蒋光灯.史铁生作品中呈现的死亡
意识[J]•长城,2011(12)
[2] 王文胜.论史铁生的文学创作与心
理疗伤[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3]张均.史铁生与当代文学史书写
[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01)
[4] 肖百容.死亡之真一论史铁生创
作的死亡主题[J].中国文学研究,2004(02)
[5] 李岚.挣扎与超越一论史铁生作
品的死亡意识[J].安康师专学报,2003(01)
未标明出处的引文皆出自史铁生《史
铁生作品集》,中国杜会科学出版社,1995
年版。
(作者介绍:陈瑶,黄冈师范学院文学
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