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2020年(春秋版)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宝鸡市2020年(春秋版)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4题;共12分)
1. (6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的茶俗以大众化为主流,茶馆茶客盈门,就足以说明这一点;而文人雅士在饮茶上另有讲究。

历来的研究者在饮茶著述中,试图教给人们一种优雅的饮茶方式即茶舍要雅致,茶叶需上品,入茶
水最好是甘冽的泉水主宾身份情趣要相宜,或有诗文唱和、书画助兴或会心赏鉴;主宾不解茶道和饮茶时佐以荤食;茶舍布置混乱茶具粗劣,。

(1)
为了表达简明,画线的词语有两处应该删除,序号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
画线的标点有两处错误,序号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 (2分)下列加线文言字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 舅夺母志(强行改变)当侍东宫(应当)余扃牖而居(关闭)
B . 听臣微志(听说)夙遭闵凶(早)又北向(方向)
C . 吾妻来归(女子出嫁)而母立于兹(然而)慈父见背(被)
D . 比去(等到)凡再变矣(两次)庶刘侥幸(或许)
3. (2分) (2016高一上·龙江期中) 下列选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A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 . 沛公安在
C . 群臣侍殿上者
D .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4. (2分)下列各句中不含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 .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B .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C .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D .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5分)
5. (4分) (2016高三上·金山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①谈到美学,人们都会想到一个古老而朴素的争论: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有一次,我乘地铁上班,在地铁上看到一位小姑娘手中拿着一叠复习资料,口中念念有词:朱光潜说,美是主客观的统一;高尔基说,美是主观的;蔡仪说,美是客观的;李泽厚说,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我听着就着急,如此学美学可不行。

因为,我能预见其学习的结果:此后她再也不会学美学了。

把美学搞得这么无趣,成了干巴巴的几条见解,谁见了也会躲。

有人说,美学过时了。

__________美学真的就只是如此,__________应该过时。

②但是,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的讨论,会产生富有成果的思考吗?我觉得还是会的。

看到一朵花,你觉得美。

这是花美呢,还是由于人觉得美才美呢?这个问题就在那里,不管你是否承认。

③主张“美在客观”的人,会说,口之于味,有同嗜也;目之于美,有同观也。

见到花,人人都觉得美。

觉得它不美的人,是这个人自身的问题:可能是他的眼睛不好,可能是他今天情绪不好,这两种情况都不影响花本身仍是美的。

见,或者不见,美就在那里。

但是,在同一类的事物中,谁美或者谁更美呢?客观论者认为,是它在这类事物中客观上存在的典型性,而不是欣赏者对同一类事物中不同个体的主观选择。

也就是说,这朵花比那朵花更美,不是由于欣赏者喜欢,而是由于这朵花长得更“典型”,这里的“典型”可能会被理解成更完美,长得更饱满,如此等等,总之,美的原因在花一边,而不是在人一边。

美,由于对象,而不由于欣赏主体。

④主张“美在主观”的人,会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花美不美,在于欣赏者的趣味或态度。

再美的花,没有欣赏者的趣味或态度,也不能成其为美。

这里有着一些复杂的情况。

有人说美在趣味:趣味的形成依赖于修养,修养决定了欣赏者对于欣赏对象的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客观因素仍是存在的。

美的对象有客观性上的规定性,有色彩、形状、整齐、对称,如此等等的特性,只是欣赏者的趣味成为这种对象美不美的最终选择。

另有人说美在态
度:这时客观因素更少或几乎不存在。

同样的对象,可以是美的,可以说不美,完全在于人对它的态度如何。

高兴时就山欢水笑,不高兴时愁云惨月,物皆着“我”之色彩。

面对一片大雾,你可以感到烦闷怨恨,也可以悟出诗意,看到事物的朦胧美。

一念之别,万象殊异。

⑤主客观的困惑,引导着美学向前行。

美国哲学家杜威提出了一种超越主客观的观点。

他认为,我们可以用“经验”来超越主客二分。

人与外在环境相遇,于是就产生了经验。

经验是第一性的,不分主体与客体。

只有在此之后,才有对经验的反思和认知,区分出自我与对象。

因此,主客二分的做法,是一种错觉。

主体与对象之间,总是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关系。

他认为,人与世界的第一性关系,是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生活在环境中,环境是人的环境,人又是环境的一部分,人与人之间又互为环境。

⑥将杜威的二分法运用到美学上,怎样将审美统一起来呢?比如,对自然对象的审美,欣赏高山峡谷、江河湖海、日月星辰,欣赏道路桥梁、绿草黄花、牛羊成群、一只节奏优美的城市天际线,等等。

这些都是自然美,有的不是人的活动结果,有的是人的活动产物。

我们该如何审美呢?荒野的美,不是由于人的力量,而是由于人要逃避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城市以及其他一些经过人的改造的对象,也不是人从欣赏自身的力量,而是这些对象的形式意义和展现出来的生活样态。

人的审美,绝不是在自然中找人的踪迹,也不是在自然中找不到人的踪迹。

正好相反,自然成为美的原因,要从两个对立结论之外寻找。

⑦说起美学,往往见仁见智。

因此,这一争论要向前行,要升级,避免意气,走向思考,让这种争论引导美学前进。

(1)
第①段作者写到“把美学搞得这么无趣,成了干巴巴的几条”,其意图是什么?
(2)
在第①段两个横线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A . 因为所以
B . 虽然但是
C . 只要就
D . 如果那么
(3)
结合文章,谈谈美在客观与美在主观的本质区别。

(4)
作者对“将杜威的‘二分法’用在审美上的做法”,持有怎样的观点?
(5)
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⑦段方框处,语义连贯的一项是()
①只要认识到它的复杂性
②它并不是一个可以随意放弃的问题
③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争论
④才能获得美学的丰富性
⑤并且不断利用新的研究成果加入到这个讨论中
A . ①⑤④③②
B . ③①④②⑤
C . ①④③②⑤
D . ③②①⑤④
6. (9分) (2019高二上·三明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

中国工程人员数十年来在桥梁建设工程中作过许多努力,有过很多成续,钱塘江铁桥就是中国工程人员自己设计的。

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

五十年前的黄河铁桥是由比利时包工的。

其后的钱塘江铁桥的主要结构部分也是由德国、英国、丹麦三个“洋行”分别承包的,这就不可能使我们系统地积累自己的桥梁建设经验,没有能组成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也就长期停滞不前。

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将改变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面貌。

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大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既考虑了最经济地建设桥梁,又考虑了航运等有关部门对利用长江的要求,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完成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初步设计。

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自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人民日报》1954年2月6日)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对于这座目前世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全长55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5.6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处距海平面46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截至通车前夕,港珠澳大桥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专利454项,7项创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

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后,不光有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

如今,如今,中国的桥梁和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的世界的一张名片。

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我们身为国人的自信心。

(摘自王忠耀等《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技术,创造具有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能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延伸工程建设者的感知能力、预测能力、控制能力及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使工程建设更为安全。

智能建造平台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及应用层组成。

感知层是基础,借助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各类数据信息,类似人的眼睛等感官;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术,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类数据信息传输至数据层,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实现数据融合,最终在应用层形成各种智能控制系统,辅助工程建设者进行决策。

(摘编自林鸣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
(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B . B
C . C
D .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材料一的社论沉雄庄重,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材料二的报道用确凿事实和翔实数据凸显我国科技实力,唤起读者强烈的自豪感。

B .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虽然有苏联专家援助,但在建桥伊始就计划全部工程使用我国自己的材料和人力,从而培养锻炼新中国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

C . 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总体跨度和海底隧道、进海最深的沉管隧道、最重的隧道对接沉管,以及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和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

D . 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大型桥梁工程摆脱了以往的落后面貌,数十年来的中国桥梁建设史,也反映了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3)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7. (12分) (2017高二下·双鸭山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后生可畏
刘斌立
我第一次去鉴睿律师楼,就注意到了前台旁边多了一张不怎么和谐的小桌子。

一个大男孩模样的小伙子,睡眼惺忪地在那儿捧着厚厚的《刑法》,有一页没一页地翻着。

我问了问律师楼的合伙人李信,他一脸嬉笑地回答:“这孩子他爸是我们律师楼的大客户,也是老朋友了。

他想让他儿子考律师,非得要我们把这孩子安排在这里打杂,一边让他看书备考。

其它我们啥事儿也没给他安排,让他自己在那儿天天待着呢。


“哦,这孩子看着还挺老实的。

“我随口应和道。

“老实?您可别小瞧这小子。

听他爸说,他一心要当摇滚乐手,跟着一个不靠谱的摇滚乐队干了两年的鼓手。

”老李边说边摇着头。


后来我再去律师楼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看看这个叫常远的“摇滚”男孩。

他经常应景似地挺时尚,一会儿夹克上带钉,一会儿头发颜色又变了。

那年律考后没几天,我去律师楼办事,发现常远的那张桌子没了,人也没了踪影。

问到老李,没想到老李苦笑着说:“那小子跑了,据说和一个摇滚乐队跑到青海茫崖矿区那边,在矿区的一个小镇上的酒吧里演出呢。

他爹差点没气得背过去,已经发誓不管他了。


我又惊讶又好笑,随着老李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


一年后的一天,我突然接到鉴睿律师楼李信律师的微信。

“还记得那个玩摇滚的男孩儿吧——从我这儿跑了的那个,又回来了,这次据说是自己主动回来的。

今天来求的我,要继续准备考律师,还在我这儿坐着打杂看书,我也是服了!”后面老李加了几个微信的笑脸图标。

“您就当浪子回头吧,兴许真考上了,您也是积德了。

”我回复了微信,也不忘调侃地加了几个坏笑的表情。

那以后,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离开了那座城市,也与律师楼和老李少了很多的交集。

至于记忆里的玩摇滚还要考律师的常远,就遗忘得更远了。

青海茫崖的矿难,突然成为了整个国家的头条新闻。

部分矿务局领导受贿私自外包矿坑,私人小矿主违规野蛮开采,导致了一次灭顶的矿难。

在矿难中死去的矿工遗孀,因为没有基本的合同和安全保险凭据,无法获得赔偿,更无人愿意替她们去争取权利。

就当矿难的悲哀正在褪去的时候,媒体上一个很不起眼的报道终于被我看到了。

一个名叫常远的律师,带领着自己的小团队义务承揽下了所有死难矿工家属的索赔事务。

这条很短的信息,却因为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而让我震惊!
当我致电李信律师的时候,他立刻给了我确认的答复。

“没错儿,这个常远就是他。

我也很佩服这小子。

”老李在电话那边肯定道。

“您觉得他接这个案子是为了出名吗?”我问道。

“还真不是。

你记得他曾经在青海一个矿区的酒吧演出过一段时间吧。

”老李继续说道。

“那地方就在茫崖。

听常远爸说,常远在那儿生活过一段时间,很了解矿工们的生活状况。

他自己后来跑回来要继续考律师时就跟他爸说,以后要帮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


我在电话那头听老李说完这些,沉默了许久。

最后,我发自内心地说了一句:“后生可畏啊!”
我听到电话那头老李很肯定地重复了这句话。

(选自《小说选刊》 2016年第6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常远他爸让他到律师事务所来见习,是想让他当一名律师,可他却想当一个摇滚乐手,可见他个性张扬,父子关系紧张。

B . 听到常远“跑了”的消息,“我”又惊讶又好笑,并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

”由此看出“我”对常远这类年轻人很不满意,甚至有些鄙视。

C . 小说通过“我”和李信的四个阶段的对话,先抑后扬,刻画出常远这一新时代的青年形象,他有闯劲,有社会责任感;对弱者有悲悯情怀。

D . 常远跑到青海茫崖的矿区演出,是为了接触中国最底层的民众,了解中国最基层的现实。

这次经历使他逐渐地成熟起来。

(2)“我”和老李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你是否喜欢小说中常远这个人物?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8. (11分) (2017高二上·岳阳期末)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各题。

①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②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1)下面各句中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 愿为诸君快战快速
B . 项王自度不得脱估计
C . 田父绐曰“左”告诉
D . 辟易数里躲避容易
(2)下面各组划线虚词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 汉军围之数重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B .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以故汉追及之
C . 然今卒困于此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D . 左,乃陷大泽中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选文①段对项羽逃亡路线叙述得十分清楚:淮水—阴陵—大泽—东城。

项羽军事力量的变化也交代得十分清楚:八百余人—百余人—二十八骑。

由此看出,楚军的节节惨败。

B . 选文第①段中,项羽的一句:“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表现了他的极端自负。

C . 选文第②段对项羽快战的三次突围描写得十分精彩:斩将——叱退——复斩都尉,突现了项羽威武善战的英雄形象。

D . 选文①②只运用了语言描写来刻画项羽的人物形象,如:他在三次快战后,谓其骑曰:“何如?”则再次体现了他自负的特点。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9. (7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闲游
刘将孙①
水际轻烟,沙边微雨。

荷花芳草垂杨渡。

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②路。

血染红笺,泪题锦句。

西湖岂忆相思苦?只应幽梦解重来,梦中不识从何去。

【注】①刘将孙是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的儿子。

这首小词作于宋亡之后。

②西湖: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1)
上片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2)
“西湖岂忆相思苦?”一句是如何表达词人的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6分)
10. (6分) (2017高二上·铜仁期末) 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宫殿、阁楼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2)庄子在《逍遥游》中用一个比喻句来描述鲲鹏奋飞时的情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儒家和道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


(4)《曹刿论战》中,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郦道元笔下的《三峡》,山水俱美。

尤其是春冬之时的水,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

”两句,从色彩、情态等方面写出了水之秀美。

六、其他 (共1题;共1分)
11. (1分)解释成语
沸反盈天:________。

不胜欣羡:________。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 (2017高三上·闵行期末)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偶像,指人们心目中仰慕的对象,我们有时需要崇拜它,有时需要打破它。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4题;共12分)
1-1、
1-2、
2-1、
3-1、
4-1、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5分)
5-1、
5-2、
5-3、
5-4、
5-5、
6-1、
6-2、
6-3、
7-1、
7-2、
7-3、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8-1、
8-2、
8-3、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9-1、
9-2、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6分)
10-1、
10-2、
10-3、
10-4、
10-5、
六、其他 (共1题;共1分)
11-1、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