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六中2024年高三二诊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宜宾市六中2024年高三二诊模拟考试生物试卷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利用不同的处理使神经纤维上膜电位产生不同的变化,处理方式及作用机理如下:①利用药物Ⅰ阻断Na+通道;②利用药物Ⅱ阻断K+通道;③利用药物Ⅲ打开Cl-通道,导致Cl-内流;④将神经纤维置于稍低浓度的Na+溶液中。
上述处理方式与下列可能出现的结果对应正确的是
A.甲——①,乙——②,丙——③,丁——④
B.甲——④,乙——①,丙——②,丁——③
C.甲——③,乙——①,丙——④,丁——②
D.甲——④,乙——②,丙——-③,丁——①
2.某实验小组研究了不同金属离子对β -葡聚糖酶活性的影响(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下表为添加一定量化合物后,β-葡聚糖酶活性的变化情况。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项目酶活性项目酶活性
处理前1000 ZnSO4•7H2O 1084
NaCl 1005 MnCl•4H2O 1435
KI 1001 KH2PO41036
CuCl2•2H2O 902 CaCl21069
MgCl2•6H2O 1048 FeCl31160
注:忽略Cl-对酶活性的影响
A.实验中Na+、Cu2+、Mn2+、Fe3+均对β-葡聚糖酶具有显著激活作用
B.Cu2+可能通过改变该酶空问结构抑制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能力
C.若分别增加Mg2+和Ca2+的浓度,则它们对酶的激活作用也将会增强
D.KI和KH2PO4中酶活性不同是因I-抑制了K+对酶活性的促进作用
3.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探索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R型活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体内的S型菌都由R型菌转化而来
B.将S型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分别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培养基中均有R型菌
C.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新形成的噬菌体都带有35S
D.用B型TMV(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和A型TMV的蛋白质重组而成的病毒感染烟草,会得到2种子代病毒4.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代谢中的生化反应大都不发生在内环境中
B.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成分相似,都可以相互渗透形成
C.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体内细胞的正常生活依赖于内环境,但不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5.在一个蜂群中,少数幼虫一直取食蜂王浆而发育成蜂王,而大多数幼虫以花粉和花蜜为食将发育成工蜂。
DNMT3蛋白是DNMT3基因表达的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如下图所示)。
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与取食蜂王浆有相同的效果。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被甲基化的DNA片段中遗传信息发生改变,从而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
B.蜂群中蜜蜂幼虫发育成蜂王可能与体内重要基因是否甲基化有关
C.DNA甲基化后可能干扰了RNA聚合酶等对DNA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
D.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在DNA分子中都可以与鸟嘌呤配对
6.下图①、②、③表示由不同原因引起的糖尿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Y1抗体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导致血糖浓度升高
B.Y2抗体攻击胰岛B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量升高
C.可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的是②、③
D.③患者血液中胰岛素含量可能正常,但仍表现出尿糖症状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9分)目前普遍人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人忽遇冷风侵袭,躯干、四肢的骨骼肌会产生战栗,此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
在该过程中皮肤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以____________的形式沿着传入神经传导,并在____________完成信号转换后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2)受寒冷刺激后,人体通过下图所示途径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以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其中激素A、B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①的调节机制称为_____________调节。
(3)疫苗是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
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
人们注射相关疫苗后机体会产生抗体、记忆T细胞和记忆B细胞等。
此后当外界同种抗原(如病毒)侵入机体,机体启动特异性免疫,一方面由_____________产生特异性抗体进行体液免疫;另一方面进行细胞免疫,主要过程是:_____________,并与宿主细胞结合导致其裂解死亡。
从细胞的生命历程来说,被感染的宿主细胞的清除过程称为细胞_____________。
8.(10分)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杂交水稻育种成功得益于对雄性不育性状的利用,育种工作者就某水稻品系中发现的雄性不育基因开展了下面的一系列研究。
(1)水稻在抽穗期,幼穗中的雄蕊进行减数分裂产生花粉,此期间水稻对温度敏感。
温敏雄性不育系S2表现为高温条件下(≥25℃)雄性不育,此雄性不育性状由RNZ基因控制。
为了研究高温对RNZ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人员选取长势基本一致的S2植株,均分为两组分别在低温、高温条件下进行处理,请根据后续实验过程分析:
①检测RNZ基因的表达情况。
请依据所学知识,写出以基因转录相对数量为指标,检测S2叶片和幼穗RNZ基因表达情况的基本程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记录数据如图。
与S2叶片中RNZ基因表达情况比较,温度变化对S2幼穗中RNZ基因表达的影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RNZ基因编码的核糖核酸酶在生物体各组织细胞中广泛存在,催化tRNA的加工。
依据上述实验结果,研究人员猜测,由于叶片光合速率不同于幼穗,RNZ编码产物可能也分布于叶绿体中。
为验证此推测,研究人员做了如下实验:
①构建RNZ-GFP融合基因表达载体(GFP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此表达载体除具有融合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外,还应具有_________________。
②将表达载体导入____________中,然后通过_________技术获得转入RNZ-GFP融合基因的水稻。
③实验者将转基因植物细胞置于适宜的波长光谱的激发下(该操作会使叶绿体会发出红色荧光),观察到____,证明RNZ蛋白定位在叶绿体中。
④本实验还应补充一组_____________作为对照,若结果为_______________能支持③的结论成立。
(3)根据以上研究成果,为了最终揭示温敏雄性不育的机制,请写出接下来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1个即可)
9.(10分)如图是江苏某农村因地制宜建设的生态农业园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该生态农业园建设主要依据的生态工程原理有____________(至少2个)。
(2)池塘养鱼时,通常采用多鱼种混合放养模式(上层为食浮游生物的鳙鱼,中层为食草的草鱼,下层为杂食性的鲫
鱼等)。
从群落结构分析,这种养殖模式的优点是____________。
(3)防治果树虫害时,常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捕害虫或干扰其交配,从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信息类型)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流入该生态农业园的总能量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能量。
该生态农业园增加了“蝇蛆养殖、食用菌种植”等项目,其意义是____________。
(5)根据图示,用箭头表示生态系统的三种生物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___________ 。
10.(10分)科学家发现,单独培养的大鼠神经元能形成自突触,(见图甲),用电极刺激这些自突触的神经元的胞体可引起兴奋,其电位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______是神经元产生和维持-68mV膜电位的主要原因,此时膜内的Na+浓度比膜外的____________ (填高或低)
(2)胞体受到刺激后,电位变化出现第一个峰值的原因是:____________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此时产生的兴奋以____________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至轴突侧支的突触小体,然后引起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将神经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引发____________,产生第二个峰值.
(3)谷氨酸也是一种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能使带正电的离子进入神经元,导致其兴奋.利用谷氨酸受体抑制剂(结合上述实验),证明大鼠自突触神经元的神经递质是谷氨酸.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15分)蕹菜(二倍体)披针叶(Ce)基因与心形叶(C)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自交亲和(Es)基因与自交不亲和(E)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
Ce基因比C基因多了T5转座子,T5转座子是可以从染色体所在位置转移到染色体其他位置的DNA 片段。
相关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及Ce基因部分结构如图所示。
(1)将纯合披针叶、自交亲和植株与纯合心形叶、自交不亲和植株杂交得F1。
①F1叶型为心形叶,表明________(填Ce或C)基因为隐性基因。
在基因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F1植株叶型的基因型为________。
②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对F1中的Ce基因进行分子水平的检测,结果发现F1中有一半左右的植株中Ce基因发生改变,此变异较一般情况下发生的自然突变频率________,推测可能是____________的结果。
(2)从F1中选出基因型为EsE且Ce基因未发生改变的植株进行异花传粉得F2。
①若不考虑基因发生改变的情况,则F2中披针叶植株所占比例应为________。
②从F2的150株披针叶植株中检测出5株植株含E基因,推测F1植株在减数分裂时发生了___________(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或染色体变异)。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B
【解析】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
(2)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
(3)兴奋部位与为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
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详解】
①利用药物Ⅰ阻断Na+通道,膜外钠离子不能内流,导致不能形成动作电位,对应乙;
②利用药物Ⅱ阻断K+通道,膜内钾离子不能外流,产生动作电位后不能恢复静息电位,对应丙;
③利用药物Ⅲ打开Cl -通道,导致Cl -内流,使膜两侧电位差变大,对应丁;
④将神经纤维置于稍低浓度的Na +溶液中,Na +内流量减少,形成的动作电位变小,对应甲;综上分析可知,B 正确。
故选B 。
【点睛】
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解题关键是理解“细胞膜内外K +、Na +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B
【解析】
从表格中看出ZnSO 4•7H 2O 、NaCl 、MnCl•4H 2O 、KH 2PO 4、CaCl 2、MgCl•6H 2O 、 FeCl 3能够提高酶的活性,而CuCl 2•2H 2O 对酶的活性起抑制作用。
【详解】
A 、从实验数据看出与对照组相比较2Cu +对β-葡聚糖酶不具有激活作用, A 错误;
B 、酶的作用机制是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2Cu +可能通过改变该酶的空间结构来抑制β-葡聚糖酶的活性,B 正确;
C 、该实验中并未探究2Mg +
和2Ca +浓度的增加对酶活性的影响,C 错误;
D 、添加KI 组与添加24KH PO 组中酶活力不同的原因可能是I -抑制了K +对酶活性的促进作用,也可能是24H PO -对β-葡聚糖酶起激活作用等,D 错误。
故选B 。
【点睛】
本题需要考生分析表格数据,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
3、B
【解析】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比较:
【详解】
A、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体内的S型细菌一部分是由S型细菌转化而来,一部分是由转化后的R型细菌分裂而来,A错误;
B、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分别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培养基中均有R型菌,B正确;
C、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新形成的噬菌体都不含35S,C错误;
D、用B型TMV(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和A型TMV的蛋白质重组而成的病毒感染烟草,会得到B型TMV一种病毒,D错误。
故选B。
4、A
【解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
A、人体代谢中的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A正确;
B、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渗透,而组织液只能进入淋巴,淋巴只能进入血浆,B错误;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范围内,而不是保持不变,C错误;
D、体内细胞的正常生活依赖于内环境,同时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特点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5、A
【解析】
少数幼虫一直取食蜂王浆而发育成蜂王,而大多数幼虫以花粉和花蜜为食将发育成工蜂。
这说明蜂王和工蜂的差别并不是由遗传物质不同造成的,而是由食物的差异造成的,是环境对表型的影响。
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
育成蜂王,这与取食蜂王浆有相同的效果。
说明这个基因的表达产物与环境因素类似,也能改变蜜蜂的表型。
对于这些不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生物表型的改变的研究,称为表观遗传学。
【详解】
A、从图中可知,被甲基化的DNA片段中遗传信息未发生改变,A错误;
B、DNMT3蛋白是DNMT3基因表达的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说明蜂群中蜜蜂幼虫发育成蜂王可能与体内重要基因是否甲基化有关,B正确;
C、DNA甲基化后能使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可能干扰了RNA聚合酶等对DNA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C 正确;
D、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在DNA分子中都可以与鸟嘌呤配对,D正确。
故选A。
6、D
【解析】
1、据图分析,图中抗体Y1能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葡萄糖与受体的结合受到影响,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从而使血糖升高。
2、图中抗体Y2能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影响胰岛B细胞的分泌,导致胰岛素减少,从而血糖升高。
3、图中Y3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影响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从而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血糖升高。
【详解】
A、通过分析可知,Y1抗体与胰岛B细胞上的葡萄糖受体结合,导致葡萄糖与受体的结合受到影响,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从而使血糖升高,A错误;
B、通过图示可知,Y2抗体攻击胰岛B细胞,导致胰岛B细胞不能分泌胰岛素,使其分泌量减少,B错误;
CD、图中③的Y3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影响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患者血液中胰岛素含量可能正常,但仍表现出尿糖症状,不可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的是③,C错误;D正确。
故选D。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下丘脑电信号突触(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负)反馈浆细胞记忆T细胞在相同抗原的刺激下迅速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调亡
【解析】
体温调节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的,并在突触处完成信号转换后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根据图形分析:图中A表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图中向右为分级调节,向左为负反馈调节,据此答题。
【详解】
(1)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的,并在突触处完成信号转换后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2)图中A表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图中向右所示的激素分泌调节为分级调节,过程①的调节机制称为负反馈调节。
(3)人们注射相关疫苗后机体会产生抗体、记忆T细胞和记忆B细胞等。
当外界同种抗原(如病毒)侵入机体,机体启动特异性免疫,一方面相同抗原刺激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进行体液免疫;另一方面进行细胞免疫,记忆T细胞在相同抗原的刺激下迅速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并与宿主细胞结合导致其裂解死亡。
被感染的宿主细胞的清除过程称为细胞凋亡。
【点睛】
本题考查人体生命活动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免疫调节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识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8、分别提取叶片或幼穗总RNA,进行反转录;根据cDNA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从而检测RNZ其因表达情况。
无论低温和高温,S2幼穗中RNZ基因表达量均比叶片要少;高温比低温使幼穗RNZ基因表达量减少的更多供筛选用的标记基因水稻原生质体(水稻体细胞)或外植体植物组织培养红色荧光与绿色荧光重叠将只含GFP的表达载体导入水稻幼苗原生质体(水稻体细胞)中表达叶绿体红色荧光与荧光蛋白绿色荧光位置不重叠RNZ蛋白是香通过影响光合速率来影响雄性不育;RNZ蛋白如何在幼穗成熟或减数分裂中发挥作用;叶绿体中温度影响RNZ蛋白的表达的机制;寻找本实验温敏不育品系中与雄性不育相关的其它基因
【解析】
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的产物是RNA,所以检测转录的相对数量可通过检测相应mRNA的含量来完成。
GFP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该基因存在并表达的部位会出现绿色荧光。
“将转基因植物细胞置于适宜的波长光谱的激发下(该操作会使叶绿体会发出红色荧光)”,说明目的基因存在并表达的部位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红光。
所以若RNZ 蛋白定位在叶绿体中,可转基因生物会观察到红色荧光与绿色荧光重叠。
【详解】
(1)①题干中关键字为“以基因转录相对数量为指标”,需要先获得叶片或幼穗总RNA,通过逆转录过程获得DNA,根据cDNA序列设计引物,并进行体外PCR扩增,从而检测RNZ基因表达情况。
②实验记录数据中,根据图例对应的低温、高温;再结合横坐标中的叶片和幼穗,可得:无论低温和高温,S2幼穗中RNZ基因表达量均比叶片要少;高温比低温使幼穗RNZ基因表达量减少的更多。
(2)①基因表达载体由启动子、终止子、目的基因(融合基因)、标记基因组成,故还应具有标记基因。
②基因表达载体构建完成后,将其导入水稻原生质体(水稻体细胞)或外植体,并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转入目的基因的水稻。
③GFP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将转基因植物细胞置于适宜的波长光谱的激发下(该操作会使叶绿体发出红色荧光),若RNZ蛋白定位在叶绿体中,可观察到红色荧光与绿色荧光重叠。
④实验中还需要设置对照组,将只含有GFP的表达载体导入水稻幼苗原生质体(水稻体细胞)中表达,由于对照组未转入RNZ基因,因此叶绿体红色荧光与绿色荧光位置不重叠。
(3)题干中提到,就某水稻品系中发现的雄性不育基因开展了下面的一系列研究,说明研究过程的侧重点是雄性不育,因此可以探究的问题包括:RNZ蛋白是否通过影响光合速率来影响雄性不育;RNZ蛋白如何在幼穗成熟或减数分裂中发挥作用;叶绿体中温度影响RNZ蛋白的表达的机制;寻找本实验温敏不育品系中与雄性不育相关的其它基因等。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转录、翻译和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对情境信息的分析能力。
9、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等充分利用了生态系统的空间和食物资源化学信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人工输入实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了环境染污
【解析】
1.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2.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原理,结合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其目的是将生物群落内不同物种共生、物质与能量多级利用、环境自净和物质循环再生等原理与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相结合,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
【详解】
(1)该生态农业园建设主要依据的生态工程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等。
(2)池塘养鱼时,通常采用多鱼种混合放养模式(上层为食浮游生物的鳙鱼,中层为食草的草鱼,下层为杂食性的鲫鱼等)。
从群落结构分析,这种养殖模式的优点是充分利用了生态系统的空间和食物资源。
(3)防治果树虫害时,常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捕害虫或干扰其交配,从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化学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流入该生态农业园的总能量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能量。
该生态农业园增加了“蝇蛆养殖、食用菌种植”等项目,其意义是实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了环境染污。
(5)根据图示,用箭头表示生态系统的三种生物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
【点睛】
考查生态工程的原理、生态农业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工程的原理,识记生态农业的概念、原理及优点,能结合
图中信息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0、K+外流低Na+内流电信号(神经冲动或局部电流)新的神经冲动(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将单独培养的大鼠自突触神经元随机的分为A组和B组,用谷氨酸受体抑制剂处理A组神经元,B组神经元不作处理,用电极刺激两组自突触神经元胞体,测量其电位变化A组神经元第二次电位变化明显小于B组神经元的(A组神经元不出现第二次电位变化)
【解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
【详解】
(1)图中-68mV电位是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K+外流是神经元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原因,此时膜内Na+的浓度比膜外低。
(2)胞体受刺激后,Na+内流,使细胞膜内阳离子的浓度高于膜外侧,形成动作电位,电位变化出现第一个峰值。
与相邻部位形成电位差,从而形成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又刺激相近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依次将兴奋以电信号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下去。
兴奋传至轴突侧支的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与胞体膜(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新的神经冲动,产生第二个峰值。
(3)谷氨酸作为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正常情况下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加入谷氨酸受体抑制剂后,谷氨酸没法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不产生兴奋。
所以用谷氨酸受体抑制剂处理大鼠自突触神经元,电极刺激胞体后,第二次电位变化明显变小,甚至不出现第二次电位变化。
实验思路和结果为:将单独培养的大鼠自突触神经元随机分为A组和B组,用谷氨酸受体抑制剂处理A组神经元,B组神经元不做处理,用电极刺激两组自突触神经元胞体,测量其电位变化;预期A组神经元的第二次电位变化明显小于B组的。
【点睛】
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1、Ce CCe 高T5发生转位(转移) 1/4 基因重组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披针叶基因与心形叶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自交亲和基因与自交不亲和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分别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详解】
(1)①只考虑叶型这一对性状:若F1叶型为心形叶,则容易判断心形叶为显性性状,披针叶为隐性性状,则Ce基因为隐性基因。
F1植株叶型的基因型为CCe。
②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对F1中的Ce基因进行分子水平的检测,结果发现F1中有一半左右的植株中Ce基因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