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题库 015古代中国选举制度的演变和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汉桓帝、灵帝时的童谣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门第)良将怯如鸡。


——《中国通史》
材料二(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摭言》
材料三仔细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四北宋在沿袭隋唐科举制的同时,严令举子不得“谢恩于师门”,不得称主考官为恩师,也不得自称门生。

举子一旦考取,即不再经吏部考试而直接授官。

对录取名额,也屡有增加,后来甚至规定按考生总额十一比数加以录取,并成为定制。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五“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序》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选官制度?根据材料说明这一制度受到抨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唐初的科举制起到加强中央集权作用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中的图一和材料四,归纳北宋科举制发展的特点。

(4)材料三中图二现象产生的主要社会原因是什么?
(5)材料五和材料三中的图三反映出明清时期科举制出现了何种现象?
答案:(1)察举制度。

推荐的人才名不符实并出现腐败。

(2)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

(3)严格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采取防止考试舞弊的措施;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

(4)科举入仕成为知识分子的唯一出路,迫使一些人铤而走险;命题的僵化及八股取士的方式,为科场舞弊提供了可乘之机。

(5)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逐渐腐朽,考试内容脱离实际(或答明清时期科举不能真正选拔有才之士)。

解析:本题以科举制为命题切入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解答时应注意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并结合自己对科举制利弊的理解作答。

题干评注:古代中国选举制度的演变和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问题评注:选官制度是逐渐从完全贵族世袭,逐渐向部分世袭和量才录取并存过渡。

而监察制度是逐渐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管为主的。

2.隋唐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特权
答案:A
解析:从分析历史阶段特征入手。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庶族地主经济发展,
庶族地主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参与政权。

隋唐统治者适应这种阶级关系的变化,通过科举制度使大批有才能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参与到政权中来,从而扩大了统治的基础,巩固了封建统治。

题干评注:古代中国选举制度的演变和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问题评注: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
3.宋代科举制度在唐朝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科举取士成倍增加。

对此史学界看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也有消极因素;另一种观点认为消极作用为主,但也有积极因素。

你同意哪种观点?请阐述理由。

答案:(1)积极作用:
①重文官、轻武将,有效地加强了皇权,结束了五代以来武将专权、藩镇割据的局面。

②扩大取士名额,广泛吸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政,对于改善政治、安定社会起到有益作用。

③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宋朝的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学校制度更为完备,宋词成为中国文学继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优秀词人和词作层出不穷。

④对后代乃至今天选拔培养人才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消极作用:
①大幅度扩大科举取士,重文臣、轻武将,使宋朝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导致宋王朝在对外战争中出现屡败的被动局面,被迫接受屈辱的议和条件,给两宋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②扩大取士名额,造成宋朝官僚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

到北宋中期就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

③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远远超过了生产发展的速度,使宋王朝的财政收入入不敷出,导致北宋中期之后积贫积弱局面的出现,也是导致北宋政治腐败以至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解析:要从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和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全面进行评价。

选择哪种观点都可以,但要观点鲜明,表达流畅、准确。

题干评注:古代中国选举制度的演变和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问题评注:选官制度是逐渐从完全贵族世袭,逐渐向部分世袭和量才录取并存过渡。

而监察制度是逐渐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管为主的。

4.唐朝有人评价科举制度“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其主要是指科举制度
A.加强了思想控制
B.选拔了大量人才
C.提高了庶族地主地位
D.阻碍了学术进步
答案:A
解析:科举制度成功地将人才与仕途联系在一起,使读书人倾其一生为封建统治服务。

题干评注:古代中国选举制度的演变和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问题评注:选官制度是逐渐从完全贵族世袭,逐渐向部分世袭和量才录取并存过渡。

而监察制度是逐渐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管为主的。

5.有位史学家说:“科举制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

清末维新人士认为:科举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坏人才,国家贫弱”的后果。

据此回答:
(1)这两种看法是否互相矛盾?
(2)请就科举制从隋唐的产生到明清以后衰落的历史,谈谈你对其作用的评价。

答案:(1)并不矛盾。

(2)这两段话是对科举制在不同时代所起作用的评价。

隋唐建立科举制度,适应了士族衰落,庶族兴起的客观形势,为庶族参政开辟了途径;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为繁荣古代文化作出了贡献。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八股取士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限制了新型人才的成长。

解析:解答该题首先要搞清两段引言的含义,前者是肯定科举制的积极作用,后者是抨击其消极作用。

在早期阶段,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而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其消极作用日益显现出来。

解答该题要紧紧把握住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评价科举制。

题干评注:古代中国选举制度的演变和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问题评注:选官制度是逐渐从完全贵族世袭,逐渐向部分世袭和量才录取并存过渡。

而监察制度是逐渐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管为主的。

6.下列的制度中属于选官、用官方面的是:①察举制②九品中正制③三省六部制④科举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三省六部制属于隋唐时中央行政机构,故③应排除,故选B
题干评注:古代中国选举制度的演变和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问题评注:察举制: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开始的。

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袭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7.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察举制B.设置刺史C.取消封国D.创设御史大夫
答案:B
解析:汉武帝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其中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B.设置刺史
题干评注:古代中国选举制度的演变和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问题评注:刺史: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

8.汉初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矛盾激化的突出表现是
A.刘邦消灭异姓诸侯王B.刘邦分封同姓诸侯王
C. “七国之乱”的发生与平定
D.刘邦铲除开国功臣
答案:C
解析:“七国之乱”是汉初刘邦分封的同姓王反抗西汉中央政府的叛乱。

汉景帝派兵平叛,把地方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汉武帝时通过“推恩令”和《附益法》最终解决了王国问题。

题干评注:古代中国选举制度的演变和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问题评注:选官制度是逐渐从完全贵族世袭,逐渐向部分世袭和量才录取并存过渡。

而监察制度是逐渐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管为主的。

9.下列诗句所述内容哪些与科举制的实行有关?
①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③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④甲第朱门无一半,天街踏尽公卿骨。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C
解析:科举制的实行,庶族地主可以通过考试成为高官,打破了士族地方对官吏的垄断,沉重打击了士族势力。

①③就是科举制实行的结果;②是九品中正制,士族把持高官的结果;
④是士族势力衰落的表现,这是农民起义打击的结果。

题干评注:古代中国选举制度的演变和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问题评注:选官制度是逐渐从完全贵族世袭,逐渐向部分世袭和量才录取并存过渡。

而监察制度是逐渐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管为主的。

10.“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这首诗揭露的是哪一制度的弊端
A、井田制
B、察举制
C、九品正中制
D、代田法
答案:C
解析:诗歌描写了一棵松树的根,就能够“荫此百尺条”,“世胄”一直霸占着高位,而真正的“英俊”却无永无之地,这些信息都指向九品中正制,它只问出身不稳才干。

题干评注:古代中国选举制度的演变和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问题评注:选官制度是逐渐从完全贵族世袭,逐渐向部分世袭和量才录取并存过渡。

而监察制度是逐渐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管为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