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15单元近代以来中外科技文艺课时达标34第3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与教育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达标(三十四)
一、选择题
1.(2019·贵阳模拟)阿尔及利亚的一份报纸中曾这样评论我国的一项科技成就:“被自由世界‘抛’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人民,从1949年就开始向社会主义奋勇前进,在短期内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革命,‘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
”这项科技成就是( )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C.“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
答案 C
解析由题干中的“1949年”“在短期内”“东方红”等关键词分析可知,应是“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
2.(2019·甘肃调研)孙丽在《“两弹一星”人文精神哲学反思》一书中说,中国研发“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
这说明科学技术( )
A.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
B.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
C.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
D.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
答案 C
解析据材料“‘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可以得出科学技术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两弹一星”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但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也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故C项正确;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也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3.(2019·邢台月考)新中国成立以后,文学杂志和出版社都被纳入国家体制之中。
大众传媒通过相对固定的模式,传播人民群众欣赏喜爱的民族英雄和角色模型。
大众传媒的这种变化( )
A.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不同文化的需求
B.有助于新的意识形态的构建
C.造成新中国成立初中国文化凋零的局面
D.使报纸杂志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答案 B
解析传播人民群众欣赏喜爱的民族英雄和角色模型,使人们接受新的思想和意识,有助于新的意识形态的构建,B项正确。
4.(2019·九江一中测试)1949年以后,特别是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中国大陆史学界围绕着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等五个基本理论问题展开了大规模讨论和争鸣,这被称为史学界的“五朵金花”。
当时“五朵金花”的讨论( )
A.有利于唯物史观的普及
B.显现史学研究的碎片化
C.导致了“双百”方针的中断
D.加速史学理论的本土化
答案 A
解析在“五朵金花”问题的讨论中,都运用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故A项正确。
5.(2019·成都模拟)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早期,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几乎场场满座”。
而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
这一反差表明( )
A.香港电影更能反映社会现实
B.国产电影的制作技术低下
C.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D.“大跃进”运动的持续深入
答案 C
解析据材料“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可知,人们可以比较自由地选择各种题材的电影,说明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故C项正确。
6.(2019·全国百校联盟联考)据有关统计,1956年一年中全国性学术会议达50多次,学术论文和报告也达2 000篇,都超过以往任何一年。
此现象( )
A.是“双百”方针推动的结果
B.说明我国科技发明硕果累累
C.体现了教育对科研的促进
D.是苏联科研模式影响的结果
答案 A
解析据题干及所学,1956年中共确定的双百方针推动了科学发展和文化事业繁荣,故选A项。
材料没有反映科技发明成果累累,B项错误;材料中科研成果突出是学术研讨的结果,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与苏联科研模式的关系,D项错误。
7.(2019·海南八校联考)1957年,王蒙的作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因批评官僚主
义而被划为“右派”。
1962年,毛泽东对此说:“反对王蒙的人提出北京没有这样的官僚主义,中央还出过王明、出过陈独秀,北京怎么就不能出官僚主义?”由此可见当时( ) A.中央对“左”倾思想曾予以纠正
B.“双百”方针得到了全面落实
C.党的工作重心是反对官僚主义
D.文艺领域彻底清算了“左”倾路线
答案 A
解析由材料可知,毛泽东认为把王蒙划为“右派”是错误的,说明当时中央对“左”倾思想曾予以纠正,故选A项。
8.(2019·昆明调研)1950年,教育部接管了天主教会开办的辅仁大学,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随后,又接收了受帝国主义津贴的燕京大学等二十所高等院校、五百多所中学、一千一百多所小学。
这一举措( )
A.彻底改造旧教育
B.对教育拨乱反正
C.提高了教育质量
D.收回了教育主权
答案 D
解析 A、C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现对教育的拨乱反正,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教育部对辅仁大学等学校的接收,说明新中国收回了教育主权,故D项正确。
9.(2019·梅州质检)1952年,中国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高等学校由211所减为182所,其中综合性院校由55所减为13所,工科院校由33所增加为39所,师范院校由12所增加为32所,农林院校由17所增加为29所。
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被取消。
此外,私立大学和原教会大学全部改为公立。
这次高校院系调整( ) A.适应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仿效了英美高校体系限制人文社会科学
C.是在三大改造胜利完成的情况下作出的举措
D.将发展国防高科技作为调整工作的重心
答案 A
解析从材料可知,1952年高等院校调整中,工科、农林、师范院校增加了,这次院系调整是为了适应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A项正确。
英美高校体系并未限制人文社会科学发展,B项错误;我国三大改造完成是在1956年,而高校院系调整是在1952年,C项错误;建国初中国发展的重心并非国防高科技,而是重工业,D项错误。
10.(2019·衡水中学调研)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发出了恢复高考的文件。
学生
报考资格的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的表现,破除“成分论”。
这是当时我国( ) A.提出“三个面向”的需要
B.教育拨乱反正的需要
C.开展“教育革命”的需要
D.提出“科教兴国”的需要
答案 B
解析材料“学生报考资格的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的表现,破除‘成分论’”,反映了“文革”结束后我国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需要,故B项正确;“三个面向”提出的时间是1983年,故A项错误;“教育革命”开始于“文革”期间,故C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时间是1995年,故D项错误。
11.(2019·合肥调研)1951年,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宣布“五一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执行的结果是教师节没有了。
198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这一变化( )
A.说明传统文化忽视教师地位
B.推动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形成
C.有助于形成重教的社会风气
D.依据科教兴国的战略构想提出
答案 C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我国设立“教师节”的举措体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尊师重教的内涵,C项正确。
传统文化并未忽视教师的地位,A项错误;尊师重教与国民教育体系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B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D项与材料中时间不符。
12.(2019·河南中原名校质检)201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要求,保留并进一步完善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优惠政策。
该项规定的实质( )
A.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体现教育公平和民族平等
C.推进高考制度深入改革
D.加大少数民族的教育投入
答案 B
解析材料说明的是民族教育,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为加快民族教育的发展,给予少数民族考生以高考加分政策,是对少数民族的一种公平和平等,故B项正确;推进高考制度改革,不是实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教育投入,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中论及科举制:“(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1910年梁启超说“科举非恶制也”,“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
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政府公报》第24号中提及考试的重要意义:“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
”孙中山的观点导致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
材料二高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其基本立场应立足于服务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
……1997年,为纪念恢复高考20周年,《人民日报》有这样一句评价: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
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高考的社会作用远远超出了考试、招生、教育;1977年高考恢复的不仅仅是一项考试,更是知识的价值、知识分子的地位,是社会流动的渠道、社会的公平。
——于涵《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内容改革
评述》(《中国考试》2017年第3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并指出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制度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科举制和当代高考制度的主要异同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
答案 (1)特点: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影响深远。
原因:科举制度不能适应近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2)异:前者是为国家选拔官吏,后者是为高校选拔新生。
同:都由国家统一组织考试,具有多方面社会功能;都坚持择优录取,成绩面前人人平等;都有利于弘扬知识价值,提高知识分子地位,推动文化教育普及;都促进了社会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
(3)看法:利用考试选拔人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高考改革应合理扬弃传统,实事求是,改革创新。
(言之成理即可)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世纪40年代,兵器家龚振麟借鉴英军火轮,并参考林则徐提供的《车轮船图》仿制成“车轮战船”。
1905年,清政府成立学部。
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通车。
1914年,任鸿隽等一批留美学生,组织民间的中国科学社。
1928年,在蔡元培推动下,国民政府成立了中央研究院。
随后,在殷墟发现了大量青铜器和甲骨卜辞,筹建了紫金山天文台,还对我国的地下资源作了大量的地质勘探工作。
20世纪30、40年代,涌现出叶企孙、吴有训、吴大猷等一批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
1956年,毛泽东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国家先后制定实施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纲要》《1963年至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取得了人工合成胰岛素、“两弹一星”、杂交水稻等尖端科技成果。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
1995年,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2000年,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2016年,中国科学院共拥有12个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13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成了完整的自然科学学科体系,整体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经国务院批准,2017年5月30日,将成为我国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阅读材料,概括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特点进行分析。
答案特点:水平方面:科技发展从学习西方到领先世界(或科技水平由落后到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原因方面:政府对科技的重视程度是影响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
分析:晚清时期,面对民族危机,开始向西方学习近代科技;清末新政推动科技的发展,取得一些成就,但中国科技发展水平整体落后。
民国时期,政府组织科学家开展科技研究,取得一些显著的科技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科研机构,制定科学规划,取得一批尖端科技成果。
改革开放后,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科技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