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五岳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高二(下)期中考试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自然被视为宇宙之源,是生命存在的基础。
儒家要求人类对自然界的万物怀有敬畏之心,道家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的道,佛教提倡与自然界共同生活。
这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是()
A. 和而不同
B. 厚德载物
C. 天人合一
D. 中庸之道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
据材料“自然被视为宇宙之源,是生命存在的基础”“儒家要求人类对自然界的万物怀有敬畏之心,道家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的道,佛教提倡与自然界共同生活”及所学知识可知,儒家、道家和佛教都认为任何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C项正确;和而不同指的是在与他人相处时保持和睦融洽的关系,材料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非人与人的关系,排除A项;厚德载物形容人的品德十分高尚,能够如广袤的大地一般包容万物,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中庸之道是一种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和方法,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故选C项。
2. 古代中医的主流认识是思想及记忆由“心”主管。
1599年,利玛窦刻印出版了《西国记法》一书,指出了“记含”(记忆)的器官在脑囊,其位置在“颅额后枕骨下”,所以人在想不出事时“其手不觉搔脑后”。
利玛窦的上述学说()
A. 使西医成为主流医学
B. 遏止了中医的发展
的
C. 迎合了天朝上国观念
D. 开阔了人们眼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
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
依据材料“古代中医的主流认识是思想及记忆由‘心’主管”“利玛窦刻印出版了《西国记法》一书,指出
了‘记含’(记忆)的器官在脑囊,其位置在‘颅额后枕骨下’”可知,利玛窦的《西国记法》丰富了古代西医对记忆的认识,开阔了人们的眼界,D项正确;明朝时期,中国的中医仍然是主流医学,排除A项;遏止说法错误,排除B项;题干无法判断是否迎合天朝上国观念,排除C项。
故选D项。
3. 18世纪前期,中国在欧洲学者的眼中,是一个令人神往的“理想国度”。
18世纪后期,欧洲学者们对中国的好评潮开始“退潮”,逐步认为中国是一个“专制和愚昧”的国家。
这一转变缘于()
A. 中西交往的不断深入
B. 中国闭关政策的推行
C. 欧洲民族意识的增强
D. 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和中国。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近代以来,随着欧洲与中国交往的加深,欧洲学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中的落后部分也逐渐得以了解,所以欧洲学者对于中国评价的变化主要和中西交往的不断深入有关,A项正确;18世纪前期乃至更之前,中国就推行了闭关政策,所以闭关政策不是转变的原因,排除B项;欧洲民族意识的增强主要影响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不是对中国评价转变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18世纪,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没有变化,排除D项。
故选A项。
4. 古埃及实际上是一个农业国,处在大海和沙漠的包围之中。
由于水资源的缺乏,古埃及人迫切地渴望着绿色,渴望着绿洲与水源,因此就有了初始的对植物的崇拜情结。
这说明古埃及人对植物的崇拜()A. 是地理与人文环境的产物 B. 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C. 推动了古埃及社会的发展
D. 促使宗教思想逐渐成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
据材料信息可知,由于古埃及被大海和沙漠包围,且水资源缺乏,这种地理环境和对绿色的渴望共同促成了对植物的崇拜,A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及外来文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古埃及人对植物的崇拜的影响,排除C项;初始的对植物的崇拜情结不是成熟的宗教思想,排除D项。
故选A项。
5. 公元6世纪,中世纪最权威的拉丁语法手册——普里西安的《基本原理》——在君士坦丁堡写成。
凡是读过普里西安著作的人,不但学到了语法传统,还品读到了西塞罗、维吉尔这些名家著作的精彩片段。
这可以用来说明()
A. 拉丁语在拜占庭帝国普遍使用
B. 古罗马文化对区域文化影响深远
C. 奥斯曼学者吸收罗马文化精粹
D. 中世纪文人热衷于市民文学创作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六世纪(欧洲)。
依据材料“中世纪最权威的拉丁语法手册——普里西安的《基本原理》……还品读到
了西塞罗、维吉尔这些名家著作的精彩片段”可知,拉丁语为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西塞罗、维吉尔都是罗马时期的著名学者,公园6世纪时在拜占庭帝国仍然有相关拉丁语著作,且著作里涉及罗马著名学者,这说明古罗马文化对区域文化影响深远,B 项正确;拉丁语在拜占庭帝国普遍使用,排除A 项;奥斯曼学者吸收罗马文化精粹说法不符合材料,材料反映的是拜占庭学者,排除C 项;依据材料“中世纪最权威的拉丁语法手册——普里西安的《基本原理》”可知,普里西安的《基本原理》属于拉丁语法手册,不属于市民文学,排除D 项。
故选B 项。
6. 下图所示为古代印度佛教经典南传与北传的书写文字。
材料可用于说明,古代印度( )
A. 文化具有多元性与辐射力
B. 教育管理系统的混乱
C. 国家分裂局面形成状况
D. 佛教传播方式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佛教经典有南传与北传,且书写文字各不相同,这体现了印度文化多元性和辐射性,A 项正确;不同传播地区文字不同并不能说明教育系统混乱,排除B 项;不同传播地区文字不同也不能说明国家分裂,排除C 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佛教传播方式,排除D 项。
故选A 项。
7. 为打击占据罗马西班牙行省的日耳曼人分支汪达尔人,415年,罗马统治者支持另一分支西哥特人迁徙至西班牙。
之后,西哥特人在西班牙建立王国并定居于此,并与当地土著及罗马人接触来往,相互联姻。
这说明西哥特人的迁徙( )
A. 改变了欧洲的区域族群分布
B. 解决了罗马帝国的边境压力
C. 造成了东西罗马帝国的分裂
D. 限制了西班牙土著文化的发展【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罗马时期。
古罗马时期一支西哥特人迁徙至西班牙并与土著罗马人交往,这会改变当地的族群状况,A项正确;B项错在“解决了”,排除B项;西哥特人的迁徙没直接造成罗马帝国的分裂,排除C项;人口迁徙不会限制土著文化的发展,排除D项。
故选A 项。
8.
当前,多元文化主义逐渐从澳大利亚社会的边缘观念发展为社会的核心理念,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该把的
澳大利亚建成一个拥有多元文化的国家,并致力于将澳大利亚社会建设成为“全球一致,无人种,肤色或国籍之歧视”的“幸运之邦”。
这一现象()
A. 与大洋洲开发的历史有关
B. 是知识精英融入的结果
C. 促进澳洲管理体制多元化
D. 推动亚太经合组织扩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影响题。
据材料关键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现代澳大利亚。
根据材料“当前,多元文化主义逐渐从澳大利亚社会的边缘观念发展为社会的核心理念,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该把澳大利亚建成一个拥有多元文化的国家”和所学可知,多元文化主义成为澳大利亚的核心理念,与大洋洲的开发有关,大洋洲的开发是英国对大洋洲殖民统治的结果,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A项正确;知识精英只是一部分人,而澳大利亚要建设成无歧视的国家,排除B项;材料是文化的多元化,和管理体制多元化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澳大利亚本国的文化多元化,和亚太经合组织无关,排除D项。
故选A项。
9. 新中国成立后,云南昭通出土了汉代的“蜀郡铁插”、中原地区的博山陶炉,云南昆明出土了五铢钱、中原铜镜等汉代实物。
《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了巴蜀商人如卓氏、程氏等冶铁铸器倾销云南。
由此可以证实,汉代()
A. 西南地区与中原的经济交往密切
B. 云南地区的农耕生产十分发达
C. 丝绸之路开通推动西南地区开发
D. 郡县制度在西南地区普遍推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
据材料信息可知,云南地区出土了中原地区的陶炉、铜镜等,而且在文献记载中四川地区的商人将铁器大量运往云南出售,这些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都反映了云南地区与中原等其他地区经济交往密切,A项正确;陶炉、铜镜等与农耕经济没有直接关系,B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B项;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不经过云南,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云南地区的行政制度,不能反映郡县制度的推行,排除D项。
故选A项。
10. 1720—1770年,停泊于广州港内的欧洲商船不断增多,从中国购回茶叶、瓷器和丝绸等。
仅1766年,造访广州港的欧洲商船就多达34艘,其中包括21艘英国商船。
由此可知,当时()
A.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
B. 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C. 中国的商品深受欧洲市场欢迎
D. 中国逐步向英国开放市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
时空是:18世纪欧洲和中国。
据材料可知,18世纪前期和中期,大量欧洲商船来华贸易。
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欧洲人推动发展对华贸易,茶叶、瓷器和丝绸等中国商品受到欧洲市场欢迎,C项正确;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
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8世纪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列强打开中国国门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
故选C项。
11. 中山装的设计包括雨洋华侨流行的“企领文装”和西装的样式。
孙中山先生与裁缝黄隆生合作,将西装衬衣的硬领和传统服装的特点结合,最终设计出了中山装。
这说明中山装()
A. 引领当时服饰变革
B. 融入多种文化元素
C. 侧重南洋服装样式
D. 影响西方服饰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
据材料可知,中山装的设计融合了雨洋华侨流行的“企领文装”、西装样式以及传统服装等特点,体现了中山装融入多种文化元素,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比信息,无法判定是否引领当时服饰变革,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融合多种文化元素,而非侧重何种样式,排除C项;中山装无法影响西方服饰发展,排除D项。
故选B项。
12. 亚历山大在远征中,无论他把军队带到哪里,他都以希腊的形式建造希腊城市。
在这些希腊人的生活中心,最初的希腊人或马其顿人与当地居民生活在一起。
由此可见,亚历山大远征()
A. 稳固了帝国的统治秩序
B. 推动了不同文化的碰撞
C. 助力希腊文化远播亚非
D. 丰富了国家治理的内涵
【答案】B
【解析】
的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
时空是:古代世界。
据材料,亚历山大在东征过程中,在沿途建造希腊城市,希腊人或马其顿人与当地居民生活在一起,推动了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亚历山大通过建立希腊城市来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管理和控制,不能体现稳固帝国统治、丰富了国家治理的内涵,排除A项、D项;据材料“希腊人或马其顿人与当地居民生活在一起”可知材料强调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共同生活促进文化交流,而非只体现希腊文化的传播,排除C项。
故选B项。
13. 早期欧洲殖民者入侵美洲后,将原住民的传统宗教视为“野蛮”和“异端”,强迫原住民改信基督教;强迫原住民舍弃自己的母语,只允许其学习并使用欧洲语言。
此举旨在()
A. 传播欧洲先进文明
B. 消灭美洲土著文化
C. 淡化美洲民族意识
D. 强化欧洲殖民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
根据材料“强迫原住民改信基督教;强迫原住民舍弃自己的母语,只允许其学习并使用欧洲语言”及所学可知,殖民国家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被殖民地区的
文化,其意在淡化殖民地的民族意识,从而达到维护殖民统治的目的,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殖民者传播欧洲先进文明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消灭美洲土著文化”属于殖民者控制殖民地的一种方式,并不是目的,排除B项;“淡化美洲民族意识”的目的是维护殖民统治,排除C项。
故选D项。
14. 1985年,美国国会和大使馆支持美国电影协会在韩国建立好莱坞发行公司,要求韩国增加放映好莱坞影片的时间。
另外,在与加拿大、法国就电影产品在商品与文化定位上发生冲突后,美国对这两个国家采取了经济制裁措施。
这反映出当时()
A. 美国文化霸权主义凸显
B. “冷战”逐渐渗透至文化领域
C. 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裂
D.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美国积极推动其影视作品进入韩国及欧美其他国家,当其努力受阻时,就对相关国家展开经济制裁,这是美国大力推行其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A项正确;“冷战”早已渗透进文化领域,排除B项;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阵营已出现分裂,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无关,排除D项。
故选A项。
15. 如图所示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官立两广高等工业学堂颁发的修业文凭。
文凭上用工整的毛笔字写着学生的修身、国文、算学、历史、物理、化学、英文、地理等12门学科的分数。
从中可以窥见,清末教育()
A. 实现了近代化转型
B. 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
C. 难以培养实用人才
D. 呈现新旧并存的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
1908年的两广高等工业学堂颁发的修业文凭上的12门学科中既有传统的国文、历史等,也有英文等新科目,可知当时的教育呈现出新旧并存的特征,D项正确;A项错在“实现了”,排除A项;材料没体现大众化,排除B项;从当时的学科来看,化学、英语等有利于培养实用人才,排除C项。
故选D项。
16. 近年来,在裸眼3D全息投影展示、VR虚拟现实、体感互动等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下,博物馆在文化传播与共享、增强公众互动性和体验感、提升公共服务效率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
这说明()
A. 博物馆是文化传承的最佳载体
B. 现代博物馆的职能不断扩充
C. 现代科技进步助推博物馆发展
D. 博物馆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
根据材料“裸眼3D全息投影展示、VR虚拟现实、体感互动等数字化技术”可知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而在其加持下,博物馆在文化传播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这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助推博物馆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强调现代科技与博物馆发展的关系,材料无法说明博物馆是否是文化传承的最佳载体,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博物馆的职能,排除B项;材料强调现代科技与博物馆发展的关系,D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近代文化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过程中形成的,其兴起与发展均是被动的。
中国没有经历类似于欧洲文艺复兴那样的运动,中国近代文化是在资本主义还没有发展,面临外国的挑战下而被迫萌发出来的。
在民族危机面前,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一系列探索救亡图存的改革,他们力图通过改革向西方学习,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
19世纪后40年里,中国流行的思潮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西方的学习与模仿局限在器械、科技、教育等方面,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全盘西化”,则体现了对西方文化的模仿。
——摘编自梁海燕《浅议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材料二随着市场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各国的交流互动由经济、科技领域转向了政治、文化领域。
经济全球化浪潮来袭,文化方面出现了“文化全球化”的思潮,这种思潮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地位,导致人们对自己国家文化认同的弱化,甚至引起民族文化的衰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坚定文化自信对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摘编自马睿《文化自信的内涵及其时代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
【答案】(1)中西文化的交流;被动性;与有识之士的救亡图存紧密联系;由学习西方器物、制度到思想,由浅入深。
的
(2)增强对国家文化认同;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繁荣;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
时空:近代(中国)。
据材料一“中国近代文化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过程中形成的”可知,中西文化的交流;据材料一“其兴起与发展均是被动的”可知,被动性;据材料一
“在民族危机面前,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一系列探索救亡图存的改革,他们力图通过改革向西方学习,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可知,与有识之士的救亡图存紧密联系;据材料一“19世纪后40年里,中国流行的思潮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西方的学习与模仿局限在器械、科技、教育等方面,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全盘西化”,则体现了对西方文化的模仿”可知,由学习西方器物、制度到思想,由浅入深。
【小问2详解】
本题是意义类材料分析题。
时空:当代(中国)。
据材料二“导致人们对自己国家文化认同的弱化”可知,增强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据材料二“甚至引起民族文化的衰落”可知,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繁荣;据材料二“坚定文化自信对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可知,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结合所学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分析。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蒲安臣条约》签订以后,华工赴美的人数大幅度增加。
1873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大量工人失业。
1876年,加利福尼亚州参议院设立了一个调查小组委员会,专门负责调查中国人移民问题。
委员会写成一个报告书,提出了解决中国移民问题的办法:所有中美条约,凡是准许中国人移入美国的一律作废;由美国国会制定法律,限制中国人每次在美国上岸不得超过10名。
——摘编自郭惠《〈蒲安臣条约〉与中美交涉华工事务研究》材料二1879年2月15日,第四十五届国会通过了一项议案(众议院2423号议案),禁止任何载有超过15名华人的船只进入美国。
海斯总统否决了该项议案。
在否决咨文中,海斯总统说明了否决的理由:该议案有悖于《蒲安臣条约》,而“对我们与中国的现有条约的简单侵犯,是对国家的更广泛与更持久的利益的莫大麻烦”。
然而,他同时指出:“我认为太平洋沿岸诸州人民的严重的不满情绪,他们由此而产生的对将来更加严重的忧虑,值得全国人民最严重的注意和国会与总统的深切关注。
”1868年签订的《蒲安臣条约》有明确的自由移民的规定,根据通行的“条约必须遵守”的原则,美国就不能擅自制定排华法案。
1880年正是美国大选之年,海斯总统为了能够争取更多的选票,立即派人赴华商谈修约事宜。
最终,中美签订了《安吉立条约》,条约赋予了美国政府“整理”和“暂停”华工的权力。
——摘编自曹新群《美国政府华工政策的演变1868—1894》(1)根据材料一、指出1876年美国加州参议院“报告书”中的华工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的角度评析美国海斯总统对“2423号议案”的否决。
的
【答案】(1)政策:允许中国人移民美国条约一律作废,严格限制每次在美国上岸的中国人数量。
原因:19世纪70年代,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工作机会减少;美国两党斗争借助排华获取选票。
(2)海斯认为2423号议案有悖于《蒲安臣条约》,并且会引发太平洋沿岸各州人民的不满。
他对2423号议案的否决体现了对话关系的友好,但他更多的是为了争取总统选票,谋求总统连任。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
时空是近代美国。
政策:根据“所有中美条约,凡是准许中国人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