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回归,旗袍改良,是一种复兴作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服回归,旗袍改良,是一种复兴作文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一个国家——有亭台画柱雕梁,有楼阁飞檐斗拱。

庙宇间有颂清扬,寺庙里有经低吟。

这是中国,一个醉在古雅中的国家。

千载的光阴留下的不是苍老,而是厚重的底蕴;多年的历史包含的不只过去,还有无尽的财富。

《左传》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汉服,也是我国华夏民族的象征之一,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与内涵。

中国自古被尊为衣冠上国,四千多年的传承中,形成了不变的礼仪衣冠。

如果说用服饰体现一个国家的风貌,在中国,汉服当仁不让。

走进博物馆,我们除了能看到金石文录、刀枪剑戟之外,还能看到来自千年前的那些羽衣霓裳、青衫粉裙。

锁绣、辑珠绣、打籽绣等各种繁复而精美的绣工,无一不透露着中国人对一件事物的完美的追求。

可我们知道,这些繁复的工艺,因为学习的人越来越少,了解的人越来越少,渐渐地,就在历史的长河中凋零了。

从清代披发左衽,到民国现代欧风西化。

难道自清代满洲人入关之后,在如今西服遍地的中国社会,汉服就真的没有一席之地了吗?
并不,清代黄宗羲的著作《深衣考》早已埋下了恢复故国衣冠的种子,成为当代社会汉服复兴的宝贵材料;清末革命家多番提出着我汉家衣裳;民国出现汉式学位服的实践。

如汉服复兴一样,这些来自民间、官方的手工艺,还流传在一代又一代的手艺人里。

他们还在坚持着。

我们不得不承认,清政府统治者的剃发易服是聪明的。

若没有这一行为,清也许会如同元一样,所存在的时间不过百年。

鲁迅先生曾说,满清杀尽了汉人的骨气廉耻。

既然这些东西是随着汉服的消失而消失,那么汉服的复兴无疑是把这
些东西重新拾回来。

初次穿上汉服的许多人都热泪盈眶,也许只是在披上汉服的那一瞬间,中国人的华夏之魂复苏了。

有一种感情,顷刻间若河水决堤,在脑海里翻涌,汇成一言爱国。

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终于穿上我汉家衣裳,再止不住热泪盈眶,祖先血液在心中流淌,告诉我你的名字是炎黄。

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

深衣自春秋战国至汉代曾为时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事实上,深衣与袍服颇有差异,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当于把上衣下裳连成一体;袍服则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义,后来袍服逐渐被接纳为一种稳定的服饰式样,与上衣下裳的服制并行不悖。

经过现代多年的修正与改良,旗袍已经成为最能体现中国女性美的服装,用最特色的布料、丝绸、锦缎,做成最典雅时尚服装———改良旗袍,穿在中国女子身上,那种东方的美、东方的神韵,令人叹为观止。

洋洋中华五千载,从先秦气魄、魏晋风骨到汉唐神韵,千百年不变的是中国人的情怀,是中国人对华夏的热爱。

历史长河,潮起潮落,说不定在哪一天,涨潮之际,中华文化这朵浪花就在朝阳中闪着绚烂的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