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峰村旅游发展现状调查及营销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峰村旅游发展现状调查及营销对策研究
作者:向雪威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21期
摘要:乡村旅游以其独有的资源基础、旅游参与和体验过程正成为许多乡村地区促进发展、远离贫穷走向富裕的新蹊径,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新形式。
重庆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对以旅游业带动农民致富的工作非常重视,经过扶贫资金的持续投入,使之产生了开发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贫困地区奔向富裕的三赢局势。
巫溪县文峰镇银峰村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在分析银峰村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加快银峰村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对于促进银峰村乡村旅游更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273-03
绪论
随着重庆市“旅游扶贫”口号的打响,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前景广阔。
2011年,重庆市将“旅游扶贫”作为巫溪旅游发展的突破口,在巫溪县银峰村正式启动,规范发展了38户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家乐”、“休闲农庄”。
一年多来,接待了短期游客4 000人次,具有日接待能力388人。
农家乐经营户平均收入达3万元,许多农民赶上了旅游致富路的“列车”。
随着银峰村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本文对其资源特色、如何从发展中总结经验等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了相关的营销对策,对今后银峰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希望给其他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银峰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1.乡村地域广阔,村民人口较多。
银峰村地处巫溪县西北方,距离文峰镇9公里,距巫溪县城40公里。
南与文峰镇三宝村舒家坪接壤,西接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距其30公里。
幅员面积达28.3平方公里,海拔910米~1 400米,立体气候明显。
该村辖五个社、380户、1 500人,村民生活积极向上、民风淳朴,老人小孩欢聚一堂,成立了“乐和协会”,是巫溪县社会管理创新及“乐和家园”建设的样板。
广阔的乡村天地和众多的村民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和潜在消费市场。
2.旅游资源丰富,特色较为显明。
银峰村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主要表现在原生态景观、民俗文化、种植业及畜牧业四个方面。
绿色原生态资源优越:由于银峰村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乐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为发展畜牧业、开发绿色食品及开辟休闲纳凉等可持续发展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具有“绿色宝山”之称。
全村林地面积高达19 750亩,森林覆盖率
为68%,拥有上百种植被(如银杏树、百年桂花树、朝天松、银杉树、槐树、香樟树等)、三十多种珍奇异兽(如野猪、松鼠、狼、野鸡野山羊等)、二十多种昆虫(如瓢虫、萤火虫、知了等)。
在拥有的这些动植物之中百年桂花树被评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野猪被评为“国家三级保护动物”。
辖区内天然景观也多不胜数,最出名的有“二郎山”、“蛤蟆洞”、“尖峰寨”、“穿山洞”、“野鹿山”、“仙女寨”以及“南天门”的山王庙等。
村内处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村民房舍绿树掩映,是城市居民远离喧嚣、休闲避暑的绝佳去处。
独特的民俗文化:银峰村民有着自己独有的“除草锣鼓”文化,它是指农闲时,大家聚在一起用说、唱及锣鼓的方式演绎农耕的场景,体现出了银峰村乐和团结的胜景。
此外,银峰村还拥有1 000头黄牛及4 000多头山羊的养殖示范基地、500亩的烤烟基地,为众多城市居民观赏田园风光、体验乡村生活、开展农村文化等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3.多种方式开发,旅游产品愈来愈多。
一年来,银峰村紧紧抓住重庆市扶贫开发中心将“旅游扶贫”作为巫溪旅游发展突破口的这一契机,认真贯彻落实把旅游业作为巫溪经济支柱和现代服务业来培育。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银峰村原生态景观、民俗文化、种植业和畜牧业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优势,搞好乡村旅游规划。
在这些基础上,通过项目的推动,不断地去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倾力塑造出乡村旅游特色,扩大规模,促进乡村旅游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重视“总体规划”,轻视“详细规划”。
虽然重庆市扶贫开发中心先后筹措专项资金委托有关部门编制完成《银峰村乡村旅游业发展规划》等主要旅游发展规划,但银峰村缺乏各个景点开发建设的详细规划,大多数项目是以村领导个人主观意见作为决策,导致出现景点的主题不突出、缺乏特色、配套设施不齐全、旅游产品的质量不高等现象。
2.重视“旅游产品”,轻视“旅游精品”。
由于部分“农家乐”经营者和管理人员缺乏从事乡村旅游的经验和团结协作能力,加上村民文化素质偏低、经济实力匮乏、没有接受专业的旅游知识培训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打造的旅游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和档次不高。
旅游产品缺乏银峰村特色,存在“旅游产品多但精品少”的现象,很难吸引异地游客多次消费,影响了乡村旅游整体效益的提升。
3.重视“开发建设”,轻视“营销策略”。
银峰村某些旅游景点只重视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建设,在将形成的旅游产品向社会公开经营的阶段前后,轻视了旅游产品的宣传营销。
只是在巫溪论坛等小型的新闻媒体进行了推介宣传,并没有在市、县以外的区域或重要交通道路设定惹人注目的户外宣传广告,更缺乏参与市、县旅游整体宣传活动的意识或区域旅游企业宣传互助活动,产品营销观念薄弱,缺乏主动将旅游产品推出去的意识。
由于营销推动力度不够,巫溪县的多个乡村旅游扶贫村(如羊桥村、木耳村、双阳村、大包村、观峰村等等),给银峰村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4.重视“自然景观”,轻视“文化内涵”。
银峰村部分乡村旅游经营业主只重视景点和游览项目的开发建设,但这只满足了异地游客的“视觉”需求,未对景点的传奇由来、文化内涵做挖掘,满足不了游客希望通过游览各景点了解到当地的故事及相关知识的需求。
5.重视“游览项目”,轻视“体验乐趣”。
银峰村大多数旅游景点盲目进行开发建设,未对游览项目的筹划和布局问题进行调查,忽视了能让游客参与其中,并能体验其趣味项目的设置和建设,使游客游览的“刺激性”和“振奋点”不高,容易造成游客产生“旅游瞌睡”现象,降低了游客再次游览的积极性。
6.重视“打造景点”,轻视“卫生安全”。
个别乡村旅游景点着力打造景点的旅游项目及基础设施,忽略了卫生安全等问题。
前一批游客游览以后,会留下许多垃圾,由于无专门的清洁人员,导致景点内时常会散发出异味。
另外,亭台、栏杆偶尔会出现安全隐患,未及时处理,给顾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甚至散失部分潜在游客。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营销对策
纵观银峰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深刻分析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后,对接下来将如何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促进贫困村民脱贫致富以致进一步发展银峰村的乡村旅游业,具体策略如下:
1.由政府主导发展乡村旅游。
党、政委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大力推行巫溪红池坝产业带动旅游扶贫模式,寻求经验,切实重视银峰村乡村旅游业工作,充分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是扶贫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增加农民人均收入,打造乡村新貌,提高银峰村整体文明素质,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因此,政府要起主导作用,统一制定规划、统一进行指导,加强对银峰村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制定,并做好协调统筹工作,及时解决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督导检查有关方针和政策的实施。
2.完善整体规划,编制开发建设详细规划。
首先,政府要委托相关机构对先前编制的《银峰村乡村旅游业发展规划》进行合理的完善,明确银峰村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做到有计划和有重点来进行。
其次,从事乡村旅游开发的主体要召开村民大会广泛征求意见,请专业机构精心编制具有科学性、可实施性的景点开发建设详细规划,然后根据规划分步实施、开发建设,避免仅靠个人主观决策,导致打造的景点出现主题不突出、定位不明确和旅游产品档次低等问题,甚至存在投资浪费等缺憾。
最后,政府要结合银峰村的实际情况,突出当地特色,体现出独特的个性,保护好辖区原有风貌和乡村生态文化环境。
3.严把旅游产品质量关,将“产品”打造成“精品”。
旅游产品的灵魂是质量。
档次低、质量差的旅游产品是无法吸引游客来消费的,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难以壮大,因此银峰村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要严格从景点的总体环境、基础设施、住宿和餐饮设施、服务水平、经营管理模式、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旅游卫生安全状况、社会贡献等几个方面“做文章”,进行自我检查和自
我纠正,努力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
各级旅游主管单位要及时跟进督促、并及时对其进行检查指导,使银峰村乡村旅游的整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4.灌注产品文化,挖掘产品内涵。
随着我市乡村旅游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只有不断挖掘产品的特色,凭借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才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对外具有竞争力。
乡村具有古老、天然、真实的特点,是传统农业文化的珍藏地,能有效地满足旅游者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归大自然的需求和愿望。
而且在当今城市飞速发展的浪潮中,乡村传统文化越能显示出地方文化的特色。
因此,需要结合乡村旅游特点去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将传统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融汇到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建设中去,形成乡村特色旅游项目。
5.增加体验项目,让游客感受农事乐趣。
乡村旅游将城市居民作为主要的目标消费群体,以美丽的田园风景、独特的文化吸引着消费者的注意力,以农业、畜牧业等资源为根基开发建设旅游产品,吸引各地游客前来纳凉避暑、休闲养生、参与体验的一种旅游活动。
能让游客参与各种农事活动并充分体验到其乐趣是乡村旅游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吸引游客二次消费和重复消费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规划时就要根据各个景点的实际情况,围绕旅游产品的主题和文化内涵,策划出能让游客参与性强的活动项目,让异地游客真正地感受到银峰村民俗文化、生活和劳作方式。
比如说,开发建立水果与蔬菜采摘、农场“认养”、包饺子、腌制农家咸菜、自制马铃薯片等农事活动,这些都是城市居民乐于看见和参与的乡村旅游体验项目,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6.多渠道开展旅游扶贫宣传,加大促销。
与市、区或多个旅游部门一起,运用多种方式、途径,扩大范围进行旅游扶贫广告宣传活动,提高银峰村旅游扶贫的名气和影响。
以民俗文化活动、节庆和传统节日等为平台,举办农事娱乐活动,开展主题体验游,力求每一季度都有主题,全年都是旺季。
利用扶贫公众信息网等媒体开展网络营销,提供旅游在线服务,将旅游扶贫的信息化水平提高。
除了开展网络营销外,还要通过新闻媒体、户外广告、宣传手册来增加银峰村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力度,搞好公共关系活动,用好社会扶贫资源,共同开拓乡村旅游市场。
7.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
由于银峰村乡村旅游业主大多数是本村的村民,知识文化水平、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经验理念狭窄,旅游服务水平相对较弱,导致了该村旅游服务质量整体水准不高。
针对此类问题,必须要增强人才培养,邀请相关专家对银峰村乡村旅游服务人员进行专题讲座讲授相关知识,或是将经营人员派往高等院校的旅游专业进行集中培训或分散培训,使他们尽量在短的时间内学习、掌握旅游管理基本知识和技能。
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社会公德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也要对其进行培训。
另外,派出本村旅游服务人员到其他乡村旅游示范村进行交流,取长补短。
倡导诚信经营、文明服务,提升旅游服务人员的整体修养。
懂得广泛吸纳经营、管理的旅游人才,为银峰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结论
总之,在当今社会乡村旅游发展已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是重庆扶贫办公室以乡村旅游扶贫的着力点,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载体。
从目前银峰村乡村旅游的发展来看,前景较乐观,但还是存在相应的问题。
因此需要加大投入,改变发展的模式,合理运用营销对策,唱响“相约银峰,心情放松”的口号,最终达到让旅游业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插上翅膀。
参考文献:
[1] 赵登华.乡村旅游要巧打“特色牌”[N].经济日报,2007-05-27.
[2] 张国胜.县镇域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思考[J].旅游调研,2006,(7).
[3] 唐俊平.乡村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刍议[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2007,(1).
[4] 贺小荣.中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
[5] 廖静娴.中国城郊型乡村旅游发展研究[EB/OL].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12-19.
[6] 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1).
[7] 江德才.金融应加大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J].丽江旅游周刊,2011,(1).
[8] 孔晓宁.乡村旅游:把财富送给农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07-20.
[责任编辑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