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挖掘“数学潜能生”的潜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这样挖掘“数学潜能生”的潜能
今天,能坐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数学教学中的收获,我感到非常荣幸。
首先我要感谢学校领导和全体数学老师对我多年来的关心与协助,虽然我在数学教学中取得了一点成绩,但和优秀教师比起来我还有很大差别,我一定会继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下面我就挖掘数学潜能生的潜能问题和大家一起来探讨,说得不好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
潜能生,即我们平时说的"差生"。
但为什么要称其为潜能生呢?因为这些学生的"差"不是静止的,而是暂时的,任何一个所谓的差生都存有着成为好学生的潜能。
从智力理论的观点来看,智力即潜能,智力的发展过程,即是潜能被逐步开发出来的过程。
所以,没有差生,只有潜能生。
我们这样理解数学潜能生——在数学方面有诸多潜能未被开发
和挖掘,需要教师和家长花更多的精力,寻找更好的方法去引爆这些学生潜能的最佳点,打开学生最易开启的那扇窗户,让这些原来的“数学差生”展示从来没有发掘出来的才能,品尝成功的快乐,产生持续追求成功的动力。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要在教学中,努力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智能,提升每个学生的弱势智能,从而为他们的最终成功打好基础。
首先我们来谈谈数学潜能生的特点:
1、活动特征。
多数潜能生活动量不是表现太多,就是太少。
前者即常说的多动症,特别容易兴奋,坐在位子上动来动去。
后者正好相反,整天懒洋洋,学习时间稍长些便感到疲惫不堪,这就导致潜能生无法长时间专注于数学活动,对学习刺激无法做出正常的反应,最终影响学习效果。
2、认知特征。
他们的注意力常常不能集中在要学习的内容上,上课时经常注重教室内或窗外的某些无关事物,或者乱涂乱画,随便说话,做小动作,打瞌睡。
在感知方面表现出不全面的特点,在审题时,往往只注意部分信息,还表现出记忆效果较差。
3、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他们往往因为对数学本身没有兴趣,又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对待学习采取应付的态度,或者想努力但有无奈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即使取得一些进步,也很难维持下来。
4、人格特征。
他们多半表现为退缩、自卑、孤立,社交水平较差,情绪具有不稳定性、易变性、冲动性和爆发性,自我控制水平较弱,难以保证学习活动的正常实行。
分析一下造成潜能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个人自身的因素。
如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情绪、态度方面的影响,长期的自我心理暗示等;家庭因素。
如父母的教育不得法,亲子间缺乏适当交流;学校因素。
教师的教育观点和方法不恰当,同学的偏见、歧视造成的心理压力等。
而造成潜能未得到合理开发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这些施教者没有给他们一个能够得到合理开发的环境。
具体来说有五个方面的因素:
1、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数学的方法;
2、身心发展出现障碍,防碍了其数学潜能的发展;
3、数学潜能的某一方面在应得到合理发展时,出现了畸形发展,从而影响了整个潜能的开发;
4、没有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5、没有形成准确的学习观。
所以,开发、培养"潜能生"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习指导,促动潜能发展。
其实,从来就没有哪一方面都不行的“差生”,只有你这方面行,他那方面行,随时能够开发、随时能够奋起的“潜能生”。
首先要建立这样一个人才观——每个学生都是潜在的天才。
具体要做到:
一、理解和尊重,催化经验分享,改进学习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文中曾说:“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
”所以对待“潜能生”,我们更要“和颜悦色”,“温而厉”。
既保护他们的自尊,又要明确指出他们的不足。
同时,教师身传言教,影响其他学生同样尊重“潜能生”,利用集体氛围,催化经验分享。
每次或每一阶段学习活动结束后,要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畅谈学习数学的感受,通过经验分享,使潜能
生将他人体验与自我体验加以整合,一些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为己所用,持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式。
有机会把学生的烦恼和困惑宣泄出来,与同伴们一起探讨,达到心理上的共鸣,同时满足潜能生被理解被尊重的需要。
二、悉心注重潜能生的学习过程,协助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学生的不良行为中往往折射出该生的智能强项。
所以,我们要用新的眼光“透视潜能生的课堂行为”,悉心注重潜能生。
班上有位同学,上课在玩魔方,非常着迷。
老师猜测他可能较喜欢立体几何,在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等知识时,抓住这个兴趣点,建议由他来设计一节相关的活动课,鼓励这位潜能生大胆尝试,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受人尊重的自豪,也逐渐改变了厌恶数学的心态。
新课标提出,要实现“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潜能生在数学课堂上因为暂时还没有显现出某些优势,所以经常处于被动地位,变成了教室里的“陪客”,老师要让他们学会倾听。
学会倾听能使潜能生博采众长,补充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如同“星火点点的干草堆”,也有机会萌发灵感,燃起智慧的熊熊烈火,同时也能克服上课走神。
让潜能生在课堂上也能到追求一种内在的“思维的灵动”,使潜能生早日显现出他们的智慧光芒。
三、赏识潜能生的每一次成功,不断激励,使其拥有学习数学的不竭动力。
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潜在的天才。
但由于他们各自的智能结构不尽相同,就造就了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不同的学习方式,根据“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这一理念,让数学活动成为潜能生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当潜能生找到了那种属于自己的捷径时,我们应该投以赏识的目光,保护他们的自信和创新精神。
如:在简便计算44╳25时,大多数学生用(40+4)╳25和11╳(4╳25),A生则用44╳5╳5,这种个性化的简便方法,对他来说何尝不是一种进步,再则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他的勇气可佳。
因此,面对具有同样鲜活生命和灵动个性的潜能生。
我们应更多地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应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为他们提供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勇于表述自己观点和实现自己思维飞跃的舞台。
教师应成为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欣赏者和支持者。
如果我忽视了上述A同学要表达自己的愿望,有可能一闪而过的思维火花被掐灭了,这位潜能生又可能继续沉寂下来。
四、细心观察,发现强项,促进潜能生其他数学智能的发展。
按照因材施教的理论,如何认识“潜能生”之材,是施教的关键,所以我们要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了解潜能生的倾向及其可塑性与适应性,注意发现和发挥他们的智能强项。
如B生平常学习数学很困难,在计算教学时显现出了他的潜能。
相对其他数学知识而言,他对数字较敏感,在计算时较细致,保持注意力的时间也较长。
我发现以后,在指导算法的同时,鼓励他,以“计算”为突破口,关注他每一次作业的正确率和速度,重视他对生活中一些数学计算的应用能力的培
养。
然后,将其慢慢培养起来的数学精神和学习习惯迁移到别的学习领域。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要让潜能生也同样沉浸在愉快的、生动的、富有个性的数学活动之中,善于在“潜能生”身上打开一扇最易打开的窗子,找准潜能引爆最佳点,让孩子展示一下从来没有展示过的才能,品尝成功的幸福,产生再成功的动力,以至连续成功,使“潜能生”变成“显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