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间隔震结构工作机理研究2006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5#0%$&0: 1G ILET XRXJQ,ILJ SWGRYEMR7 RGR7WTET Y6SJ7 6O TI6QW ET67RIE6G TIQ9MI9QJT RQJ JTIRZ7ETLJS8 CREG EGO79JGIER7 XRQRYJIJQT 6O TI6QW ET67RIE6G TIQ9MI9QJT RQJ ILJ6QJIEMR77W EGPJTIE:RIJS8 )JT97IT EGSEMRIJ ILRI [EILEG ILJ TM6XJ 6O MJQIREG OQJ\9JGMW QRIE6 ,EGOQRTIQ9MI9QJ SETX7RMJYJGI RGS T9XJQTIQ9MI9QJ RMMJ7JQRIE6G 6O ILJ ET67RIE6G 7RWJQ Z6IL TE:GEOEMRGI7W QJS9MJ ,[LJG ILJ 76MRIE6G 6O ET67RIE6G 7RWJQT ET RXXQ6RML I6 ILJ Q66O 6O ILJ TIQ9MI9QJ8 1IT YJMLRGETY ET TEYE7RQ I6 ILRI 6O *C2 RGS ILJQJ ET G6 6ZPE69T MLRG:J ZJI[JJG EGOQRTIQ9MI9QJ SETX7RMJYJGI RGS T9XJQTIQ9MI9QJ RMMJ7JQRIE6G ,[LJG ILJ 76MRIE6G 6O ILJ ET67RIE6G 7RWJQ ET RXXQ6RML I6 ILJ ZRTJ 6O ILJ TIQ9MI9QJ8 1IT YJMLRGETY ET TEYE7RQ I6 ILRI 6O ZRTJ ET67RIE6G8 2RYXEG: QRIE6 6O ET67RIE6G 7RWJQ :QJRI7W EGO79JGMJT ILJ ET67RIEG: JOOJMI8 ]LJG ILJ SRYXEG: QRIE6 EGMQJRTJT, ILJ ET67RIEG: JOOJMI ET ZJIIJQ8 6"1 *(%7#: TI6QW ET67RIE6G;YRTT QRIE6;SRYX QRIE6;OQJ\9JGMW QRIE6;TIEOOGJTT QRIE6;ET67RIEG: JOOJMI
收稿日期: !$$";$<;=" ; & 修订日期: !$$";$>;=$ &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 ) ; 福建省青年人才创新基金项目 ( *@!$$! ; <! ) & & 作者简介: 祁皑 ( =A"#; ) , 女, 教授, 主要从事结构抗震与减震方面的研究8
! # 层间隔震结构动力分析模型和振动方程的建立
! $ !" 层间隔震结构动力分析模型简述
[ %, &] 目前, 在层间隔震结构的设计与研究中, 采用的计算模型主要有以下三种 :
(! ) 两质点模型# 将隔震层上部 ( 含隔震层) 结构和隔震层下部结构分别简化成一个质点, 得到两个质 点计算模型。这种模型形式简单, 且突出了层间隔震结构的主要影响参数, 特别适用于层间隔震结构的参数 分析。 由于隔震层的水平刚度比上部结构的层间刚度小得多, 试验研究表明, 地震时, 结构水平变形绝大部分 集中在隔震层上, 上部结构本身的变形相对较小, 且接近于整体平动状态, 故假定隔震层上部结构为一单质 点体系; 对于隔震层下部结构, 采用一个约束条件、 刚度与隔震层下部结构完全相同的单质点体系进行等效, 使单质点体系的自振频率和原体系的基本频率相等。 (" ) 三质点模型# 将隔震层上部结构、 隔震层及隔震层下部结构分别简化成一个质点得到三质点计算 模型。与两质点模型不同的是, 三质点模型将隔震层单独作为一个质点考虑。 (%) 多质点模型# 将结构每一层当作一个质点, 得到多质点的计算模型。这种模型能直观、 且较为准确 地反映层间隔震结构各层的动力反应, 适用于对某个具体结构的设计和时程分析。 ! $ #" 层间隔震结构振动方程的建立 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将层间隔震结构的多质点层剪切模型 ( 图 !’) 简化为图 ! ( () 所示的模型。
层间隔震结构工作机理研究
祁& 皑,林云腾,郑国琛
( 福州大学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福建 福州 <>$$$! )
摘要: 本文建立了层间隔震结构动力分析模型, 对层间隔震结构地震反应的主要影响系数进行了分 析。结果表明: 在一定的频率比范围内, 当隔震层的位置较高时, 隔震结构下部位移和上部加速度均 显著减小, 表现出与 *C2 相似的工作机理; 当隔震层的位置较低时, 隔震结构下部位移和上部加速度 均变化不明显, 其工作机理与基础隔震相似。隔震层的阻尼比对层间隔震结构的减震效果也有较大 影响, 阻尼比越大, 减震效果越好。 关键词: 层间隔震; 质量比; 阻尼比; 频率比; 刚度比; 减震效果 中图分类号: D<=>8 A"" & & & 文献标识码: (
{
万方数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期
祁- 皑等: 层间隔震结构工作机理研究
!#"
上部、 下部结构的质量比为: ! ! "! # "" 上部、 下部结构频率比为: " ! #! # #" 令 $" 、 $! 分别为下、 上部结构的绝对水平位移, 故: % %" ’ & %% $" ! & % %" ’ & %! ’ & %% $! ! & 将式 (!) 、 (’) 及 (#) 代入式 (") , 并简化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式中, !! 、 !" 分别为下部结构的等效质量和上部结构的总质量; (! 、 (" 分别为下部结构的等效刚度和隔震层 " + 为地面运动加速 的水平刚度; %! 、 %" 分别为下部结构的等效阻尼和隔震层的阻尼; #! 、 #" 分别为层间位移; # 度。 " + 9 / * !* 。 设层间隔震结构所受的外荷载为简谐地震作用, 且# 定义下部、 上部结构的自振频率分别为 " !! ) ( ! + !! (") " !" ) ( " + !" 下部、 上部结构的阻尼比分别为
第 !" 卷 第 # 期 !$$" 年 % 月
地& 震& 工& 程& 与& 工& 程& 振& 动
’()*+,-(.’ ’/01/’’)1/0 (/2 ’/01/’’)1/0 314)(*15/
3678 !" ,/68 # (9:8 !$$"
文章编号: =$$$B=<$= ( !$$" ) $#B $!<AB $>
(,)
式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同样令 $" ) *%$( * 、$! ) *%$( * 。整理式 (&) 、 (() 及 (,) , 可得: #) #) " !
万方数据
"&:
# # # # # # 地# 震# 工# 程# 与# 工# 程# 振# 动# # # # # # # # # # # # # # # # "; 卷
[ !, "] 作为一种新型的隔震形式, 层间隔震结构的工作机理研究还不很充分 , 工程应用经验还比较少。本
文通过分析层间隔震结构的影响参数, 对层间隔震结构的工作机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 () *(%+,)- ."&’$),#. (/ #0(%1 ,#(2$0,() #0%3&03%"
,E (E,FEG H9GIJG:,KLJG: 096MLJG
( N677J:J 6O NEPE7 ’G:EGJJQEG: RGS (QMLEIJMI9QJT,U9VL69 -GEPJQTEIW,U9VL69 <>$$$! ,NLEGR)
’0
)0 ’0
* &( #) 1# " * &( #) 1# ! ! !// %" ’ #" %
!
!
( "" )
)0
将式 (,) 代入, 解方程 ( "" ) 可得:
{
{
! 0 [ &( ]! " +)
( "! )
! !// %! 0 [ &( +) ]! ’ #" %
! !
式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同样地, 绝对加速度响应均方值表达式为:
由随机振动分析方法, 设其均方谱密度函数为理想白噪声, 即 /& #)) // 。设结构层间位移 &" 和 &! 的 %( % 功率谱密度函数分别为 / &( 、 / &( , 则位移响应均方值表达式为;( +) ]! / "
! 0 [ &( ] ! // " +) ! ! /
图 !# 层间隔震结构模型图 )*+$ !# ,-./0 -1 23-45 *2-0’3*-6 23478374/
在线弹性情况下, 由图 ! ( () 计算模型的振动方程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引言
近十几年来, 基础隔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已取得了很大进展。我国已将基础隔震结构的设计纳入 《建 筑抗震设计规范》 ( 04>$$= ; !$$= ) , 并已有许多工程实例。新近出现的层间隔震结构是将隔震层设置在结 构某层柱顶或剪力墙顶, 对结构进行地震反应控制。层间隔震方式适用于以下几种工程: (= ) 为了防止海水侵蚀而提高隔震层位置的近海结构; (!) 需要保持建筑物原貌的旧有结构的抗震加固; (<) 地形复杂, 坡地等建筑场地; (#) 底部框架, 上部塔楼结构, 将隔震层放在塔楼底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令 &" ) * &( * +#+ 、&! ) * &( * +#+ 。将其代入式 (() , 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式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