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昆虫学讲义
3

①步行足:在地下跑的步行虫,虽然有翅但已不善于飞翔,为了适应其生活 上的需要,经过长时期的演变,六条腿变得又细又长,跑起路来十分快速, 这种足叫做步行足。当然昆虫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常见的还是步行足,它们的 外形细长;各节也没发生显著的变化,最适于担负行走的功用,如瓢虫、步 行虫、天牛等。 ②跳跃足:蝗虫、蟋蟀、蚤蝼、跳甲等昆虫十分善跳;它们的后足腿节 膨大,内有发达的肌肉,可以控制胫节的屈伸,产生跳跃行为。捕捉这些昆 虫时特别需要手疾眼快,否则它们会在一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昆虫中的跳 高冠军非跳蚤莫属,它们跳跃的高度,可超过其体长100多倍,可以想象,假 如人类能够跳过自身身高的100倍,那么,现存的世界跳高记录简直就不足挂 齿了。 ③捕捉足:螳螂、猎蝽等捕食性昆虫是一类益虫,不吃庄稼,专门靠捕食 小动物生活,它们从卵里孵出来就有一对刀状的前足。这种前足的基节延长, 腿节腹面有槽,胫节可以折嵌到腿节的槽中,腿节和肠节上还常装备着锐刺, 是捕捉猎物的有力武器。当它捕获猎物时,可以利用腿节和胫节把要吃的东 西夹住,再利用胫节内侧和腿节外侧锐利的刺将猎物撕碎吃掉,这种足叫捕 捉足。
昆虫学讲义
14
• •Biblioteka (3)翅的连锁 如果后翅变小但在飞行中仍然起作用,则后 翅通常以各种形式的连锁器与前翅挂在一起,行 动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使飞行更为有效。这种连 锁器构造很巧妙,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弯折和 小钩列形成的连锁(蜂,蚜虫),有的是靠一至 数根硬鬃与前翅相连(蛾), 还有的后翅基部前 缘有1个叶状突出物与前翅相连锁(蝶),或者前、 后翅都有卷褶相互连锁(蝉)。
走,不会打滑,甚至倒悬在天花板上也能自由移动。有些昆虫的“耳朵”(听器)就长在前足上,如大家喜爱的蟋 蟀就是用前足上的鼓膜听器来接受异性的呼唤的。峡蝶、苍蝇等足的附节还有感受味觉的功能。生活在阴暗的树皮 下,岩石上的潮湿苔藓下的足丝蚁目昆虫,是用足来造丝,编织成坑道状的巢,在里面生活和繁殖,因而它们的足 就有着特殊的构造。足丝蚁前足的第一跗节特别膨大,里面贮藏着110多个纱锭一样的丝腺体,好像是一台纺织机, 每个丝腺体都是圆形的,丝腺体的壁内有一层细胞核,但没有明显的细胞分界,所以丝腺是合胞体腺,每个腺腔被 原生质直接变成的分泌物填满,分泌物沿着扁平的细胞腺管向外流出,腺管开口于细长表皮突起的顶端。当液体状 的分泌物从腺管排出后,与空气接触即成为编织坑道用的丝。这种造丝的腺体在脱皮时会周期性地更新。足丝蚁的 一生中尽管要经过几次脱皮,但足上造丝的功能不会减退。 昆虫中除成虫外,不少种类的幼虫靠足爬迁的能力也很强。粘虫大发生时,其幼虫为了寻求食物常成群结队向着一 个方向爬行,所到之处,禾苗为之一空,一夜之间往往可转移上百米的距离。小地老虎严重发生时,也可见到同样 现象。
昆虫学讲义
13
(2)翅的类型
• •
(2)翅的类型 一般来讲,昆虫只有一对翅比较发达;主要用来担负飞行的任务。如鞘 翅目、直翅目的昆虫是由后翅负责飞行的,它们的前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骨 化、加厚,可以对折起的后翅起保护作用。甲虫类的前翅骨化程度较高,看 不到翅脉,形成了鞘翅;直翅目的蝗虫、螽斯、蟋蟀等昆虫前翅骨化程度较 低,革质而半透明,翅脉仍明显存在,称为覆翅(复翅)。蝽类的前翅仅基 半部骨化,端半部仍为膜质,称为半鞘翅。在其它一些昆虫中,前翅成为主 要的飞行器官,后翅多变小或退化。双翅目昆虫(蝇、蚊等)和雄性蚧壳虫 的后翅退化成很小的棍棒状构造,在飞行中其平衡作用,称为平衡棒。不少 昆虫的翅仍然是膜质透明的,但翅面上有着不同的覆盖物。例如,蝶与蛾的 翅面上覆盖有色彩斑斓的鳞片,故称鳞翅;石蛾的翅上生有很多毛,称为毛 翅;蓟马的翅很狭小,而边缘上有很多长毛,称为缨翅。
昆虫学讲义
9
• 昆虫的足都很细小,因此也很难想象它们 能用足上脆弱的爪子抓起很重的物体来, 有人为了证明昆虫足的抓力,曾作过这样 的试验:用一根线在蜻蜓的胸部缠上一圈, 把它悬挂起来,然后放一块粗糙些的重物 让它抓住,结果发现蜻蜓能抓起相当于体 重20倍的物体达10分钟之久。 用同样的方 法作试验,螳螂能抓起324克的重物,比它 的体重大53倍。大蠼螋能抓起52克的重物, 比它的体重大104倍。
昆虫学讲义
12
• (1)翅脉与脉相 • • 昆虫用来飞翔的翅为膜质,翅面上有纵横交 错的翅脉,翅脉实际上是翅面在气管部位加厚形 成的,它就像骨架一样对翅面起着支撑、加固的 作用,还与飞行时翅的扭转运动有关。有的昆虫 翅脉细密,如蜻蜓、蜉蝣、草蛉等。也有的翅脉 稀少,如蝇类仅有几根脉。每一类昆虫都各有其 独特的翅脉分布型式,叫脉相(或称脉序)。
• •
• •
昆虫学讲义
6

⑧攀缘足:生活在毛发上的虱类,跗 节只有1节,最末一节为一大型钩状的爪, 胫节肥大,外缘有一指状的突起。当爪向 内弯曲时,尖端可与胫节端部的指状突起 密接,构成钳状的构造,牢牢地夹住寄主 的毛发。这种足叫做攀缘足。
昆虫学讲义
7
• 足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妙用:一些蜂类前足胫节末端和第 一跗节基部共同形成净角器,专门用来清洁触角,去掉粘 着在触角上的东西;苍蝇足末端形成了爪垫,垫内充血, 下面的凹陷就像个真空杯,垫上还有能分泌粘液的毛,所以苍蝇能在光滑的玻璃板上行
昆虫学讲义
8
• 093 公斤,比这只小甲虫的体重要大181倍。一匹体重 700公斤的健壮马,在良好的路面上也只能拖得动3.5吨的 货物,只是相当于体重的5倍。人的牵引力大致也只有体 重的5倍。而一只蚂蚁却能轻而易举地把超过体积和重量 l400倍的食物或筑巢材料施入自己的巢中。 一只老熟期的 大蠼螋体重仅有0.5克,如果将一辆170克的玩具小空车, 用线拴在它的身体上,能用三对足很轻松地拖着走,当把 车上的物品增加到265克时,它仍能勉强地拖动,如果拿 这只蠼螋的重量(0.5克)去除它所拖动的小车和里面所装 东西的总重量,把得数四台五入后,便可得到一个破天荒 的数字--530倍。
昆虫学讲义
11
多姿多彩的翅
• •
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有翅的动物。飞行使昆虫在 觅食、求偶、避敌和扩大分布范围等方面都比陆地动物要 技高一筹,并成为昆虫纲繁荣兴旺的基础。昆虫翅膀的来 源与鸟类不同,鸟类的翅膀是由前肢转变来的,而昆虫的 翅膀则是由向两侧扩展成的侧背叶发展而来的。昆虫的翅 膀十分灵活,不用时还可以收折在身体背面。 翅一般为 三角形,为了研究方便,将每个边和角都给以一定的名称, 并将翅面进行分区。
什么是昆虫?
谈到昆虫,也许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彩色纷飞的蝴蝶,访 花酿蜜的蜜蜂,吐丝结茧的蚕宝宝,引吭高歌的知了,争 强好斗的蛐蛐,星光闪烁的萤火虫,身手矫健、形似飞机 的蜻蜓,憨厚可爱的小瓢虫,举着一对大刀、怒目圆争的 螳螂,令人讨厌的苍蝇、蚊子、蟑螂等等。那么,昆虫还 有哪些呢?吐丝的蜘蛛、蜇人的蝎子是不是昆虫?马陆、 蜈蚣呢?对这些问题,你不一定能完全答出,现让我们一 起来看看到底什么样的虫才算做昆虫? 昆虫和其它 生物一样,有着自己特殊的分类位置。它在动物界中属于 节肢动物门中的昆虫纲。其主要特征如下(仿彩万志图): (1)身体的环节分别集合组成头、胸、腹三个体段; (2)头部是感觉和取食中心,具有口器(嘴)和1对触 角,通常还有复眼及单眼; (3)胸部是运动中心,具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 (4)腹部是生殖与代谢中心,其中包含着生殖器和大部 分内脏; (5)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内部及外部形 态上的变化,才能转变为成虫。这种体态上的改变称为变 态。
昆虫学讲义 1
昆虫的特征
• (1)身体的环节分别集合组成头、胸、腹三个体段; (2)头部是感觉和取食中心,具有口器(嘴)和1对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及 单眼; (3)胸部是运动中心,具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 (4)腹部是生殖与代谢中心,其中包含着生殖器和大部分内脏; (5)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内部及外部形态上的变化,才能转 变为成虫。这种体态上的改变称为变态。 因此,昆虫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体躯三段头、胸、腹,2对翅膀6 只足;1对触角头上生,骨骼包在体外部;一生形态多变化,遍布全球旺家 1 族。” 有了昆虫的概念,对前面的问题你现在已经知道了答案:蜘蛛、蝎子的 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段,还长着8条腿,所以不是昆虫。蜈蚣、马陆的腿 就更多了,几乎每一环节(体节)上都有1~2对足,当然就更不是昆虫了。
昆虫学讲义
15
• (4)飞行速度 • 昆虫大部分都能较远距离地飞翔,如蝗虫和粘虫成虫 都是飞翔力极强的昆虫。飞蝗可成群结队飞行千里。据我 国昆虫学工作者们研究,每年春夏在广东一带越冬后羽化 的粘虫,可以成群飞越数千里,漂洋过海到北方去觅食。 蜜蜂每小时可持续飞行10~20的公里。牛虻每小时可飞行 40余公里。蚊虫为了寻找水源产卵,也可以飞行数公里。 蜻蜓、螽斯和某些种天蛾也能够持续飞行数百里乃至千里 而不着陆。某些昆虫除飞行距离远外,飞翔速度也很了不 起,蜻蜓每秒钟飞10~20米;金龟子每秒钟飞2.2~3米; 天蛾每秒钟飞5米;菜粉蝶每秒钟飞1.8~2.3米;家缎 每秒钟飞2米;牛虻每秒钟飞4-14米;蜜蜂每秒钟可飞 2.5~6米。因为昆虫有这样强的飞翔能力,再加上高空 气流和风的影响,便给昆虫远距离飞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 •

• •
昆虫学讲义
4
• ④开掘足:蝼蛄要在土里生活,挖筑隧道, 偷吃庄稼的根、茎,那么它们是怎样钻到 地里的呢?原来它们的前足又粗又壮,上面 还有几个大齿,象是专门挖土的铲子,掘 起土来十分方便,这种足叫做开倔足。 •
昆虫学讲义
5

⑤携粉足:蜜蜂每天忙忙碌碌,来回穿梭在花丛中采集花粉和花蜜。 它们用什么携带呢? 经过长期的适应,它们的后足胫节特化得又宽又 扁,上面有长毛相对环抱,专门用来携带花粉,被称作花粉篮。它的 基节也有了专门的用处,比一般昆虫的基节要大,内面有10一12排横 列的硬毛,用来梳刮在身体上的花粉。当辛勤的采集劳动结束后。一 群群小蜜蜂满载花粉而归。这种足叫做携粉足。 ⑥游泳足:龙虱、仰蝽等生活在水中的昆虫,能捕捉鱼苗作为食 料,是养渔业的大害。鱼在水中游得够快了,它们怎么能追上鱼呢? 原来龙虱、仰蝽的身体接近流线型,很象只快速潜艇,中足和后足又 长又扁,向里的一面还长着一排整齐的长毛,这四条腿就象四只划船 用的桨,这样游起来就很快了。这种足叫做游泳足。 ⑦抱握足:如雄性龙虱的前足附节特别膨大,上面还有吸盘状的 构造,交配时用以挟持雌虫,这种足称为抱握足。
昆虫学讲义 10

我们人类只有两条腿,靠两腿前后交替运动而行走。那么昆虫行走 时是怎样安排其六条腿的呢? 原来昆虫自有主张:它们行走是以三条 腿为-组进行的,即一侧的前、后足与另一侧的中足为一组。这样就 形成了一个三角形支架结构,当这三条腿放在地面并向后蹬时,另外 三条腿即抬起向前准备轮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一组中的三条腿是怎 样相互配合的:前足用爪固定物体后拉动虫体向前,中足用来支持并 举起所属一侧的身体,后足则推动虫体前进,同时使虫体转向。这种 行走方式使昆虫可以随时随地停息下来,因为重心总是落在三角支架 之内。并不是所有成虫都用六条腿来行走,有些昆虫由于前足发生了 特化,有了其他功用或退化,行走就主要靠中、后足来完成了。大家 最为熟悉的要算螳螂了,我们常可看到螳蜘一对钳子般的前足高举在 胸前,而由后面四条足支撑地面行走。昆虫的最高行走速度约每小时 3英里,这以它小巧身体来讲,可算走得够快的了。
• •
昆虫学讲义
2
• • •
(1) 胸足的基本构造 足是昆虫的运动器官。昆虫有3对足,在前胸、中胸和后胸各有一对,我 们相应地称为前足、中足和后足。每个足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 和前跗节几部分组成。基节是足最基部的一节,多粗短。转节常与腿节紧密 相连而不活动。腿节是最长最粗的一节。第四节叫胫节,一般比较细长,长 着成排的刺。第五节叫跗节,一般由2-5个亚节组成;为的是便于行走。在最 末节的端部还长着两个又硬又尖的爪,可以用它们来扒住物体,两个爪之间 还常有个囊状的悬垫,也叫做爪垫,可借其表面分泌的粘着物质,附着在光 滑物体的表面。有时爪垫变为针状,称为爪间突。很多昆虫的跗节及悬垫表 面都生有一些感觉器官,可以感觉到接触物的情况,凭借这种感觉来决定其 行动。有些昆虫的前足距节上还生有嗅味的感觉器官,如蝇类及媒蛾类,它 们可以用前足来判断可取食物的有无。 (2) 胸足的类型与功能 昆虫的种类不同,习性不同,生活的场所也不同。为了造应不同的生活 环境,足的形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功能也从单一的行走功用逐渐发展为 具有多种功能的器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