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卷(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上册期末试卷(解析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实验室常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固体来制取氧气,其化学方程式为:2KClO 3
2
MnO Δ
2KCl +3O 2↑现对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固体进行加热,加热过程中
涉及的相关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正确的是
A .
B .
C .
D .
2.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 10
10
10
2
反应后质量(g )
待测 2 21 2
A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d 可能是催化剂
B .a 、b 两种物质中元素种类一定与c 物质中元素种类相同
C .b 物质可能是单质
D.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3g
3.电解水时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栄参与反应),电解一定质量氢氧化钠稀溶液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 B.溶液中钠元素质量变大
C.溶液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不变 D.溶液中氢元素质量分数减小
4.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在密闭容器内反应一段时间,测得反应产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如下表:
根据上表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a=15.3 B.X、Z 是反应物,Y、W 是生成物
C.Z 为化合物D.反应中 Y、W 两种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22:9
5.完全燃烧2. 8g某有机物,生成8. 8gCO2和3. 6gH2O。
下列对该有机物的判断正确的是
A.该有机物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且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
B.该有机物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C.该有机物的化学式为CH4
D.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
6.下列图像对应的关系正确的是
A.表示水通电分解产生的气体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
B.表示两份完全相同的双氧水在有无MnO2的情况下,产生O2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
C.表示硫在密闭容器内燃烧,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
系
D.表示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产生氧气的质量m
与时间t的关系
g的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则所得溶7.将14.6g已部分氧化的锌粉,加入到19610%
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A.19g B.30.1g C.32.2g D.36.2g
8.氢能是最绿色的能源,下图是制取与贮存氢气的一种方法。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资料:①Mg2Cu是一种贮氢合金,吸氢后生成MgH2和MgCu2合金;②MgH2和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H2 +2HCl=MgCl2+2H2↑
A.ZnFe2O4中Fe的化合价为+2价
B.循环制氢反应中需要不断加入ZnFe2O4
C.反应2产生的氢气和反应3所得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
D.反应3中氩气作保护气,防止金属镁、铜在高温下与氧气反应
9.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 M、N、Q、P 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认识不正确的是()
物质M N Q P
反应前质量(g)181232
反应后质量(g)x26212
A.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B.反应后物质x的值为13
C.反应中 N、P 的质量比为5:4
D.物质 Q 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10.用“”和“”分别代表A2和B2两种物质,二者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反应的生成物是混合物
C.反应后各元素化合价都发生了改变
D.参加反应的A2与B2的分子个数比为3:1
11.下列图象分别与选项中的描述相对应,其中正确的是()
A.表示向一定量大理石中滴加稀盐酸,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变化B.表示加热一定量碳铵(NH4HCO3),试管中固体的质量变化C.表示电解水实验中,生成的氢气及氧气的质量关系
D.表示向相同浓度和体积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镁粉和铁粉,产
生氢气的质量关系
12.在CO和CO2的混合气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64%,将该气体10g通过足量的灼热的CuO粉末,完全反应后,气体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是( ) A.15g B.6.7g C.30g D.20g
13.木炭与孔雀石(主要成分是Cu2(OH)2CO3,杂质不参加反应,不含铜、氧、碳、氢元素)的混合物26.2g,隔绝空气加热至高温,恰好完全反应后得到固体(只有铜和杂质)质量为15.6g,混合物中的碳元素完全转化为二氧化碳,则孔雀石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提示: Cu2(OH)2CO3Δ
2CuO +CO2↑+H2O]
A.4.8% B.9.6% C.50% D.51.2%
14.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40g,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
使该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充分反应后。
再将气体通入过量的石灰水中,能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为()
A.30g B.50g C.100g D.150g
15.如图所示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电解水一段时间
B.加热氯酸钾制氧气
C.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
D.红磷在密闭容器内燃烧
16.在一定条件下,甲、乙、两、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发生某个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甲乙丙丁
反应前质量/g2*******
反应后质量/g0x y1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参加反应的甲与丁的质量比为4∶1 B.x+y=75
C.y≤20时,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D.x的取值范围:0≤x≤30
17.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A.
B.
C.
D.
18.科学家合成了核电荷数为114的原子,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9,则该原子的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差是()
A.114 B.61 C.175 D.289
19.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混合物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反应结束时能生成(a-b)g氧气
B.P点处固体成分是氯酸钾和氯化钾
C.在反应过程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不断减小
D.在0-t1时段,MnO2在混合物中的含量不断增大
20.甲、乙、丙、丁表示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乙属于同种元素
B.甲、乙、丙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C.丁中x=8
D.乙表示阴离子
21.某学生量取液体,仰视读数为30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俯视读数为2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A.大于10mL B.小于10ml C.等于10mL D.无法确定
22.把一定质量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物质甲乙丙丁
反应前的质量
7.6 2.00.20
(g)
反应后的质量
3.2X 5.80.4
(g)
A.X=0.4
B.丁一定是单质
C.甲和乙是反应物
D.反应中的甲、丙发生改变的质量比是11:14
23.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性质和功能.纳米二氧化钛参与的光催化反应可使吸附在
其表面的甲醛等物质被氧化,降低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正钛酸在一定条件下
分解失水可制得纳米.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甲醛对人体健康有害
B.纳米添加到墙面涂料中,可消除甲醛
C.纳米与普通的的性质、功能完全相同
D.制备纳米的反应:
24.下图是反映某个化学反应里个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对此变化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充分反应后,乙+丙=甲的质量
B.物质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
C.此化学反应中,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反应了此化学反应是分解反应
25.工业上使用一种国产低温催化剂生产氢气的反应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为
A.该微观反应过程中出现了二种氧化物
B.参加反应的水与一氧化碳分子个数之比为1:1
C.该反应中水起了催化作用
D.此反应中有单质生成的同时还生成了二种氧化物
26.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M四种物质,使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
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
物质X Y Z M
反应前的质量/g205328
反应后的质量/g待测值3038
关于此反应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物质Z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C.参加反应的Y、M的质量比为5:4
D.待测值为13
27.下列说法合理的有
①凡是不纯的氢气在空气中点燃都会引起爆炸
②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③因为有了温室效应,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才提高到目前适合人类生存的温度
④向100g双氧水(过氧化氢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5gMnO2,充分反应至无气泡产生,滤出MnO2固体后称量剩余物质的质量为97.2g,则该双氧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8% A.1个B.2个C.3个D.4个
28.如图为改良版的“验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实验装置。
用一根铁丝穿4片紫色石蕊试纸,按图示将稀硫酸和水滴加到相应的试纸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1、3变为红色,2、4不变色
B.若将稀硫酸换成稀醋酸也可以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
C.该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石蕊发生反应生成红色物质
D.该实验的优点是将四个实验改成一个实验,对比性强
29.下列关于2CO+O22CO2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表示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B.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5:4
C.反应前后碳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
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
30.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发生某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的值为22 B.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C.W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D.W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5%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31.下列是实验室净化天然水的流程:
(一)原理分析:
(1)请选用下列“关键词”填写在上述流程方框内空白处_____。
蒸馏蒸发结晶吸附过滤
(2)上述净化过程是将混合物分离为纯净物的过程.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步骤;首先分析混合物的组成成分,寻找各成分的差异,然后利用其差异选择合适方法进行分离.如:过滤是分离_____不同的混合物的方法.
(二)操作过程:
在过滤操作中要用到的仪器有铁架台(铁圈)、_____、_____、烧杯(洁净的)、胶头滴管;在过滤后,同学们发现得到的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
(三)迁移应用
沂源县自来水公司自来水的处理过程如图2所示:
(1)步骤①网格净水原理类似于步骤_____(填“②”或“③”或“④”等序号)(2)步骤②所起的作用是_____(填选项序号)
A 杀死水中的细菌
B 减少水中的氧气
C 使泥沙沉积至底部
D 分解有毒物质(3)假如你是水质检验员,用简单的办法检验水样是否是硬水,可选用的试剂是_____;若检验后发现水硬度高,你建议在饮用前可采取的处理办法是_____.
32.下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制备和收集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发生装置① (填字母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② 。
若用装置D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
③ 。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若选用C做发生装置,你认为选用C
的优点是。
(3)欲使用装置E用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① (填“a”或“b”)端通入;欲使用装置E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先将瓶中装满水,再将气体从② (填“a”或“b”)端通入。
(4)已知一氧化氮气体难溶于水,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则收集一氧化氮气体时应选用图中装置 (填字母序号)。
33.小明同学在实验操作考核中,要完成的题目是“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和验满”。
(1)上面是实验桌上摆放好的该实验所需的用品,小明同学发现其中缺少了一种实验仪器和一种药品,请你写出所缺仪器的名称____________;所缺药品是_____________;
(2)写出制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图是小明同学实验时的主要主骤,这些步骤的正确顺序是(填字母标号,下
同)____________,其中操作有误的是__________。
a.加入药品 b.收集气体 c.检查装置气密性 d.验满 e.清洗仪器、整理桌面
34.实验室部分仪器或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组装一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和收集装置,可选择图中______(填仪器或装置的标号),实验室用该装置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你认为还需要增加的玻璃仪器是_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5.水是生命之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用100mL的量筒等仪器组装成的电解水的简易装置,从图中可以看出,a连接电源的____极,_____(填“甲”或“乙”)量筒内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乙量筒内气体的体积约为____mL,该实验的结论是:水是由_____组成的。
从能量转化角度分析,电解水将__能转化为_____能。
(2)下列各种水中,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填字母)。
A.汽水B.矿泉水 C.蒸馏水 D.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
(3)净水时,为了使水中悬浮的小颗粒沉降,可以向水中加入______(填物质名称)。
(4)硬水会给生产、生活带来很多问题,生活中可用__区分硬水和软水,可采用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5)图2是小刚用身边的物品(饮料瓶、膨松棉、活性炭、细沙、小卵石等)制作的一个简易净水器。
图2中的②处是____(填上述物质名称)。
其中小卵石、石英沙等作用是
____。
其中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___。
(6)自来水厂常用二氧化氯进行投药消毒,二氧化氯的化学式为___。
(7)图3是过滤操作,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
36.如下图所示,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放在试管中,试管口塞一团脱脂棉。
(提示:酚酞遇氨水变红色)用仪器A吸取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10~15滴)
(1)A的名称是________,其用途是__________。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了 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上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错误操作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实验还说明,两种试剂中_____________具有挥发性。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放出氧气,固体混合物的质量减少,当反应完,固体质量不再变化,故错误;
B、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放出氧气,刚开始没有氧气,当氯酸钾完全分解时不再生成氧气。
故错误;
C、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放出氧气,固体中氧元素质量减少,固体中氧元素质量分数减少,二氧化锰中含有氧元素,氧元素不会减少到0,当氯酸钾完全分解时不再变化,故正确;
D、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放出氧气,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但二氧化锰中含有锰元素,锰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可能从0开始,故错误;
故选:C。
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差,可得该物质在反应物还是生成物中,质量增加的物质在生成物中,质量减少的物质在反应物中,质量不变的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
分析表中数据,b反应后质量减少,在反应物中,b参加反应的质量=10g-2g=8g,c反应后质量增加,在生成物中,生成c的质量=21g-10g=11g,d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d可能是催化剂。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a应在反应物中,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11g-8g=3g,故反应后待测a的质量=10g-
3g=7g 。
即:a +b =c 3g 8g 11g。
A 、由上述分析,该反应是 化合反应,d 可能是催化剂,故A 选项叙述正确;
B 、a 与b 反应生成c ,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故B 选项叙述正确;
C 、b 物质在反应物中,与a 反应生成c ,b 物质可能是单质,故C 选项叙述正确;
D 、反应后a 物质的质量是7g ,不是3g ,故D 选项叙述错误。
故选D 。
3.D
解析:D
【解析】A. 电解水时,正极生成氧气,负极生成氢气,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
B.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 溶液中钠元素质量不变,
C. 氢氧化钠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16,水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8,电解过程中水减少,所以溶液中氢、氧元素质量比变小。
D. =100%⨯⨯化学式中某原子的个数其相对原子质量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氢氧化钠中氢氢元素质量分数1÷40×100%,水中氢元素质量分数2÷18×100%,电解过程中水减少,溶液中氢元素质量分数减小;选D
4.B
解析:B
【解析】
A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表格中的数字可知:10+2.2+16.2+0.9=a+4.4+8.1+1.8,故
a=15.3,正确; B 、由以上推测可知,反应物为Z ;生成物为X 、Y 、W ,错误;
C. 由以上推测可知,反应物为Z ;生成物为X 、Y 、W ,故Z 为化合物,正确;
D 、反应中 Y 、W 两种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 22:9,正确。
故选B 。
点睛:在一密闭容器中,X 、Y 、Z 、W 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表可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可求X 的待测值;则由物质的增加或减少,可推测反应物与生成物等信息。
5.A
解析:A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反应消耗氧气的质量=8.8g+3.6g-2.8g=9.6g ,8.8gCO 2中氧元素的质量=8.8g ×
3244×100%=6.4g ,碳元素质量=8.8g-6.4g=2.4g ,3.6gH 2O 中氧元素质量=3.6×1618
×100%=3.2g ,氢元素质量=3.6g-3.2g=0.4g ,根据原子守恒,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水中的氢元素全部来自某有机物。
2.4g+0.4g=2.8g 。
说明某有机物中不含氧元素,只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二者质量之比=2.4g :0.4g=6:1;某有机物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
2.40.4:121
g g =1:2,故该有机物的化学式为CH 4,相对分子质量为46,错误。
故选A 。
6.D
解析:D
【解析】
A 、电解水时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是1:8,错误;
B 、双氧水放出氧气的质量与有无催化剂无关,生成的氧气的质量相等,错误;
C 、硫在密闭容器内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密闭容器内物质总质量不会改变,错误;
D 、氯酸钾加热一段时间才会有氧气,且随着时间的不断进行,氧气的质量逐渐增大,当氯酸钾反应完后氧气的质量不再增加,为一定值,正确。
故选D 。
7.C
解析:C
【解析】由Zn+ H 2SO 4 = ZnSO 4 + H 2↑,ZnO+ H 2SO 4 = ZnSO 4 + H 2O 可知,H 2SO 4~~ ZnSO 4, 设所得溶液中硫酸锌的质量为x ,
H 2SO 4~~~~ ZnSO 4
98 161
196g×10% x
98
1610
x
196100g =⨯ x=32.2g
故选C 。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的转化能力,即无论14.6g 已部分氧化的锌粉中锌和氧化锌的质量是多少,都不影响对生成硫酸锌的计算,因为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只要根据稀硫酸计算即可。
8.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 、ZnFe 2O 4中锌元素+2价,氧元素-2价,在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
代入可求出Fe 元素的化合价为+3,故选项错误;
B 、根据图示,反应1中ZnFe 2O 4是反应物,反应2中是生成物,故ZnFe 2O 4可以循环使用,不需要不断加入,故选项错误;
C 、Mg 2Cu 是一种贮氢合金,吸氢后生成MgH 2和MgCu 2合金,反应2产生的氢气被贮存后,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氢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产生的氢一部分为反应2的产物,一部分来自稀盐酸,故反应2产生的氢气和反应3所得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不相等,故选项错误;
D 、反应3中氩气作保护气,防止金属镁、铜在高温下与氧气反应,故选项正确。
故选D 。
9.A
解析:A
【解析】
【分析】
本题可分析N 、Q 、P 三种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情况,确定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然后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M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进而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N的质量增加了26g﹣1g=25g,N是生成物,生成的N
的质量为25g;同理Q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可以确定P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P的质量为32g﹣12g=20g;由质量守恒定律,M应为反应物,参加反应的M的质量为25g﹣20g=5g。
A、该反应的反应物是M和P,生成物是N,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A错误;B、反应的M的质量为5g,则X的值为18g﹣5g=13g,故B正确;C、反应中N、P的质量比为
25g:20g=5:4,故C正确;D、Q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D正确。
故选A。
【点睛】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
10.B
解析:B
【解析】
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两种单质发生化合反应生成一种化合物。
A.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正确;B. 反应时,B2没有完全反应,生成物是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错误;C.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不为零,故反应后各元素化合价都发生了改变,正确;D. 参加反应的A2与B2的分子个数比为6:2=3:1,正确。
故选B。
11.B
解析:B
【解析】
向一定量大理石中滴加稀盐酸,反应中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随盐酸的增多而增多,当碳酸钙反应完,二氧化碳的质量不再增加;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氨气、水,生成物中没有固体,所以反应结束,固体质量为零;电解水时正极生成的是氧气,负极生成的是氢气,氢气是氧气体积的2倍;向相同浓度和体积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镁粉和铁粉,镁比铁活动性强,反应快,由于镁粉和铁粉足量,酸反应完反应结束,生成氢气的质量一样多。
选B
点睛:结合反应方程式,推断物质的变化和图像表达的变化比较,重点是起点、变化趋势、终点,同时要看清坐标对应的量,和反应物的量
12.C
解析:C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即为碳酸钙中碳元素的质量,则生成碳酸
钙的质量为:()12
10g164%100%30
4012163g
⨯-÷⨯=
++⨯
,故选C。
13.D
解析:D
【解析】
解:由题意可知:
孔雀石加热分解反应原理:Cu 2(OH )2CO 3Δ2CuO +H 2O +CO 2↑-----①
碳高温还原氧化铜反应原理:C +2CuO 高温2Cu +CO 2↑-----②
①+②整理得:Cu 2(OH)2CO 3+C 高温2Cu +H 2O↑+2CO 2↑-----③,(注:高温条件下,液态水变为水蒸气)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总质量=26.2g-15.6g=10.6g 。
由③式可知: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比=18:(244⨯)=9:44;
则水的质量为10.6g ×
9944
=+ 1.8g ,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6g-1.8g=8.8g ; 通过水的质量1.8g 结合①式和②式, 设:Cu 2(OH )2CO 3的质量为x ,氧化铜的质量为y ,碳粉的质量为z ,铜的质量为m ; 23
22Cu(OH)CO =2CuO +H O +CO 222
16018x y 1.8g
↑ 22218 1.8x g = 160181.8y g
= x=22.2g y=16g
2C +2CuO
=2Cu +CO 12160
128z 16g m
↑高温 1216016z g = 16012816g
m = z =1.2g m =12.8g
则孔雀石中杂质质量=26.2g -22.2g -1.2g =2.8g
孔雀石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12.8100%51.2%22.2 2.8g g g
⨯=+。
故选:D 。
1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整个过程中涉及到如下两个化学反应,据此结合碳元素质量守恒进行分析计算: ①2CuO+CO Cu+CO 高温;②Ca(OH)2+CO 2=CaCO 3↓+H 2O 。
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40g,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则该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元素的质量=40g×30%=12g,使该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充分反应后,由于一氧化碳能够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则充分反应后,得到的气体为纯净的二氧化碳,接下来将二氧化碳通入过量的石灰水中,二氧化碳能够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整个过程中,碳元素质量守恒,则得到的碳酸钙中的碳元素的质量为12g,又因为碳酸钙中的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
12
100%=12%
40+12+163
⨯
⨯
,所以得到的碳酸钙的质量=12g÷12%=100g,即得到的白色
沉淀的质量为100g,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式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明确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是解题的关键,从而可得最终生成的白色沉淀具体是哪种物质,然后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均不发生变化进行分析计算即可。
15.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电解水时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质量比1:8,故不符合题意;
B、加热氯酸钾制氧气,剩余固体的质量不能为零,故不符合题意;
C、加热高锰酸钾放出氧气,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减少,直至反应结束,故不符合题意;
D、红磷在密闭容器内燃烧,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符合题意。
16.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从表中可知,甲20g全部参加了反应,而丁反应前后减少了5g,说明参加反应的丁质量为5g,因此参加反应的甲与丁的质量比为:20g∶5g=4∶1,选项A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所以20+30+20+15=0+x+y+10,
x+y=75,选项B正确;
C、从表中可知,甲20g全部参加了反应,而丁反应前后减少了5g,说明甲和丁是反应物,当y=20g时,丙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甲和丁是反应物,乙必然是生成物,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是化合反应;当y<20g时,丙也是反应物,此时反应物是三种,生成物是一种,是化合反应,因此y≤20g时,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选项C正确;
D、当0≤x<30时,乙是反应物,丙是生成物;当x=30g时,乙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丙是生成物;但当丙是反应物时,乙必然就是生成物,30g<x≤75g,因此x的取值范围是:0≤x≤75g,选项D错误。
故选D。
【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