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之对比阅读(模拟精练)-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广东专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六文言文阅读之课外阅读
(2023·广东茂名·校联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
(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蹴.尔而与之()
【答案】苟且同“德”,感恩,感激踩踏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苟:苟且。
(2)句意: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恩,感激。
(3)句意:用脚踢给别人吃。
蹴:踩踏。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答案】(1)由此可见(因此),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
(2)(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1)是故:由此可见,因此;所欲:所喜爱的;甚于:超过;所恶:所厌恶的;(2)万钟:优厚俸禄;辩:同“辨”,辨别;何加:有什么益处。
【乙】
《春秋》之所治①,人与我也。
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故仁之为言人也②,义之为言我也,言名以别矣③。
仁之于人,义之于我者,不可不察也。
众人不察,乃反以仁自裕④,而以义设⑤人,诡其处而逆其理⑥,鲜不乱矣。
是故人莫欲乱而大抵常乱以暗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
仁之法⑦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
(摘编自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注释:①治:研究。
②该句大意:“仁”说的是如何对待他人。
③该句大意:命名不同就是为了区别仁和义。
④裕:这里是宽待的意思。
⑤设:这里指要求。
⑥该句大意:混淆了二者的关系,违背了这一道理。
⑦法:标准。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鲜.不乱矣()
(2)弗.予为义()
【答案】少不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社会)却很少不混乱。
鲜:少。
(2)句意:也不能称为义。
弗:不。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是故人莫欲乱而大抵常乱以暗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
【答案】是故人莫欲乱/而大抵常乱/以暗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之所以没有人愿意混乱,(社会)却却大多常常混乱,因为不明自别人和自己的分别,所以不明白仁义(分别施用)在何处。
第一个“而”表转折,在其前断一处。
“以”,因为;与第二个“而”表因果关系,在“以”“而”其前断一处;故断为:是故人莫欲乱/而大抵常乱/以暗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
5.古人在论证观点时常从反面着笔,如《诫子书》中“非宁静无以致远”就从反面强调了静的重要性。
【甲】文和【乙】文也有类似的写法,请结合【甲】【乙】两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简要分析。
【答案】甲文:“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中,两个“不”字从反面强调了“义”的重要性。
乙文:“鲜不乱矣”“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中,三个“不”字从反面阐述人们不明白别人和自己的分别,不明白仁义(分别施用)在何处,这样会带来灾祸,强调了区别“仁”“义”的重要性。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意思是: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如果人们追求的只是“生”,厌恶的事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什么事都能做出
来,两个“不”字,从反面强调了“义”的重要性。
“众人不察,乃反以仁自裕,而以义设人,诡其处而逆其理,鲜不乱矣”意思是:许多人不明察(这一点),竟然反过来用仁宽待自己,用又要求别人,混淆了二者的关系,违背了这一道理,(社会)少有不混乱的。
“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意思是:仁义的要求在于爱别人,不在于爱自己;义的法则在于端正自己,不在于端正别人。
点明了混淆了“仁”与“义”的对象(二者的关系),违背“以仁安人,以义正我”的道理,社会就会混乱,三个“不”字从反面阐述人们不明白别人和自己的分别,不明白仁义(分别施用)在何处,这样会带来灾祸,强调了区别“仁”“义”的重要性;最后再次强调“仁”与“义”的受用对象。
【甲】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
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
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
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乙】参考译文:
《春秋》研究的,是别人和自己(的关系)。
用来研究别人和自己(之间关系)的,是仁和义。
用仁安定别人,用义端正自己。
所以“仁”说的是如何对待他人,“义”说的是自己该如何做,命名不同就是为了区别仁和义。
仁对于别人(的作用),义对于自己的作用,是不可以不明察的。
许多人不明察(这一点),竟然反过来用仁宽待自己,用又要求别人,混淆了二者的关系,违背了这一道理,(社会)少有不混乱的。
之所以没有人愿意混乱,(社会)却却大多常常混乱,因为不明自别人和自己的分别,所以不明白仁义(分别施用)在何处。
仁义的要求在于爱别人,不在于爱自己;义的法则在于端正自己,不在于端正别人。
自己不端正,即使能够端正别人,也不能称为义;别人没有蒙受他的爱,即使(他)非常爱自己,也不能称为仁。
(2023·广东河源·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
臣自颍移扬,过濠、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如云。
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
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
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
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
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
臣闻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
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
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
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
(节选自《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夫君子之行.B.何.夜无月/百姓何.由安生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病终D.水中藻、荇交.横/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理解。
A.行走/操守、品德;B.哪个/怎么;C.寻找/随即、不久;D.都是“交错”的意思;故选D。
7.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
【答案】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本句句意:天灾流行,百姓虽然缺少粮食,俭省吃穿用度,还可以活下去。
“天灾流行”与“民虽乏食”,结构一致,“缩衣节口”动宾动宾短语,与“犹可以生”构成假设复句。
故断句为: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
【答案】(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然而百姓害怕催缴欠债,竟然比畏惧水灾旱灾更厉害。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
=(1)重点词:庭下,院子里;如,像;空明,形容水的澄澈;盖,大概是。
(2)重点词:而,然而,却;畏,害怕;乃,竟然;甚,比……厉害,超过。
9.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请你结合甲、乙两文写出对“乐天派”和“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的理解。
【答案】“乐天派”的理解:作者在写作甲文时,是被贬黄州期间,正是人生失意之时,但文中无一处有
悲凄可怜之态,反而随缘自适,“欣然”邀友赏月,透露出豁达乐观的天性。
“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的理解:乙文中作者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当百姓因苦于官府催缴欠债难于活命而落泪时,“亦不觉流涕”,并将情况如实上奏朝廷,以期朝廷能施仁政,以解百姓之忧,和“黎民百姓”忧戚与共,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根据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如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可知,作者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流露出词人赏月的欣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中的“但少”是作者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闲人”,体现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同时也是词人用自嘲排遣情绪的一种方式;结合前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又表现出自己与朋友高雅情趣的自得之意。
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据此可知,他是一个“乐天派”。
根据乙文“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
访问父老臣亦不觉流涕”可知,苏轼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当百姓因苦于官府催缴欠债难于活命而落泪时,他也落泪。
根据"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
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可知,苏轼将情况如实上奏朝廷,以期朝廷能施仁政,解百姓之忧。
据此分析,苏轼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参考译文: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和我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
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
我从颍州到扬州,经过濠、寿、楚、泗等地方,所到之处遍地都是麻和麦子(丰收景象)。
我常常摒退身边的人,亲自进入村庄。
(我)询问父老乡亲,(他们)脸上都有忧虑的神色,说:“丰收的年头还不如灾荒的年头。
天灾流行,百姓虽然缺少粮食,俭省吃穿用度,还可以活下去。
如果是丰收的年头,(官府)催缴积累的欠债,一群宫府小吏上门,枷棒打在身上,一家人就求死不能。
”说完流下眼泪,我也忍不住落泪。
(我)又到别的地方,看到很多流亡的百姓。
我听过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猛。
”过去我常常不信这话,根据现在(情形)看,大概比这更严重。
水灾早灾伤害百姓,比老虎凶猛百倍;然而百姓害怕催缴欠债,竟然比畏惧水灾早灾更厉害。
我私下揣测,每州催缴欠债的土卒,不少于五百人。
拿整个天下的情况来说,这就是有二十多万的虎狼散落在民间,百姓怎么能够安心生活呢?朝廷的仁政怎么能够实现呢?
(2023·广东东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
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
..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筑书巢》)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
②觌:dí,相见。
10.解释加点的词语。
(1)斯.是陋室()
(2)惟吾德馨.()
(2)妻子
..不觌()
【答案】出名(著名)品德高尚妻子和儿女(子女)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这是简陋的房子。
斯:这。
(2)句意:只是我品德高尚。
馨:品德高尚。
(3)句意:妻子儿女不相见。
妻子:妻子和儿女(子女)。
1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有仙则名./名.之者谁?B.无案牍之劳.形/劳.其筋骨
C.间.有意欲起/其间.千二百里D.或.栖于椟/或.至不得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出名/命名;B.都意为“使……劳累”;C.偶尔/间隔;D.有的/有时候;故选B。
12.翻译下面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答案】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注意重点字词:丝竹:世俗的乐曲;乱:扰乱;案牍:官府公文;劳:使……劳累;形:身体。
13.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答案】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进到屋中又出不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这确实像书巢啊!”“既入又不能出”表意完整;“信乎”是对“其似巢也”的强调,二者均为“乃亦大笑曰”的内容;故断句为: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14.陋室主人刘禹锡和“书巢”主人陆游都堪称情趣高雅的“雅士”,请分别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案】刘禹锡是个情趣高雅的“雅士”,从甲文“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可以看出平时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为乐;陆游的“书巢”满是书,且以读书为乐,读书之专注
连外面刮风下雨都不知道,可见他也是情趣高雅的“雅士”。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甲“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知,刘禹锡日常与知识渊博的学者往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以阅读佛经为乐,由此可见其情趣高雅;结合乙“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等内容可知,陆游每日与书籍为伴,房间堆满书籍,读书十分专注,连外面刮风下雨都不知道。
由此可见,陆游是情趣高雅的“雅士”。
参考译文:
(甲)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
我屋子里,有的(书)堆在书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看着,四周环顾下来,没有不是书的地方。
我饮食起居,病痛呻吟,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
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儿女不相见,而且风雨雷雹(天气)变化,也都不知道。
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所说的书巢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当时的情形)。
客人刚开始不能够进入(屋子),进到屋中又出不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这确实像书巢啊!”
(2023·广东珠海·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
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
..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
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
..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故不错意
..也
(2)岂直
..五百里哉
(3)以头抢.地尔
【答案】(1)在意。
错,同“措”。
(2)哪里只是。
(3)碰,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①句意: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
错意:在意。
错,同“措”。
②句意:哪里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岂直:哪里只是。
③句意: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抢:碰撞。
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答案】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吾:我;以:用;广:增广、扩充;逆:违背;轻:轻视。
【乙】
范雎至秦,王庭迎,谓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
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
”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
秦王屏左右,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
”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
”若.是者三。
秦王跽①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谢.曰:“非敢然也。
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曰:“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
事无大小,愿先生悉.以教寡人也。
”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睢曰:“大王越韩、魏而攻强齐,非计也。
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今舍此而远攻,不亦谬乎?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②,人之病心腹。
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韩听而霸事可成也。
”王曰:“善。
”
(选自《战国策·秦策三》,有删改)[注]①跽(jì):长跪。
②蠹(dù):蛀虫。
1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
...的一项是()
A.有间.,秦王复请/其间.千二百里B.若.是者三/猛浪若.奔
C.范雎谢.曰/长跪而谢.之曰D.愿先生悉.以教寡人也/悉.如外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一会儿/之间;B.都是“好像”的意思;C.都是“道歉”的意思;D.都是“都”的意思。
故选A。
18.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