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千人糕教案(优选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千人糕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千人糕教案第【1】篇〗
二下6课《千人糕》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01
教学目标
1.认识“糕、特”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的”,会写“能、桌”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千人糕。
02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1.出示米糕,教师提问:你认识这种糕点吗?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补充:一块普通的米糕,是经过成千上万人的劳动制作出来的。
2.米糕简介:米糕是中国汉族传统小吃之一,历史悠久。
米糕
是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加工制作方便,耐贮藏,食用方法多样,所以很受大众欢迎。
汉朝对米糕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
3.板书课题,认识“糕”字。
提示:“糕”是一个形声字,右边的“羔”字表示读音,左边的“米”字表示意思。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1.听教师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课文,出示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生读生字,交流识字的方法。
预设:
利用“形声字”特点识记:“糖、粉”左边表意,右边表音;“熬”的上部表音,下部表意。
“加一加”识记:口+麻=嘛,艹+采=菜,氵+十=汁,白+勺=的。
形近字比较识记:“买”与“卖”,“销”与“削”。
组词识记:“特别”“甘蔗”“劳动”“的确”“应该”。
4.开火车读词语,检查认读情况。
米糕特别买卖米粉糖果甘蔗汁白菜的确应该劳动销售就算熬夜
三、学习第1~5自然段,了解“千人糕”
1.明确要求,学生默读。
(1)引导:默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阅读能力,上学期我们进行了初步的训练。
怎样进行默读呢?(在心里读,不出声。
)
(2)学生试着默读第1~5自然段,想一想什么是“千人糕”。
(3)指名说一说。
(千人糕就是平常吃的米糕)
2.出示重点句子,指导朗读,读出人物的语气。
(1)“爸爸,什么是千人糕?”孩子好奇地问。
指名多位学生读,学生互评,教师指导学生读好疑问的语气。
(2)出示句子,引导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的“特别”意思一样吗?
这糕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一定特别大,也许比桌子还大吧?
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
学生交流,引导明确第一句中的“特别”是非常、十分的意思;第二句中的“特别”是与众不同的意思。
相机指导第一句要读出猜测的语气,“特别”要读出重音,且语速稍慢;第二句要比第一句语气更强烈一些。
(3)孩子急忙尝了尝,笑了:“这就是平常吃过的米糕嘛!您给我买过。
”
教师指导:你觉得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为什么要这样读?你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吗?
(4)分角色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同桌读,师、生读,男生、女生
读。
四、练习书写,巩固识字
1.出示“能、桌”等9个字。
2.学生观察临摹,看清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练习书写。
同桌讨论:哪些字不好写,哪个笔画不好写。
3.教师巡视,根据书写情况相机指导,重点指导“能、桌、具、劳”的书写要点。
能:第三笔是竖,不要写成撇;右边部分的“匕”要先写撇,再写竖弯钩。
桌:上窄下宽;第一笔竖与中间部分相连没有间隙,“木”占下格。
具:里面三短横距离均等,不与横折相连,第四个横画写得略长。
劳:中间的秃宝盖要写得宽一点,支撑起整个字的间架。
4.观察讨论后,教师范写,学生试着练写。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同桌互相听写本课重点词语。
第二课时
01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借助图画说出米糕经过哪些劳动才能做成。
2.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举例说说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02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学生交流对千人糕的了解。
2.提问: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到千人糕的制作?
二、学习第6~9自然段,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一)感受米糕的来之不易
1.学生默读课文第6~9自然段,交流读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补充米和糖在生产、加工方面的信息,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千人”在课文中的特殊意思。
(1)了解生产米所需的劳动。
①从标点符号引入:在第8自然段中,有个省略号,想想爸爸还有哪些话没有说出来。
②出示“种植水稻”的图文资料,了解“耕地、播种、育苗、移栽、施肥、防虫、收割”等劳动过程。
③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一边想象一边描绘农民在种植水稻过程中辛勤劳动的情景。
④提问:种稻子所需要的种子、农具、肥料、农药等,它们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不是也需要许多人的劳动?
⑤提问:了解了米的生产过程,你想说什么?
(2)了解熬糖所需的劳动。
①出示“熬糖”,指导学生观察:图中的人在干什么?
②巩固、理解生字“熬”。
理解“熬”指的是长时间地煮。
③出示甜菜、甘蔗图,认识两种植物。
学生认读由生字“菜”和“蔗”拓展的词语“菜地、菜市”“蔗糖、蔗农”。
学生交流:甘蔗、甜菜是怎么来的?甘蔗汁、甜菜汁又是怎么来的?
(3)教师小结。
提问:米和糖是制作米糕的主要原材料,从它们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然后师生从制作工序、参与人员、辛劳程度等方面进行小结。
)
3.品读句子:就算米糕做好了,还得要人包装、送货、销售,这些又需要很多人的劳动。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米糕做好后还需要许多劳动?圈画出“就算……还得……又……”。
(2)对照插图,说一说米糕包装、送货、销售的情景。
(3)指导朗读。
重读“就算”“还得”“又”,突出劳动的繁杂。
4.指导朗读第6~9自然段,读好“爸爸”说的话。
(1)引导学生想象爸爸说话时会有什么样的神情。
(2)思考:一块普普通通的米糕,需要经过那么多人、那么复杂的劳动才能做成,在朗读第8、9自然段时应该怎么读呢?学生先练读,再指名读。
(二)理解“千人糕”的寓意,升华情感
1.教师范读第10、11自然段。
提问:现在你明白为什么叫它千人糕了吗?“千人”是不是指一千个人?文中的孩子明白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2.提问:“的确”是什么意思?换一个词说一说。
3.讨论、交流:如果你是文中的孩子,现在吃着米糕,还会觉得它很平常吗?你会想到什么?
4.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联系生活,体会其他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1.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需要经过许多人的劳动?
2.引导学生了解一件普通衣服的由来。
(1)出示“种棉花、摘棉花、纺纱、织布、服装加工、销售”的。
(2)借助,议一议:一件普通的衣服经过哪些人的劳动才能做成?
3.教师小结:回家后,可以和大人一起说说制作衣服的劳动过程。
让我们记住,这些劳动成果的背后,是许多人的辛苦付出,珍惜这些劳动成果就是尊重这些了不起的劳动者的表现。
三、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向小伙伴或者家长讲讲米糕的制作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千人糕》这篇文章,通过孩子经常吃到的糕点,揭示一个生活哲理: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的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教师主要抓住这个中心点展开教学。
首先重视朗读训练,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体会感情。
读的训练要有层次性,初读时要求学生勾画生字词;再读时要求理解内容,知道写什么;深入读时体会感情,读出情,读出味。
其次通过比较句子,理解句子的不同,让学生感受到任何一样东西都要许多人共同劳动,才能创造出来。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学生不知不觉地就明白了课文蕴含的道理。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千人糕教案第【2】篇〗
教学目标:
1.认识“糕、特”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的”,会写“能、桌”等9个字,会写“也许、桌子”等14个词语,积累由“糕、粉”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试着默读课文,能借助图画说出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
3.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举例说说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糕、特”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的”,会写“能、桌”等9个字,会写“也许、桌子”等14个词语,积累由“糕、粉”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展示几种糕点图)引导学生说出图中糕点的名称,板书“糕”字并认读。
2.教师谈话,引入课题。
师:你们知道吗?这些糕其实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作“千人糕”。
(把课题补充完整)
3.学生齐读课题,提出质疑。
预设:为什么这些糕点又叫“千人糕”呢?千人糕是一千个人做出来的吗?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查生字表或字典,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正确朗读课文,不漏字,不添字,读通句子;再圈出本课
生字,同桌间互读互听互纠。
2.(课件出示词语)检查读文识字的效果。
(1)学生接力读带生字的词语,师生共同正音:“粉、算”是前鼻音,“应、糖”是后鼻音;“蔗、汁”是翘舌音,“菜、算”是平舌音;“嘛”读轻声。
(2)读准多音字“的”。
(3)全班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
①联系生活或借助识记——糕、蔗、汁、糖。
(课件出示米糕、甘蔗、果汁、糖果图)引导学生说说哪些是自己见过或尝过的,说说它的样子、味道等,帮助学生加深认识。
②熟字加偏旁、偏旁归类识记。
③利用形声字特点识记。
熬“敖”表音,“灬”表义。
“灬”是由“火”演变而成的,把蔬菜等加水放在文火上久煮为“熬”。
糕“米”表义,“羔”表音。
“米”指米制食品,其本义是米、面、豆粉类所制糕饼食品。
④结合课文,联系具体的语境识记、理解。
“特别”一词在文中出现两次,可以联系句子学习,用换词法比较异同;“的确”一词,结合课文,让学生明白其在文中是非常肯定
的意思,也可以说一说与“的确”意思相近的词语。
⑤组词或创设语境识记。
A.(出示课后第3题的词语)读词并识记。
B.同桌相互用生字组多词后说一句话。
三、明确要点,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会写字)学生齐读,再指名读并口头组词。
2.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和笔画,和同桌交流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3.教师指导书写,学生书空练习。
能第三笔是竖;右边的“匕”要先写撇,再写竖弯钩,层叠的两个“匕”上小下大。
桌上窄下宽。
第一笔是竖,第二笔是短横;“木”占下格,撇、捺舒展。
味“口”的末笔横在横中线下面;右边“未”第二横要比第一横长,不能写成“末”。
买注意下面“头”中三点的位置及大小的不同,横压横中线。
具里面三短横距离均等,不与横折相连,第四横略长,点与撇分列竖中线两侧。
甘居于田字格中央,左竖从左上向右下微斜,右竖从右上向左下微斜,形成一种开合呼应关系。
甜书写时尽量向中间靠拢,避免结构松散。
第二笔横从横中线
起笔,稍微向上斜。
菜“艹”的横要写得稍长一点儿;“采”的横要紧靠横中线,末两笔撇、捺左右舒展。
劳中间的秃宝盖要写得宽一点儿,支撑起整个字的间架。
4.学生描红、临摹。
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学生再练写。
5.听写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及“词语表”中本课词语,同桌互查互纠,订正后再练写。
四、整体感知,作业设计
1.学生先默读课文,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文中的“千人糕”指什么?是怎么来的?课文内容能分为哪三个部分?
2.找几名学生接读全文,其他人听后点评。
3.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看看图中都有谁,在做什么,在组内说说米糕的制作过程。
4.教师适当回顾课文内容,点评学生表现。
5.和大人合作读课文,说一说米糕的制作过程,再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借助图画说出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
的。
2.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举例说说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大闯关。
(1)第一关:(出示会认字)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第二关:在黑板上听写本课会写字。
(3)第三关: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你对千人糕的了解。
2.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习第1~5自然段,感受孩子的好奇。
(1)学生默读第1~5自然段,说说自己从中读懂了什么。
(2)教师引说:孩子刚开始听到爸爸说千人糕时,感到十分好奇;后来看到千人糕就是平常吃过的米糕时,变得不以为意了。
你们能读出这种变化吗?
(3)分角色朗读。
①师生对读:教师读爸爸的话,学生读孩子的话,然后互换角色读。
②教师着重指导:
“爸爸,什么是千人糕?”孩子好奇地问。
孩子急忙尝了尝,笑了:“这就是平常吃过的米糕嘛!您给我买过。
”
第一句是孩子第一次听爸爸提起千人糕时产生的疑问,说明孩子对千人糕很感兴趣。
学生反复朗读此句,教师通过反馈评价引导学生读,让学生知道,有疑问、想弄明白就是“好奇”,读出好奇的语气。
第二句,孩子尝了千人糕后觉得并没有特别之处,“嘛”后是感叹号,语气要上扬,读出孩子不以为意的语气。
这糕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一定特别大,也许比桌子还大吧?
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
这两句话中都有“特别”这个词,但是意思不同。
第一句中是“非常、十分”的意思,第二句中是“与众不同”的意思。
这两个句子是孩子听爸爸解释什么是千人糕和看到米糕后心里进一步产生的疑问,朗读第一句时语气相对平和,朗读第二句时语气要相对强烈一些,两句中的“特别”要比较着读。
过渡:一块普通的米糕要很多很多的人才能做成,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米糕的制作过程吧。
2.学习第6~9自然段,感受制作米糕的不易。
(1)默读第6~9自然段,交流读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补充米和糖在生产、加工方面的信息,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千人”在课文中的特殊意思。
①了解生产米所需的劳动。
A.从标点符号引入:第8自然段中有个省略号,想想爸爸还有哪些话没有全部说出来。
B.出示“种植水稻”的图文资料,了解“耕地、播种、育苗、移
栽、灌溉、施肥、防虫、收割”等劳动过程。
C.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一边想象一边说说农民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辛勤劳动的情景。
D.提问:种稻子所需要的种子、农具、肥料、农药等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不是又需要许多人的劳动?
E.提问:了解了米的生产过程,你想说些什么?
②了解熬糖所需的劳动。
A.学生自由读第9自然段,了解熬糖所需的材料和过程。
B.引导学生观察,说说熬糖所需的材料及制糖过程,体会熬糖的不易。
C.学生交流:甘蔗、甜菜是怎么来的?甘蔗汁、甜菜汁又是怎么来的?
(3)教师引说:米和糖是制作米糕的主要原材料,从它们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师生从制作工序、参与人员、辛劳程度等方面进行小结。
(4)品读句子:就算米糕做好了,还得要人包装、送货、销售,这些又需要很多人的劳动。
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米糕做好后还需要许多劳动?(“就算、还得、又”。
)
②对照插图,联系生活场景,说一说米糕包装、送货、销售的情
景。
③指导朗读:重读“就算”“还得”“又”,突出劳动的繁杂、艰辛、参与人员众多。
(5)指导朗读第6~9自然段,读好爸爸说的话。
指导:爸爸从始至终,为解开孩子的疑惑娓娓道来,耐心十足,朗读时,要稳重、平静。
(6)说说米糕要经过哪些劳动才能做成。
(同桌相互练说,再指名说)
3.学习第10、11自然段,理解“千人糕”的寓意。
(1)学生自由读第10、11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千人糕”的理解。
(“千人”指的是很多很多的人,一块米糕需要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完成,所以叫它“千人糕”。
)
(2)文中的孩子明白了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3)如果你是文中的孩子,现在吃着米糕,还会觉得它平常吗?你会想到什么?
(4)最后一个自然段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读出孩子恍然大悟后心服口服的语气。
)
(5)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并思考:从爸爸对千人糕的介绍中,你有哪些感想?
4.联系生活,体会其他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1)(课件出示种棉花、摘棉花、纺纱、织布、服装加工、销售
图)借助,议一议,做一件普通的衣服要经过哪些人的劳动?
(2)指名说,说的时候可以用上“先”“然后”“还要”等词语,做到语句通顺连贯。
其余学生认真听,别人说完后可以适当补充。
三、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自由选择一种物品,了解它的劳动过程,并搜集相应的,组织一次关于珍惜劳动成果的活动。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是以“读”为主线,贯穿始终。
首先,我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让学生通过默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心理,逐步走进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之中。
二是探究“千人糕”名字的含义,体会文章主题。
教学开始,我以课题设疑,激起学生对千人糕来历的兴趣,然后在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补充米和糖生产过程的图文资料,让学生对其生产过程有更直观、具体的感知,从而体会到一块普通的米糕背后蕴藏着许多人的辛勤劳动。
最后由“千人糕”向生活中其他劳动成果延伸,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任何劳动成果都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实现了进一步深化对课文主题理解的学习目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千人糕教案第【3】篇〗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听范文、分角色读、默读、齐读、教师领读重点句子来理解“千人糕”。
3.懂得任何一件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社会更美好。
教学重点: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活动设计:
一、开门见山导入
我们这一节课,继续学习千人糕,(板书:千人糕)。
二、复习生字
出示生字:糕ɡāo 特t嘛mɑ买mǎi 糖t醤ɡ蔗zh汁zhī菜c鄆熬醥算su鄋销xiāo 劳l醥的d确qu应yīnɡ。
开火车读。
设计意图:覆盖每一位学生,也是提醒每一位同学做好准备。
三、听读范文可以轻声跟读,边听边读边想。
想一想:为什么叫千人糕?那些部分写千人糕制作?
设计意图:学会倾听、学会模仿、学会思考。
四、精读课文
(一)学习1至6自然段。
师:一天爸爸对孩子说,今天我们来吃千人糕吧。
孩子,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啊?引导:什么样?有多大?好吃吗?感到好奇,肯
定去问爸爸是什么样的?
出示:爸爸,什么是千人糕?
范读,指名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那么这糕要很多人才能做成,一定特别大,也许比桌子还大吧?
指导读,平和的语气。
举手自愿读。
师:那糕是怎么样的,
生回答。
引导指正跟平时吃的糕没什么两样。
形状一样,那味道呢
出示:难道味道很特别吗?
结合语境理解“特别”
指导读,读出强烈的语气。
孩子急忙尝了尝笑了,结果怎样?
出示:这就是平常吃过的米糕嘛,您给我买过。
指导读,从好奇到失望的语气。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和对课本的认知来互动回答,通过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并积极回答问题,进行一个思维的训练。
对4句重点语句进行指导朗读,感情的锤炼。
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中我准备了一块米糕,让学生直观的体会到,就是一块平常吃的米糕。
(二)学习第7至9自然段
师:那么这一块平常的糕又是怎样做成的呢?原料都是哪些?默读第7至9自然段。
学生默读并画出原料和所需的物品工具
交流学习情况
出示结果导图,根据学生的回答,边总结边展示。
千人糕米粉糖稻子种子农具肥料水……甘蔗甜菜熬汤工具……
就算……还得要……()
加工包装运输销售
省略号的作用
设计意图: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表达能力的培养。
用学生的平常的事物的认知到书本字面的理解,学生口头表达,教师又呈现,回归到现实。
(三)学习10、11自然段,悟出‘千人糕’及其寓意
师:齐读10、11自然段。
现在孩子怎么想的呢?她明白了吗?出示:这糕的确应该叫千人糕啊!指导读感叹心服口服的语气(全班齐读)。
出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回忆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很多人的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这些劳动成果(板书)。
设计意图:前面做了足够的铺垫,水到渠成,学生轻松的理解文章主题。
通过学过的诗句来加强理解文章,做到积累和运用。
五、拓展延伸,寻找身边的千人糕5
我们身边有很多的物品,都是像千人糕一样。
学生自由交流,指名交流。
根据生的回答,师准备:千人笔、千人衣、千人书、……
引导学生出示这次的抗击新冠肺炎的相关。
先出示一个病毒,然后出示医生、工作人员、警察、志愿者、人民解放军、李兰娟、钟南山、文笔学校手抄报,病毒消失,出现盛开的鲜花。
师生合作:新冠病毒肺炎在春节前疯狂爆发,特别是武汉市,我们过一个除夕夜都是心惊胆战,我们国家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医护人员、警察、人民解放军、志愿者等工作人员,奔赴前线,70多岁的李兰娟奶奶和80多岁的钟南山爷爷不顾安危,依旧工作在最危险的疫区,我们文笔的小朋友也没有闲着,用手抄报宣传着知识及给前线的工作人员送去温暖和鼓励,病毒最终会被打败,待到那时春暖花开,还我们一个幸福安宁祥和的社会。
这就是现在我们全国人民正在做的一个幸福、安宁、祥和的“千人糕”。
设计意图:我们身边到处都是‘千人糕’,我们也参与‘千人糕’的制作。
学以致用,结合抗疫当下,这正是学语文的精髓。
通过学习,学生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我们已经在行动了,很有成就感和自豪感,也有继续付出劳动的冲动和行动。
全班带感情齐读课文。
六、总结及作业
孩子们,我们很庆幸生活在这样一个强大的祖国,也很感恩一直为我们制作千人糕的人们,他们的付出才有我们今天生活的甜头,我们也要为建设我们的家乡、祖国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热爱劳动。
(板
书)
设计意图:热爱劳动,我们爱家、爱国。
教学反思:
(一)收获
1. 学生、教师精神饱满,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教学过程流畅,一气呵成。
2. 注重朗读,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指导重点语句的朗读。
3. 学生的朗读、思维、自学、合作、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培养。
4. 学生由读课文,到理解课文主题,再升华主题,由易到难,层层推进。
5. 文本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再融合时政。
使学生贴近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
6. 媒体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
7. 教师的语言及情感默默的感染着学生,带动着学生。
8. 我们即享受着‘千人糕’,也创造着‘千人糕’。
(二)不足
1. 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安排不够。
没有展示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
2. 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锤炼不够。
3. 过于依赖课件,板书设计不能反映课文主题。
4. 听、说、读、思和悟都有了,学生动手能力没有得到锻炼,觉得学生的写设计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