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顶级名校2015届高三入学定位考试化学试卷(带解析)剖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顶级名校2015届高三入学定位考试化学试卷(带解析)
1.下列实验设计及其对应的离子方程式均正确的是
A.用F e C l3溶液腐蚀铜线路板:Cu + 2F e3+= Cu2+ + 2Fe2+
B.Na2O2与H2O反应制备O2:Na2O2 + H2O= 2N a+ + 2O H- + O2↑
C.将氯气溶于水制备次氯酸:C l2 + H2O= 2H+ + Cl- + ClO-
D.用浓盐酸酸化的K M n O4溶液与H2O2反应,证明H2O2具有还原性:
2MnO4- + 6H+ + 5H2O2= 2Mn2+ + 5O2↑ + 8H2O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氯化铁与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和铜离子,符合离子方程式书写原则,正确;B、元素不守恒,错误;C、次氯酸是弱酸,不能写成离子形式,错误;D、用浓盐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中含有氯离子,高锰酸钾应先氧化氯离子生成氯气,错误,答案选A。
考点:考查离子方程式的判断
2.把500ml含有BaCl2和KCl的混合溶液分成5等份,取一份加入含a mol硫酸钠的溶液,恰好使钡离子完全沉淀:另取一份加入含b mol硝酸银的溶液,恰好使卤离子完全沉淀,则该混合溶液中钾离子浓度为
A.0.1(b-2a)mol·L-1 B.10(2a-b) mol·L-1
C.10(b-a) mol·L-1 D.10(b-2a) mol·L-1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500mL溶液分成5等分,每份是100mL,第一份溶液说明钡离子的物质的量是amol,第二份溶液说明氯离子的物质的量是bmol,根据电荷守恒可知一份溶液中钾离子的物质的量是(b-2a)mol,所以原混合液中钾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是(b-2a)mol/0.1L=10(b-2a)mol/L,答案选D。
考点:考查溶液中离子浓度的计算
3.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pH=1的溶液中:Fe2+、NO3—、SO42—、Na+
B.由水电离出的c(H+)=1×10-14mol·L-1的溶液中:Ca2+、K+、Cl—、HCO3—
C.c(H+)/c(OH—)=1012的溶液中:NH4+、Al3+、NO3—、Cl—
D.c(Fe3+)=0.1 mol·L-1的溶液中:K+、ClO—、SO42—、SCN—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pH=1的溶液为酸性溶液,在酸性溶液中,H+、NO3—与Fe2+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错误;B、由水电离出的c(H+)=1×10-14mol·L-1<1×10-7mol·L-1,说明溶液为酸或碱的溶液,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HCO3—都不能大量共存,错误;C、c(H+)/c(OH—)=1012的溶液中c(H+)=0.1mol/L,溶液为酸性,四种离子均不发生反应,可以大量共存,正确;D、铁离子与SCN—发生络合反应不能大量共存,错误,答案选C。
考点:考查离子的大量共存的判断
4.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A.NH4+、Ag+、PO43-、Cl- B.Fe3+、H+、I-、HCO3-
C.K+、Na+、NO3-、MnO4- D.Al3+、Mg2+、SO42-、CO32-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 、Ag +与PO 43-结合为磷酸银沉淀,不能大量共存,错误;B 、Fe 3+与I -发生氧化还
原反应,H +与HCO 3-发生复分解反应不能大量共存,错误;C 、四种离子都不反应,可以大量
共存,正确;D 、Al 3+与CO 32-发生双水解反应不能大量共存,错误,答案选C 。
考点:考查离子大量共存的判断
5.A N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在16182g O 中含有A N 个氧原子
B .16g 4CH 中含有4A N 个C-H 键
C .1mol Cu 和足量稀硝酸反应产生 A N 个NO 分子
D .含A N 个Na +的2Na O 溶解于1L 水中,Na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 -1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 、16182
g O 的物质的量是16g/36g/mol≠0.5mol,所以所含有的氧原子的个数不是A N 个,错误;B 、16g 甲烷的物质的量是1mol ,每个甲烷分子中含有4个C-H 键,所以
16g 甲烷所含C-H 键的个数为4A N 个,正确;C 、1molCu 完全被氧化转移2mol 电子,所以
最多生成的NO 的物质的量是2/3mol ,即产生2/3A N 个NO 分子,错误;D 、含N A 个Na 的Na 2O
的物质的量是0.5mol ,溶于1L 水中,但得到的溶液的体积不是1L ,所以钠离子的物质的量
浓度不是1mol/L ,错误,答案选B 。
考点:考查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应用
6.在一定的温度、压强下,向100mLCH 4和Ar 的混合气体中通入400mLO 2,点燃使其完全反
应,最后在相同条件下得到干燥气体460mL ,则反应前混合气体中CH 4和Ar 的物质的量之比
为 ( )
A .1:4 B. 1:3 C. 1:2 D. 1:1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最后得到的干燥气体是氧气、Ar 、二氧化碳气体,根据甲烷完全燃烧
的化学方程式可知每1体积甲烷完全燃烧需要2体积的氧气,生成1体积的二氧化碳和2
体积的水,所以气体体积减少2体积,现在气体体积减少100+400-460=40mL ,所以有20mL
的甲烷参加反应,则原混合气体中甲烷的体积是20ml ,Ar 的体积是80mL ,二者的体积之比
也是物质的量之比为20:80=1:4,答案选A 。
考点:考查混合气体的计算
7.甲、乙、丙、丁四种易溶于水的物质,分别由
222434
a g l NH B M H OH C SO ++++----、、、、、、HCO 、中的不同阳离子和阴离子各一种组
成。
已知:①将甲溶液分别与其他三种物质的溶液混合,均有白色沉淀生成;②0.1mol/L
乙溶液中c(H +
)>0.1mol/L ;③向丙溶液中滴入3g A NO 溶液有不溶于稀3HNO 的白色沉淀生
成,下列结论不正确...
的是 A .甲溶液含有2a B + B .乙溶液含有24SO - C .丙溶液含有l C - D .丁溶液含有2g M +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离子之间的反应,H +只能与Cl -或SO 42-搭配,所以根据②0.1mol/L 乙溶液
c(H +)>0.1mol/L 可知,乙溶液是硫酸,B 正确;再根据③可知丙溶液中含有Cl -,C 正确;OH
-不能与NH 4+和Mg 2+搭配,所以OH -只能与Ba 2+结合,所以甲是氢氧化钡,A 正确;若丙是氯化
铵,则甲与丙反应无沉淀产生,所以丙是氯化镁,则丁是碳酸氢铵,所以D 错误,答案选D 。
考点:考查离子之间的反应
8.将0.4gNaOH 和1.06g Na 2CO 3混合并配成溶液,向溶液中滴加0.1mol·L -1稀盐酸。
下列
图像能正确表示加入盐酸的体积和生成CO 2的物质的量的关系的是 ( )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0.4gNaOH 的物质的量是0.01mol ,1.06g Na 2CO 3的物质的量是0.01mol ,向溶液
中滴加0.1mol·L -1稀盐酸,盐酸先与NaOH 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无气体产生,消耗盐酸的
体积是0.1L ,然后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无气体放出,消耗盐酸的体积仍是0.1L ,生成的碳酸氢钠再与盐酸反应生成0.01mol 的二氧化碳,消耗盐酸的体积为0.1L ,所以前
0.2L 盐酸滴加后无气体生成,在加入0.1L 有二氧化碳生成,所以答案选C 。
考点:考查盐酸与混合液的计算以及对图像的分析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铝制容器可盛 装热的浓H 2SO 4
B .AgI 胶体在电场中自由运动
C .K 与水反应比Li 与水反应剧烈
D .红磷在过量Cl 2中燃烧生成PCl 3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 、铝与冷的浓硫酸发生钝化,但与热的浓硫酸不发生钝化,所以不能用铝制容
器可盛 装热的浓H 2SO 4,错误;B 、AgI 胶体粒子带一定电性的电荷,所以在电场中作定向运
动,错误;C 、K 的金属性比Li 强,所以与水的反应更剧烈,正确;D 、红磷与过量的氯气
反应生成五氯化磷,错误,答案选C 。
考点:考查物质的化学性质,胶体的性质
10.除去下列括号内杂质的试剂或方法错误..
的是 A .HNO 3溶液(H 2SO 4),适量BaCl 2溶液,过滤 B .KNO 3晶体(NaCl),蒸馏水,结晶
C.CO2(SO2),酸性KMnO4溶液、浓硫酸,洗气 D.C2H5OH(CH3COOH),加足量CaO,蒸馏【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硝酸中混有硫酸,若加入氯化钡,可除去硫酸根离子,但同时引入氯离子,应加入硝酸钡,错误;B、硝酸钾与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硝酸钾岁温度降低溶解度明显减小,而氯化钠岁温度降低,溶解度变化不大,所以可用加入蒸馏水溶解然后结晶的方法使硝酸钾晶体析出,从而除去氯化钠,正确;C、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可与酸性KMnO4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二氧化碳不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除去二氧化硫后气体中含有水蒸气,再用浓硫酸洗气干燥即可,正确;D、氧化钙是碱性氧化物,与乙酸反应,生成盐沸点升高,而乙醇不与生石灰反应,然后蒸馏即可使乙醇蒸出,正确,答案选A。
考点:考查物质的分离方法的判断
11.下列实验过程中,始终无明显现象的是
A.NO2通入FeSO4溶液中 B.CO2通入CaCl2溶液中
C.NH3通入AlCl3溶液中 D.SO2通入已酸化的Ba(NO3)2溶液中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二氧化氮通入硫酸亚铁溶液中,先与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与亚铁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最终溶液由浅绿色变为黄色,有现象,错误;B、二氧化碳通入氯化钙溶液中,不会产生沉淀,自始至终都无现象,正确;C、氨气通入氯化铝溶液中有氢氧化铝的沉淀生成,有现象,错误;D、二氧化硫通入溶液中,是溶液显酸性,所以溶液中相当于有硝酸,硝酸可以氧化亚硫酸根离子为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有现象,错误,答案选B。
考点:考查气体与溶液的反应及现象的判断
12.短周期元素W 、X、 Y、 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W 、X、 Y+、 Z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其电子层数的比值依次为 2 、3、 4、 2(不考虑零族元素)。
下列关于这些元素的叙述错误
..的是
A.X和其他三种元素均可形成至少2种二元化合物
B.W和X、Z两种元素分别形成的二元化合物中,均有直线形分子
C.W 、X和Y三种元素可以形成碱性化合物
D.Z和其他三种元素形成的二元化合物,其水溶液均呈酸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W 、X、 Y+、 Z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其电子层数的比值依次为2 、3、 4、 2(不考虑零族元素)判断W的最外层若是2个电子,则只能有1层电子,则W是He,不符合题意,所以W的最外层是4个电子,有2层电子,所以W是C元素;同理X的最外层是6个电子,有2层电子,则X是O元素;Y+的最外层若为4个电子,则只能有1层电子,不符合电子的排布原理,所以该离子有2层电子,最外层8个电子,则Y的最外层是1个电子,所以Y是Na元素;Z的原子序数最大,且是短周期元素,所以Z有3层电子,最外层是6个电子,则Z是S元素。
A、O与C、Na、S均可形成至少2种二元化合物,正确;B、C与O、S形成的二元化合物中的二氧化碳、二硫化碳都是直线型分子,正确;C、W 、X和Y三种元素形成的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正确;D、S和C、O、Na形成的二元化合物的水溶液不都显酸性,如Na2S的溶液显碱性,错误,答案选D。
考点:考查元素推断,化合物的性质、空间构型的判断
13.几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Y元素的金属性 X<Y
B.一定条件下, Z单质与W的常见单质直接生成ZW2
C.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溶于稀氨水
D.一定条件下,W单质可以将Z单质从其氢化物中置换出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化合价、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及表中数据判断X是Mg,Y是Al,Z是N,W 是O。
A、根据元素周期律判断Mg的金属性强于Al,错误;B、氮气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只能生成NO,不能直接生成二氧化氮,错误;C、Al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铝只溶于强碱,不溶于氨水,错误;D、一定条件下氧气与氨气反应生成氮气和水,正确,答案选D。
考点:考查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14.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酸酐一定是氧化物 B.晶体中一定存在化学键
C.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D.正四面体分子中键角一定是109o28′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酸酐不一定是氧化物,如乙酸的酸酐是2分子乙酸脱去1分子水得到的物质,不属于氧化物,错误;B、稀有气体对应的晶体中不含任何化学键,错误;C、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正确;D、白磷分子的空间构型是正四面体,但键角是60 o,错误,答案选C。
考点:考查对酸酐、氧化物、晶体中的化学键、键角的判断
15.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
..测定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2CO3质量分数的是()A.取a克混合物充分加热,剩余b克固体
B.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加热、蒸干、灼烧,得b克固体
C.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用碱石灰直接吸收,增重b克
D.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Ba(OH)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洗涤、烘干,得b克固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碳酸钠不分解,根据加热后固体质量的差值可以计算碳酸氢钠的质量,从而可以计算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正确;B、bg固体是氯化钠,根据钠元素守恒,氯化钠的质量与混合物的质量联立可解得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正确;C、碱石灰不仅吸收二氧化碳还吸收水蒸气,所以增重的bg不全是二氧化碳的质量,所以不能计算碳酸钠的质量分数,错误;D、bg固体是碳酸钡的质量,根据C元素守恒,混合物的质量ag与碳酸钡的质量bg联立可解得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正确,答案选C。
考点:考查对实验方案的评价
16.(11分)A、B、C、D、E、F、G、H、和I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气体,它们均由短周期元素组成,具有如下性质:
①A、B、E、F、G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I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C、D、H
不能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色;
②A和I相遇产生白烟
③B和E都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④将红热的铜丝放入装有B的瓶中,瓶内充满棕黄色的烟
⑤ 将点燃的镁条放入装有F的瓶中,镁条剧烈燃烧,生成白色粉末,瓶内壁附着黑色颗粒;
⑥ C和D相遇生成红棕色气体;
⑦ G在D中燃烧可以产生E和H2O
⑧ 将B和H 在瓶中混合后于光亮处放置几分钟,瓶内壁出现油状液滴并产生A。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式是,②中白烟的化学式是;
(2)④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C的化学式是,D的电子式是;
(5)⑦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6) H的结构式是
【答案】(共11分)(1)HCl NH4Cl (2)Cu+Cl2点燃CuCl2(3)2Mg+ CO2点燃 2MgO+ C
(4)NO (5)2H2S+ 3O2点燃2H2O+ 2SO2 (6)
【解析】
试题分析:(1)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为酸性气体,I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I是氨气,所以A是HCl,产生的白烟是氯化铵的固体小颗粒,所以白烟的化学式是NH4Cl;
(2)红热的铜丝在氯气中燃烧产生棕黄色的烟,所以B是氯气,化学方程式为Cu+Cl2点燃CuCl2
(3)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产生白色的氧化镁与黑色的单质碳,所以F是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2Mg+ CO2点燃 2MgO+ C;
(4)NO与O2相遇生成二氧化氮是红棕色气体,结合⑦G在D中燃烧,所以D是氧气,C是
NO,氧气得电子式为;
(5)E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则E是SO2, G在D中燃烧可以产生E和H2O,说明G中含有H元素,所以G是H2S,⑦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S+ 3O2点燃2H2O+ 2SO2
(6)B是氯气,甲烷与氯气放在光亮处有油状液滴出现,所以H是甲烷,其结构式为。
考点:考查对气体的综合应用
17.(14分)食盐中含有一定量的镁、铁等物质,加碘盐中碘的损失主要由于杂质、水份、空气中的氧气以及光照,受热而引起的。
已知:氧化性: IO3—>Fe3+ >I2 还原性:S2O32—> I—
反应式:3I2 + 6OH—== 5I— + IO3— + 3H2O KI + I2 KI3
(1)某学习小组对加碘盐进行了如下实验:取一定量某加碘盐(可能含有KIO3、KI、Mg2+、Fe3+)。
用适量蒸馏水溶解,并加稀硫酸酸化,将所得溶液分3份:第一份试液中滴加KSCN 溶液后显红色;第二份试液中加足量KI固体,溶液显示淡黄色,用CCl4萃取,下层溶液显紫红色;第三份试液中加入足量的KIO3固体后,滴加淀粉试剂,溶液不变色。
① 该红色物质是(用化学式表示);CCl4中显示紫红色的物质是(用电子式表示)。
② 第二份试液中加入足量KI固体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 KI作为加碘剂的食盐在保存过程中,由于空气中氧气的作用,容易引起碘的损失。
写出潮湿环境中KI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将I2溶于KI溶液,在低温条件下,可制得KI3・H2O。
该物质作为食盐加碘剂是否合适?
(填“是”或“否”),并说明理由:。
(3)为了提高加碘盐(添加KI)的稳定性,可加稳定剂减少碘的损失。
下列物质中有可能作为稳定剂的是。
A.Na2S2O3 B.AlCl3 C.Na2CO3 D.NaNO2
(4)对含Fe2+较多的食盐(假设不含Fe3+),可选用KI作为加碘剂。
请设计实验方案,检验该加碘盐中的Fe2+:。
【答案】(14分)(1)①Fe(SCN)3,②IO3-+5I-+6H+=3I2+3H2O或2Fe3++2 I-= I2+2Fe2+;(2)4KI+O2+2H2O=2I2+4KOH;否,KI3在受热或潮湿条件下产生I2和KI,KI易被氧化生成碘,碘易升华;
(3)AC
(4)取足量该碘盐溶于蒸馏水中,用盐酸酸化,滴加适量氧化剂(如氯水、过氧化氢等),再滴加KSCN溶液,若溶液变血红色,则该加碘盐中存在Fe2+。
【解析】
试题分析:(1)①根据实验现象判断第一份溶液为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铁离子与KSCN反应生成Fe(SCN)3,所以红色物质是Fe(SCN)3, 第二份试液中加足量KI固体,溶液显示淡黄色,
用CCl4萃取,下层溶液显紫红色,说明紫色物质是碘单质,I2的电子式为;
②食盐中的碘酸根离子与碘离子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单质碘,或者是铁离子与碘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了单质碘,离子方程式为IO3-+5I-+6H+=3I2+3H2O或2Fe3++2 I-= I2+2Fe2+;
(2)潮湿环境中KI与氧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单质碘,碘易升华,引起碘的损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KI+O2+2H2O=2I2+4KOH;用KI3・H2O作加碘试剂不合适,因为KI3・H2O是在低温下制取的,受热分解产生KI和碘单质,且KI易被氧化生成碘,碘易升华;
(3)提高加碘盐的稳定性主要是防止I-被氧化,所以应选择还原性的试剂。
A中的S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先于I-被氧化,正确;B不能作还原剂,错误;C中的碳酸根离子与盐中的铁离子反应生成沉淀,防止铁离子氧化碘离子,正确;D、亚硝酸钠是有毒物质,错误,
所以答案选AC。
(4)已经说明无铁离子,所以直接加入氧化性物质,再加入KSCN溶液若溶液变红则证明原物质中含有亚铁离子,具体操作如下:取足量该碘盐溶于蒸馏水中,用盐酸酸化,滴加适量氧化剂(如氯水、过氧化氢等),再滴加KSCN溶液,若溶液变血红色,则该加碘盐中存在Fe2+。
考点:考查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电子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的检验,实验的设计
18.(7分)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某同学将一块部分被氧化的钠块用一张已除去氧化膜、并用针刺一些小孔的铝箔包好,然后放入盛满水且倒置于水槽中的容器内。
待钠块反应完全后,在容器中仅收集到1.12 L氢气(标准状况),此时测得铝箔质量比反应前减少了0.27 g,水槽和容器内溶液的总体积为2.0 L,溶液中NaOH的浓度为0.050 m ol·L-1(忽略溶液中离子的水解和溶解的氢气的量)。
(1)写出该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试通过计算确定该钠块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答案】(共7分)(1)①2Na+2H2O = 2NaOH+H2↑②Na2O+H2O = 2NaOH
③2Al+2NaOH+2H2O = 2NaAlO2+3H2↑
(2)89%
【解析】
试题分析:(1)该实验中有Na与水的反应、Na2O与水的反应、Al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所以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①2Na+2H2O = 2NaOH+H2↑②Na2O+H2O = 2NaOH③2Al+2NaOH+2H2O = 2NaAlO2+3H2↑;
(2)由题意可知,参加反应的Al的物质的量是0.27g/27g/mol=0.01mol,产生的氢气的物质的量是0.015mol,生成的偏铝酸钠的物质的量是0.01mol,最终所得溶液是偏铝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液,其中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是2L×0.05mol/L=0.1mol,所以溶液中的Na元素的物质的量是0.01+0.1=0.11mol,该过程中共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是1.12L/22.4L/mol=0.05mol。
设该钠块中单质钠的物质的量是xmol,则
2Na+2H2O = 2NaOH+H2↑
2 2 1
Xmol xmol (0.05-0.015)mol
则x=0.07mol,所以该钠块中的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是(0.11-0.07)/2=0.02mol,则该钠块中的钠的质量分数=0.11mol×23g/mol/(0.07mol×23g/mol+0.02mol×62g/mol) ×100%=89%.
考点:考查对物质性质的判断,及化学反应的计算
19.(12分)设计CO2高温下与木炭反应生成CO的实验。
(1)在右面方框中,A表示有长颈漏斗和锥形瓶组成的气体发生器,请在答题卡上的A后完成该反应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夹持装置,连接胶管及尾气处理不必画出,需要加热的仪器下方用△标出),按气流方向在每件仪器下方标出字母
...;.其他可选用的仪器(数量不................B.、.C……
限)简易表示如右:
(3)有人对气体发生器作如下改进:在锥形瓶中放入一小试管,将长颈漏斗下端插入小试管中。
改进后的优点是;(4)验证CO的方法是。
【答案】(共12分)
(2
(3)可以通过控制加酸的量,来控制气体产生的快慢;同时小试管中充满盐酸,可以起到液封的作用,防止反应剧烈时气体经漏斗冲出
(4)点燃气体,火焰呈蓝色,再用一个内壁附着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烧杯内壁的石灰水变浑浊
【解析】
试题分析:(1)A是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二氧化碳与单质碳的反应在硬质玻璃管内进行,
二氧化碳开始反应前应除去二氧化碳中含有的HCl 和水蒸气,反应完全后多余的二氧化碳应
用碱液吸收,产生的CO 不能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应进行尾气处理,所以该装置图如下:
(2)二氧化碳中混有的HCl 应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水蒸气应用浓硫酸除去,所以
B 瓶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C 瓶是浓硫酸,
D 中盛放的是反应物之一干燥的碳粉,
E 中盛放氢
氧化钠溶液或澄清石灰水,用于吸收为反应的二氧化碳。
(3)因为该实验中的漏斗是长颈漏斗,不能控制加酸的量,同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易从
长颈漏斗口溢出,所以在锥形瓶中放入一小试管,将长颈漏斗下端插入小试管中,这样装置
的优点是可以通过控制加酸的量,来控制气体产生的快慢;同时小试管中充满盐酸,可以起
到液封的作用,防止反应剧烈时气体经漏斗冲出;
(4)CO 的检验用点燃的方法,观察火焰的颜色,然后用澄清石灰水检验,具体操作是:点
燃气体,火焰呈蓝色,再用一个内壁附着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烧杯内壁的石灰
水变浑浊。
考点:考查对实验的设计,气体的检验
20.(11分)A 是自然界存在最广泛的ⅡA 族元素,常以化合物F 存在。
从单质A 起始发生
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可由下图表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E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_ ______;
(2)F 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G 和D 的电子式分别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D 与H 反应可能生成的盐有_______ ______ (填化学式);
(4)如何由F 制备A : 。
【答案】(共11分)(1)Ca+2H 2O=Ca(OH)2+ H 2↑,NaH+H 2O=NaOH+ H 2↑
(2)CaCO 3 Ca 2+[]2- (3)Na 2CO 3 NaHCO 3
(4)将CaCO 3与盐酸反应转化为CaCl 2,然后电解熔融状态的CaCl 2固体就制得单质Ca 。
【解析】
试题分析:(1)A 是自然界存在最广泛的ⅡA 族元素,根据化学常识判断A 是Ca 元素,而
Ca 常以碳酸钙形式存在,所以F 是碳酸钙。
则Ca 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与氢气,所以C 是
氢氧化钙,B 是氢气,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则D 是二氧化碳,碳酸钙高温
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所以G 是CaO ,氢气与Na 反应生成E 是NaH ,NaH 与水反应生
成NaOH 和氢气,所以H 是NaOH 。
则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2H 2O=Ca(OH)2+ H 2↑,E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H 2O=NaOH+ H 2↑;
C O O
(2)F的化学式是CaCO3,G是CaO属于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Ca2+[ ]2- ,D是二氧化碳,
属于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
(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盐有Na2CO3 NaHCO3
(4)F是碳酸钙,A是钙单质,活泼金属单质的制取常用电解法。
由碳酸钙制取钙需要将CaCO3与盐酸反应转化为CaCl2,然后电解熔融状态的CaCl2固体就制得单质Ca。
考点:考查元素的判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应用,金属的制备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