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6.5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丨苏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法。
2、培养学生迁移推理能力,引导学生揭示分数应用题与百分数应用题和整数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受到事物间存在着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百分数问题,感受探索问题的成功,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换计算,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有信心做好吗?生:
课件展示第一题。
(课件展示第二题)
复习一:把下列小数和分数化成百分数:
2=
0.5=
5
1=
0.75=
10
3=
1.42=
8
师:看来这题难不住大家,请同学们做下面的题目。
(课件展示第二题)复习二:认真读题并口答。
1、红花有4朵,黄花有5朵,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几分之几?
2、六(1)班共有学生45名,其中男生有23人。
男生占全
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这两道题目是我们哪一类型题目?谁来说说看。
生1: 生2: 生3: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
并张贴板书。
强调:解决这类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要找准单位“1”的量,单位“1”的量做除数。
(在课件上用直线画出来)。
师: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这样,那么,把“几分之几”改成“百分之几”又怎样算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形成技能
(一)课件出示例4。
学生集体读题,请学生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生齐读后,举手回答。
生1:生2:生3:
师:比一比谁跑的路程最远,谁的最近。
生1:
稿纸尝试做题,教师巡逻。
点名上白板展示,并讲解方法。
点评学生发言,教师课件展示方法。
强调: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一样的,需要把单位“1”的量找出来,把它做除数。
(二)教学“试一试”
提问:怎样求王红跑的路程是林小刚的百分之几?
师:把谁看作单位“1”的量。
生1:
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
指名板演示,生1: 生2:
交流讨论:这里怎样算得这个得数的?
生1: 生2:
教师课件小结:在计算过程中,遇到除不尽时,商要保留三位小数,也就是百分号前面保留一位小数。
课件展示“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百分之几?王红跑的路程是林小刚的百分之几?”
对比可以发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除法,找准单位“1”的量,用单位“1”的量做除数。
三、练习巩固,深化提高
1、课件出示题目。
用直线画出题目中做单位“1”的量,并列出算式,不用计算。
(1)六(3)有20名女同学,其中男同学有19名,男同学是你女同
学的百分之几?
(2)做发芽种子实验,200颗种子有180颗发芽,发芽种子数占实验种子总数的百分之几?
(3)种植60棵树苗,成活了54棵,成活的棵数占植树总棵数的百分之?
(4)一杯盐水50克,里面有10克盐,盐占盐水的百分之几?
教师小结:通过这几个题目,可以看出,作单位“1”的量前面都有一个关键字,比如“是”“占”。
2、做课本91页练一练。
3、做课本94页第1题。
4、做课本94页第3题。
四、课堂小结:
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学生举手作答。
生1:生2:生3: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它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与解决分数实际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大致相同的,只不过要把结果转化成百分数。
在做题时,我们一定要准确判断谁做单位“1”,这是解题的关键。
一般情况下“是”、“占”、“相当于”后面的量就是做单位“1”的量,做除数。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的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中,我注意一下几点:
1、新旧知识的联系。
首先让学生复习“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回顾旧知,利于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知识。
2、课堂上我紧扣主题,以练习为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多层次的练习,并灵活调整。
3、与实际相联系。
重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理解周围的世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切的感受数学的意义,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通过以上手段,很好提高教学效率,学生能在轻松愉快中学到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