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风池和外劳宫穴治疗寰枢关节劳损的近远期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刺风池和外劳宫穴治疗寰枢关节劳损的近远期疗效观察
郑斌;陈红;张耀雷;李建辉
【摘要】Object: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at Fengchi ( GB20) and Wailaogong ( EX-UE8 ) among treatment course for chronic injuries of atlantoaxial joint. Method:300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150 cases in treatment group and ISOcases in control group, during 10 days, the patients in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byacupuncture at Fengchi and Wailaogongonce a day, While in control group, oral Dichronic tablets were administered at the dosage of 50mg once for twice a day. Their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evaluated aftertreatment for 10 days and six monthsrespectively. Result: For the short- term therapeutic effect, Treatment group has a better effectthan the control group during a less treatment course by statistic comparison, for the long- termtherapeutic effect, the medication group with a very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P < 0. 01) . Conclusion; Both the short- term and the long- term therapeutica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medication group. Acupuncture at Fengchi and Wailaogongis a good choice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injuries of atlantoaxial joint.%目的:观察针刺风池和外劳宫穴治疗寰枢关节劳损与口服药物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3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50例及对照组150例.治疗组针刺双侧风池和外劳宫穴,每天1次.对照组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50mg/次,每天2次,10d为1个疗程.2组分别在治疗10d和6个月后进行近期和远期疗效评定.结果:近期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4.8%,两者之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无1例出现副作用.远期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43.3%,对照组有效率为23.2%,二者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
风池和外劳宫穴治疗寰枢关节劳损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优于口服药物且安全有效.【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3(019)002
【总页数】3页(P181-182,194)
【关键词】寰枢关节;劳损;针刺;风池穴;外劳宫穴
【作者】郑斌;陈红;张耀雷;李建辉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针灸科,北京 10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31
寰枢关节劳损是除外寰枢关节部骨折、脱位、半脱位、畸形的关节损伤,寰枢关节囊和韧带充血水肿压迫高颈髓或椎动脉,是本病的基本病理表现[1,2]。

临床
常有椎基动脉供血不足、高颈髓轻度受压等以头晕为主症的神经系统症状,损伤的关节软组织也会游离出并积蓄致痛物质,导致头痛、枕部不适、失眠、耳鸣等症状,容易被误诊为神经内科疾病。

我们采用随机、对照、两中心大样本等研究方法,以针刺风池和外劳宫穴治疗寰枢关节劳损,并以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2~2011年12月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300例,均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针灸科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按摩科门诊患者。

既往有颈椎病史者280例;经颈椎CT三维重建检查,其中266例颈椎曲度异常,79例有寰椎前弓后缘骨刺,76例有齿突尖骨刺。

按照信封完全随机抽取方式分组,将患者分为治疗组150例,男35例,女115例,年龄38~85(平均54.3)岁,病程4~27(平均14.4)d;对照组 150例,男44例,女106例,年龄39~84(平均56.1)岁,病程3~31(平均15.7)d,2组病例
的性别、年龄、病程间具有均衡性。

1.2 诊断标准[1]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9-94)——中医骨伤科病证之颈椎
病诊断疗效标准、颈椎病脊髓功能状态评定法(40分法),在业已展开的两中心联
合前期临床工作基础上,采用颈项转动角度测量、Vas疼痛评分等客观指标,并以颈椎计算机体层三维成像(CT三维重建)为影像学依据,拟定诊断和疗效标准如下。

Ⅰ度:颈枕部痛、Vas疼痛评分≤3分,寰枢椎间旁钝性压痛(+),颈项旋转>45°,头痛/头晕;Ⅱ度:颈枕部痛、Vas疼痛评分4~6分,寰枢椎间旁明显钝性压痛(+),颈项旋转15°~45°,头痛/头晕,偶有面部或肢体麻木;Ⅲ度:颈枕部痛、Vas疼痛
评分≥7分,寰枢椎间旁明显钝性压痛(+)或拒按,颈项旋转<15°,头痛/头晕并有恶心或呕吐,持续面部或肢体麻木。

1.3 纳入标准
以颈枕部痛为主症,头痛、头晕或面部麻木;体征为寰枢椎间旁钝性压痛(+)。

颈椎CT三维重建检查后确诊为寰枢关节劳损。

1.4 排除标准
①有直接暴力伤;颈椎CT三维重建提示寰枢关节部骨折、脱位、半脱位、畸形、寰椎横韧带骨化;②有非甾体类药物过敏史;③有影响疗效判定的严重并发症;④有肢体
瘫或大小便失禁;⑤中途退出或失访者。

1.5 统计学方法
结果用SPSS 15.0统计软件处理,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 方法
2.1 治疗组
取双侧风池、外劳宫。

患者取坐位,安尔碘皮肤消毒剂常规消毒,用规格为0.30 mm×25 mm的一次性无菌不锈钢针灸针,以夹持法朝鼻尖方向针刺风池穴,深
度5 mm。

捻转得气,续以夹持法直刺外劳宫穴,深度5 mm,提插得气,留针
20 min/次,每天1次,治疗10d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
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50mg/次,每天2次,连续服用10d为1个疗程。

3 结果
3.1 疗效判定[1]
(1)治愈:颈枕部痛及头痛、头晕消失,寰枢椎间旁压痛(-),颈项活动受限恢复或
基本恢复,Vas疼痛评分0分;(2)好转:颈枕部痛及头痛、头晕减轻,寰枢椎间旁压痛(-),颈项活动受限减轻,Vas疼痛评分≤2分;(3)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Vas 疼痛评分≥7分。

近期疗效判定10d内完成,远期疗效判定6个月后随访记录症状、体征。

3.2 治疗结果
3.2.1 2组近期疗效比较表1显示,对PP(符合方案数据集)人群进行综合疗效评价,其中治疗组脱落2例,实际完成148例;对照组脱落4例,实际完成146例,未见不良反应)。

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四格表校正公式
χ2=4.52,P <0.05)。

表1 2组病例近期疗效比较(n,%)组别病理分型例数治愈(%) 好转(%) 无效
(%)治疗组Ⅰ度26 21(80.0)5(20.0) 0(0)Ⅱ度63 55(87.4)4(6.3) 4(6.3)Ⅲ度59 49(82.2)10(17.8) 0(0)合计 148125(84.2)19(14.1) 4(2.9)对照组Ⅰ度 33 23(68.8)10(31.3) 0(0)Ⅱ度71 41(58.8)15(20.6) 15(20.6)Ⅲ度 42
15(35.0)19(45.0) 8(20.0)合计 146 79(54.3)44(30.0) 23(15.7)
3.2.2 2组远期疗效比较表2显示,对PP(符合方案数据集)人群进行远期疗效评价。

治疗组远期疗效的平均秩和较药物组低(P<0.01),说明治疗组的远期疗效亦优于药物组。

表2 2组病例远期疗效比较(n,%)组别病理分型例数治愈(%) 好转(%) 无效(%)治疗组Ⅰ度26 15(53.0)11(37.7) 0(0)Ⅱ度 63 38(59.6)14(22.3)
11(6.7)Ⅲ度 59 34(55.1)25(42.8) 0(0)合计 148 87(56.7)50(36.6) 11(6.7)对照组Ⅰ度33 12(35.9)10(29.1) 11(20.7)Ⅱ度 71 21(28.8)14(20.1)
36(50.7)Ⅲ度 42 21(47.0)15(31.0) 6(14.3)合计 146 54(37.2)39(26.7)
53(36.3)
4 典型病案
患者,女,61岁,2011年6月20日初诊。

后枕部痛伴头晕2周,既往有颈椎病史9年,此次于起床后发病,颈枕部胀痛,头晕;转颈受限并致症状加重,未见视物模糊、呕吐及肢麻无力。

我科首诊查体:寰枢椎间旁钝性压痛(+),Vas疼痛评分6分,颈项旋转45°。

经颈椎CT三维重建检查见:颈椎曲度异常,寰椎前弓后缘骨刺。

笔者结合既往病史、刻下症、查体及辅助检查,认为该病例符合寰枢关节劳损(Ⅱ度)诊断,除外排除标准遂纳入课题观察病例。

采用信封完全随机抽取方式确定为治疗组病例,选取双侧风池、外劳宫为主穴,患者坐位,皮肤常规消毒后用0.30 mm×25 mm毫针针刺,得气后留针20 min,每天1次,治疗10d(1个疗程)后,患者枕部胀痛及头晕消失,寰枢椎间旁压痛(-),颈项活动不受限,VAS 疼痛评分0分。

5 讨论
寰枢关节是脊柱椎体中活动度最大的关节,也是最不稳定的关节,其稳定性、旋转和屈曲受周围韧带、关节囊的支持。

枢椎作为左右头下斜肌、头后大直肌、颈半棘肌、左右中斜角肌、肩胛提肌的起止点,是上颈段的应力中心。

上述肌肉发生劳损、寰椎前弓后缘骨刺、齿突尖骨刺、颈椎曲度异常、有颈椎病史等,均可因轻微的外力导致寰枢关节附近的韧带或关节囊充血水肿[2]。

寰枢关节受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发出的神经支配,第2颈神经发出的枕大神经,
前支为枕小、耳大和颈皮神经在其后向周围分布。

椎动脉自寰椎横突孔上方穿出后,绕过寰椎侧块,通过椎动脉沟,经枕骨大孔入颅腔在桥脑下沿和对侧同名动脉汇合为基底动脉,分支到迷路动脉、桥脑、延脑、大脑枕叶及内耳。

椎动脉在寰枢关节部有4个近乎90°的弯曲,容易受压;寰枢关节充血水肿后可压迫高颈髓,同时头
颈部小幅度的旋转即可引起椎动脉受到牵拉和扭转,反射性引起椎-基底动脉缺血,导致前庭核或迷路供血不足,引起相应症状[3]。

寰枢关节劳损属中医“伤筋”范畴,损伤可引起关节部气滞血瘀、经脉痹阻。

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腧穴,又是足少阳、阳维之交会穴,能疏风消肿、调和气血、通经活络、醒脑开窍。

且风池穴的解剖位置在寰枢关节部,治疗寰枢关节劳损属于“经脉所过,主治所及”[4]。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风池可以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改善大脑的缺血缺氧状况[3];外劳宫穴为经外奇穴,在手背侧,当第2、3掌骨
之间,掌指关节后约0.5寸处,又名“落枕穴”、“项强穴”,为治疗颈项痛的奇效穴,具有通络解痉、疏风定痛的作用。

二穴合用能够缓解寰枢关节囊的痉挛,消除充血水肿,加快损伤的康复。

针灸作为中医学最主要的非药物疗法,镇痛效果已经得到全球医学界的认可。

本治疗方案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强,患者在治疗中痛苦小、无副作用,显现出“验、便、廉”的特点,便于临床推广。

远期疗效研究有助于确定患者的就诊周期,使患者在
恰当的时候定期复诊治疗,降低发病率,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

但存在的以下问题不容回避:①由于目前本病的诊疗标准尚未统一,我们拟定的诊断和疗效标准显然欠缺权威性;②随着学科的发展,寰枢关节劳损的疾病命名可能会进一步细分,对病例筛选有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建辉.中医师诊治要典[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232-234. [2]李建辉.寰枢关节损伤诊治的临床路径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3):3011.
[3]韦贵康.软组织损伤与脊柱相关疾病[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50-255.
[4]沈科书,董宇翔,沈英宇,等.针刺风池配合中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58 例[J].吉林中医药,2007,27(11):40.
[5]符健.针刺风池穴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3,10(4):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