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对环境的社会责任案例——治沙人李京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沙人李京陆
断裂的高速公路,火山的爆发,濒临死亡的北极熊,被淹没的地球……如果有人认为近期上演的灾难大片《2012》描述的场景只是一个夸张的预言的话,那么面临灭顶之灾的太平洋岛国居民却认为这种预言即将变成现实。
短短十几年时间里,不断上升的海平面使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国土面积缩小了2%,最近,图瓦卢近在咫尺的一个小岛已经彻底消失了。
12月7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如期召开,192个国家共同商议节能减排。
而在祖国的边陲内蒙古自治区库布其沙漠里,正有一位有识之士以生物发电的超前行动为低碳经济的实行做着不懈的努力。
他就是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京陆。
绝知此事要躬行
2003年5月的一天,通往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库布其沙漠的土路上一辆奥迪A8正在艰难行进,每当遇到沙丘时这辆车就会停下来,车上下来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人,他用一把铲子挖一个小坑,观察一下坑底的沙子后又上车继续前行。
这辆车走走停停,附近的农牧民都好奇地打量这位不断挖坑的中年男子,心里都升起一个问号:他难道是一个考古教授,在寻找失落的文明?那时候他们都没有想到,几年以后,这位长得像教授的人将把他们身边的沙窝窝变成金蛋蛋,从而带领他们脱贫致富。
这个人就是李京陆。
听李京陆讲述他的治沙故事倒不如说他在畅谈自己的浪漫人生。
1982年10月,李京陆大学毕业后进了山西省一家国企,四五年时间里他便从技术员、车间主任一直干到了厂长,在这家国企李京陆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
1987年他进入山西省党校,职务是教研室主任,又有了机关工作经历。
当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祖国大地,滚滚商潮呼唤着弄潮儿和碰海人,骨子里追求个性自由的李京陆决定下海,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海后的李京陆如鱼得水,他凭着精准的眼光和出众的能力很快掘到了第一桶金,短短半年内他的贸易公司就获得了成功,然后良性运转。
公司运行进入正轨后,喜欢迎接挑战的李京陆发现创业的激情消退了,平静的日子很乏味。
“人是不能背包袱的,否则会对今后的发展形成障碍。
”李京陆这么看待当时的拥有,他认为当时在山西发展有局限性,要想事业有质的飞越,必须跳出现有的棋盘,
从全国的角度审视市场,寻觅商机,让最新的理念成为前方的灯塔,指引自己找到传说中阿里巴巴的宝藏。
经过深思熟虑后,李京陆只身奔赴广州寻找第二起跑线,他选择了一家房地产公司打工,开始在新的领域磨炼自己。
以前企业和机关的工作经历赋予他超出常人的管理经验,之后的贸易公司又让他在实践中获得了实战能力,短短两个月内,李京陆就升成了这家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
之后不久,这家公司的老总移民去了国外,李京陆就成为操盘手,全面主持工作。
在广州经营房地产项目,等于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最前沿接受熏陶,李京陆获益匪浅,这段经历让他对支柱产业房地产开发有了全新的认知。
入宝山而不空回,1992年下半年,李京陆回到了山西,成立了佳地房地产公司,他推出了全新的理念——房地产开发,楼房盖成不算结束,物业管理到位才算结束。
当时这个理念比山西的房地产理念领先了10年。
“理念是有力量的,有超前的理念才会诞生精品。
”李京陆说,“在当地,我们的房地产公司不是最大的,但项目却是最精的。
”
1995年,李京陆进军北京,做了两个项目,也获得了成功。
当时,房地产市场前景光明,继续做大做强无疑会收获更丰,赚得盆满钵满,但是性情淡泊的李京陆却陷入迷茫之中,事业成功的他开始思索人生的意义。
“我当时已经45岁了,房地产对我来说只有利润意义,没有其他意义,经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取之有道,还要用之有道,前者我已经实践过了,已经获得了一些财富,所以下一步应该让财富在用之有道方面发挥作用。
做为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我认为传统的价值观是永恒的,那就是经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报社会。
对一个商人来说,真正做到了取之有道和用之有道,经商才算完整。
”
对于李京陆来说,2002年底是个难过的“年关”。
一直备受小儿麻痹后遗症困扰、走路经常摔跤的他摔成了骨折,以至于他不得不躺在床上度过了2003年的春节。
这次卧床养病让将近50岁李京陆有机会好好思考后半生的规划。
他下定决心,他要找到一个能投入后半生全部精力的事业,这个事业必须有意义,能为子孙甚至全人类留下点什么,这才是他追求的人生价值。
可是他一连看了200多个项目却没有一个符合他价值观的认同,李京陆第一次遭遇事业困局。
就在此时,一位对李京陆非常了解的老首长为他指点迷津,说内蒙古有一个治沙项目,足够你干一辈子。
李京陆眼睛一亮,这个项目太好了,与环保大计紧密相连,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完全能实现他取之有道,用之有道的理想。
2002年年底专家论证
此事可行,2003年5月李京陆就来到了库布其沙漠,一住就是8个月,沙漠考察由此展开。
千淘万漉始到金
一经考察,李京陆就发现治沙产业大有可为,内蒙古沙漠的条件得天独厚,具有三大优势,第一是沙漠有水,可以生长植物。
第二是沙漠地区人均土地很多,农区的人均土地不到1亩,而在这里竟然高达1500亩。
第三是这个项目与我国的林业政策相得益彰。
“研究来研究去”后,李京陆决
定种杨树。
其实这也是个照葫芦画瓢
的做法。
他听说在宁夏中卫腾格里沙
漠的边缘,有一家造纸厂,在沙漠里
种了几十万亩杨树,成功了。
就想着
如果种活杨树了,也可以在当地建一
座造纸厂杨树给造纸厂作原料。
赚的
钱可以再种更多的杨树,这样有钱
赚,农民有活干,沙漠还得到绿化,
一石三鸟的好事儿。
说干就干。
推土机、打井机、测
量仪一起上。
杨树苗一卡车一卡车的运,忙活了一个月。
在承包的3万亩沙地上种下了3万棵杨树,投资400多万。
不到1个月,绿油油的树叶长出来了,李京陆心里那个美。
上世纪5O年代出生的他,骨子里的“浪漫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气概”同时得到了莫大的满足。
只可惜高兴得太早。
一年后,八成的树都死了。
当地有句俗话,种树“一年不算活,三年才算活”,原因就是这里的土中含有大量的盐碱。
当年困扰了焦裕禄一辈子的问题,如今也让李京陆结结实实地栽了个大跟头,几百万打了水漂。
是放弃还是继续?就在进退维谷的时候,李京陆听说了一个绿化了几万亩沙漠的治沙英雄的故事。
他马上丢下工地的残局,钻进沙漠深处找到了那个叫乌日根达赖的小伙子。
乌日告诉他,要想治沙,杨树肯定不行,最好是种沙柳。
“沙漠里头物竞天择的是什么?最顺溜的是什么?沙生灌木。
灌木种类有很
多,沙柳是其中之一。
它们是治沙的先锋植物,固沙的,先种它,沙子不动了,有一定的雨水量,才能长出草来。
”李京陆说。
他开始研究沙生灌木的投入产出性。
结果发现,沙柳在这个地方长得很好,也很多,而且种植成本特别低,一亩只要一两百块钱。
当地这么多年也有些利用沙生灌木造纸造板的小企业,只是这些产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都经不起推敲。
造纸直接污染了沙漠的地下水,造板虽然对沙漠本身污染不大,但由于沙生灌木的木质层次比较低,所以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甲醛,容易对消费者造成二次污染。
在2005年的一次会议上,清华大学的一位教授给李京陆讲了一个英国小区用树叶和树枝发电的故事,他恍然大悟,原来灌木可以用作生物质发电。
回到内蒙古,李京陆委托中科院广州能源所和西安热工院对沙柳、红柳、旱柳、杨柴、柠条、花棒等近10种沙生灌木或植物进行热化学全分析,结果令人吃惊:每公斤沙柳的低位热值4200大卡,高位4500大卡——比很多次煤热值还要高。
拿到数据后。
李京陆眼中的沙漠已经变成一片充满希望的“绿色煤田”。
以前我国生物质发电的原材料都是农秸秆。
为此,李京陆带领他的团队又展开了进一步研究。
事实证明,与农秸秆相比,沙柳发电的优势十分明显:第一,沙柳的热值是农秸秆的130%。
第二,沙柳的整合度高。
农秸秆切碎后呈絮状因此在被送进发电厂前需要多很多特殊处理,使用的进口设备系统价格高达8000万元:而沙柳的集合度高,被切碎后是颗粒状的。
因此更容易被整合,使用国产设备即可,价格是前者的一半。
第三,农秸秆的灰熔点低,在1000度时会变成“浆糊”,粘在锅炉内影响热效率,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必须停火进行处理,这样会造成极大的热损失:而沙柳的灰熔点高。
在1000度的高温中依然能保持颗粒状,因此不会导致热能损失。
此外,农秸秆中含有钾、钠、氯等大量酸碱离子,对钢的腐蚀性非常强:而沙柳的酸碱离子含量相对较低,对设备的腐蚀性也很低。
这就意味着,与使用沙柳的发电设备相比,农秸秆的发电设备价格也要高出很多。
“所有这些优势就构成了沙柳发电的竞争力。
”李京陆说,在分析过沙柳的各种优势后,建立一家新型生物质热电公司就成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蓝图已经绘就,只要付诸实施似乎就能品尝到胜利的果实,然而具体实施起
来,李京陆才发现这个过程可谓艰苦卓绝。
第一个困难是交易难。
当地农牧民对生物发电认识不足,对沙柳收购自然积极性不高,李京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经过几年时间才用诚意和情义扭转了农牧民的观念。
第二大困难是相关政策是空白。
治沙产业因为属于超前的公益事业,很少有企业加盟,所以李京陆的公司没有相关优惠政策可以参照取得支持,他只能卖房治沙,把呼和佳地取得的利润投入到治沙产业中来。
第三大困难是运费成本太高。
收购原料时路途遥远,沿途收费很多,李鬼到处都是,加大了原料收购成本。
第四大困难是路难行。
沙漠地区路本来就不好走,遇到刮风下雪就根本寸步难行了。
由于路不好走,影响了原料收购,发电厂的两台锅炉只能停一台用一台,效率很低。
这几大困难一度让李京陆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达到了极限,曾经身体强壮的他,当时却急的得了高血压。
历经千辛万苦,生物发电项目终于立起来了,沙柳产业形成了,居住在沙漠边缘的农牧民积极种植,既能治理沙漠,又能提高收入,可谓一举两得,目前已经有7000多农牧民因此受惠。
李京陆长出一口气,可是困难并没有结束。
发电厂建成了,硬件设施还很差,员工都住在宿舍里,每天在食堂吃饭,没有任何娱乐设施,这对城里人来说绝对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李京陆没有开小灶,他和员工们一起在食堂吃。
饭菜难以下咽,李京陆就吃白米粥和咸菜,一连10多天就吃白米粥和咸菜以及干馒头,李京陆身体受不了了,就回北京打打牙祭,等调整过来后他又回到了发电厂。
员工们也有休假时间,一个月能回北京休七八天。
李京陆说:“能把他们留在这里不光是较高的待遇,更重要的是我们有共同的理想。
”
生物质热电厂投入运行
后,从这里并入主电网,一
年的发电量可以达到1.8到
2.1亿度。
按照一个100万平
方米的小区,它应该能供应4
个100万平方米的小区,也就
是400万平米的城市住宅的
供电量。
“我们为治沙找到了
一个产业化工具,找到了一
种新型能源,在环保成为全世界的课题之时,我们企业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融合在一起了。
”李京陆豪迈地说。
李京陆历时300天,行程数万里,遍访专家贤者,使得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成为全球首家开发绿电、富民治沙示范项目。
2008年11月15日调试发电以来,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公司Ⅰ号机组发电420万千瓦时,Ⅱ号机组发电11万千瓦时。
热电厂总投资2.7亿元,使用国产设备,工艺先进。
该企业在沙区营造的柠条、沙柳等碳汇林已实现年二氧化碳减排25万多吨。
企业对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获压缩装瓶,已向附近一家螺旋藻生产企业出售3万吨,还在自己建设年1000吨螺旋藻的生产能力,延伸下游产品等。
种植的沙生灌木可以固碳,烟气排放的二氧化硫每立方米只有50mg,只相当于生物质电厂国家标准的八分之一;每立方米氧化氮含量为25mg,只相当于国际标准的十八分之一。
据统计,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已经投资、建设、运营沙生灌木能源林自由基地60万亩,热电厂投产后,每年可消耗沙柳20万吨,带动治理荒漠20万亩。
在毛乌素沙地上已经形成了生物质种植、管护、平茬、储运、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为社会提供了近7000个就业岗位,仅收购原料一项,每年就能为农牧民增收7000多万元。
“毛乌素”独辟蹊径
李京陆生物发电项目的诞生,对于我国节能减排事业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公司是中国第一座灌木生物质发电厂,也是全球首家半干旱区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厂。
该电厂的建成不仅能够带动大批相关产业,从而带动农牧民共同致富,最重要的是能够为我国实现低碳战略构想探索出一条值得重视并推广的沙区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新路。
李京陆治沙产生的核心价值就是“毛乌素模式”,什么是“毛乌素模式”呢?
按李京陆的说法,毛乌素生物质热电项目是典型的循环经济模式。
其产业实施路径是:种植灌木——抚育平茬——收集剩余物——简单加工——电厂入炉——并网发电——获得补贴——产生利润——造林治沙……循环往复的结果自然是治沙面积不断扩大,生物质能源原料不断增加,绿色电力规模不断提高。
“这就为我们找到了一条通过发展新能源实现产业化治沙的新路径。
”
最近,李京陆常常会收到国外银行代表的邮件与电话,沙柳生物质发电的上
述优点,已经成为包括巴黎银行(一个为全球能源大客户提供企业融资的几个顶尖银行之一)、瑞典碳基金极愿投资的新型领域。
最近,MTM资本中国区执行董事、首席代表孔焱是他的常客。
“目前我们正在与巴黎银行及瑞典碳基金相谈CDM 的诸多细节问题。
如果谈下来,每年他们可以购买18万-20万吨的碳排放量,每年可以实现盈利1500万元。
”李京陆说。
李京陆已经制定好了中期目标,“若是示范成功,并能迅速引资300亿元的话(这仅仅是一个百万千瓦级电站的投资),将快速有效治理内蒙古四大沙地的4000万亩沙地,将会对遏制沙尘侵袭北京,净化华北生态环境起到关键作用。
”
在李京陆看来,要治理和控制内蒙古这个总面积达12.4万平方公里的四大沙地,除了要依靠国家传统的治沙政策外,还要特别注重探索能够吸引产业资本,甚至金融资本,将治沙与国际投融资市场联系起来考虑。
李京陆之人格魅力
初识李京陆是在11月28日,在蒙晋会馆举行的《北方新报·新周末》年度封面人物颁奖盛典上,李京陆以一首《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歌惊四座,引人注目。
其后,他对低碳经济的倡议更让人动容。
一代儒商,道义铁肩,他和他的团队正在用满腔热情为环保大计尽着绵薄之力,与会嘉宾都深受感染,纷纷在环保板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许下庄严的承诺。
李京陆的父亲是一位老红军,他对儿子选择的治沙产业由衷支持,他说这是一件对得起祖宗的好事。
谈起治沙产业,李京陆谈笑风生,激情四溢,那份与天奋斗其乐无穷的豪迈让人感同身受。
他说:“我一直追求英雄主义气概和浪漫主义情怀,我做这个事情既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又享受了浪漫主义情怀,而且还有现实主义色彩,因为这个理想能够实现。
本来我就想,一年花个300来万,30年,到80岁。
就花完了”,再加上腿也在逐渐的衰退。
有这么个事儿还能练练腿。
倘若有一天毛乌素沙漠没有了,我们的目标就达到了。
我们现在有4个电厂,明年再增加5个,影响肯定会越来越大,我们的目的就是激发有识之士的治沙热情,让他们伸出双手,注入资金,打造一条动力十足的低碳经济产业链,共同把这项事业做大,奏出时代最强音。
”
很多人都认为李京陆是一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晋商,可是他却不敢承认。
他说:“真正成为晋商就要从历史文化中提炼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东西,
当年晋商是有创造性的,他们能发现商机,并且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经营模式。
当年的晋商在内蒙古挣了钱回山西盖大院,我们却是在山西盖好大院挣了钱来内蒙古投资来了,这一来一回我们把500年与内蒙古结下的缘分之圈画圆了。
新时代的晋商要找到新的创造点,我们现在正在推三碳经济,做好这一切才能够称为新晋商。
过去晋商来内蒙古经商3年一结账,我却想30年一结账,让绿色能源汇成绿色海洋,当沙漠变成绿洲后我们才可以结账。
我最喜欢的两句话是一位副总写的诗——莫道黄沙漫无际,喜看绿浪拍天涯。
”
(据新报记者张晓《李京陆:莫道黄沙漫无际喜看绿浪拍天涯》,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