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冯沅君抗战期间的旧体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冯沅君抗战期间的旧体诗
一、冯沅君抗战期间旧体诗的题材
冯沅君在《四余诗稿》中将其中的全部诗作都归为纪事诗,虽然游历、咏怀、赠答等活动也可以宽泛的归为“事”的范畴,但为了进一步更细致地分析冯沅君抗战时期的诗作,本文在题材上对其进一步划分。

冯沅君的抗战期间的旧体诗题材比较广泛,且有一些数量过少,不便于一一例举,况且诗歌的题材划分本来就不是绝对的。

所以,本文选取冯沅君抗战期间的旧体诗中最具典型性的几种题材试加分析。

(一)纪游诗
抗战期间,冯沅君“漂泊西南天地间”,足迹遍布滇、黔、川、粤各地。

在四海漂泊中创作了相当数量的纪游诗,对于其自身经历与感受、所到之处自然风光以及世态变迁都有所反映。

比如抗战爆发后作者到达昆明后创作的《抵昆明》:“群山万壑到昆明,故友新知倒屣迎。

解罢行囊顿惆怅,书生才短只偷生。

”对于当时分子撤退到后方的一路艰辛、由此引发的惭愧、伤感情绪以及爱国之情均有所表现。

大致同一时期创作的《都城山中》《澂江春感》《滇越道上》等诗作大体上都与《抵昆明》类似。

这与当时的抗战大背景以及作者自身的境遇密切相关。

但冯沅君的纪游诗并不局限于此,其纪游诗中也不乏暂时出离战争苦难而更趋向清丽
1/ 7
畅快之作。

如《澂江秋晚》:“荷尽犹存粳稻香,远村烟树郁苍苍。

晚来倍觉秋山媚,一抹浓青卧夕阳。

”又如《游西山》:“翠屏还绕翠奁开,日落长林放棹回。

犹有三清名刹在,山灵约我当重来。

”场景明丽温和,整体感情基调也是十分欢快愉悦的。

又如《过百鸡岭》:“天风扶我上崔嵬,路劈中峰一线开。

俯首群山无处觅,松涛云海逼人来。

”雄奇壮阔,一扫因战乱漂泊而生的低沉情绪,与《抵昆明》有着明显差异。

(二)纪事诗
抗战期间,冯沅君一直关注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当然也关注着她自身的命运。

相比于冯沅君的纪游诗,其纪事诗更直接地反映出当时战事的进展、社会的变迁与个人的经历,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如北平沦陷后创作的《北平事变》(其二):“正欣失地俱收复,忽报大军去析津。

两日悲欢浑一梦,河山梦里属他人。

”生动再现了国土沦陷的痛切感和对收复失地的期待,某种程度上带有新闻简报的特征。

冯沅君的纪事诗还有对自身经历的记录。

如《平寓被劫》:“连连枪声疑爆竹,兼旬卧病意尤哀。

一轮皎皎中秋月,更照强徒排户来。

”记录了“国破”后接踵而至的“家亡”。

在这一类纪事诗中个人的经历与战事的进展紧密相关,二者相互呼应,表达的情感也与《北平事变》一类大体一致。

(三)咏怀诗
2/ 7
本文将冯沅君诗作中一些没有明确描写游历或事件的作品在题材上归为咏怀诗。

咏怀诗在冯沅君的旧体诗中所占比重不及纪游诗和纪事诗,但其表现的对象由外部的游历和事件转向作者的内心世界,往往最见性情,也同样应当受到关注。

如《偶成》:“中宵风雨剧堪哀,心比寒炉燃复灭。

肮脏乾坤行欲遍,不知怀抱向谁开。

”此诗在对于实际生活的反应上似过于朦胧虚廓,不及其纪游诗和纪事诗在反映时代上的深度和广度,但冯沅君的咏怀诗在反映作者的精神生活方面的突出作用却是前两者不能相比的。

这些作品向我们展示的并非一个时人共同的遭际与环境,而是一个更个性化的冯沅君。

这对于我们了解她及她那一时期的心境甚至其它作品都有所裨益。

冯沅君抗战期间的旧体诗不局限于上述三种题材。

然而,将冯沅君抗战期间的旧体诗分为纪游诗、纪事诗和咏怀诗三种题材大体上已经可以包含冯沅君抗战时期的绝大部分旧体诗。

二、冯沅君抗战期间旧体诗的艺术特征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讲求艺术性,历代诗人的创作也都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区别于其他诗人的特征,冯沅君也不例外。

下面对冯沅君抗战期间旧体诗的几个主要艺术特征试加论述。

(一)对安史之乱时期杜甫诗作对照式的模仿
抗战期间的冯沅君与安史之乱期间的杜甫从遭际到心境都颇多相似之处,皆因战事“漂泊西南天地间”,又同样有着忧国忧
3/ 7
民情怀,且冯沅君对于杜诗又有相当的研究。

这些都促使冯沅君抗战期间的旧体诗形成了模仿杜甫安史之乱时期诗作的艺术特征。

在《四余诗稿》中作者写道:“病榻读杜诗一通,并得右诗中前八章。

”明确表明自己的创作与对杜诗的阅读有关,从这一点来看就更不难理解抗战期间冯沅君的旧体诗为什么会形成这一艺术特征了。

最能代表这一特征的是她的《病中得家书感赋》:“积思发梦寐,梦境凄以恻。

乡县白云外,长途忧患逼。

扬舲上漓江,斗滩波汹湱。

崩崖欹杂柎,霜戟刺天碧。

途穷涉蒲湘,九嶷苍翠积。

江流阆水清,朝旭丽锦石。

……复值餐霞人,清言霏珠玉。

……叠障横前路,白日忽西匿。

披莱得鸟道,夤缘陟绝壁。

蝮蛇蝤草根,饥虎伺岩隙。

铁鸟破空来,欻忽烟尘黑。

全生荆棘丛,依稀天地坼。

心折颐周遭,尸骸纷狼藉。

山麓逢大江,浩瀚绝舟瀝。

投掷惊涛中,幸免蛟龙得。

行行至故里,里人不我识。

蜘蹰衢路同,翚飞觅故宅。

中室拜阿母,衰白异畴昔。

丧乱喜儿归,张皇出脯腊。

……清平宁无日,我衰行就木。

中男征戎去,草木厌兵革。

连岁更饥馑,茕独沟中瘠。

百金籴斗粟,无人不菜色。

……待且听晨鸡,东方不肯白。

”其中明显可见对《北征》对照式的模仿。

杜甫的《北征》从“靡靡逾阡陌”到“残害为异物”写途中见闻,既有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也有自然景物描写。

与之对应的,冯诗从“扬舲上漓江”到“幸免蛟龙得”与之类似。

接着,《北征》从“况我堕胡尘”到“生理焉得说”叙述作者还家后的见闻。

冯诗从“行行至故里”到
4/ 7
结尾“东方不肯白”与前者从内容到情感都几乎一致。

可见其对杜诗对照式模仿的痕迹。

甚至诗中鸟、虎、蛇、山等意象在《北征》中也都可见。

通过这种模仿,冯沅君将自身与杜甫的经历、感受、所处时代对照。

让我们更深切地理解到诗人的遭际与心境、同杜甫无异的家国情怀。

再比如冯沅君的《不寐闻雁长谣述哀》从开篇的自叙身世到纪行再到感怀都与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对照,在一些词句的使用上也可见模仿痕迹。

上文在论述冯沅君纪事诗时提到其纪事诗带有新闻简报特征,这在杜甫的不少诗作中亦有体现,如《兵车行》《忆昔》《岁晏行》等。

这也是冯沅君对杜诗模仿的一方面。

(二)英雄气魄与女性温情的结合
民族危亡关头,作为一个爱国者,冯沅君的英雄气魄被激发出来;而作为一个女性,她又有着温情的一面。

这两面在其诗中凸显出来,形成其诗英雄气魄与女性温情结合的艺术特征。

如其在厦门失守后作的《厦门失守》:“生死成败不须论,誓以微躯殉厦门。

沙尾江头明月夜,几多忠烈未招魂。

”前两句豪气冲天,满是英雄气魄;而后两句则流露出惋惜逝者的温情,还有几分对战争的反感。

这首《厦门失守》是这一艺术特征表现在诗中的例子,冯沅君这一时期诗作从整体上来看这一特征也是比较明显的。

诗人时
5/ 7
而表现出豪迈的英雄气魄,时而又对自身和他人的喜乐与悲辛脉脉含情地反复沉吟。

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其诗作的主题,丰富了其诗作的内容,使之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内心世界的深度上都有所增强。

(三)浓厚的文人气息
冯沅君生于书香门第,幼习古典文化,又受过良好的教育,具备相当高的文化修养,这在其诗作中表现出来,形成了冯沅君旧体诗具备浓厚的文人气息的艺术特征。

冯沅君的旧体诗中有不少关于读书的感发。

如《读山谷诗》《读汉书》《读九歌》《但期》等。

以《读山谷诗》为例:“我爱山谷诗,意象孤且直。

突兀写寒山,败毫濡枯墨。

”寥寥数语,对于黄庭坚诗的体会精到,足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此外,冯沅君还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事与景象加以文人化的艺术加工。

如《听鸣禽》:“冥冥树子欲成阴,弹指春归不可寻。

兀坐山堂无个事,拄颐摊卷听鸣禽。

”展现出典型的文人眼中的世界和日常生活,清新雅致而富有闲情逸趣。

不单单限于上述两方面,其诗中意象的选取、典故的化用以及表现的文人心绪亦都是其文人气息的表现。

以上简要论述了冯沅君抗战期间旧体诗的三种题材和三点艺术特征,这对于冯沅君旧体诗的探索仍是相当泛泛和空洞的,也不免片面而存缺陷。

对于冯沅君这一时期的旧体诗还有相当多
6/ 7
的理论与具体问题有待我们更深层、更细致地研究。

这也将推动我们对冯沅君的其它体裁的创作和其古典文学研究产生更深入的认识。

7/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