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县第五中学片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秋永春五中片区九年级语文科期中质量检测卷
一、语言积累(20分)
1.(2分)给下面句子中加点字注音。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 )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 )明。

2.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上恰当的字。

(2分)
宿营地上ɡōu( )火红啊,fá( )木工人正在回忆他亲切的笑语。

3.(4分)请给“乔”加上合适的偏旁组成汉字,填入括号。

( )生惯养( )揉造作( )居海外戒( )戒躁
4.(9分)联系学过的古典诗文,将下面诗句补充完整。

极写洞庭湖的辽阔与壮美。

今夕是何年。

(《水调歌买》宋·苏轼)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欲与天公试比高。

(《沁园春·雪》现代·毛泽东)
《水调歌买》宋·苏轼)
5.(3分)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前进的道路也不会永远一马平川。

B.面对挫折,畏难者往往一蹶不振,迎难而上者却能越挫越勇。

C.我们要从战胜挫折、克服困难中汲取养分,砥砺自强不息的精神。

D.让我们坚定信心,用自己的双手打开事业发展,做勇敢追梦人。

二、古诗文联读(22分)
【甲】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唐·李白)
【乙】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
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范仲淹)
【丙】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①,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②,足以极视听之娱,信③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④,俯仰⑤一世,或取诸怀抱⑥,悟言⑦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⑧之外。

虽趣舍万殊
⑨,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⑩,情随事迁,感慨系⑪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⑫,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兰亭集序》王羲之)
【注】①流觞曲水: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

②游目骋怀:舒展眼力,开阔胸怀。

③信:实在。

④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相与:相处、相交往。

⑤俯仰,表示时间短暂。

⑥取诸:从……中取得;怀抱:胸怀抱负⑦悟言:面对面交谈。

⑧放浪形骸:身体无拘无束。

⑨趣舍万殊:“趣”同“取”;殊:不同。

⑩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⑪系:随着;⑫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

6.(4分)解释下面加点词
⑴薄.暮冥冥( ) ⑵春和景.明()⑶沙鸥翔集.()⑷锦鳞.游泳
()
7.(3分)下列对《乙》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览物而悲者。

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

B.第二段写览物而喜者。

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格调变得明快有力。

C.第三段是全篇的重心,道出了超乎悲喜之上的更高理想境界,“以物喜,以己悲”。

D.选段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韵和谐。

8.(3分)下列对【甲】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B.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

C.姜尚、伊尹碧溪垂钓、乘舟梦日的典故,引发了诗人纵情山水的超逸与情志。

D.结尾展示了诗人在沉郁中振起,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9.(3分)下面对【丙】文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先写崇山峻岭,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又写清流激湍,动静结合,景与人相映成趣。

B.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

C.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获终为陈迹。

尽管人们性情各异,取舍不同,“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

D.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10.(3分)下列对文中的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B.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D.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11.(3分)翻译下面的句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2.【甲】诗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情感起伏变化,可谓一波三折、荡气回肠,请根据内容提示完成表格内容。

三、阅读《论教养》,完成下面小题。

(13分)
论教养
利哈乔夫
①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②但是必须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③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

不过,我倒是愿意就某些想法跟读者交换意见。

④比方说,我确信,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⑤一个男人,假如他在街道上能为陌生的妇女让路,让她先行,乘坐公共汽车时,能让妇女首先上车。

甚至亲手为她把车门打开,可是他在家里却懒得帮助疲惫不堪的妻子刷洗餐具——那么,我们可以断定这个男人还存在着教养上的缺陷。

⑥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亲人的性格、心理缺乏了解,对他们的习惯和愿望总是漠不关心,那就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

⑦假如一个男人跟朋友和熟人见面时彬彬有礼,可是在家里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霆——那就可以肯定他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⑧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对他来说,礼貌待人不仅习以为常,轻松自然,而且能让他的心情愉快。

⑨有教养的人待人处世绝不会自吹自擂。

有教养的人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无论何时何地,他的行为举止都保持一致——始终如一,稳重随和。

⑩谈论“风度”的书籍很多。

在社会交往中,比如出门做客或者在家接待客人,或在工作场合,人究竟该如何自持?如何举止有度?怎么样对待老人和孩子?怎么样谈吐才算得体?怎么样打扮才算合适?对于如此之类的问题,这些书在都有详尽的论述。

遗憾的是,人们却很少从这些书中汲取有益的见解。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我认为原因在于这些讲解优雅风度的著作有个缺陷,就是很少解释人们为什么需要优雅风度,其必要性究竟何在。

⑪当然,优雅风度可能是非常外在的。

但是就整体而论,优雅风度是靠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人的经验积淀而成的,并且标志着人们渴望变得更高尚,渴望生活更优越、更美好的愿望,这是一种世代相传、持续不懈的追求。

⑫问题的关键究竟何在呢?要养成优雅风度应该遵循哪些准则?——搜集那些难以逐一熟记的行为举止的“道德箴言”,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呢?
⑬一切优雅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的态度——时时刻刻要记住: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

比如说,吃饭的时候,切记避免吧嗒嘴,喝汤的时候也不要有声音;不要把勺子放在桌子上,免得给邻座的人造成不便。

穿衣要整洁,表明你对别人的尊重。

切记不要只顾自己说笑逗别人开心,也要让其他人有机会说点什么。

动作举止、衣装服饰、走路的步态,一切都要有分寸,力求优雅。

不要以为优雅仅仅是徒有其表的举止。

你是凭借你自己的举止表现你的素质。

自我修养,与其说是注重行为举止,莫如说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敬重社会,珍惜大自然,甚至珍惜动物,珍惜花草树木,珍惜当地的美丽风光,珍惜你居住地的历史,等等。

⑭无须背诵数以百计的格言信条,只须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

(选自九年级教材《论教养》,有删改)
13. 文章题目是《论教养》,文中却用很大篇幅谈论了“优雅风度”,是否离题?谈谈你的理解。

(4分)
14. 选文第⑬段的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5. 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6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3分)
艾叶香中寻玉佩
郑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

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

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

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
细细地流进湖里。

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

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

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

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

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

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

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

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

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

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

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

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

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

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

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

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

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

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

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

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

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鸣鸣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

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

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

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

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

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

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

”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16.作者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

(4分)
①→教“我”磨面作饼→给“我”压岁钱→②→病中思念爷爷→临终不说玉心佩的去向
17.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6分)
(1)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

(说说加点字的表达效果)(3分)
(2)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3分)
18.联系上下文,研读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

(3分)
19.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③段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再现了奶奶教“我”磨面做饼的情景,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思念之情。

B.老旧的木箱子装着奶奶最珍贵的物品,承载着奶奶最美好的情感。

C.奶奶不说玉心佩的去向是因为玉心佩很值钱,担心家里后辈指责她。

D.文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勤劳、善良、慈爱、坚韧、痴情的奶奶形象。

20.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

(4分)
21.《我的叔叔于勒》也是以“我”回忆少年时代往事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

说说《我的叔叔于勒》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3分)
五、名著选读(12分)
22.(小测试)情感是诗歌与其他文学形式的主要区别,你该用怎样的情感诵读下面节选的诗歌?请你选出判断有误的一项()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古老的国土
——这国土
养育了为我所爱的
世界上最艰苦
与最古老的种族
——节选自艾青《北方》
A.诗歌抒写了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所以“悲哀”“最艰苦”要重读。

B.诗歌传达出极为深厚的爱国之情,所以“爱”要重读,读得真挚而深情。

C.诗歌具有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所以要读得深沉凝重,语速要缓。

D.诗歌形式自由,不注重诗句的韵脚和字数、行数的整齐划一,所以朗读时节奏感不强。

23.九(3)班某同学想阅读《繁星·春水》,请你从诗歌阅读角度出发,以《艾青诗选》为例,给予阅读方法上的指导。

(3分)
24.下面是一位学生对《我爱这土地》的仿写,请你为它写一段评析。

(6分)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蜜蜂
我也应该用弱小的身躯舞动
为这被百花所覆盖着的土地
为这永远映照着我们的晶莹的露珠
为这不停歇地徘徊在树梢的雾
和那来自河流的无比柔和的絮语
——即便我死了
也经留下满是蜜糖的巢
为什么我的心中常怀敬畏
因为这土地爱我爱得深沉……
六、作文(60分)
25.仰望星空,总有英雄,以脊梁撑起民族的振兴,邓稼先、袁隆平、吴孟超……他们像星辰一样,在中
华民族的成长史上,熠熠生辉,光芒永存。

李兰娟院士在一次讲话中说:“这次疫情结束之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孩子们真正明白偶像的含义!……少年强则国强,要为祖国未来发展培养自己的国之栋梁!
有网友说:我们无法抵御浪潮,但请永远记得灯塔!
在两个百年交汇之际,校团委组织以“仰望星空”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600字。

九年级语文答案
1.sī;lí (2分)
2.篝;伐(2分)
3.娇;矫;侨;骄(4分)
4.(9分)
①浩浩汤汤横无际涯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③不知天上宫阙④野芳发而幽香⑤沉舟侧畔千帆过⑥原驰蜡象⑦千里共婵娟
5.D(打开发展,动宾搭配不当。

)(3分)
6.迫近日光停息代指鱼(4分)
7.C(更高境界应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分)
8.C(诗人重拾信心,愿为朝廷继续效力。

)(3分)
9.A(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又写清流激湍。

)(3分)
10.B(3分)
11.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在野),则替君主担忧。

(3分)12.①极大郁闷之情②对政治前途抱有希望③积极向上,一往无前的精神。

(3分)
13.没有离题。

因为“风度”和“教养”是密切相关的一对概念,“风度”更多指的是外在表现,“教养”更强调一个人的内在气质。

只不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已。

作者在谈完什么是教养后,进一步推出“风度”来深化自己的观点。

14. 举例论证。

列举了实际生活中吃饭时要注意礼仪的琐碎小事,对本段的观点“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进行具体有力地论证,也间接证明了中心论点: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用生活中有意义的小事,使论证更亲切,更易被接受。

15. 本文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论题:什么是真正的教养;接着连续举了三种没有教养的生活表现,进而得出中心论点:“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接着又用生活中有教养的表现从正面对观点进一步阐释;然后,从另一个角度阐述怎样做一个有风度的人来深化论点;最后水到渠成重申论点:“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16.概括要全面,语言要简洁。

(4分)
①奶奶摘艾叶(2分)→教“我”磨面作饼→给“我”压岁钱→②奶奶珍藏着玉佩(2分)→病中思念爷爷→临终不说玉心佩的去向。

(每概括一件事2分,语言不够简洁的扣1分)
17. 一个“流”字写出了山茶遍野(1分),茶叶呈现红色,写出了叶嫩(1分),充满生机的情态(1分)。

(共3分)
②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1,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房子用泥建造的样子1,表达出我对奶奶的怀念1。

(共3分)
18.表现了奶奶娇羞的神态(答“娇羞的样子“也可)1;表达出奶奶对爷爷深沉的爱和长久的思念2。

(共3分)
19. C(3分)
20. “淸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地做出了艾叶饼。

”1这句话暗示玉心佩已被卖掉,换成了米面。

1为后文没找到玉心佩作铺垫;1表现了奶奶对家人的关爱。

1(共4分)
21.小说以“我”回忆往事的角度来讲述故事,既有利于拉开适当的距离,为小说思想主题的展开留下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安排情节的曲折变化,避免多余的解释说明。

22.D 【解析】这首诗注重诗句的韵脚,字数、行数并不是整齐划一的。

23.示例:诗歌阅读需要注意体味诗歌的情感。

“如果逐一去掉诗歌的要素,那么最后剩下的、不能再去掉的一定是情感。

”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中的情感至真至醇,酣畅淋漓。

可以说,抒发情感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主要区别。

阅读《繁星·春水》可以参照此方法。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阅读方法。

读现代诗歌(包括汉译外国诗),要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的理性美。

读诗时,要从以上五个方面,综合领会诗歌之美。

作答时,从中攫取一方面结合《艾青诗选》中的诗歌分析概括即可。

24.示例:此仿写不仅在主题、句式、手法上学习了原诗的精髓,更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思考和情感。

诗作将原诗中的意象——“鸟”替换为“蜜蜂”,是小作者的匠心独运。

蜜蜂象征着勤劳的品质和奉献的精神,这在全诗中都有很好的体现,并与诗歌“热爱祖国、为祖国奉献力量”的主题紧密契合,表现了与原诗不同的情感体验。

全诗最后一句,将原诗结句的主语和宾语做了调换,体现了巧思和深情,虽是仿写,却未止步于“仿”而是情感的内涵和意象的选用上有符合自身体悟的创新。

25. 作文。

仰望星空,总有英雄,以脊梁撑起民族的振兴,邓稼先、袁隆平、吴孟超……他们像星辰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成长史上,熠熠生辉,光芒永存。

李兰娟院士在一次讲话中说:“这次疫情结束之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孩子们真正明白偶像的含义!……少年强则国强,要为祖国未来发展培养自己的国之栋梁!
有网友说:我们无法抵御浪潮,但请永远记得灯塔!
在两个百年交汇之际,校团委组织以“仰望星空”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600字。

【分析】本题要求以“仰望星空”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

要认真阅读所给材料,材料中“仰望星空,总有英雄,以脊梁撑起民族的振兴”“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无法抵御浪潮,但请永远记得灯塔”是关键句,提示青年学子要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追寻心中的偶像,拼搏奋斗,追逐梦想,实现人生价值。

写作此文时,我们要选择那些积极的、对你有影响的人物来写,通过描述自己偶像的典型事例,表现出偶像对你生活或学习方面的启迪或帮助,突出偶像的感召和影响作用,表现出对这个偶像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写演讲稿要充分考虑听众的年龄、身份、心理需求等,做到心中有听众,注意写好开头,吸引听众的关注,精心设计结语,提升演讲的效果,要有鲜明的观点、明确的态度、清晰的思路、充实的内容、富有感染力的语
言,注意运用细节凸显人物特点,夹叙夹议,画龙点睛,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解答】英雄,国之魂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英雄,国之魂》。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英雄是国家的灵魂。

英雄撑起民族的脊梁,英雄为祖国的大好河山更添一笔壮丽。

何为英雄?“英”是指才能或智慧出众的人,“雄”是指有气魄的人。

“英雄”就是那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

中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国家,古有三皇五帝、陈涉起义、花木兰替父从军,今有“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火海救人的王锋等为人民、国家付出的大写的人。

著名文学家臧克家在《有的人》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正是英雄的写照。

野有蔓草,情深至烈。

明月照劲草,魂梦寄大国。

一株株知疾风的劲草正是一个个精忠报国的英魂。

凭谁问:“为何尚英雄?”忠勇赴国难,壮士唯死战,浩气冲云霄,英魂照万里。

英雄用鲜血铺垫出通往和平的道路,英雄缔造出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

战争的时代已经远去,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

我们崇尚英雄,是因为他们身上的民族气节,是因为他们死而后已、鞠躬尽瘁的精神,是因为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而今少年将怎样学习英雄?我少年应不负《少年中国说》中之言:“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我们为之奋斗,我们少年人应像“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一样,少年勤学,青年担纲,老骥伏枥志未灭,犹向苍穹寄深情;我们要像鲁迅先生那样,以笔为剑,划破黑暗,带领人们走向光明;我们应像李保国那样,不求名利只求天地间存一份心,放在农民身上,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我们应像军人一样,守疆卫土,保家卫国。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我们后辈人将继承英雄的精神,为中国梦奉献自己的力量。

英雄,我们国家的灵魂,我们的榜样!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点评】文章视角独特,作者从英雄的定义想到了古今英雄,进而发出了“凭谁问:‘为何尚英雄?’”的疑问,进而提出“而今少年将怎样学习英雄”,发人之所未发,想人之所未想。

整篇文章体现了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有气势而不堆砌,有文采而不晦涩。

文气通畅,富有气势,字里行间融汇着作者的激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