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小行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话小行星
教学建议
一、谋篇立意
自古以来,灿烂的星空就强烈地吸引着人们的好奇心。

小行星从发现以来只有200年的历史,可已有8000多颗被观测记实。

本文作者以详实的资料和科学的分析向读者介绍了小行星的发现史和命名方法,增强了我们有关这方面的科学知识。

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天文工作者的观测和研究,尤其是对1号、2号、5号介绍较为详细。

之后重点说明了小行星的编号和命名:“在不同的年代里有三次以上能根据预报观测到一颗小行星时,才给予正式编号,同时,发现者获得小行星命名权。

”最后,文章还说明了小行星在宇宙中的位置:“绝大多数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还有近地小行星。

关于小行星的体积和质量以及有待研究的新课题,文章在最后也作了简单介绍。

二、结构内容
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体介绍了小行星的存在及存在的位置。

在太阳系中,围绕太阳运转的,除了九大行星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小行星。

它们大多数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第二部分(第2至第9自然段)具体介绍了小行星的情况。

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2至第4自然段)详细介绍了小行星的发现史。

这一层首先说明了第一颗小行星——谷神星在1801年1月1日被意大利西西里岛北部巴勒莫天文台台长皮亚齐发现的详细经过,揭开了小行星的发现史。

接着在第4自然段中介绍了小行星发现过程中遇到的各方面的困难,说明在科学技术还不很发达的时候.小行星的发现是一件比较艰难的工作。

最后说明随着各种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已发现并获得永久编号的超过8000颗。

这就是小行星的发现史。

第二层(第5、6自然段)介绍了小行星的命名方式。

其中,第6自然段又介绍了有趣的“中华”星的命名情况。

第三层(第7、8自然段)介绍了小行星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近地小行星的发现情况。

第四层(第9自然段)介绍了小行星的体积和质量。

第三部分(第 10、11自然段)介绍了科学家们对“为什么在九大行星间夹杂着这么多的小行星,而不是一颗大行星呢”这一问题的两种不同的见解,并鼓励我们进一步去更多地了解小行星。

三、说明重点与说明顺序
课文围绕小行星,主要谈了两大方面和几个小的方面。

两大方面是:①小行星的发现史。

②小行星的命名方法。

几个小方面有:①小行星的位置。

绝大多数都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它们比较集中在距离太阳2.3-3.3天文单位间的几个区域内,另有4颗近地小行星。

②小行星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并由此提出新课题:为什么众多的小行星不是一颗大行星呢?简单介绍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及意义。

全文从总体上看是逻辑顺序,由总到分。

文体部分是并列关系。

每一层次的顺序又不尽相同,在说明小行星的发现史时,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

四、列数字说明方法的运用
本文主要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如“小行星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其中最大的1导小行星的直径也只有1000千米”。

在列数字的过程中又使用确数和约数。

确数和约数有不同的作用。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了解达到了全面、精确的程度,应用确数予以说明,如“小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2.8个天文单位”,其中“2.8个天文单位”准确说明了小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了解尚未达到全面、精确的程度,应用约数加以说明,如“约在50万颗以上”。

确数和约数的合理使用,增强了文章的科学性。

五、精当的用词
课文用词精当,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例如,在说明第一颗小行星被发现时用了“陌生天体”一词,照应“发现”照应“任何星图上都没有标注”等语。

说明它闯入了科学家的视线,闯入了科学研究领域,开启了天文观测的新篇章。

又如,“1804年和1807年,3号和4号小行星又相继被发现”“相继”一词,既说明了先后顺序,又说明两颗小行星的发现相隔时间之短。

另有“风采”、“着实”、“杳无音讯”、“雨后春笋”等用得都很精当。

六、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的教学方法建议
要强化学生在阅读中的自我感悟,提高自学品质,形成适宜的学习策略。

在课堂中,教师的作用应是:使用一切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用语言暗示、趣事导入或设置富有逻辑关系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在学生阅读遇到困难时,适时予以点拨。

要突出学习过程的意义。

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感受语言的过程,而感受语言是达到领悟语言的重要途径。

学生只有拥有了许许多多这样的阅读经历,才会形成对语言敏感性、联想性、想像性的认识,才会积累属于自己的阅读经验,也正因为如此,才可能会在其中蕴藏着可贵的独立性、独创性,才会克服消极被动学习等弊端。

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教师应真正从思想上转变教育观念,诚心作学生探究问题的伙伴,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敢于挑战书本与权威,敢于发表一己之见。

教学设计示例1
一、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以“我知行星有多少”为题,课前说话三分钟。

师评议并导人:晴朗的夜空,灿烂的群星中,除了大家熟悉的九大行星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小行星,它们大多都分布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那么你想知道小行星哪些方面的知识?(学生回答)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请教科普作家卞德培,听他。

二、明确学习目标
1.掌握说明内容和说明顺序。

2.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3.激发求知欲,培养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检查预习
1.简介作家(见注释①)。

2.给加点字正音:卞孜杳笋钰
3.释义并造句:孜孜不倦、杳无音讯、雨后春笋、悬而未决
四、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活动:1.速读课文,搜集文中信息。

2.合上书本,比比看,谁在短时间获取的信息最多。

以“我知道了小行星的……”为句式说话。

3.学生概括:课文围绕小行星,谈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明确:课文围绕小行星,介绍了它的发现史、命名方法以及它的成因。

4.学生按归纳的内容给课文分段。

五、细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说明顺序
1.学生活动:知识小讲座“小行星的发现史”“小行星的命名法”“小行星的起源说”。

2.师生相互质疑。

A.师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小行星的有关知识的?
(2)按这样的顺序说明有什么好处?
(3)列举你所读过的类似本文说明顺序的文章。

(4)在你今后的写作中,哪些内容可按这样的顺序说明?
明确:(1)说明顷序:回顾历史——介绍现状一探究成因。

(2)好处:这样的说明顺序更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更符合人们的认知心理。

B.小组质疑释疑,教师收集整理小组疑难,师生讨论释疑。

六、品读课文,着重体会说明语言的严密准确,完成课后练习二。

七、小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以文字为载体,神游了小行星,不仅获取了有关。

小行星的基本知{而且了解了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了说明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更多的是激发了我们未知领域的好奇之心、探索之心。

希望同学们发奋学习,开拓创新,探索未知领域。

八、布置作业
参观天文馆或观看晴朗的夜空,写—篇,谈谈你对宇宙天体的认识或感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