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职学校的古诗文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10教育研究
语文课是母语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必修的主要基础课。
而古诗文阅读是汉民族母语历史长河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中学生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和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
没有古诗文的语文教育,就不能称为完整意义上的母语教育。
因此,古诗文作为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虽然中职语文是初中语文的后续,但是进入职高之后,大多数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
所以,如果学校没有安排语文课程,相信很多学生就会放弃对它的学习。
虽说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深化,但我们还是经常听到语文老师们无奈地感慨:“这么简单的知识,都讲过十来遍了,怎么还没记住呢?”或者“学生怎么连最基础的文学常识都不会呢?”也常常看到,对于千古名篇佳作,语文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特别是讲到古诗文,教师用上十八般武艺,讲词析句、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一细细道来,学生却听得如坠云里雾里,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回答仍是“不知道”。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真正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去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未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古诗文学习方法。
为此,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尝试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体验学习之乐。
一、引“笑”课堂,吸引眼球
无论做任何事,兴趣很重要。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也要首先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每一次上课的开头几分钟必须要抓住学生的心理,把他们的眼球先聚焦到一个点——
—教师,让他们乐意听你讲课。
譬如,在讲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古诗前,我先给学生播放了黄安演唱的《新鸳鸯蝴蝶梦》这首歌曲。
由于《包青天》电视剧的风靡,很多学生熟悉这首歌曲;听完歌曲,再让学生去读古诗,他们惊奇地发现“原来原句在这里呀”。
接下来教师再分析这首诗歌,学生就容易接受了。
另外,由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还不成熟,情绪容易受外在环境影响,所以,在刚进入课堂“起立——
—请坐”的师生礼仪中,教师应迅速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调动上课气氛。
例如,在细雨迷蒙的春夏之交、沉闷的高温天的下午上语文课,学生常常是一副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样子。
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如果不给他们一针兴奋剂,那么这堂课很有可能就是催眠课。
所以,适当地给他们放点轻松搞笑的短片,例如《憨豆先生》或历年经典小品,逐渐唤醒他们的脑细胞是非常必要的。
事实证明,学生从混沌中清醒后,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二、推崇模仿,强调背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古人一直强调多读。
不仅多读,还必须要求熟读以至背诵,背得“烂熟”。
杜甫立志“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写诗“下笔如有神”是和他“读书破万卷”分不开的;韩愈之所以能够成为古文大家,是和他“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分不开的。
可见古人也是通过大量诵读前贤诗文,从中悟出为文之道的。
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
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
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
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
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
浅析中职学校的古诗文教学
文/邵玉湾
摘要:针对中职语文中的古诗文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提出了引“笑”课堂、推崇模仿、讲故事、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古诗文学习兴趣,增强古诗文学习效果。
关键词: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
大部分教师在传统教育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容易产生两个问题,一个是对教学任务的分配不平衡,在实际课堂中过分重视对课文的赏析和理解以及对句型的诠释,忽视了学生写和说的能力。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想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需要教师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给予一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根据教学任务布置作文题目;另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习惯性地对写作的素材按照课本或者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讲解,导致学生对作文的反感与厌倦。
语文教师对作文题目的素材要进行精心准备和教案设计,通过多导入点的趣味性或者是特殊性来引导学生认识题材与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地提高语文课堂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初中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属于重点教学环节,写作能力的养成是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去培养与鼓励的,特别要重视学生对日常生活事物的观察与素材的积累。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有必要转变教学意识,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以及教案设计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表达情感和实际的应用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邓太庚.试论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作文教学[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7(02).
[2]赵海艳.将“美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的当代价值:韦志成语文教育思想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3]陈国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与提高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9).
(作者单位重庆市大足区城南中学)
•编辑陈鲜艳
(下转第44版)
43--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3-10教育研究
(上接第43版)间,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出自《〈精读指导举隅〉前言》)
可见,在古诗文学习中,朗读背诵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观察,笔者发现中职学生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
—爱偷懒,但善模仿。
如果我们单纯地让学生去背诵古诗文,五六分钟之后,他们就耷拉脑袋,自由活动了。
但是,学生对于别人的一言一行很在意,尤其是名人们的话语和行为,往往喜欢品头论足,加以亲身“体验”。
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笔者在古诗文教学中就把它充分利用起来——
—模仿式学习古诗文。
在每篇古文、诗歌教学过程中,我会尽可能地搜索相关的朗读带或者影视作品,适时给学生播放,让他们跟着读、跟着做。
例如,中央台的《子午书简》之“唐诗十家”“宋词十家”部分,虽然每集时间不长(大概10分钟),但每个诗人词家的主要作品都会被拣出来诵读。
因此,在相关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跟着读、跟着做,无论慷慨激昂还是摇头晃脑,给他们足够的“享受”时光“陶醉”其中。
在诵读中,可以让学生陶醉在“巴陵胜状”之中,随范仲淹或悲或喜;在诵读中,可使学生被“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所折服。
渐渐地,学生会读了,也会背诵了。
三、讲些故事,加深印象
由于古诗文的短小浓缩——
—短短几个字或几十个字,也许涵盖的意思无穷,因此古诗文课程教学是语文老师极费脑力的事,古诗文的理解学习也是中职学生头疼的一件事情。
所以,教师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很有可能要把字数不多的小小古诗文扩编成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
有些古诗文蕴涵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或通过寄情于山水,或表达含蓄。
这就需要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融入作者所要创造的意境中,学习自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游记类的文章《小石潭记》,如果先让学生收集柳宗元的生平背景,那么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学生就不会仅仅停留在欣赏优美的景色描写上了。
同样,在学习如南宋爱国诗人、词人的作品时,让学生对南宋这个特殊的朝代进行自己的调查、整理,那么体会文中作者壮志难酬的心境也就迎刃而解了。
如教学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必须介绍这篇诗歌的写作背景,并且讲述里面诸多典故,学生才会逐渐明白诗人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感慨。
四、循环反复,善于积累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滨浩斯得出的结论,人的遗忘有一个规律:遗忘速度最快的区段是20分钟、1小时、24小时,分别遗忘42%、56%、66%;2~31天遗忘率稳定在72%~79%之间;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等。
因此,在每篇古诗文结束之时,我都会当场要求学生强行记忆几分钟,抽背全文或部分段落。
死记硬背,囫囵吞枣,在特定时期也未尝不可,当然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不亦乐乎?
实践证明,青少年时期记忆力最强,这个时期背诵的东西往往终生难忘。
经常记诵古诗文,犹如锋刃之于磨刀石,常磨常锐,有利于对人脑记忆潜能的开发。
因此,教师要督促学生勤读多背诵:早晨齐读、上课抽背、课堂默写……即使今天不是上古诗文部分内容,在课堂剩余时间不多的情况下也可以灵活地进行古诗文学习。
学习古诗文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于积累。
知识的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古诗文知识的积累主要在词汇上的积累。
教师可以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笔记本,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搜集、归类、整理、积累。
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语法等,都把它写下来,方便查阅。
对于古诗文的积累,还要求我们关注作家的时代、风格、创作背景以及文体知识、古代文化知识甚至历史知识等。
譬如“××居士”等类型的作家称呼可以归纳在一起,上课时不定时抽查一下。
如果把古诗文的学习比作通向我国古代文化的“快车道”的话,那么丰富知识的积累,才会让我们在“快车道”上顺利通行。
总之,日积月累,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而且也会使古诗文的阅读得心应手。
五、合作探究,教学相长
现在的学生偏活跃,喜欢发表个人见解,他们不喜欢沉闷的灌输型的课堂,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再怎么声嘶力竭也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
因此,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交流彼此意见也是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传统的古诗文基本上是历百代而不衰的文学经典。
既然能称之为经典,经得起千百年的时间考验,就是因为作品中有永恒的内涵存在,能超越时代,超越意识形态。
这种永恒的内涵并不是教师教会的,而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所以,在语文课堂,要让学生成为自己抉择的主人,鼓励学生积极沉思、认真反思、大胆质疑,在质疑中引导学生从“知其然”进入到“知其所以然”;在质疑中启发学生从“浮光掠影”的浅层理解进入到“静影沉璧”的深层破译里;在质疑中培养学生从线型思维、单向思维进入到立体思维、创造性思维中。
同时,给学生多点自主学习、自己思考的时间,需要教师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准确地指导学生抓住其中“永恒”的东西,巧妙地、恰当地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及社会生活实际,拉近传统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
例如《蒹葭》这种诗歌,一说是感情诗,学生就来了兴趣,教师可以把一半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自由阐发。
从他们的发言中,我们既可以知道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还可以了解他们的爱情观、人生观,便于日常管理。
总之,古诗文教学不能只是教师强灌知识点,更需要教师掌握一些技巧,引导学生用口去阅读,用手去记录,用心去积累,做到口到、手到、心到。
学生掌握了学习古诗文的方法,感受到了学习古诗文的乐趣,才会不断地去探求思考,才会真正地想学习古诗文。
这样,我们教师也才会得到“解放”。
参考文献:
[1]吴炫.中国当代思想批判[M].学林出版社,2001-08.
[2]刘爱伦.思维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05.
[3]吕叔湘.语文散论[M].商务印书馆,1992-07.
[4]刘春霞.对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河南农业,2007(01).
[5]彭莉.关于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7(04).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高级技工学校)•编辑陈鲜艳
44--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