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金川河水流域综合治理效益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昌县金川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效益浅析
永昌县金川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效益浅析
[内容摘要]永昌县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东部,干旱少雨,风蚀及土地荒漠化严重,为了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控制水土流失,改善永昌县周边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保障绿洲存在,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永昌县金川河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生态工程项目。
本文将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简要论述项目实施后的效益。
关键词:金川河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浅析
甘肃省是全国土地荒漠化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荒漠化土地面积约28.3×104km2,占国土总面积45.4×104km2的62.3%,其中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4.37×104km2。
甘肃的土地荒漠化重点在河西地区。
据统计,河西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21.3×104km2,占全省荒漠化土地面积的75.3%,其中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达13.4×104km2,约占全省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4.37×104km2的94%。
目前,河西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仍以每年0.4%的增长速度增加。
土地荒漠化使河西地区绿洲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加大这一地区的土地荒漠化治理,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项目实施背景
永昌县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东部,干旱少雨,风蚀及土地荒漠化严重,金川河流域是“镍都”金昌市的重要水源地之一,承载着全市工业和下游25万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用水。
但近年来,由于自然气候的变化、过渡放牧以及当地农民大面积破坏湿地开垦种地,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泉域湿地面积逐渐减少,湿地沙化、碱化严重,金川河河岸崩塌严重,水资源日益减少,土壤沙化严重,林草枯萎。
因此,加大泉域湿地和金川河河岸综合治理,全面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控制水土流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项目区概况
2.1自然概况
项目区由金川河道治理区和泉域治理区两部分组成。
河道治理区东距永昌县城约2km,西至焦家庄乡的金川河道上,东西长约10km,南北宽约370m,河道治理区面积为370hm2;泉域治理区东至焦家庄乡,西至赵家庄,北以国道312线为界,南至杨家新庄,东西长约7.5km,南北长约8km,泉域治理区面积为6210hm2 2.2地形地貌
项目区系祁连山与大黄山山前倾斜平原,是西大河和马营沟所形成的冲积洪积扇地带,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面坡度1/40-1/60,海拔高程在1400—2200米之间,项目区是永昌南部高山和中部中低山丘陵之间的平原绿洲,地表主要为冲积、洪积物,由南向北倾斜,相对高差50-80米。
区内主要为Ⅰ级阶地,部分为河漫滩,地形向东北倾斜,地面坡度3%。
地层岩性为第四系上更新戈壁组冲洪积卵石层,呈杂色,稍湿,中密—密实,岩石成分以岩浆岩和变质岩为主,其厚度大于130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450—600KPα,地震烈度为7度。
2.3土壤与植被
项目区耕种土壤为灌漠土,肥力高,另外分布有灰褐土、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灰棕漠土、风沙土、沼泽土等。
项目区植被类型较为复杂。
由高山草甸、高山灌丛逐步过度到平原绿洲和荒漠、半荒漠植被。
区内自然植被稀疏,植被覆盖率小于15%,主要为耐旱、耐碱的沙生植物,有戈壁针、驴驴蒿、白刺等。
人工造林绿化树种乔木有杨树、沙枣、垂柳、刺槐等;灌木有红柳、沙棘等;果树有苹果、梨等;草木植物有多年生黑麦草、紫花苜蓿等。
田间作物以农业种植为主,渔业、畜牧养殖、小型企业相辅生产的格局,其农作物为春小麦、大麦、胡萝卜,食用菌等
2.4气候
项目区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常年干燥多风、光照充足、温差悬殊,四季中,春暖回缓,夏无酷暑,秋温骤降,冬季严寒。
全年日照时数2884.2h,年平均气温4.8℃,年平均降水量173.5mm,年蒸发量2067.9mm,全年无霜期一般为134d。
由于境内地形复杂,受地形地貌条件制约,在不同的地段气候大不相同。
项目区主要气候灾害是大风、沙尘暴、干热风等。
2.5水文与水资源
金川河属于内陆河,系泉水河流,源出永昌县焦家庄乡的南乱泉、北乱泉、西乱泉等泉源,向东北汇集成官沟、干河等河,经水磨川,又有南坝、中坝、大坝、小坝及北山坝等水和北海子诸泉水汇入形成金川河。
流域植被较差,集水面积2053km2,主河道长约40km,沿主河道中、下游有金川峡、河西坝、上、下河东坝、青山坝、宁远坝及西干渠、北干渠、南干渠等,金川峡谷中段的关爷庙口建有金川峡水库,在水库下游7.5km处的出峡口营山坡建有工农渠首,渠首下游河道因受上游工程的调控,正常年份河道无水,基本为干河。
河道宽窄相间,最大河宽200m,最小河宽80m,平均河宽100m。
金川峡水文站实测年最大径流量
1.84×108m3(1989年),年最小径流量0.994×108m3(1978年),年均径流量
1.343×108m3,多年平均含沙量0.62kg/m3。
2.6水土流失
根据《甘肃省第三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成果报告》(甘肃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2001年3月)提供的资料,永昌县地处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带,除西南部祁连山区植被较好外,其余地域均程度不同的存在水土流失,县境内水土流失面积4732.67km2,水土流失类型以风蚀为主,水蚀较轻,其分布范围广、发展强度大、危害程度严重,本区总体上属中度侵蚀区。
项目区平均侵蚀模数约3100t/km2.a。
环境向友好性转变。
3必要性和可行性
3.1项目区选择
金川河流域是金昌市的重要水源地之一,承载着国家重点大型工业基地—金川公司乃至下游25万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的重要任务,其治理程度的优劣,对于金川公司的存亡和金昌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金川河常年水源为焦家庄乡南北泉、县城北海子泉域泉水,同时,还承担着西大河水库向金川峡水库的应急调水任务,也是上游洪水聚散的河流,该流域是水土流失特别是水蚀十分严重的流域。
金川河流经永昌县城,流域核心区现存内陆河流域少见的泉域湿地5.3km2,湿地内有大小泉眼约1629处,项目的实施,将有效保护这一泉域湿地的景观,对于改善永昌县周边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市县投资的水保项目大多在金川河流域实施,已经初步取得了实际的效果,具备一定的条件,通过本次项目的实施,集中资金、力量对该流域进行进一步治理,对全县甚至内陆河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可以起到示范作用。
因此,本实施方案选择金川河流域为水保工程项目区。
3.2必要性和可行性
3.2.1必要性
(1)是实践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
在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是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国家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础。
1998年11月,在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明确指出,今后5年和到2010年,国家把目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最具影响,对实现近期奋斗目标最重要
的黄河长江上中游地区、风沙区和草原区作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集中力量予以支持,力争在短时期内有所突破”。
项目区属典型的风沙区,风沙危害严重,属于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重点地区,也属于集中力量给予支持的范畴。
(2)是保护绿洲,实现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需要
在河西走廊,水是农业的命脉,有水的地方就有生机盎然的绿色,无水的地方则是令人生畏的茫茫戈壁;保护金川河和泉域湿地就是保护绿洲,就是保护生命。
金川河和泉域湿地是灌区绿洲存在的前提,是灌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基础,如果金川河和泉域湿地被破坏,则绿洲不复存在,下游灌区会成为地荒人迁的不毛之地。
(3)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新农村的需要
“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农村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西部基础设施落后的广大地区。
所以本项目的建设对增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积极作用。
(4)是保护金川河流域生态环境的需要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尽合理,加剧了项目区内水土资源的流失,导致资源严重破坏,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近年来,由于自然气候的变化、过渡放牧以及当地农民大面积破坏湿地开垦种地,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泉域湿地面积逐渐减少,湿地沙化、碱化严重,金川河河岸崩塌严重,水资源日益减少,土壤沙化严重,林草枯萎。
本项目的实施,将有效保护这一泉域湿地的景观,对于改善永昌县周边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3.2.2可行性
(1)从组织领导方面看,县政府成立以分管县长为组长,发改、水利、财政、环保等部门主要领导为副组长,县有关部门、有关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工程建设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
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县乡村层层签定目标任务责任书,将建设任务、责任目标落
实到有关责任人,制定奖惩措施,真正做到领导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2)从群众基础看,通过多年的水利工程建设,有效地增加保护耕地面积,群众投入积极性高,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3)从技术方面看,项目区经过工程建设多年来的探索,已经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培养了一大批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等方面探索出了适宜工程后续管理的好路子。
(4)从经济方面看,国家对水土保持项目投资力度逐年增加,市县配套资金能足额到位,同时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村经济也有较大发展,群众要求实施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的积极性高涨,这都为实施该项目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5)从工程管理方面看,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管理经验,为该项目的实施提供了较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措施及管理方法。
总之,为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工农业经济稳步、高速发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4.项目建设任务、规模及投资
本项目按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和高效益,合理选择措施,科学布局,根据河道治理区和泉域治理区不同的水土流失危害布设不同的防治措施,通过2009年综合治理,新增治理面积2310.66hm2,其中:河岸防护林带90hm2,营造灌木林133.33hm2,封禁面积2087.33hm2,修建灌溉渠道9km,修建护岸堤1.6km,修建管理站1处,建筑面积为240m2。
工程建设共需资金860.53万元,其中工程措施264.82万元,林草措施117.84万元,封禁措施371.08万元,独立费用81.73万元,预备费25.06万元。
资金来源由国家投资和省内配套相结合,其中申请国家投资600万元,其余260.53万元省内配套。
5.项目效益
项目的实施能提高河道的泄洪能力,有效减轻水力、风力对水土资源的侵蚀程度,保护泉域湿地、农田水利设施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的配合作用,能起到保土蓄水的效果,有效的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同时,也提高了整体防御灾害的能力,对社会稳定及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5.1生态效益
项目区工程建设的实施,既能有效保障绿化工程的外围立地,又能起到保土蓄水的效果,是一项综合防治工程。
可有效的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控制水土流失及土壤沙化,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泉域湿地围栏等措施,可增加地表植被覆盖、保护湿地环境,使项目区局部下垫面性状改变,包括含水量在内的土壤存贮水量增加,区内小气候有所改变,主要体现对温度的调节作用,提高空气湿度,局部降水明显增加中;农作物产量提高,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有得到改善,为生态环境改善提供打下良好基础。
5.1.1 蓄水保土效益
项目区通过综合治理,蓄水保土为作物、林木、草地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各项措施最主要的生态效益。
使基本农田和林地、草地内的土壤水分、肥力、结构等得到改善,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抗旱高产,也有利于提高林草的成活率、保存率和生长量。
在林草合理分布的地方,特别是在农田防护林网内,温度、湿度等条件得到改善,有利于减轻霜冻、旱风等自然灾害,提高作物产量。
5.1.2 改善环境效益
项目实施后,流域内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和风沙漫延可基本得到控制,自然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将得到减轻,通过项目的实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良性转变。
同时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确保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群众安居乐业,使水土资源得到了休养生息。
改善环境,是减缓地面沉降、保护地下水生态最经济的方法,对解决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维系水生态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内植被的保护,可减弱风力,固定沙丘,减少空气中的沙尘和对荒漠边缘耕地的沙化进程,改善区域小气候,提高土壤抗旱保墒能力,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良性转变。
并且能使水变清,人变富,生态环境变得更加优美和谐。
5.2社会效益
项目建设工程实施后,水土资源结构得到改良,农业生产条件得以改善,推动了永昌县水土保持工作向正轨化方向发展。
流域内局部区域得到了全面治理,合理确定土地的利用规划。
治沟和治坡工程与林草紧密结合,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得到了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满足了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相一致,从而为本流域内建成商品粮生产基地,发展草畜产业,有明显的效益。
金川河流域包括21.9万人,耕地25万亩,其中位于金川河及其
一级支流风险区的人口有43074人,耕地5.12万亩。
该项目实施后,为该地区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提高了整体防御灾害的能力,对社会稳定及区域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1)保护水利设施正常运行,延长水利设施使用寿命
通过布设治沙护库措施,防止风沙填埋泉眼、减少了水库水的含沙量,进而减少了入渠沙量,减轻沙粒对渠道等水利设施磨蚀的强度,减少维修费用,保障其正常运行。
(2)保障绿洲存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项目的实施不仅对减缓泉眼填埋、水库淤积有直接效果,更重要的是防止灌区耕地的沙化趋势,减缓了风沙对绿洲的蚕食,有力保障了桥子灌区农业生产基地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保证了灌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
科学的规划设计,良好的实施效益,将极大地鼓舞士气,提高当地干部群众于风沙抗争的决心和信心,带动、辐射周边区域的环境治理,扩大治理范围,保护治理成果,提高治理的科技含量,使全社会都能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