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主题班会通用版七夕节 课件(共22张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桥会
接露水
拜七姐
斗巧
乞求姻缘
种生求子
为牛庆生
拜神
拜牛郎
晒书晒衣
节日习俗
香桥会习俗:
在江苏宜兴,有七夕香桥会习俗。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 搭制香桥。
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 长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并于栏杆上扎上五色 线制成的花装饰。
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
或组织大家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 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 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 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
节日习俗
斗巧习俗
七夕斗巧,判定斗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 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穿针乞巧
喜蛛应巧
对月穿针


兰夜斗巧
投针验巧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穿七孔针,穿得 越快就意味着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称为“输巧”。
中国传统节日之七夕文化习俗
七夕节
目录
1 节日由来
2 节日传说
3 节日习俗
4 节日诗词
中国传统节日之七夕文化习俗
节日由来
节日由来
7 月初 7
七夕节别称:乞巧节、女儿节。 七夕节来源: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 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节日由来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和时间的崇拜。
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 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以“七曜”计算现在 的“星期”。
对月穿七根针,先穿完的就预示着将来能成为巧手女。
盒里装蜘蛛,第二天看蜘蛛结得网密不密,密则得巧。
脸盆装水,太阳照射让水生成薄膜,针放上面,影子非一 条直线,得巧。
七月旧时称为“兰月”,而七月初七即七夕这天晚上又叫 作兰夜。女性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穿七巧针乞巧。
节日习俗
晒书晒衣习俗
古代,“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 人们选择七夕晒书据说是因为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 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 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
《诗经》时代
人们对牛郎织女 的天象有所认识。
东汉时期
“织女七夕当渡 河,使鹊为桥。”
金木水火土
星期五 星期四 星期三 星期二 星期一
节日发展
2006年
5月20日,七夕节被列入首批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
广东天河、浙江温岭两地的七夕习俗被列入 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
甘肃西和乞巧节习俗被列入 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每到七月初七这天,无数喜鹊飞来,架 起一座跨越天河的鹊桥,让牛郎织女得以相会。
乞巧节的传说:
节日传说
这是河南鲁山的传说, 相传牛郎死后藏于鲁山, 其后备子孙在鲁山生活。
鲁山有两大习俗,一个是家 家户户养牛,但养牛不杀牛、 牛死后掩埋的习俗,一直延 续了很久,这算是对先辈牛 郎的老黄牛的尊重吧。
天皇皇地皇皇, 俺请七姐姐下天堂。 不图你的针,不图 你的线,光学你的 七十二样好手段。
《乞巧歌》之三
巧芽芽,生的怪。 盆盆生,手中盖; 七月七日摘下来, 姐姐妹妹照影来。 又像花,又像菜, 看谁心灵手儿快。
节日诗词
秋夕
杜牧·唐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
白居易·唐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节日诗词
鹊桥仙·纤云弄巧 秦观·宋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 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 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 夫妻。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 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 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中国传统节日之七夕文化习俗
祝快乐
2014年
湖北郧(yún)西七夕习俗被列 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传统节日之七夕天帝的孙女织女擅长织布,每天在天宫给天空织彩霞。她厌烦 了这样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间,嫁给了河西的牛郎,过上了男 耕女织的生活。
被此事惹怒的天帝把织女捉回天宫。牛郎用扁担挑着一对儿女追上 天宫。王母娘娘拔下金簪,在二人之间划出一条天河,只允许他们 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妈”,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七姐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 和健康的天仙。
中国传统节日之七夕文化习俗
节日习俗
节日习俗
由于过往女子的命运只能嫁作人妇、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并希望以织女为榜样。 所以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的节日。这也就是“乞巧”这 名称的来源。七巧节有许多习俗,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另一个是乞巧节,每年农 历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 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 向织女乞求赐授巧技,称 为“乞巧”。
节日传说
七姐诞辰的传说:
• 相传织女是编织云彩、纺织业者,也是情侣、妇女、儿童的
保护神,民间称之为七姐、天仙娘娘。
• 七夕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乞巧”,便源于七月七日她的诞
辰。
• 七姐诞在福建闽南、浙江温岭和台湾等地区被称为拜“七娘
巧巧饭:
把铜钱、针和红枣分别包到水饺里,传说吃到 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瓜果: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 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
中国传统节日之七夕文化习俗
节日诗词
节日歌谣
《乞巧歌》之一
乞手巧,乞貌巧; 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 乞我姊妹千万年。
《乞巧歌》之二
晒书习俗在宋 代被官方重视
节日食品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一个“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独特之处, 表达出了人们追求心灵手巧、合家安康、生活美满的美好愿望。
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有名。巧 果款式多,有多种花色糕点。
酥糖:
即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 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
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
香桥
鹊桥
化而来的。
节日习俗
拜七姐习俗:
七月七的七娘会,广东多称“拜七姐”,闽台即称为“拜七娘妈”。广 东旧时过七巧节是非常热闹的。
在节日到来前,姑娘们预备各种奇巧的玩 品,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模 型等。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浸,使之 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 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