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九上 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饰词,如“亲爱的”“尊敬的”等。
2.问候语。如“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
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
3.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4.祝颂语。以“此致”“敬礼”为例。“此致” 可以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也 可以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 “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
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 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某意, 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 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手法。
你能从文中找出哪些运用反语的词句?
1、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就怎 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茫然 无存。
这里运用了反语。以反语的形式强烈讽刺强盗的 行径和罪恶,强调强盗们这次的行动更丑恶、更野蛮。
作者围绕“两个强盗”的比喻展开,这样写有什么 表达效果?
国家、政府是抽象的,用“强盗”来比喻英国政府 和法国政府,使两国政府的形象具体化、贬义化,鲜 明地揭示出英法联军所谓“远征中国”的实质是侵略 和掠夺,突出表明了作者批判英法侵略者罪行的立场。
第7段中作者将政府与人民区分开来有什么作用? 作用是强调政府不能代表人民,英法两国人民对 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行为。 作者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的罪行。
英国和法国。 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 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2、文中的两个强盗做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例。 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
强盗放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 两个胜利者均分。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 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3、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作者毫不客气地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
圆 明 园 复 原 图
10
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称为梦幻仙境 的圆明园,被称为艺术瑰宝的圆明园,经历了莫大的 耻辱:1860年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能拿走全部拿走, 10000多名强盗个个满载而归;不能拿走的全部毁掉, 3500名强盗手持火把到处焚烧,熊熊大火燃烧了整整 三天,余烟一个月都没散去,圆明园只剩残垣断壁。 “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
品味探究
【第一部分(1)】
1、怎样理解文章开头的作用? 文章开头,作者直接指明对方让自己写信的用意,
即在侵略者看来,他们的侵略是高尚的、光荣的,为 下文展开批驳树立了靶子。
2、作者把远征行为形容为是“体面”的,这有什么表 达效果?
运用反语,表现了巴特勒上尉卑鄙无耻的丑恶嘴脸。
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 的词语来表达某意,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 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手法。
径,对其提出强烈的抗议,并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历 史制裁。
4、作者如何展开对英法联军强盗行径的谴责? 作者将英法联军比喻为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并
围绕该比喻展开,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劫掠圆明园事件 的强盗行径。
作者在揭示联军劫掠行径部分并未直接用强烈谴 责英法联军的语言,但是却达到了强烈谴责的效果, 你认为达到该效果的原因是什么?
学习目标
1.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 2.理解本文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3.把握作者观点,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人道主义精神。
知人论世
维克多·雨果(1802-1885), 法国伟大作家,浪漫主义文学的重 要代表。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 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 章,被誉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2、“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这个句子有怎样的表 达效果呢?
这个句子运用反语,句末 连用感叹号,模拟强盗的口吻, 写出掠夺者贪婪无耻的丑恶嘴 脸,饱含着作者尖锐的嘲讽意味,也表现了作者强烈 的正义感。
3、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 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运用了反语和对比。“文明人”破坏人类文明; “野蛮人”却是人类文明之所在。这里是作者用讽刺 辛辣的语言道出了英法侵略者野蛮、无耻的实质,体 现了作者的凛然正气和博大胸怀。
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写作背景
鸦片战争后,英法两国不满足在华的既得利益, 制造借口,于1856年联合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 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大 肆抢掠。最后还将这座修筑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 园之园”的圆明园付之一炬。
作为侵略者之一的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 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但 是,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于 1861年11月25日,大义凛然地写下了这封《就英法联 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表达了自己的愤慨, 谴责和批判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整体感知
一、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并体会作 者的情感。
对圆明园的赞美和对侵略者的强烈谴责与讽刺。 二、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
第一部分(1):转述巴特勒来信的观点和目的,点 明写信的原因。 第二部分(2--10):作者高度赞美圆明园的灿烂辉 煌,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行径。
【作者情感】对圆明园的赞美和对侵略者的强烈谴 责与讽刺。
盛赞的词语:“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 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 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 影”。
3、作者认为这座圆明园在人类历史中具有怎样的地 位?
作者认为,圆明园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是 人类劳动的结晶。此外,这座园林是为世界各国人民 而建,是属于人类的。它当与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 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有同样的历史地 位。
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 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1、第四段“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一句在结构上有 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奇迹”承接上文对圆明园的描绘 和赞美,“消失”引出下文两个强盗对圆明园洗劫、 放火,毁灭了圆明园。
就是这样一个“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令人惊骇 而不知名的杰作”却被毁于一旦。雨果又是怎样看待 这件事的呢?阅读课文5-9段,思考: 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朱鹭(lù)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珠圆玉润:像珠子那样圆,像玉石那样滑润,形容 歌声婉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儿都没 有了。 【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宏伟华丽。也形容场面华丽 而盛大。 (美轮美奂: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 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作者是怎样介绍圆明园的?
总评 : “世界奇迹”
圆
与巴特农神庙比较
明 分说 具体讲述园中之物
园
概述耗费劳动之巨
总述:亚洲文明杰作
热爱 赞美
5、第3段中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因为巴特农神庙是希腊最 负盛名的古建筑,是欧洲人心 中的神庙。将巴特农神庙与圆 明园相比较,旨在突出圆明园 的艺术成就。
6、这些文字中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从这些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
目解说
题目交代了文章的体裁——书信 表明了写信的缘由——法军上尉巴特勒征 询雨果对所谓“远征国”的意见 点出了写信的对象——巴特勒上尉 简洁明了,直截了当。 雨果借写信的机会,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 军的强盗行为,给巴特勒等人当头一击。
文体常识
书信基本常识
书信的格式:
1.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
“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 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一句反映了雨果 怎样的立场和态度?
“干干净净”是反语,暗指法国政府入侵中国, 焚掠圆明园是卑劣的强盗行为。作者从其正直的人道 主义立场出发,坚信未来一个解放了的、彻底清除了 强盗政府的干净的法国一定会把中国人民的财物归还 给中国。
3、我对英法的这次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巴特勒写信是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为远征中
国的“胜利”歌功颂德。“赞誉”是褒义贬用,饱含 讽刺意味,表达了作者的憎恶之情,奠定了本文的感 情基调。
4、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并不是开门见山地说明自己的态 度,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首先引起悬念,让读者有兴趣读下去;在信中这 样写显得委婉而有礼貌;通过有理有据的分析,最后 表明自己的态度,显得铿锵有力等。
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 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主场上揭露和批判 了这次“胜利”。他这样是否不够“爱国”?对此, 谈谈你的看法。
雨果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站 在全人类的立场坚持正义。他能将政府与人民 相区别“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 会是强盗。”
他珍视人类文明的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 造者。他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 的”。这种见解是非常精辟的。他盛赞圆明园的 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盛 赞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圆明园是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共占地 5200余亩。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北部,始建 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它是清朝五代皇帝倾心 营造的皇家营苑,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匠 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 型建筑物145处。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春园 内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被世人 冠以“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东方凡 尔赛宫”等诸多美名。
此致!
敬礼
你们的儿子:李春(署名)
20233年10月18日(日期)
生字词
赞誉
恍若
绸缎(duàn)
琉璃(liú lí) 惊骇(hài) 瞥见(piē)
剪影
劫掠(lüè) 赃物(zānɡ)
制裁(cái ) 荡然无存 富丽堂皇 丰功伟绩
晨曦(xī )
箱箧( qiè) 珐琅(fà lánɡ)
眼花缭乱(liáo) 脂粉(zhī) 野蛮(mán)
【第二部分(2-10)】
1、第2段在文中有何作用呢? 这是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1、细读第三段,思考: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找 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盛赞的词语。
总评:“世界奇迹”; 分述:①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 性质和成就;②具体讲园中之物;③耗费了巨大劳动; ④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园内还珍藏着许多无价的珍宝、罕见的图书、绘 画、珍贵的历史文物,因此它又是一座闻名世界的艺 术馆、图书馆、博物馆,可以说,圆明园汇集了我国 封建文化艺术的精华。
圆明园名字的来由
康熙晚年把许多重任交给了他的四儿子胤祯(雍 正),但胤祯有两个致命的弱点,一是不善于团结人; 二是情况不明便下结论。康熙总结自己一生的从政经 验,概括为两个字“圆”和“明”。于是他动用巨资 在明朝私人园地上修湖造园,并起名“圆明园”,赐 匾赠园给胤祯。
作者并非不爱国。 其一,在文中,作者说“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 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 是强盗”,可见,作者清楚地知道这是政府的错误, 而非法兰西人民的错误,以正当的理由为人民辩护正 是作者爱国的表现。 其二,作者敢于对政府的错误进行批判,是为国 家的长远计,也是爱国的体现。 其三,作者的爱国主义并不只站在狭隘的民族观 上,而是站在人类文化历史角度上看待劫掠圆明园问 题,是人道主义的体现,与爱国主义并不相悖。
5.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 语下方一至两行处右侧。另起一行在署名的正下方写 日期。
亲爱的爸爸妈妈:(称呼)
你们好吗?(问候语)
我现在广州挺好的,爸爸妈妈不要太牵挂,虽然我很少写信,
其实我很想家……
(正文)
爸爸妈妈多保重身体,不要让儿子放心不下,今年春节我一
定回家。
好了先写到这吧。(结尾语)
【第三部分(10)】
一、最后一句中“赞誉”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呢?
把“谴责”说成“赞誉”,使用了反语手法,既 照应了文章的开头,又具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该 句鲜明地表达了雨果对远征中国之举的态度——强烈 谴责,立场非常鲜明。同时,也表现了雨果正直、公 正、人道的伟大品格,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胸怀博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