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狭窄支架置入后的疗效分析与评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血管狭窄支架置入后的疗效分析与评价
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狭窄支架置入后的疗效。

方法:将某院2018年2月~2019年1月的100例脑血管狭窄患者,随机分组,常规治疗组给予保守,支架置入治疗组开展支架置入治疗干预。

比较两组满意度;脑血管狭窄改善50%时间、
住院时间;治疗前后生活质量、NHISS评分值;1年后狭窄血管闭塞发生率。

结果:支架置入治疗组的满意度是50(100.00),常规治疗组则是39(78.00),P
<0.05。

支架置入治疗组相比常规治疗组患者,手术前生活质量、NHISS评分值
更有优势,P<0.05。

支架置入治疗组脑血管狭窄改善50%时间、住院时间优于常
规治疗组,P<0.05,支架置入治疗组1年后狭窄血管闭塞发生率更少,P<0.05。

支架置入治疗组1年后狭窄血管闭塞发生率是1(2.00),常规治疗组1年后狭
窄血管闭塞发生率是9(18.00)。

结论:脑血管狭窄患者实施支架置入治疗干预
效果确切。

关键词:脑血管狭窄支架置入;疗效;评价
引言
脑血管狭窄是导致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的主要的原因,药物治疗对于狭窄的血
管不能起到改善的作用,有支架指征的患者通过狭窄血管的支架治疗,可以直接地
把病变血管扩开,及时保证脑组织的血流灌注,直接预防了脑卒中的发生。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某院2018年2月~2019年1月的100例脑血管狭窄患者,随机分组,支
架置入治疗组年龄51~78岁均(67.52±4.28)岁。

男性30例,女性20例。

其中
左侧颈内动脉狭窄14例,合并左侧大脑后动脉10例,左侧椎动脉狭窄16例,
其他部位10例。

狭窄程度50%~90%,平均的狭窄程度是(69.11±4.66)%。


者合并高血压21例,合并糖尿病19例。

常规治疗组年龄51~78岁均(67.51±4.21)岁。

男性29例,女性21例。

其中左侧颈内动脉狭窄14例,合并左侧大脑后动
脉11例,左侧椎动脉狭窄15例,其他部位10例。

狭窄程度50%~91%,平均的
狭窄程度是(69.68±4.21)%。

患者合并高血压22例,合并糖尿病19例。

两组资
料无显著差异。

1.2治疗方法
常规治疗组给予保守,遵医嘱给予阿司匹林、尼莫地平等药物。

支架置入治疗组开展支架置入治疗干预。

所有患者均行灌注CT检查,确定临
床症状与狭窄血管有关。

所有患者术前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造影未发现动脉瘤和
脑血管畸形。

根据脑血管介入治疗的原则,严格掌握适应证包括患者的症状、不同
血管的狭窄率、侧枝代偿情况、脑灌注CT成像、血管的迂曲状况和血管的成交
情况、血管狭窄的部位、狭窄血管的前后是否有分枝血管、血常规、凝血常规、肝、肾功能是否正常等因素判断手术的风险和受益进行综合的评价、全科讨论后
决定手术。

讨论后和患者及家属进行病情及手术风险的交代,同意后签字行支架成
形术。

常规消毒,局麻下股动脉穿刺6-8F动脉鞘,并给予肝素,术中根据造影狭
窄情况给予微导丝送入保护伞,沿着保护伞导丝送入球囊预扩狭窄血管,球囊撤
除之后,沿着微导丝给予合适大小支架送入,置入支架之后造影观察支架情况和
血管、血流情况,术后遵医嘱给予肝素等治疗。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
表示,采用t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满意度
支架置入治疗组的满意度是50(100.00),常规治疗组则是39(78.00),P
<0.05。

2.2生活质量、NHISS评分值
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NHISS评分值接近,P>0.05;治疗后支架置入治疗组
生活质量、NHISS评分值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

见表1。

2.3脑血管狭窄改善50%时间、住院时间
支架置入治疗组脑血管狭窄改善50%时间、住院时间优于常规治疗组,P<
0.05,支架置入治疗组脑血管狭窄改善50%时间、住院时间分别是4.13±1.27小时、7.78±1.46天。

常规治疗组脑血管狭窄改善50%时间、住院时间分别是3.21±1.21天、8.67±2.67天。

2.4 1年后狭窄血管闭塞发生率
支架置入治疗组1年后狭窄血管闭塞发生率更少,P<0.05。

支架置入治疗组
1年后狭窄血管闭塞发生率是1(2.00),常规治疗组1年后狭窄血管闭塞发生率是9(18.00)。

3讨论
脑血管狭窄的介入治疗技术的开展,对缓解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脑梗死再发率具有重要意义,但支架置入术后的支架内血栓形成是目前临床
工作研究的难点。

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脑血管狭窄介
入治疗术中支架成形术与球囊扩张破坏了血管内皮的完整性,暴露了内皮下胶原;
其次,手术使患者处于应激状态,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可导致血小板聚集、黏附及
活化加强,从而引起脑动脉微栓塞;第三,支架贴壁不良,使血流通过时血流动力
学发生变化,导致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聚集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脑血管狭窄的介入治疗以避免支架内血栓的形成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研究中,常规治疗组给予保守,支架置入治疗组开展支架置入治疗干预。

结果
显示支架置入治疗组满意度、生活质量、NHISS评分值、脑血管狭窄改善50%时间、住院时间、1年后狭窄血管闭塞发生率和常规治疗组比较均更好,P<0.05。

综上所述,脑血管狭窄患者实施支架置入治疗干预效果确切。

参考文献
[1]宗爽.氯吡格雷用于脑血管狭窄支架置入术后的疗效观察[J].中国处方
药,2018,16(03):95-96.
[2]高宇海,石进,张英谦,陈大伟,张卫清,时惠平.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对脑血管反应性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9(02):126-129.
[3]杨亚东.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治疗颅脑动脉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
治疗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7(06):64+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