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永生的眼睛》课文解读
小学四年级语文《永生的眼睛》课文解读

《永生的眼睛》课文解读四年级语文教案《永生的眼睛》作为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以略读课文的形式出现的,本篇课文讲述了琳达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
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成年后亲自捐献父亲的角膜,这是一种巨大的转变!当年的14岁的“我”和现在的14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又是一种强烈的对比!的确,器官捐献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了社会生活中很自然、普通的事情。
而在我国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即使人们对于器官捐献的认识已转变,但情形依然不容乐观。
或许这道路会如文章讲述的琳达对器官捐赠的看法的转变过程:开始对文章开头用大量的笔墨写母亲的离去给琳达带来巨大的痛苦及我对父亲捐献母亲眼角膜的不理解甚至强烈反对。
琳达那时之所以反对是因为她爱自己的母亲同时对捐献器官的意义还不理解,后来是父亲教育了她,使她理解了捐献器官的意义。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琳达,”父亲坐在我身旁,平静地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其实仔细体会不难发现:“父亲平静地说”并不是说父亲不伤心,一个那么有爱心的人当自己的妻子不幸去世,他怎能不伤心呢?此时,为了安慰我,使我平静下来所以强忍悲痛,他的内心应该也是痛苦的。
他将妻子的眼角膜捐赠出去,也是对妻子的一种纪念,妻子已经走了,这是无可挽回的,但妻子的眼角膜却可以永生同时给盲人带来光明。
在父亲所说的话值得每一个人深思:“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联系生活来说,一个人可以给予他人的东西是很多的,如金钱、财物、安慰、关心、帮助、爱……这些东西人人都可能拥有,是可以创造的,失去了还可以找回来,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却是唯一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多少金钱都买不到的,是任何人都无法创造的,所以是最珍贵的。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18永生的眼睛》

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在我们的帮助下重 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 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
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角膜起了作用, 你们会为我自豪!
• “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 一切感到骄傲。”
• “这令你骄傲吗?”
• “当然,你想过 什么也看不见会 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 将眼镜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 们重见天日。”
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 “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 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习
一、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不但……而且…… 宁可……也不…… 因为……所以…… 虽然……可是…… 1.《永生的眼睛》一课( )使我感
动,( )引起我许多的想法。 2.父亲( )死去了,( )他那话
那些盲人是多么的痛苦,
他们看不见五颜六色的鲜
花,看不见
,看不
见 ,也看不见 ……
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 的远非一副角膜!我紧紧地搂住温迪, 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这次,我为自己 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这句话的意思是琳达觉得父亲不仅留 下了一副眼角膜,还留下了为他人着想 , 为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的高尚品质,这 种品质已经根植于后人的心中,并将世 代相传。 。
父亲( )地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 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5、你认为这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眼睛 吗?
答:这是爱的永生,是奉献精神的永 生。他们这样做有助于别人,有助于人类, 有助于世界。
同学们,照片上这个 小女孩叫杨帆,就在不久 前,小杨帆在青岛人民医 院离开了我们,小杨帆的 生命只有3岁半。这是她 爸爸带着她在海洋纪念馆 留的最后一张相。杨帆死 后,她的父母替她把角膜 捐给了两位盲人。小杨帆 留下了光明,也留下了爱 心。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第18课《永生的眼睛》PPT课件课件ppt

捐敬 出爱 了的 自邓 己爷 的爷 眼也 角在 膜去 。世
后
讨论•解疑:
作者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 做题目?
文章以“永生的眼睛”
为题,富有深意。“眼 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 善良和美好,“永生” 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 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 代相传,永不泯灭。
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角膜吗?
不是,是他们为别人着想,无 私奉献的精神!
“不顾一切”“冲”写出了“我” 很爱母亲,想用自己的力量使母亲 “完整的离去”。
“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 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深爱着母亲的我无 法接受捐赠母亲角膜的决定, 使我忍不住冲着父亲哭喊—— 使我忍不住深深地责怪父亲—— 使我忍不住痛哭失声——
我心飞翔
你读了这篇课文受到了什 么启发?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谈一谈。
第11章 抗超敏反应药
一、概述:
• 定义:用于防治超敏反应的药物。包括: • H1受体阻断药 •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 糖皮质激素 • 钙剂 • 致敏介质阻释药
二、 H1受体阻断药
H1受体阻断药 第一代:
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苯那君 异丙嗪 promethazine,非那根 曲吡那敏 pyribenzamine,扑敏宁 氯苯那敏 chlorpheniramine,扑尔敏
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的首选药
昆虫咬伤所致瘙痒和水肿较好
接触性皮炎、血清病有效 支气管哮喘效差,过敏性休克无效。 2.晕动症和呕吐:
苯海拉明、异丙嗪、布可立嗪、美克洛嗪对晕动病、
妊娠呕吐以及放射病呕吐有镇吐作用。
茶苯海明(乘晕宁) 应在开车前15-30min服用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八课永生的眼睛课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八课永生
的眼睛课文
《永生的眼睛》
一天,凤凰的一对巨大的金色翅膀背着牠,飞翔在大自然的天空中。
就在此时,大地上突然发生了一场火灾,整个山林都被熊熊燃烧的火焰吞噬。
凤凰看到这一幕,为大地上的生灵们感到深深的忧伤和同情。
牠决定向火源飞去,用自己的翅膀把火扇灭。
凤凰飞到了火源旁边,摇动着金色的翅膀,火焰在牠的翅膀上熄灭了。
但在牠离开的瞬间,火焰又重新燃烧起来。
凤凰飞了又飞,熄灭了又熄灭,但火势仍然无法消除。
牠看到了这些火焰背后的恶魔们,在努力助长火苗。
凤凰明白了,想要彻底扑灭这场火灾,必须找到恶魔们的眼睛。
因为只有眼睛才是火焰的源头。
于是,凤凰来到恶魔们聚集的地方。
牠发现了一只只蜘蛛,它们的眼睛都流淌着红色的火焰。
凤凰扑向那只距离自己最近的蜘蛛,牠不顾一切地要把这只蜘蛛的眼睛抓下来。
与此同时,蜘蛛却用尽全身力量要阻止凤凰。
凤凰和蜘蛛斗智斗勇,激烈地交战着。
终于,凤凰把蜘蛛的红火眼睛抓在了爪子里。
恶魔们痛苦地尖叫着,他们流淌出的鲜血竟然是红色的火焰。
恶魔们的力量迅速减弱,火焰也渐渐熄灭了。
凤凰胜利了。
罗盘指引着,凤凰命运的脚步停下,迅速凤凰将火团投向滚滚的海潮之中。
凤凰转瞬间化作了一个人。
在海潮中多处,凤凰浑身的箭刻着流盼。
她一下子沈入水流,恼怒的让水火相纷的合为了一体。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课文及教案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课文及教案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
但教案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尽管写教案要去学习大量的参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听取名家的指点,吸取同行经验。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小学四年级下册《永生的眼睛》课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永生的眼睛》课文我终生难忘1965年那个炎热的夏日,年仅三十六岁的母亲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去了生命。
下午晚些时候,一位警官来访,为了医院要取用母亲的主动脉瓣膜和角膜而征求父亲的意见。
我惊呆了。
那些医生居然想要肢解妈妈,并将她的所有给予他人!我无法抑制自己的痛苦,含着泪水冲进了自己的房间。
我十四岁,根本不能理解为什么别人要索取我挚爱的人身上的东西,然后父亲却回答警官:“可以。
”“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父亲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琳达,”他平静地说,并用胳膊搂着我,“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
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他告诉我,他们早已决定死后捐赠器官。
父亲这一番振聋发聩的话语给我上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多少年弹指而过,我结了婚并有了自己的家。
1980年,父亲身患严重的肺气肿,搬来与我们同住,其后的六年,生与死这个既现实又深奥的问题成为我们经常讨论的话题。
他愉快地告诉我,在他逝世后,希望能够捐赠所有尚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
“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而重见光明,并像你的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么美好!”温迪自幼酷爱画马,她的作品屡屡获奖。
父亲说:“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他们的女儿也能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自豪。
况且当你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的时候,又会多么骄傲。
”我把父亲的心愿告诉了温迪。
孩子热泪盈眶,走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
她十四岁——恰是当年我首次听到器这捐赠的年龄,可是母女俩的反应却有天壤之别。
2024年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课文及教案

2024年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课文及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六单元《永生的眼睛》。
具体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掌握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并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课文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组关于眼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眼睛的重要性,引出本课课题《永生的眼睛》。
2. 自主阅读(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小组合作(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生字词。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完成教师设计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文朗读(5分钟):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永生的眼睛》2. 生字词:永生、角膜、捐献、移植、珍贵、财富、传递、光明3. 课文结构:总—分—总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字词,每个写5遍。
(2)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描述眼睛的作用。
(3)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永生的眼睛”的理解。
2. 答案:(1)略。
(2)示例: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为我们指引前行的道路,为我们照亮人生的黑暗。
(3)示例:永生的眼睛代表着角膜捐献者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用自己的眼睛传递光明,让生命得到延续。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课文及教案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课文及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具体章节为第七单元《永生的眼睛》。
课文内容讲述了一个关于器官捐献的感人故事,传递了关爱生命、传递爱与光明的重要信息。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词学习、句子解析、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器官捐献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关于器官捐献的意义,感悟生命的价值。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器官捐献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器官捐献这一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查找字词意思。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生字词,解析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情感体验:组织学生讨论器官捐献的意义,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5. 朗读指导: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 随堂练习:设计关于课文内容的填空、选择、简答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7.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探讨如何关爱他人,传递爱与光明。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永生的眼睛》2. 生字词:捐献、角膜、光明、爱心、传递……3. 重点句子:①她把光明留在了人间;②生命虽短,但爱可以永恒。
4. 课文结构:引子——故事——感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以“关爱他人,传递爱与光明”为主题,写一篇日记。
2. 答案:(1)课后练习题答案见教材。
(2)日记内容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自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器官捐献的认识和理解,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北师小学语文四下第六单元《永生的眼睛》课文解读

课文解读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死后不能全尸而葬,是对父母的大不敬。
这种观念在外国人心中也很牢固,上帝造人,怎么能把上帝造的人肢解?所以,不论中外,人们大都觉得捐献器官匪夷所思。
即使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在器官移植手术已经很成熟的今天,捐献器官的事业在许多地方仍然举步维艰。
《永生的眼睛》一文记述了琳达一家三口人先后捐献角膜(还有母亲的主动脉瓣膜)的经过,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琳达思想发生的深刻变化,宣扬了人道主义、博爱、奉献的精神。
如果把琳达一家人的故事梳理一下,可以看出课文讲述的脉络:时间捐献者其间(前/后)发生的事琳达的心情1965年母亲母亲去世父亲平静“决定……”根本无法理解
惊呆痛苦
1980年……
六年
父亲(未)经常讨论父亲愉快温迪骄傲告诉了温迪
1986年4月11日父亲父亲溘然长逝遵从遗愿领
悟
两周后女儿温迪温迪丧生签署同意书同意骄傲又三周后收到信(自己概括)
按照作者的思路,可以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母亲去世,捐献主动脉瓣膜和角膜。
父亲给我上了“最重要的一课”。
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15年后的6年中,父亲、我、女儿讨论。
[精选]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知识点分析
![[精选]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知识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1839c44b7360b4c2e3f64d4.png)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知识点
1. 作者简介
2. 主要内容
3. 中心思想
4. 分段
1作者简介
琳达.里弗斯(LindaRivers)(1951--)从1980年开始她的写作生涯,为一些报刊撰写专栏,二十年间,很多文章被《今日美国》、《读者文摘》等知名报刊杂志刊登选用,1990出版了其第一本书《透过她的双眼(ThroughHerEyes)》,两年后,她加入心灵鸡汤团队,期间多篇文章被各个专辑选用。
2主要内容
文章记叙了琳达的母亲去世后,父亲将她的眼睛角膜捐赠给了盲人,琳达感到不理解,在父亲的劝慰下,她的态度有了转变,而且在父亲与世长辞后,亲自捐献了父亲的眼睛角膜,14岁的温迪为外公的举动而感到骄傲,并决定自己死后也要捐赠眼角膜,在温迪死后,自己的眼角膜使盲人重见光明。
3中心思想
课文赞扬了为别人的健康、幸福而无私献身的崇高精神。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熏陶高尚情操、指引高尚行为。
4分段
第一段(1-3)自然段;第二段(4-5)自然段;第三段(6)自然段;第四段(7-9)自然段。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课文及教案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课文及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永生的眼睛》。
课文详细描述了“我”和家人对于角膜捐献的认识和态度,通过感人至深的故事,传递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学会用词语造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尊重生命,懂得无私奉献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和家人在角膜捐献问题上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词和短语,学会用词语造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关爱他人的真实故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圈出生词和短语,借助工具书自主预习。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探讨作者和家人在角膜捐献问题上的情感变化。
4.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型和语法进行讲解,指导学生进行造句练习。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拓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经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永生的眼睛》2. 生词:角膜、捐献、珍贵、感激、传递……3. 重点句型:因为……所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因为……所以……”造句。
(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认识。
2. 答案:(1)因为妈妈关心我,所以她每天都会给我做好吃的。
(2)关爱他人、无私奉献是一种美德,它能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也能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和家人在角膜捐献问题上的情感变化。
四年级下册18.《永生的眼睛》说课稿(部编版)

四年级下册18课《永生的眼睛》说课稿(部编版)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1、《永生的眼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第二篇课文,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
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成年后亲自捐献父亲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思想认识升华的轨迹。
当年的14岁的“我”和现在的14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又是多么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也反映了前辈的耳传身授对后辈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2、编者意图,一是让学生从课文讲述的故事中,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二是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生动细致的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通过读课文,可以从文章中感受到温迪一家三口的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但是还是缺乏深度,需要进一步走进文本研读课文,深入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
特别是前辈的耳传身授对后辈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等较深层次的问题需要作为重点来研读。
(三)、说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一家以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的崇高精神。
3、学会会认字“辍”,读读记记“给予、捐赠、酷爱、领悟、辉映、与世长辞、突如其来、栩栩如生、热泪盈眶、才华横溢”等词。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本组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认为教学的重、难点有以下两点:1、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题“永生的眼睛”的含义。
(五)说教学准备:收集有关人体器官捐赠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我采用的是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展开教学。
重点指导读好第一部分,通过充分的朗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与学生总结作者是通过大量的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
人教版小学语文《永生的眼睛》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永生的眼睛》课文原文及赏析《永生的眼睛》原文:我十六岁那年,母亲被诊断出患了严重的肾病。
医生说只有换肾才能挽救她的生命。
家里的亲人纷纷去医院做了检查,但是没有一个人的肾脏符合移植的要求。
一天晚上,父亲走进我的房间,坐在床边,对我说:“琳达,我和你妈妈商量了一下,我们都认为你应该去医院做一次检查。
”我看着父亲,惊讶地问:“你们想让我捐肾给妈妈?”父亲点了点头。
我无法接受这个提议,我哭了起来。
“为什么是我?我才十六岁,我还有很长的人生要过。
”父亲握住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说:“琳达,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个时刻离开这个世界,但是如果我们能留下一些东西,让别人的生命得以延续,那我们的生命就拥有了某种意义上的永生。
你愿意让你的母亲拥有这个机会吗?”我思考了很久,最终决定去医院做检查。
结果表明,我的肾脏与母亲的完全匹配。
手术进行得很成功,母亲得救了。
从那一刻起,我深深地理解了父亲的话。
我们的生命可能是短暂的,但如果我们能以某种方式帮助他人,我们的精神和爱心就能得到永生。
赏析:《永生的眼睛》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小学语文课文,通过讲述主人公琳达为救治母亲而捐献肾脏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爱的力量。
文章以真实的家庭故事为主线,生动描绘了琳达面对重大抉择时的内心挣扎和成长过程。
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展现了琳达从最初的抗拒、恐惧到最终的勇敢、无私的心路历程。
同时,文章也深入探讨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父亲的话语“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个时刻离开这个世界,但是如果我们能留下一些东西,让别人的生命得以延续,那我们的生命就拥有了某种意义上的永生”深入人心,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短暂性和永恒性,以及个体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更大的价值。
总的来说,《永生的眼睛》以其深情的故事和深刻的哲理,启发孩子们珍视生命、关爱他人,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是一篇具有深远教育意义的优秀课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说课稿《永生的眼睛》说课稿一、说课题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略读课文《永生的眼睛》。
二、说教材拿到文章,我站在普通读者、学生和教师的立场反复研读了课文。
感受到第五单元这组课文以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展示着人们对生命的热爱。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美国的琳达·里弗斯,文章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
题目“永生的眼睛”中,“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则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
从更深的意义上理解,“永生的眼睛”体现的就是一种热爱生命的情怀。
三、说学生四年级学生读了本篇课文后,应该能够感受到这其中体现的真善美,感悟到生命的美好,也能够涌起很多的感动。
但是我想,他们还不能清楚地知道究竟是什么使自己产生了感动,这正是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提升的地方。
四、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成功的基础是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科学地制定出教学目标,才能驾于全局。
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所说:“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
”因此,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认识6个生字,理解“角膜、永生”等词语。
2.围绕对话核心主题——“因为谁、为什么而感动”、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体会感受。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在对话中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珍惜和热爱生命和美好的生活。
4.了解角膜捐献,对捐献角膜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目标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其中教学目标2、3是本课教学重点,目标4是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方法得当,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践行新课程理念,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法”。
永生的眼睛课文的解析

永生的眼睛课文的解析永生的眼睛课文的解析1.课文简说。
本篇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
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成年后亲自捐献父亲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思想认识升华的轨迹。
当年的14岁的“我”和现在的14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又是多么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也反映了前辈的耳传身授对后辈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
“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
这篇课文是让学生从课文讲述的故事中,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这是琳达的父亲劝慰自己的女儿时所说的一段含义深刻的话,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二是如果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这样的死才是有意义的。
这段话体现了琳达父母善于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高尚的思想境界。
②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14岁的.温迪在妈妈捐献外公的角膜后,不仅没有像当年的“我”那样“痛苦难忍”,反倒为自己的亲人帮助他人而感到自豪。
温迪的言语,表明了她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认识,闪耀着她思想的光芒。
③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女儿温迪的话,让“我”顿悟:父亲留下来的不仅仅是一副角膜,更重要的是他那一心为他人的幸福着想、为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的高尚品质已根植于后人的心中,并将世代相传。
④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这里作者再次使用“骄傲”一词,表达了“我”对女儿温迪美好心愿的支持和认可。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永生的眼睛教学分析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永生的眼睛》教学分析1、器官捐献是社会较为关注的问题。
课前可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或调查周围人们对捐献器官的认识、态度,了解为什么会有人反对或不愿意捐献器官,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应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
要让学生先读提示语,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内容;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
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人物的语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体会,特别是父亲的两段话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应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有关语句和段落,透过字面体会人物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如在体会父亲教育“我”的第一段话时,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让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在理解有关父亲的第二处语言时,可引导学生思考: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最后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贯起来读一读,体会父亲崇高的思想境界。
教学时还应引导学生按照提示语的要求,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进行体会,从而深刻感悟“我”和女儿温迪的思想感情。
3、教学时应特别注意朗读的指导,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
课文所表达的情意深厚,应注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人物的心情,读出人物的感情。
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进行朗读,读好人物的对话。
4、在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试着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并谈谈自己从这些人物的言行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有什么感想,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进一步加深体会。
5、课后可让学生进一步搜集、整理资料,通过写倡议书或办板报的形式向人们宣传捐献器官的意义。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永生的眼睛》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永生的眼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八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生的眼睛》课文解读
《永生的眼睛》作为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以略读课文的形式出现的,本篇课文讲述了琳达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
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成年后亲自捐献父亲的角膜,这是一种巨大的转变!当年的14岁的“我”和现在的14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又是一种强烈的对比!
的确,器官捐献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了社会生活中很自然、普通的事情。
而在我国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即使人们对于器官捐献的认识已转变,但情形依然不容乐观。
或许这道路会如文章讲述的琳达对器官捐赠的看法的转变过程:开始对文章开头用大量的笔墨写母亲的离去给琳达带来巨大的痛苦及我对父亲捐献母亲眼角膜的不理解甚至强烈反对。
琳达那时之所以反对是因为她爱自己的母亲同时对捐献器官的意义还不理解,后来是父亲教育了她,使她理解了捐献器官的意义。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琳达,”父亲坐在我身旁,平静地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其实仔细体会不难发现:“父亲平静地说”并不是说父亲不伤心,一个那么有爱心的人当自己的妻子不幸去世,他怎能不伤心呢?此时,为了安慰我,使我平静下来所以强忍悲痛,他的内心应该也是痛苦的。
他将妻子的眼角膜捐赠出去,也是对妻子的一种纪念,妻子已经走了,这是无可挽回的,但妻子的眼角膜却可以永生同时给盲人带来光明。
在父亲所说的话值得每一个人深思:“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联系生活来说,一个人可
以给予他人的东西是很多的,如金钱、财物、安慰、关心、帮助、爱……这些东西人人都可能拥有,是可以创造的,失去了还可以找回来,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却是唯一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多少金钱都买不到的,是任何人都无法创造的,所以是最珍贵的。
一句最朴实的话“如果我们的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却解答了人们的疑惑,人本来都有一死,这是谁也逃脱不了的,但怎样才能死得有意义。
父亲和母亲很早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并做出回答:用死后的身体帮助他人恢复健康。
之所以他们能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他们具有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我想,到此时此刻,琳达对父亲捐赠母亲的眼角膜已经能够理解了。
“父亲愉快地告诉我,他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角膜。
”“愉快地”看出父亲将捐献器官看作是一件可以带来快乐的事。
再次反映出父亲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品质。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通过上篇课文的学习和感受后,学生已经充分体会到:盲童的生活是痛苦的,他们的眼前永远是一片黑暗,他们是多么希望看见光明。
这些父亲想到了,因为他爱自己的孙女温迪,并把这种爱延伸到其他孩子身上,这正是中国的大思想家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因此,父亲想到:一个盲童接受眼角膜移植手术他可以重见光明,他的世界不再是无边的黑暗,她将获得新生,她将是多么高兴;对于这位盲童的亲人来说这也是巨大的欢喜。
父亲将解除他人的痛苦为他人带来快乐看作是美妙的、快乐的。
可见父亲一心想的是帮助别人,是多么愿意帮助他人。
在父亲的这种言传身教的感召下,琳达的思想一定会产生质的飞跃。
文中还展现出前辈的言传身教对后辈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这一点在温迪身上我们可以欣喜的看到。
“妈妈,我真为你、外公所做
的一切感到骄傲。
”这是温迪的话。
说明温迪在外公的影响下已懂得捐献器官的意义,懂得人活着要为他人着想。
在她眼中,妈妈、外公是多么高大。
“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送给失明的人,让他重见光明。
”说明在外公的影响下,温迪成为一个心地善良的也懂得为他人着想的乐于助人的人。
读到这里,不仅是置身事中的琳达,就连每一个读者都会为这发自温迪内心最真实自然的话而震撼,很多人关于器官捐赠的看法甚至是做法都会得到改变。
通过课文的学习,孩子们对生命的认识应该得到提升,在明白热爱自己的生命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力所能及的去关心别人的生命,让别人活得更好会让自己的生命更加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