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咸阳市名校初一下期末综合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届咸阳市名校初一下期末综合测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句子默写
1.根据提示填空。

(1)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2)__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3)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秋词(其一)》)
(4)_______________,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5)《木兰诗》中运用对偶写边塞夜景和军营寒苦,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古诗词中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很多,请写出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化作春泥更护花秋风萧瑟我言秋日胜春朝可怜夜半虚前席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或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能力。

在背诵默写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

一些易错字可以结合词义背诵。

此题中注意“萧瑟”“柝”“折柳”的书写。

二、选择题
2.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伫.立(zhù) 怪诞拈.轻怕重(niān) 大相径庭
B.卓.热(chì) 狂澜咄咄
..逼人(duō) 妇儒皆知
C.蜷.伏(quán) 竹篾锲.而不舍(qì) 忧心忡忡
D.彩棱.(léng) 闲瑕鲜.为人知(xiǎn) 嘎然而止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

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

B灼热(zhuó),妇孺皆知。

C锲而不舍(qiè)。

D闲暇,戛然而止。

3.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踏着阳光,步入森林,寻冬雪之味。

,像树上松鼠啃食的松果一样;,像是寒风吹拂在脸上的的感觉一样;,像“嘀嗒”掉下的冰块之声;,像兔宝宝毛茸茸的大耳朵一样。

冬雪是涩涩的②冬雪是柔柔的③冬雪是清脆的④冬雪是甜的
A.④①③②B.④②③①C.①②③④D.①②④③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选填句子。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通读语段,可知应根据横线后边的句子来选填句子,“松果”应对应“④冬雪是甜的”,“寒风吹拂在脸上的的感觉”应对应“①冬雪是涩涩的”,“掉下的冰块之声”应对应“③冬雪是清脆的”,“兔宝宝毛茸茸的大耳朵”应对应“②冬雪是柔柔的”。

故应选A。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阅读经典作品,不仅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还能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

B.难道我们能否认“扫黑除恶”专项整治活动不是我国一项为国为民的措施吗?
C.学校应该完善并建立校园欺凌预防、干预和处理机制,保障每个孩子健康成长。

D.我市中小学开展的以“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为主题的校园宣传活动,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的自我保护。

【答案】A
【解析】
【详解】
B.否定不当,删去“不”;
C.不合逻辑,建立并完善;
D.成分残缺,保护后面加上意识。

故选A。

5.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诲人不倦不耻下问鞠躬尽粹惊心动魄
B.颠沛流离耀武扬威海市蜃楼大庭广众
C.群蚁排衙海阔天空仙露琼浆以身作责
D.如是重负悲天悯人沥尽心血心有灵犀
【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

A.应为“鞠躬尽瘁”;B.正确;C.应为“以身作则”;
D.应为“如释重负”。

6.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代在百草园里得到的乐趣,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

《社戏》的体裁和内容与此有相似之处。

B.《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它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C.《伟大的悲剧》以时间顺序为线索,讲述了1912年斯科特一行5人,在从南极点返回途中不幸遇难的过程。

D.《峨眉山月歌》这首诗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巧妙,不着痕迹。

此诗为诗人出蜀途中所作,全诗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文学常识。

A项说法有错误。

《社戏》的体裁是小说。

《社戏》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

三、现代文阅读
7.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刀爱
(1)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

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2)“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晴朗的阳光中,手拿一把磨得锃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

(3)“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

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

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

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
(4)“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5)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庆幸。

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6)多年之后,我长大了。

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7)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

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

这些刀在梨树干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

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敢,那样用心,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

(8)“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

我恍惚地明白: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

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9)“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

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

”老人笑道。

(10)“那有什么不好呢?”
(11)“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砍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

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有什么力量去结果子呢?就算结了果子,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12)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13)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

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

另外一类人,他们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甜美的微笑和酣畅的歌喉,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14)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15)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

而且,及时等也未必能等得到。

那么,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承受刀爱和积蓄养料;在没有刀的时候,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把刀。

用把刀,来铭记刀爱和慎用养料。

1.文章写了两个“刀爱”的故事,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2.简要说说第(6)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3.请任选一划线句子,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其美妙的表达。

①这些丑陋的树皮就像是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抵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

②这些刀在梨树干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

4.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简要评析(13)-(15)段在全文的作用。

【答案】1.①故事一:奶奶砍枣树上丑陋的树皮;②故事二:梨农们砍梨树多余的枝条。

2.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件事情”承接上文“奶奶砍枣树树皮”的故事;“在一个美名远扬的梨乡”一句,引起下文梨农砍梨树枝条的故事。

总之,文章两个故事过渡自然,衔接紧密,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3.示例一:我选第①句。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丑陋的树皮”比喻成“穷人的棉袄”,写出了树皮对枣树的重要性,生动传神,形象感人。

其它方面赏析亦可。

4.表达方式:议论、抒情。

作用:在前面叙述“砍树”故事的基础上,由树及人,生发抒情、议论,升华“砍人”的意义,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解析】
1.情节概括题。

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组织语言时,分别以“奶奶”和“梨农们”为陈述的主体。

概述出奶奶砍枣树上丑陋的树皮和梨农们砍梨树多余的枝条这两件事。

2.考查语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

语段正好是文章的中间,所以就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即承接上文“奶奶砍枣树树皮”的故事开启下文梨农砍梨树枝
条的故事。

使两个故事过渡自然,紧凑严谨,文意贯通。

3.赏析文句。

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

(1)“这些丑陋的树皮就像是穷人的棉袄一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树皮对枣树的重要性,生动传神,形象感人。

写出了树皮的重要意义。

(2)“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明显运用拟人手法,作者是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来比喻“成百上千把跳跃飞舞的刀”,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梨农们砍树技艺的娴熟和姿势的优美。

4.要求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简要评析(13)-(15)段在全文的作用。

这三个自然段从表达方式上看,运用了议论和抒情。

几个文段在文章的结尾,所以就有收束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

要把文章所表达的中心答出来。

即由树及人,深化“砍人”的意义,升华了文章的主旨,引起读者的反思,余味无穷。

8.阅读《子恺的画》,完成小题。

子恺的画
叶圣陶
①推算起来大概是一九二五年的秋天,那时子恺在立达学园教西洋绘画,住在江湾。

那一天振铎和愈之拉我到他家里去看他新画的画。

②画都没有装裱,用图钉别在墙壁上,一幅挨一幅的,布满了客堂的三面墙壁。

这是个相当简陋而又非常丰富的个人画展。

③有许多幅,画题是一句诗或者一句词,像《卧看牵牛织女星》,《翠拂行人首》,《无言独上西楼》等等。

有两幅,我至今还如在眼前。

一幅是《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

画面上有梧桐,有站在树下的人,耐人寻味的是斜拖在地上的长长的影子。

另一幅是《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画的是廊下栏杆旁的一张桌子,桌子上凌乱地放着茶壶茶杯。

帘子卷着,天上只有一弯新月。

夜深了,夜气凉了,乘凉聊天的人散了——画面表现的正是这些画不出来的情景。

④此外的许多幅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取材的,画孩子的特别多。

记得有一幅《阿宝赤膊》,两条胳膊交叉护在胸前,只这么几笔,就把小女孩的不必要的娇羞表现出来了。

还有一幅《花生米不满足》,后来佩弦谈起过,说看了那孩子争多嫌少的神气,使他想起了“惫赖的儿时”。

其实描写出内心的“不满足”的,也只是眼睛眉毛寥寥的几笔。

⑤此外还有些什么,我记不清了;当时看画的还有谁,也记不清了。

大家看着墙壁上的画说各自的看法,有时也发生一些争辩。

子恺谢世后我写过一首怀念他的诗,有一句“漫画初探招共酌”,记的就是那一天的事。

“共酌”是共同斟酌研讨,并不是说在子恺家里喝了酒。

总之,大家都赞赏子恺的画,并且怂恿他选出一部分来印一册画集,那就是一九二五年底出版的《子恺漫画》。

⑥那一天的欢愉是永远值得怀念的。

子恺的画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给了我一种不曾有过的乐趣。

这种乐趣超越了形似和神似的鉴赏,而达到相与会心的感受。

就拿以诗句为题材的画来说吧,以前读这首诗这阕词的时候,心中也曾泛起过一个朦胧的意境,正是子恺的画笔所抓住的。

而在他,不是什么朦胧的了,他已经用极其简练的笔墨,把那个意境表现在他的画幅上了。

⑦从现实生活中取材的那些画,同样引起我的共鸣。

有些事物我也曾注意过,可是转眼就忘记了;有些想法我也曾产生过,可是一会儿就丢开,不再去揣摩了。

子恺却有非凡的能力把瞬间的感受抓住,经过提炼深化,把它永远保留在画幅上,使我看了不得不引起深思。

⑧隔了一年多,子恺的第二本画集出版了,书名直截了当,就叫《子恺画集》。

记得这第二本全都从现实生活取材,不再有诗句词句的题材了。

当时我想过,这样也好,诗词是古代人写的,画得再好,终究是古代人的思想感情。

“旧瓶”固然可以“装新酒”,那可不是容易的事,弄得不好就会落入旧的窠臼。

现实生活中可画的题材多得很,尤其是子恺,他非常善于抓住瞬间的感受,正该从这方面舒展他的才能。

⑨佩弦的意见跟我差不多,他在《子恺画集》的跋文中说:“本集索性专载生活的速写,却觉精彩更多。

”他称赞的《瞻瞻的车》和《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这几幅都是我非常喜欢的。

还有佩弦提到的《东洋和西洋》和《教育》,我也认为非常有意思。

《东洋和西洋》画一个大出丧的行列,开路的扛着“肃静”“回避”的行牌,来到十字路口,让指挥交通的印度巡捕给拦住,横路上正有汽车开过——东方的和西方的,封建的和殖民地的,在十字路口碰头了,真是耐人深思的一瞬间啊!《教育》画的是一个工匠在做泥人,他板着脸,把一团一团泥使劲往模子里按,按出来的是一式一样的泥人。

是不是还有人在认真地做这个工匠那样的工作呢?直到现在,还值得我们深刻反省。

⑩第二本画集里还有好些幅工整的钢笔画。

其中的《挑荠菜》《断线鹞》《卖花女》,曾经引起当时在北京的佩弦对江南的怀念。

我想,要是我再看这些幅画,一定会像佩弦一样怀念起江南、怀念起儿时来。

扉页上还有一幅钢笔画,画一个蜘蛛网,粘着许多花瓣儿,中央却坐着一个人。

扉页背面印上了两句古人的词:“檐外蛛丝网落画,也要留春住。

”这样看来,蜘蛛网中央的人就是子恺自己了。

他大概要说明,也画这些画,无非为了留住一些刹那间的感受。

我连带想到,近来受了各方面的督促,常常要写些回忆老朋友的诗文,这就有点像子恺画在蜘蛛网中央的那个人了。

注:丰子恺(1898-1975),浙江嘉兴人。

中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书法家和翻译家。

1.第②段画线词语“相当简陋”与“非常丰富”是否矛盾?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2.结合第③段内容,欣赏下面这幅漫画,想象人散之前的情景。

3.《子恺漫画》和《子恺画集》这两个画集有什么异同?
4.叶圣陶写的是丰子恺的画作,也是丰子恺这个人。

读了文中对丰子恺画作的介绍后,你对丰子恺有哪些印象?
【答案】1.不矛盾。

“相当简单”强调的是画展布置的简单。

画都没有装裱,用图钉别在墙上。

“非常丰富”是强调画的数量多,一幅挨一幅的,布满了客堂三面墙壁,并且取材丰富。

2.答案示例: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照在茶几和几个闲聊的人身上。

一位主人和两个客人在这里喝茶、聊天,畅谈许久。

他们言谈甚欢,气氛很是热烈,好像有聊不完的话题。

3.相同:《子恺漫画》《子恺画集》(都是漫画集,)都有从现实生活取材的画作。

不同:《子恺漫画》有诗句词句的题材;
《子恺画集》没有诗句词句的题材,还有好些幅工整的钢笔画。

4.要点1:热爱古典诗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大量的诗句为题材作画。

要点2:热爱孩子,热爱生活。

许多幅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取材的,画孩子的特别多。

如《阿宝赤膊》《花生米不满足》等。

要点3:有非凡的绘画能力。

能把瞬间的感受抓住,经过提炼深化,把它永远保留在画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词语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

仔细阅读文章,可以看出两个词语所指的内容不同。

仔细阅读文章,从第二段“画都没有装裱,用图钉别在墙壁上”可以看出这是个“相当简陋”画展;从第二段“一幅挨一幅的,布满了客堂的三面墙壁”和下文画的内容丰富可以体现出“非常丰富”。

2.本题考查学生对图画的鉴赏和想象能力。

仔细观察这幅画,画面是夏夜阳台的一角,粗木方桌上搁着一壶清茶,半残不旧的几只茶盏,狼藉在一边,只剩下一弯新月,冷悬在高高卷起的竹帘边上,喝茶人早
就散去。

可以想象出,人散之前,月光皎洁,洒在茶几和几个闲聊的人身上。

主客喝茶、聊天,言谈甚欢。

据此分析发挥想象拟写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仔细阅读文章,可以看出,两本画册都是漫画集,都是取材现实生活的画作。

从第③段“有许多幅,画题是一句诗或者一句词”可知《子恺漫画》有诗句词句的题材;从第⑧段“记得这第二本全都从现实生活取材,不再有诗句词句的题材了”可知《子恺画集》的特点。

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把握。

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

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结合具体内容,从“热爱古典诗词,热爱孩子,热爱生活,画功非凡”等角度作答即可。

点睛: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答的不全或流于表面。

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

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9.驻守荒原
①西大滩加油站到了,这是离藏区最近的青海加油站,海拔250米,周围都是无边无垠的荒原。

路过这里的司机,无论多晚,只要叫一声老韩,一个瘦小的男人就颠颠地奔出,披着军大衣,双手习惯性地拢在腰间。

到了近前,老韩解开大衣纽扣,原来怀中藏着的是一只热水袋。

寒潮一过境,加油站上就刮着吹哨子—般的寒风,气温很快降到零下20摄氏度,加油枪就容易被冻住,得用热水袋把它慢慢暖开。

②加完油,如果天色已经像墨汁一样浓黑,老韩会建议跑长途的货运司机在他家借住一晚,次日早上喝过老韩媳妇做的面片汤再走,这样安全。

③老韩应聘到此加油站工作前,四年中加油站已经换了七拨主人——条件太艰苦,工资待遇低,每到夜晚,荒原上呜咽的风就像一个有冤屈的灵魂在游荡,听得人心里毛毛的;这里的海拔太高,就算是本地人,只要身体动作稍微快一点,太阳穴那里就像有一面小鼓在敲,突突地抽痛。

因此,不论是加油站的领导,还是经常光顾的老司机们,都没想到老韩一来,转眼已待足八年。

④因为地处荒凉的高原,老韩一家人的饭食十分简单,长连七个多月的冬季只有洋葱、土豆和白菜这三样蔬菜,连老韩三岁半的孙女也吃这样简陋的饭食,可是万一哪个司机有点高原反应,老韩就赶紧吩咐媳妇给煮酸菜面片汤,把家里人都舍不得吃的鸡脯肉下在汤里,喝完汤,额头上密密麻麻出一层细汗,无休止敲打太阳穴的那面小鼓就停了。

⑤喝汤的人就说:“老韩,你要是不在这里干了,我们还怪不习惯的。

”老韩很不能接受这样的赞美,局促地搓手回答:“一时半会儿离不开的,我舍不得儿子……”
⑥老韩的大儿子已经落葬在离加油站只有一里地的戈壁上,那里有方圆十几里地唯一的一棵红柳树,早被高原上的风吹成了贴地盆景的模样。

儿子的去世是老韩心里永恒的痛:加油站由旧址搬往新址前,同
为加油站员工的老韩的儿子前去看守物资,暖气还没有装好,半夜冻得睡不着,不得不烧炭取暖,就这样再也没有起来。

⑦老韩的媳妇说,老韩以前从不抽烟,但现在,他想儿子想得受不了时,会带上烟,慢慢走到红柳树下面,在那里抽上一根。

⑧每次,老韩走很远的路去抽烟,一向打扮得粉嘟嘟的小孙女就能感应到爷爷心里的难受,会寸步不离地跟着他。

一老一小缓缓走去的背影、让在加油站门口闲聊打趣的司机们都安静下来,近乎肃穆地目送着他们。

⑨在远方,那棵孤独的红柳树悄然站立,枝条在寒风中抖动,犹扣火焰—般。

(选自《读者》2016年第5期,有删改)
1.通读全文后,你认为老韩为什么要“驻守荒原“?
2.文章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富有语言表现力,请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韩这个人物形象。

4.请你谈谈文章结尾有何妙处。

【答案】1.①老韩耍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

②老韩深爱儿子,舍不得离开埋葬在荒原上的儿子。

2.示例: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了老韩憨厚和真诚的性格特点,以及对儿子深沉的爱。

3.老韩是一个真诚、普良、憨厚,对待工作认真负贵,关爱他人,深爱儿子的父亲形象。

4.结尾深化了文章的主旨,与前文内容相呼应,借物喻人。

【解析】
【分析】
1.仔细阅读全文,了解故事内容,即老韩的儿子牺牲在荒原上,老韩的工作在荒原上,从这两个方面来体会老韩这个人物的精神世界,从其敬业精神和对儿子的情感来理解作答。

2.本句是人物的描写,首先要了解人物描写的四种方法,根据句子的内容判断。

然后结合上下文情节,分析老韩对儿子的情感和性格特点(抓住“局促”一词)。

文章第⑤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了老韩憝厚和真诚的性格特点,以及对儿子深厚的情感。

突出他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3.赏析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及人物的言行描写具体举例,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分析概括。

仔细阅读文章,结合第一题的解答,了解老韩这个人物的事迹,根据老韩在言行描写来分析概括其形象特点。

他是一个善良厚道、深爱儿子、关爱他人、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具有吃苦耐劳精神的人。

如文中“万一哪个司机有点高原反应,老韩就赶紧吩咐媳妇给煮酸菜面片汤,把家里人都舍不得吃的鸡脯肉下在汤里。

”体现了他的善良厚道;“他想儿子想得受不了时,会带上烟,慢慢走到红柳树下面,在那里抽上一根”体现了他深爱儿子。

加油战条件艰苦、工资待遇低,老韩已坚持了八年,体现了他具有吃苦耐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