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轻的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
2004年4月21日,美国科学院宣布,美籍华人科学家王晓东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这位德州大学达拉斯西南医学中心的华裔教授王晓东,成为美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并以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获奖,得到2.5万美元奖金,是今年唯一获奖的华人。
该奖项遴选委员会主席国家卫生总署分子生物学家高兹曼,在颁奖典礼上说,王晓东得奖是实至名归,他研究细胞自我毁灭的程序,未来在医学上对抑制癌细胞、老人痴呆症的脑干细胞调节,具有关键性意义。
在今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第141届年会上,16位在物理、数学、化学、医学、行为科学、材料与应用科学、社会科学各领域杰出的科学家,获得国家科学院年度“杰出科学家奖”。
该奖项被视为美国科学界至高无上的荣誉。
20多万留美生中的第一个
41岁的王晓东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20多万留美人员中迄今获得美国科学院院士的第一人。
他198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同年,和许多普通留学生一样,带着简单的行囊和对知识的渴求只身来到了美国,在达拉斯州一所大学中攻读医学研究生,此后,他又考进了得克萨斯州的著名学府———西南医学中心,于1991年在那里拿到了博士学位。
随后,王晓东来到了亚特兰大的埃莫里大学,开始攻读博士后,他与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约瑟夫·戈德斯泰因及迈克尔·布朗共同从事科研工作。
读书期间,他选择了当今最前沿的学科———细胞凋亡规律研究,因为这项研究可以为揭示生物生长与死亡的规律,为人类癌症及传染病等疑难杂症的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1996年,王晓东终于争取到了足够的资金,在西南医学中心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晓东工作室,短短几年间,就获得了多项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
他的学术论文刊登在《科学》杂志(Science)、《自然》杂志(Nature)、《细胞研究》杂志(Cell)等著名刊物上,成为该领域中的国际知名学者,因而被西南医学中心聘为终身教授,并成为著名的霍华德·休伊斯研究所研究员。
让肿瘤细胞“自杀”
王晓东的西南医学中心的独立实验室,主要研究细胞的自我毁灭机制,研究细胞凋亡的生物化学途径和生物化学过程。
细胞凋亡,是细胞的一种“自毁”或程序性死亡机制,在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自毁装置出问题,就会导致很多人类疾病。
很多癌症就是因为细胞自毁过程无法正常启动,细胞数目越来越多造成的。
2000年,王晓东和助手们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一种神秘的线粒体蛋白质细胞Smac,这种细胞可以打破肿瘤的“坚硬堡垒”,诱使肿瘤细胞“自杀”,对研究治疗癌症方法有重要帮助。
当时,这项实验在美国属于尖端科学研究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王晓东向权威杂志《细胞研究》递交了论文报告,公布他的研究成果。
但是,《细胞研究》杂志的专家表示,另一所高科技实验室也做了类似的研究,并于差不多同一时间递交了报告。
不过,两份报告都不够完美。
王晓东果断决定,改变实验方法。
于是,他们夜以继日地攻克难题,终于先于对手一步完成了新的报告。
他的论文很快通过了审查,得以发表。
王晓东因而成为Smac细胞的发现者,也一举成为了世界级的生命科学大师。
受益改革开放
王晓东在接受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自己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者。
他说,事实证明,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作出的向国外派遣留学生的决定是有远见卓识的。
今年刚满41岁的王晓东,在近20年的研究生涯中,除了1996年赴亚特兰大艾摩利大学医学院担任助理教授一年,其余时间都奉献给西南医学中心。
王晓东这项研究为他获奖连连,过去几年曾获威尔奇基金会的Hackerman奖、Sloan-Ket-tering癌症中心的PaulMarks奖、美国化学协会的EliLilly奖以及美国华人生物医学会的青年研究家奖。
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院专门为王晓东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发布了一份新闻公报。
医学院院长维尔登托尔指出,王晓东的当选证明“他是美国顶尖研究人员之一”。
王晓东的妻子朱厦英出席颁奖典礼。
王晓东向全场300多名观礼人士说,17年前他和新婚妻子选择华府度蜜月,两个穷学生驾着破车开到美国国家科学院前的爱因斯坦铜像前合影,当时压根没想到有朝一日能“登堂入室”,还获颁奖肯定。
17年后旧地重游,夫妇俩已育有2子,并获3个博士学位,也不用再挤20美元一晚的小旅社。
他的一番心情告白,让全场动容。
对于他的成就,王晓东在颁奖式上向指导过他的师长一一致谢,也感谢另一半一路相伴。
他表示,分子生物学是今日生物学主流,他的研究在细胞特异性应用上,可能促使癌细胞死亡,期望不久将来为癌症患者带来一线生机。
生命科学是如今所有科学领域中最活跃的学科,发展势头和活力与20世纪初的物理学颇为相似。
王晓东是美籍华人生命科学家中的佼佼者。
王晓东到美国后,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分别师从Brown教授和Gold教授,两位都是诺贝尔奖得主。
王晓东在细胞生物学领域特别是细胞凋亡的分子机理方面取得了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成为该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
目前担任王晓东所在生物化学系主任的麦克奈特评价说:“王晓东是过去10年中引用率最高的科学家之一。
”
“一直想为祖国做点事”
王晓东出生于河南新乡,从小父母双亡,吃了很多苦。
王晓
东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后,对生物学非常热爱,立志攻克癌症。
王晓东当时正赶上“中美生化考试和申请”(英文缩写CUSBEA),那是CUSBEA第二次大规模地组织中国学生留美学习生物的时期。
1985年,他毅然放弃在本校读硕,选择到美国留学。
王晓东性格开朗、幽默,衣着十分简单。
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事业上,他成功的秘诀,就是坚韧不拔、刻苦努力和对事业的热爱。
他先后两次到成都讲学。
第一次是在2001年6月,四川大学邀请他讲学,他作了一个细胞学的报告。
当时,王晓东把10多岁的儿子“小石头”也带上了,以让他了解中国。
第二次是在2003年12月15日。
王晓东应邀参加了在成都举行的“21世纪全球生物科技论坛”,并作了题为“生命科学的发展与展望”的报告。
他一直积极为国内科技发展出力,每年都回国教书。
他和十几个在美国有教职的大陆留美学者组成了一个团队,为北大和清华等高校联合组织了一个名叫“*****”的研究生课程项目,这些课程的水平不比国外任何大学差。
同时,为国内寄实验材料,帮助同行看稿子,他更是随叫随到。
我国人前两年决定,在中国建立一个国家生命科学研究所,借鉴西方的先进体制,在科研管理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直接和国际接轨。
王晓东非常激动,认为这是一项高瞻远瞩的举措。
2003年,他被邀请回国主持这项工作。
仅仅一年左右,他已经回国8趟,参与筹备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他希望把它建成世界一流的生命科学研究所,希望能用自己学到的东西为祖国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王晓东说:“我们这些人虽然在美国发展自己的事业,也入了美国籍,但我们毕竟是华人,对中国的感情是无可取代的,一直想为中国做点事。
海外学子不管有多大成就,不管离开祖国多长时间,祖国还是祖国。
”
“华人一点都不比别人差”
王晓东表示,自己不过是比别人领先了一步。
他介绍,美国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目前活跃着一大批华人科学家,他们或领导课题组,或有自己实验室,总计不下1000人,是一支非常有影响的队伍。
据统计,顶尖学术杂志上发表的生命科学论文中,目前有40%左右主要作者都是华人。
生物学是一门发展比较快的学科,三十年之内可能就面目全非。
王晓东说,我们国家物理学基础是很好的,但由于历史原因,生物学发展走了一些弯路,结果在生物学发展上一下子跟着耽误了好多年。
“我想我的入选,证明了华人在生物学领域可以做得一点都不比别人差,另外也表明中国的生物学前期教育是有一定基础的。
”
生物学目前是最活跃的学科,从资助、文章发表数目来看,其他学科都无法和生物学相比。
如果没有开放政策,也就没有这一大批在国外活跃在前沿的华裔生命科学家,王晓东的最主要成果,是在对细胞自毁过程的了解与研究。
他出名以来共发表50多篇论文,最近8年内被其他科学家引用*****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