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人教版知识精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
融合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本周教学内容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二重点、难点
1 重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及其政权更替的基本情况;北魏孝文帝改革。

2 难点: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但未能实现统一全国的原因;西晋的历史地位;十六国时期的民族关系;民族大融合的出现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秦汉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我国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气势恢宏的文化成就令后世引为自豪。

但是东汉后期政治黑暗,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灵涂炭。

3—6世纪,中国历史处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其基本阶段特征是:封建国家处于分裂、对峙的状态,但统一的因素不断发展,走向成熟;民族融合迅速发展;江南经济发展迅速,中国农业经济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逐渐改变。

同一时期,外部世界也有很大的变化,欧亚几个文明中心各具特色,分别出现了几个强大的政权。

此时,我国在许多方面仍处于世界先进行列。

(一)三国鼎立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地方割据势力得到发展壮大。

各派势力之间争斗不休,东汉名存实亡。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使北方局势大为改观。

此后曹操大军南征北战,所向披靡,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并为统一全国作了准备。

但居然兵败赤壁,没有完成统一大业。

我们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原因。

客观原因:(1)全国统一的时机尚未成熟,这是具有决定性的原因。

(2)孙刘联合抗曹,具有取得胜利的基础。

主观原因:(1)曹军连年苦战,需要休整。

(2)曹军“不习水战”,以短攻长。

(3)曹操骄傲轻敌。

赤壁之战促成了三国鼎立格局的初步形成。

三国鼎立,曹魏、孙吴、蜀汉三分天下,彼此都无法消灭其他两方,但他们在政治、经济、外交上都各具特色,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而言,区域性的统一是历史的进步,而且魏、蜀、吴的生产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到三国后期,蜀、吴逐渐衰落,曹魏经济恢复较快,但其大权旁落于司马氏之手,力量对比与政局的变化,使三国鼎立局面最终结束。

(二)西晋的短期统一
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

280年,晋灭吴,重新统一中国,但西晋是一个极其短促的统一王朝。

很快,战乱动荡就代替了较为安定的局面,西晋结束后的270多年间,中国处于长期南北对峙的分裂状态。

如何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西晋
(1)西晋完成了统一,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的割据混战与分裂局面,尽管统一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而且在西晋前期,社会经济也有所发展。

(2)西晋又是一个统治腐朽、政治败坏的朝代。

西晋皇帝、官僚奢靡成风,高门大族
把持政权,形成累世公卿的世家大族,统治集团日益腐朽。

(3)西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复杂。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出现八王之乱;阶级矛盾尖锐,流民起义不断发生;民族矛盾尖锐,一些内迁的少数民族的反晋斗争在北方展开,匈奴、羯族等联军攻陷洛阳,其后,匈奴军队又攻破长安,西晋的统治被摧毁。

(三)东晋和南朝的统治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

在北方各民族政权林立之时,东晋统治下的南方地区相对安定。

1 东晋的发展
东晋初期,统治者力求加强内部团结,协调江南士族与南渡士族之间的关系,同时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安抚北方南迁的流民,以此维护东晋的统治。

这样,一方面是江南地区比较安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局面;另一方面,士族地主的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官僚、大地主肆意占夺人口和土地,依仗权势“封山占水”。

安逸舒适的生活使他们不思进取,东晋的最高统治者也无心北伐恢复中原,于是南北对峙的局面长期持续下来。

到东晋后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负担沉重,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错综复杂,地方割据势力强大,东晋名存实亡。

2 东晋的特点
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进取;江南经济有明显发展;士族地主享有特权,势力达到极盛;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错综复杂。

3 南朝
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

这些王朝都在建康(今南京)定都,史称“南朝”。

(四)十六国、北朝的分裂与统一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我国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过十几个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史称“十六国”。

此后,439—581年,大约与南朝同一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少数民族建立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5个政权,历史上成为北朝。

北朝与南朝长期对峙,合成南北朝。

北朝一度统一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魏实力增强,开始超过南方。

6世纪后期,北周武帝改革,使北周国富兵强,灭北齐,统一黄河流域。

周武帝死后,大权落入外戚杨坚手中。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阅读课)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

(一)少数民族的内迁
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中国古代把这几个少数民族称为“五胡”。

他们原来都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在东汉、魏、晋时期,越过了农牧分界线,迁徙到辽西、幽州、并州、关陇等地,同汉族杂居相处。

最初,这些少数民族大多保留着自己的语言、习惯和部落组织。

他们的内迁使民族关系日益复杂,但这些民族本来就与内地汉族有频繁的交往与经济文化交流,各族杂居必然使交往、交流更加频繁,更加直接。

到西晋时期,数百万人入居中原地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魏晋时期,汉族统治者、官僚、地主奴役与剥削这些少数民族,还强迫他们当兵,甚至被掠买为奴。

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族贫苦农民一样,生活上陷入十分悲惨的境地。

西晋末
年,战乱频繁,中原人口或死于战乱饥荒,或大批南迁,少数民族加快了内迁的速度。

十六国时期,战乱纷扰,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和中原文化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

同时,由于相互征战、强迫迁徙、百姓流亡等,一些少数民族的原有部落组织的界限逐渐被打破,而且民族布局被打乱,各少数民族人民之间、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接触更加密切,各民族间的差异逐渐缩小。

在混战中,少数民族政权此消彼长,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有的统治者任用汉族知识分子。

民族关系由交往、交流朝着民族融合的方向发展。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 改革的历史条件
北魏统一北方后,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趋势;北魏的强大与统一北方是北魏孝文帝实现改革目标的重要保证;北魏政权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吏治混乱,财政困难,北部边境受到游牧民族的武力威胁,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进行改革。

鲜卑族是游牧民族,文化水平较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

他们进入以农耕文明为特点的、封建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中原地区,接受先进文化,接受封建统治方法与制度,也是历史的必然。

2 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1)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

杜绝了官吏贪赃枉法。

(2)颁布均田令。

把政府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均田农民必须交纳赋税。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保证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一些少数民族的民户也成为均田农民,促进了这些民族的封建化。

对后世土地制度有很大影响。

(3)迁都洛阳。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也有利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4)学习汉族文化,仿照汉族典章制度和生活习惯,改汉姓、说汉话,仿南朝冠服,与汉族通婚。

促进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消除民族间的语言障碍与隔阂。

3 改革的历史意义
北魏孝文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大力推行改革,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他是中国古代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改革家。

改革也有利于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使北魏的经济实力有所增强,北方的实力开始超过南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为后来统一局面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三)民族大融合的出现
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个民族发展、壮大而形成的,汉族也是在与周边各民族不断融合中发展的。

3—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突出地位。

东汉末年以后迁居黄河流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的不断融合,各族人民在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

各族人民经历了一场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变动,逐渐接受农耕定居生活与先进的汉族文化,北方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

同时,在南方以及西南、西北等地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民族融合的现象。

如蜀国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征服、招降和笼络越族,大批中原人口南迁等,都促进了南方的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的实现,不仅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与封建化进程,而且为隋唐时期的统一繁荣准备了条件。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特点的表述,不准确的有()
A 封建国家由分裂到完成统一
B 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C 南方的农业生产开始赶上北方
D 士族成为社会上的特殊势力
2 西晋王朝在内迁的少数民族进攻下迅速崩溃,主要是因为()
A 统一时间短暂,政权尚不巩固
B 汉末以来的经济破坏未得到恢复
C 豪强地主控制人口拥兵割据期
D 统治集团内部激烈的权力斗争
3 司马睿能够在江南建立东晋,主要原因在于()
A 司马睿本人具有雄才大略
B 放弃北伐求得南北妥协
C 南渡大地主与南方大地主的支持
D 依靠长江天险据有江南
4 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分裂局面的社会根源是()
A 北方各族人民被迫大量南迁
B 汉族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C 西汉王国问题未从根本上解决
D 东汉豪强地主势力恶性膨胀
5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 整顿吏治
B 实行府兵制
C 汉化政策
D 颁布均田令
6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A 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B 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C 生产生活比较稳定
D 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族大量流亡,西北各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是从西晋末年正式开始的,到隋文帝灭周后才告结束。

这中间相隔近三百年,形式上是接连不断的战乱,实质上是文明程度不同的许多民族在“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征服了的民族较高的文明所征服”这个历史的永恒规律支配下,在中心地区进行融合活动。

——《中国通史》第二卷
材料二:(公元529年)梁将赵庆之入洛阳,战败逃回,对人说:“吾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此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也,奈何轻之”
——《资治通鉴》153
材料三:鲜卑八大贵族之一的陆俟,他的第二代陆丽“好学爱士”;第三代陆秀“雅好读书”,陆凯“谨座好学”;第四代陆恭写文章诗赋一千多篇;第五代陆旭与太和中为“中书博士”;到六代陆印“博览群书”,“即席赋诗,印必先成”,印子又于五经最精熟,(文林)馆中谓之石经。

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对,有陆印。

”许多汉族士大夫也不及他。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四:北齐初,高洋杀掉了主张“治国当用汉人”的汉族士大夫杜弼。

甚至太子高殷受汉化熏陶,也被认为是得了“汉家性质”几乎被废掉。

北齐末齐后主高纬又大杀汉族官吏,被杀汉官的家属必发往北边,妇女罚做官奴,北齐政权日益鲜卑化。

而北周奠基人宇文泰(鲜卑人)却重用汉人制定制度,把汉人总结统治经验的“六条诏书”颁行全国,下令官吏学习。

北周后期,周武帝进一步解脱先辈旧俗,特别是释放奴婢,基本解决了魏晋以来残存的奴隶制问题。

——据郭伯南《新编中国史话》整理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和实质。

(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朝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成果。

(3)据材料四,结合周齐以来的情况,扼要评析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 A
2 D
3 C
4 D
5 D
6 B
二材料解析题
(1)特点:汉族南迁,扩大了先进生产方式的范围,少数民族内迁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

民族迁移和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使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

实质是少数民族学习农耕技术,加快封建化。

(2)不仅汉族先进生产被少数民族接受,而且汉族的思想、学术和文化传统也为少数民族特别是其上层接受和吸引。

(3)北齐采取鲜卑化政策,国势日衰,北周采取先进的汉制,国家强大,最后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

在民族大融合中,出现北齐那样的倒退是难免的,但落后文化终被先进文化所取代是历史的趋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