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第三单元 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
1.14世纪时,英国的神学教授威克里夫不承认神甫是教徒与上帝之间的中介,也拒绝
接受酒、饼是基督血肉之躯的化体说。

他坚持《圣经》具有最高权威,是信仰的源泉,并且提倡教士结婚。

由此可知,他()
A. 深受路德思想的影响
B. 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C. 倡导宗教信仰自由
D. 为后来的宗教改革做了准备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威克里夫不承认神甫是教徒与上帝之间的中介”“坚持《圣经》具
有最高权威”等可知,威克里夫的思想与后来宗教改革倡导的理念有共通之处,故D项正确;
路德出生于15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中“坚持《圣经》具有最高权威,是信仰的源泉”可知,他并不提倡宗教信仰
自由,故C项错误。

故选D。

2.1179年,有教会规定:“要将充足的圣俸留给每个教堂,主教要告诉神职人员和学者们,教师的需求必须满足,求知的大门向求学的人敞开”。

教会如此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强化社会教化,稳定社会秩序
B. 培养神职人员,维护教会利益
C. 保存古典文化,传承古典精神
D. 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转型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主教会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封建主,垄断着中世纪的
思想教育,是中世纪欧洲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它的很多规定均是为了维护教会自身
的利益。

材料中的“教师的需求必须满足,求知的大门向求学的人敞开”即表明它要通
过培养神职人员来维护教会利益,故B正确。

材料中的“求知的大门向求学的人敞开”是培养神职人员,而不是强调社会教会和社会
秩序,故排除A。

材料强调的是传播基督教神学,而不是传承古希腊罗马文化,故排除C。

12世纪,商品经济虽然发展,但社会没有转型,故排除D。

3.1516年,法兰西斯一世同罗马教皇利奥十世签订了《波伦亚条约》。

根据这个条约,国王有权任命教会的高级教职,有权向圣职界征税。

1539年,法兰西斯一世下令国家
法令使用法语,不得使用教会惯用的拉丁文。

上述举措()
A. 引发了基督教改革运动
B. 导致封君封臣制度进一步强化
C.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D. 基本解决了王权与教权之争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王有权任命教会的高级教职,有权向圣职界征税”“法兰西斯一世下令国家法令使用法语,不得使用教会惯用的拉丁文”等举措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故C正确。

1517年,教皇派人兜售赎罪券引发了基督教改革运动,故A错误。

B、D说法错误,排除。

4.加尔文认为,不能因为有了神的国而忽略了世俗政府的作用,人生活于世界上,需要世俗政府的治理,这是由人的堕落的本性决定的。

由此,可以推断他主张()
A. 建立世俗政权以取代神权统治
B. 将世俗政权和神权结合起来
C. 以君主制政权遏制人的堕落本性
D. 世俗生活比宗教生活更重要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不能因为有了神的国而忽略了世俗政府的作用”可知,加尔文认为神权和世俗政权都非常重要,B正确;
材料中无法体现“世俗政权取代神权统治”与“世俗生活比宗教生活更重要”,排除AD;世俗政权不仅意味着君主制,排除C。

故选B。

5.世界三大宗教产生的先后顺序是()
A.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B.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C. 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D. 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佛教创立的时间是公元前6世纪,基督教创立的时间是1世纪,伊斯兰教创立的时间是7世纪,故选A。

其他顺序错误,排除。

故选A。

6.1323年,阿奎那被教皇封为“圣徒”。

在天主教教会与欧洲世俗诸侯争夺控制权的斗争中,阿奎那借用亚里士多德哲学将希腊自然法改造为体系精致的神学自然法体系,为教廷主张普世教权提供了有力的学理支持。

据此可知神学自然法体系()
A. 有利于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的发展
B. 促进了基督教信仰在西欧的发展
C. 确立了王权和教权的二元政治格局
D. 为东正教的产生奠定了必要基础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为教廷主张普世教权提供了有力的学理支持”可知,阿奎那神学自然法体系促进了基督教信仰在西欧的发展,故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的发展,故排除A。

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选B。

7.1520年马丁·路德发表宗教改革三大论著,从根本上否定了教阶组织,否定圣礼制度
和教会法规,提出建立廉俭教会,以资产阶级自律的宗教取代了封建主义他律的宗教。

这体现的宗教改革主张是()
A. 信仰即可得救
B. 政权高于教权
C. 简化宗教仪式
D. 先定论双确证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从根本上否定了教阶组织,否定圣礼制度和教会法规,提出建立廉
俭教会,以资产阶级自律的宗教取代了封建主义他律的宗教”结合所学可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主张简化宗教仪式,C项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信仰即可得救、政权高于教权和先定论双确证,排除ABD三项。

故选C。

8.“人不能愚笨地浪费上帝的财富。

朴实和节俭是一种美德,每个人应该巧妙地投资以
增进上帝的财富。

”持这种观点的教派是()
A. 天主教
B. 东正教
C. 英国国教
D. 加尔文教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加尔文教提倡朴实和节俭的生活,增加财富,适
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故D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加尔文教的观点,与天主教无关,排除A。

材料体现的是加尔文教的观点,与东正教无关,排除B。

材料体现的是加尔文教的观点,与英国国教无关,排除C。

故选D。

9.德国的人文主义者胡登在《致萨克森选侯书》(1520年)中指出“一个优秀民族却要
臣服于某一个人(更不用说是要臣服于那些无所事事的僧侣),这该是何等的耻辱与不
正当!”他呼吁“让我们恢复普遍的自由!让我们解放长期以来受尽压迫的祖国!”由此
推知,当时德国()
A. 国家统一成为时代潮流
B. 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已成为社会共识
C. 首先兴起人文主义思潮
D. 民族意识的高涨有利于助推宗教改革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给出的时间“1520年”可知处于欧洲宗教改革时期。

“一个优秀民族却要臣服于某一个人(更不用说是要臣服于那些无所事事的僧侣),这该是何等的耻辱与
不正当!”“让我们恢复普遍的自由!让我们解放长期以来受尽压迫的祖国!”表明民族
意识高涨,由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
A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
C项说法错误,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兴起人文主义思潮。

故选D。

10.马丁·路德在《论世俗政权》说:“上帝在人间设立世俗政府……把剑赐予皇帝是用来
惩罚盗贼、谋杀者、无知者以及不敬畏上帝的行为,目的是防止不敬畏上帝的人陷于
罪恶的和有害的动机中。

”路德提倡“君权神授”论,其真实用意是()
A. 否定教权至上
B. 实行政教合一
C. 否定教阶制度
D. 建立民族教会
【答案】A
【解析】马丁·路德提出世俗君主是上帝在人间设立的世俗代言人,所以马丁·路德的真
实用意是通过肯定君权而否定教权,反对天主教会,故选A;
马丁·路德否定天主教会,没有主张政教合一,B项错误;
C、D两项均无法体现出马丁·路德肯定君权,否定教权的思想实质,排除。

故选A。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
11.(1)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基本观点。

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基于怎样的背景?
11.(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并说明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

11.(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思想家对未来社会的政治构想。

这些构想是材料三
中康德阐述的哪一观点的体现?这表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到了怎样的新高度?
【答案】(1)“美德即知识”。

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社会道德,导致社会道德沦丧。

【解析】(1)苏格拉底的主要主张是“美德即知识”,他生活的时代是公元前5世纪,
他是在智者学派之后出现的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可以联系智者学派的主张分析其思
想主张产生的背景。

【答案】(2)信仰得救,因信称义。

否定教皇权威,强调信仰的平等与自由。

【解析】(2)据材料二的信息“义人靠信仰生活”可以概括出这是路德的主要主张因信
称义,主要作用是对教皇权威的否定,因为他主张每个人都可以靠信仰得救。

【答案】(3)设想: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三权分立,君主立宪等。

体现:理性即用
自己的理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言论。

高度:从对人的尊重发展到对理性的推崇。

【解析】(3)启蒙思想家出现在17、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主张理性,宣传自由平等、天赋人权。

12.(1)根据材料,概括马丁•路德应对瘟疫的主要主张。

12.(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丁•路德应对瘟疫主要主张的意义。

【答案】主要主张:要求人们积极应对瘟疫,不要消极躲避;请求政府介入和帮助;
抨击中世纪以来的迷信思想。

【解析】
【答案】意义:有助于克服疫情减少死亡;推动了医疗观念的变革;提高了世俗权力
的地位;冲击了罗马教廷的权威,有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解析】
13.(1)材料一中的“个人主义”指的是什么思想?根据材料一,概括解决了“个人主义
的合法性问题”的重要意义。

13.(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
复兴的深化”的表现,并据此分析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

13.(3)根据材料三,指出启蒙运动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

13.(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关键词概括西方人文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答案】个人主义就是人文主义。

重要意义:冲破神学传统的束缚,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潜能,开启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
变的进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中谈及“个
人主义”的背景是文艺复兴以及要冲破“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可知是注重个性
解放,符合文艺复兴指导思想人文主义的特征。

根据“只有…”“才…”的逻辑关系可知材
料后半部分即为其意义,可简单概括。

从思想上来说是冲破传统束缚,充分发挥个人
创造潜能;从社会发挥在那的角度来看是开启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答案】“印记”--其主张明显带有一种承认个性自由的人文主义倾向;“深化”--主张由
各国政府管理教会。

意义:弘扬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的人文主义思想,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关系,根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只是局限在
上层社会,人民大众接受人文主义思想的解放则是通过宗教改革。

因此“唯信称义…平
信徒皆为教士”就是反对权威,强调个人主义,这明显带有文艺复兴的“印记”;材料中
还提到“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亦即“建立民族的教会”,这是对文艺复兴的“深化”。

意义可从宗教改革的性质入手,宗教改革是在思想文化领
域内反对天主教会的权威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时又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

结合宗教
改革的主张概括即可:思想上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政治上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
兴起和发展。

【答案】经济领域,主张自由放任;宗教方面,主张信仰自由;政治方面,主张人民
主权和建立社会契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可知材料共涉及三个角度:经济领域、宗教方面、政治方面。

然后分别将其与人文主义的主张相联系即可。

经济领域比
较好概括:主张自由放任;宗教方面列举了单一宗教、两种宗教和多种宗教的后果,
反对单一宗教,强调可信仰多种宗教,即主张信仰自由;政治方面可结合“卢梭”“共同
意志”“建立政府”可知为社会契约论;“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即人民主权说。

【答案】古代希腊--萌发(起源);文艺复兴--复兴;宗教改革--发展;启蒙运动--成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发展线索和阶段特征的主干知识整合能力。

材料从不同时
期来展现一个共同的主题即人文主义的发展。

根据所学可知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为
代表提倡人的价值,成为西方人文主义的滥觞,因此古代希腊时期是人文主义的萌发(起源);中世纪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下,人文主义被湮没;文艺复兴时期对天主教会
的禁欲主义和信仰权威进行了冲击,是人文主义重新复兴发展;通过启蒙运动对封建
专制、教权和等级特权都进行了批判,对未来社会构建了政治蓝图,并揭示了启蒙的
真谛,标志着人文主义走向成熟。

14.(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人对佛教文化的贡献。

14.(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佛教传人中国在“文化回馈”现象上的主要表现。

14.(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佛教中国化和基督教中国化的结局并
分析其原因。

【答案】
【解析】
【答案】【解析】【答案】【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