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告诉你,肛门搔痒怎么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告诉你,肛门搔痒怎么治
肛门搔痒症是一种局限性的神经功能障碍所致的皮肤疾病,具有瘙痒难忍、
潮湿渗液、难以根治的临床特点。
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性别差异不明显,不具有传染性。
此病急性期容易治愈,但是慢性期具有反复发作、缠绵不愈的特点,并继发严重感染,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西医治疗多以对症止痒、抗炎为主,效果不尽人意。
中医学中,肛门搔痒症被称为“痒风”、“古道痒”,多由外感风邪、风湿夹热及风热相聚等发病,其病因涉及风、湿、血、热
及虫毒等,病机以正虚邪恋为主。
结合中医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加以针灸以及
中医特色外治疗法,往往取效颇佳。
现在,我们从中医的角度告诉你,肛门搔痒
应该怎么治。
1.中医辩证论治
古语有云“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在病邪的外在表现多需从内调解,肛门搔
痒症内在病机以正虚邪恋为主,根据中医辩证论治,予以中药方剂口服,内邪化消,外相自然消散而去,根据临床症状,肛门搔痒症常见以下几个证型:
(1)风湿夹热:症见肛门皮肤搔痒,伴疼痛及摩擦感,常见肛周粘液渗出,搔痒灼热,肛门坠胀不适,伴见口干口苦,眠差,舌红,苔黄腻。
可与“龙胆泻
肝汤”口服,达到祛风除湿、清热止痒之功。
(2)风湿蕴结:症见肛门潮湿,搔痒难耐,阵发性发作,搔痒后皮肤出血
湿烂,缠绵不愈,伴身倦体重,口中黏腻,舌淡胖,苔白腻。
中药可与“四妙散
合二陈汤”加减口服,以期祛风止痒、健脾化湿之效。
(3)血虚风燥:多见肛周剧烈搔痒,肛周皮肤粗糙,干燥结痂,严重者可
见皮肤皲裂,疼痛难耐,伴爪甲色淡,口干不适,舌红少津,舌苔剥脱。
此症多
由虚风内动、筋脉失养所致,中药可予“当归饮子”加减,养血祛风、润燥止痒
为主。
1.中药熏洗
肛门搔痒主要局限于肛周皮肤,三焦辩证多以下焦为主,中医病机多以风邪、湿下注,故而使用一些祛风除湿的中药方剂外用也可有一定的疗效,中药熏洗古
称“溻渍”“淋洗”法,通过中药加热熏洗,药物可以直接作用病灶,有利于肛
周皮肤吸收药物有效成分,从而使肛周皮肤局部的血液和淋巴循环得到改善,常
见的方剂有“苦参汤”、“藿香正气散”等。
“苦参汤”出自古籍《医学心悟》,具有清湿热、祛风邪之效,主治疠风、肌肉搔痒顽麻,方中苦参、黄柏清热燥湿,生地、当归养血润燥,赤芍、丹皮兼清下焦虚热。
取汁外用,可达祛湿止痒之功。
“藿香正气散“为祛湿剂,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之证,次方外用,藿香辛温化湿辟秽,半夏、陈皮燥湿健脾,紫苏、白芷辅以通
经除湿,内方外用亦可达到祛风止痒除湿之效。
1.中药药膏外敷
中药药膏涂抹具有操作简单方便,毒副作用少的优点,而且有利于药物与皮
肤充分接触发挥药效。
药膏多以清热解毒中药为主,如苦参除湿膏( 苦参、黄柏、蛇床子、地肤子、野菊花、土茯苓、花椒等)、湿疹膏( 黄柏、白芷、石膏各15 g,细辛、冰片各 1. 5 g,黄连 7. 5 g)、紫草膏( 紫草、露蜂房、麻油) 、青
黛散等,将其外敷于患者肛周皮损面,治疗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可以有效减少
复发率。
1.针灸疗法
针灸作为中医“内病外治”的代表,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刺激身体穴位,可以发挥其疏通经络、防病治病、调整阴阳的作用,在治疗肛门搔痒症上有
其特色疗效。
治疗时也应根据患者证型辩证选穴,多选足三里穴、三阴交穴、曲
池穴、血海穴等穴位。
“火针”出自《黄帝内经》,古称“烧针”,随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应用与研究,火针疗法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针灸疗法中一个独特的医疗体系,火针
具有温经通络、祛风散寒的作用,于肛周搔痒处浅刺,亦可达到祛风止痒的效果。
1.穴位注射
肛门瘙痒症是风湿郁阻引起,穴位注射是将药水注射到穴位,使其通过经络调理,达到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的效果。
常选用会阴穴或长强穴,会阴穴是属任脉
经穴,该穴为任、督、冲三脉之会,位于前后阴之间,其具有通利下焦的功能,即清
下焦湿热,故能除痒。
长强穴是属督脉经穴,功用:调理下焦,清热利湿,宁神通络。
药物可选用利多卡因、美兰、地塞米松等稀释后使用,注射穴位,安全方便,效果
可靠。
结语
综上,肛门搔痒症是肛肠科常见疾病,具有病程长、复发率高的特点。
中医
中药治疗肛门搔痒方法多样,疗效确切,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降低复发率方面
优势显著,不仅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减轻患者的心理及经济负担,与此
同时,在治愈疾病的同时应重视愈后的预防调护并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指导,预
防和减少复发,也有利于患者长期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