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髦莫过“的确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髦莫过“的确良”
作者:
来源:《祝您健康·文摘版》2018年第01期
“的确良”,这种现在看来颇为土气、也并不舒适的化纤面料,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引领了鲜亮、挺括的服装风潮。
也正是这种“不用从地里长出来的布”,帮助中国人结束了“大改小、旧翻新,补丁摞补丁”的穿衣日子。
新中国成立之初,工农业基础薄弱,大家穿的全是棉布衣裤,而有限的土地顾得了吃(种粮食),就顾不了穿(种棉花),纺织品异常紧缺。
一般人家的孩子难得穿身新衣裳,不是拾爸爸、妈妈穿旧了的,就是捡哥哥、姐姐穿小了的。
怎么解决老百姓穿衣难?布如何“不用从地里长出来”?根本办法就要靠化学纤维。
据报道,毛主席就曾对周总理说:“我们能不能也搞点化纤?不要让老百姓穿衣这么千辛万苦。
”
“的确良”,化纤的一种,20世纪50年代在国际上开始流行,也有跟棉、毛混纺的,通常用来做衬衫。
“的确良”尽管不吸汗、不透气,可挺括滑爽、易洗快干,还比棉布结实,“经蹬又经踹、经铺又经盖”,一件顶三件。
更重要的是“的确良”虽然贵,但不按实收布票,而是打折收取,对布票不够用的人家是个大好消息。
20世纪60年代初,“的确良”开始在京津沪小批量试制。
由于当时中国人还没有从石油到化纤的生产能力,只能靠进口涤纶纤维来开发“的确良”,后来又靠进口聚酯切片来制造涤纶纤维,所以生产出来的产品都尽量用于出口创汇,比如北京产的冰山牌漂白“的确良”、天坛牌衬衫等。
少量在大城市上市或出口转内销的“的确良”料子、成衣,是排大队抢购的紧俏货。
直到20世纪70年代,国家决心大手笔引进石化装备,发展化纤工业全产业链,上海金山石化等大厂陆续建成,曾是高档商品的“的确良”才逐渐普及。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随着“的确良”普及,姑娘们纷纷穿上小碎花裙子、带里衬的白裙子,走起路来裙角飞扬,男士们则热衷雪白的“的确良”衬衫,不少人还把下摆扎在裤腰里。
北京王府井益民商店专卖出口转内销服装,有人曾在益民买过一件14元钱的长丝“的确良”绣花短衫,商标上绣着“精工巧制”和“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因为太奢华,只好把它锁进箱子里,直到1978年上大学时才拿出来穿,依然很显眼。
进入20世纪80年代,棉花连年增产,涤纶混纺布产量比1960年代末增长了30多倍,纺织品生产已经能够满足老百姓需要。
上世纪81年11月、1983年1月,国家根据实际成本的变化,连续两次大幅下调“的确良”、腈纶毛线等化纤织品价格,过去价格高昂的“的确良”变得经济实惠。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风行一时的“的确良”逐渐没落,开始讲究穿得舒适的人们认识到化纤面料不透气、不吸汗的缺点,一统天下的“的确良”衬衫向涤棉、纯棉、牛津纺、丝绸、绒布格衬衫等转变。
(简汐/文,摘自《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