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的启示
实践新课标,走近新课程——广东省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的启示广州市白云区京溪小学周冬青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推进,“自主、合作、探究”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精神内核,已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和理解。

7月11日——14日,广东省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在汕头市潮阳实验学校隆重举行。

我有幸与我校的王慧老师,握山小学的赖莹老师,同和小学的黄艳玲老师四人参加了这次观摩活动,共听了21节课。

参赛老师们的精彩表现,让我们受益匪浅。

每堂课都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在实践中大胆尝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充分展示了如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的探索过程。

他们既注意合理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了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大胆打破学科界限,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注意了发展性评价。

21堂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课堂教学,展示了全省各地在语文教学改革方面所作的积极探索以及取得的可喜成果。

下面,我结合此次听课的体会谈几点切身感受和启示。

一、关于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解读新课程标准,我们发现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随着语文教育的发展,语文课程的性质有了新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弘扬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这是新课程标准重大突破的重要体现。

在比赛课中,我们可以从许多细节看出老师们都在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中单一、封闭的学习方式,无论从目标设计到教学过程,他们设计的教学环节都体现了他们在走近新课程大胆实践中的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深圳小学的刘晓伟老师执教的《两小儿辩日》,他大胆地尝试文言文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很好地体现了“语言文字训练必须与情的感染,理的启迪整体交融在一起”的观点。

一开始,“温故知新,解破课题”通过背学过的诗词引入课题。

接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问学生;“第一次读这篇课文的感觉?”收集疑难,明确方向。

参照注释读懂读通课文。

接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求再次阅读,看看他们在辩论什么?老师范读,(欣赏文言文的音韵美),小组合作,反复诵读,解析辩斗,品读课文。

然后“知识无穷,学无止境”通过理解读,汇报交流,解开“辩日”之谜。

并对理性地看待“孔子不能决”展开讨论。

最后“回味‘辩日’,师生漫谈”书写心得,漫谈体会。

本节课让我感受最深的不但在于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学生的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更在于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中以读为纲,引读有方上。

如:感知阶段的“通读”,一开始就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课文。

深入阶段的“品读”,以读代讲,不受叙述顺序限制,扩大自主学习的选择余地,让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

探究阶段的“理解读”解开辩日之谜。

总结阶段的“回味漫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鼓励说出独立的见解和感受,促使学生从多种角度理解课文的人文内涵。

学生的心得体会创新独特,非常精彩,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

有的以“乐”字、“美”字谈感受。

“乐”乃为学习过程而感到快乐;“美”乃文言文之美,两小儿辩斗之美,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之美德。

还有的用一个“逗号”谈自己的感受:“知识无穷无尽,人们常说,到最后要画一个圆满的句号,但学习是永无止境的……”。

整个过程条理清晰,循序渐进,环环相扣。

而且我们还看到了在小学高年级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语境定义、经验汇兑、理清思路、把握主旨”循序渐进的教学新思路。

低年级语文教学主要目标是多识字、多读书。

低年级孩子刚开始语文学习,加上识字、阅读任务较重,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无疑是很重要的。

代表广州参赛的徐琳老师的《四季的脚步》,充分体现了运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把学生带进有趣的童话世界,在“点字开花”“、小猫钓鱼”的游戏中识字。

并让学生当小老师,在小组里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小主人的作用。

从小在自读中渗透自主、探究的精神。

如:“自由读读课文,在诗歌里,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中交流”根据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展开学习。

另外,老师还注意了范读范写,配乐朗读,培养学生写字时的好习惯。

正如《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
织者与引导者”,就是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的教学也必须由重知识的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教学内容由授之以鱼,变为授之以渔,授之以池,即由知识转变为学习方法,最后到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求索中去学习,感受。

又比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将蝴蝶仙子引入课堂,给同学们提出问题,让同学们组成“生物小博士团”到大自然中去探秘,看看植物妈妈有什么好办法!为了激发同学们探索欲望,老师还准备了小博士证,导游证,让同学们带好证件一起出发。

二、关于教学手段及教师基本功。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主要是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次大赛所有老师都使用了多媒体,这些设备有利于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发挥促进教学的辅助作用。

如《酸的和甜的》、《从现在开始》、《称赞》等课文运用生动活泼的课文动画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秋天的雨》、《四季的脚步》、《可爱的草堂》、《只有一个地球》等课文都大量地收集了有关的图片,配上美妙的音乐,创设情境,配乐朗读也达到很好的效果。

但有一点值得我们思考,虽然这些课件都给课堂增色不少,多媒体的使用重要的不是你的课件要多少高、新、尖,而是课件是否用的恰当,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拓展课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带来形象直观的感受。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多媒体的使用固然给教学带来了生机,但传统的板书在教学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因此,本次大赛还特意增设了板书设计奖,强调教师板书的基本技能,要求写规范字和示范书写,不要都用多媒体代替。

另外还要求,语文老师要加强范读,注重范读的重要性,注意读书正音和纠正书写,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由此,我想到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我们似乎不愿或不敢再讨论“训练”的问题了。

表现在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上,便是不论教学什么内容,都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该训练的也不敢训练了,生怕被人冠以“教法不新”的帽子。

当然,《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代表着语文教学前进的方向,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主动学习,大胆尝试,但语文“训练”也未过时。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而上述几位教师,为我们在《新课程标准》怎样更好的做好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三、关于课型的多样性这次参赛的21节课,上课的内容丰富多彩。

表现在21节课大部分集中在二年级,但课题重复较少,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比例基本一致,在处理上也比较灵活。

有讲读课文、看图学文、古诗教学、文言文、口语交际等课型,还有苏教版的《水乡歌》、《小鹰学飞》。

每位老师可说是各有千秋,但他们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注重创设情境,以读为本,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并且都十分注重发展性评价。

如:江门新会实验小学的饶慈燕老师的《“红领巾”真好》一课,老师创设情境,边放录像(小鸟被人伤害)边讲故事,引导学生看完录像所说自己的感受,想对伤害小鸟的人说什么?老师听完学生的感受后,都有恰当的评价。

如:“你真是个有爱心的好孩子,我替小鸟感谢你”接着问“你们是用什么行动保护小鸟的?”当一位同学说把小鸟关在笼子里时,老师先肯定孩子说得真好,专门准备一个笼子把小鸟保护起来,细心照顾,然后再让大家讨论这样做好不好,最后经过同学们的激烈讨论得出这样做不太好,小鸟不会开心,因为它没有了自由。

然后老师再问刚才的那个同学说:“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最后还鼓励学生写一写、画一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写小诗或者画一幅关于环保的画,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还有口语交际《我这样做》一课老师请一名学生上台喝水,与老师进行交际。

第一次喝一口谈感受;第二次不用手喝怎样,谈感受;第三次,闭上眼睛喝又怎样,谈感受导入课文,引出残疾人,非常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选择内容合作表演交际。

又如苏教版的《小鹰学飞》,教师板画树、山、云、创设小鹰学习飞行的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想象自己就是小鹰跟着妈妈学飞,体验小鹰的心情,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验。

老师把自己当作了老鹰妈妈,带领着一群小鹰学飞,整堂课上都充满着对“小鹰”们的关爱和鼓励。

总的说来,此次活动,为我们展示了全省各地在语文教学改革方面所作的积极探索和
成功的经验,对于在教育一线的我们,今后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提供了借鉴和思考。

同时,从现在发展的形式来看,我们还要不断加强学习,走进新课标,把握新课程,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从而更好地适应改革的浪潮。

以上是我们一些肤浅的认识,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