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唐君毅《中国文学精神》三味——舒婉·尚侠·无常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1期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34 No.l 2017 年 1 月Journal of 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Jan.2017
DOI编码:10.3969/j.ISSN.2095 -4662.2017.01.008
摭谈唐君毅《中国文学精神》三味
—舒婉•尚侠•无常
李春光
(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中国文学精神不仅属于文学范畴,更应该扩展到整个文化领域去加以关照。

唐君毅先生的 《中国文学精神》一文从宏观的角度,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阐明了中国文学中文体的建构特点、美学 的显发模式,以及豪侠不同于英雄、中西悲剧差异等问题。

概而言之,中国的文学精神可以凝练成舒 婉、尚侠与无常观念。

[关键词]舒婉;尚侠;无常;中国文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E4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 - 4662(2017)01 -0044 - 07
Three Words to Describe Tang Junyis
The Spirit of Chinese Literature
------Graceful • Swordsman -respected • Changeable
LI Chungua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ubei University,Wuhan Hubei430062) [Abstract]The spirit of Chinese literature is not only a category of literature,but also should be extended to the whole culturgj territory. The Spirit o f Chinese Literature written by Tfing Junyi, illuminates the stylistic fea­tures ,aesthetic features,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wordsman and hero, Chinese tragedy and Western trage­dy. In a word,the spirit of Chinese literature can be summarized in three words:graceful,swordsman - respec- ted and changeable.
[Key words] graceful; swordsman - respected; changeable; spirit of Chinese literature
何谓文学精神?
文学精神就是以文学为载体,从中抽绎出 来的有关文学的观念、思想意蕴、审美理想、人 文精神、价值取向、文体风范,以及创作主体所 体现出的人生态度、人生追求、人格力量和艺术 创造力[1]。

正所谓“丹青难写是精神”(王安石 《读史》),从上述有关文学精神的定义可以得 出如下三个结论:第一,文学精神的抽绎是以客 观存在的文学文本为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对 文本的阐释与解读来抽象演绎;第二,文学精神 注重文学文本本身的以文体价值、伦理价值、美 学价值为代表的审美价值;第三,文学精神在关注文学文本本身价值的同时,还关注作为创作 主体的作者个体的人生体悟与艺术追求。

那么,何谓中国文学精神?
根据郭延礼先生的观点,中国文学的精神 体现在如下五点:文学中所体现的时代精神;文学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中国文学中的爱国 主义精神;社会变革、哲学思想、文化思潮(文 学团体、文学思潮以及文学流派等因素),这 些特定时代的文化因子都能影响特定时代的 文学精神;创作主体所呈现出的人生态度、人 生追求和人格力量[1]。

这五点共同构成了中 国文学的精神。

卜键先生以中国小说为立足
[收稿日期]2016-10-18
[作者简介]李春光,博士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第1期李春光:摭谈唐君毅《中国文学精神》三味
45
点与切入口,辅以雅俗之思考,将中国文学精 神的要旨归纳为:生命悲歌(《金瓶梅》的文本 与旨趣),爱情挽歌(《红楼梦》的文学精神),世俗的欢乐颂(《鹿鼎记》对武侠创作走向的 反拨),浪子与酒歌(古龙小说四题)[2]。

虽 然,小说的创作不能代表整个中国文学的主流,但是以一叶知秋之姿态,也可以管窥中国 文学精神之一二,那就是关注生命存在的质地,体会爱情的真谛,观照大众的俗世社会,凸显豪侠群体的精神世界(复仇文学体系)。

葛 红兵教授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有如下四种精神 取向:以个体、人性、自由为内核的启蒙文学精 神;以救亡、统一、强盛为内核的爱国主义文学;以休闲、感觉、性爱为内核的都市文学精神;以猎奇、有趣、娱乐为核心的通俗文学精神[3]。

概括而言就是,启蒙主义,爱国精神,面 向都市,通俗倾向。

虽然上述观念都从各自的层面、角度和领 域去诠释中国文学的精神,但是学者们都局限 于作为文学文本物质外壳的探讨,并没有从中 国文学自身的审美发展规律来进行阐释,而这 方面的集大成者,首推唐君毅先生的《中国文 学精神》[4]。

他从八个方面对中国文学自身的 审美发展规律,即文学精神进行了鞭辟入里的 分析:重视诗歌、散文及中国文字文法之特性;中国自然文学中所表现之自然观——生德、仙 境化境——虚实一如、无我之实境——忘我忘 神之解脱感;尚豪侠以代英雄;中国小说戏剧 重绘出整幅之人间;爱情文学重回环婉转之情 与婚后之爱;文学范围,包含人与人之各种关 系,及人与历史文化之关系;中国文学之表情,重两面关系中一往一复之情,并重超越境之内 在化;中国悲剧意识的形成。

总结起来,中国文学精神就是舒婉、尚侠 与无常。

一、舒婉
这里所谓的“舒婉”,是专指中国的诗歌 和散文而言的。

唐君毅先生认为,中国文学的 两大支柱是诗歌与散文,不同于西方主流文体 小说与戏剧。

西方小说与戏剧之布局多大开 大合,易生振奋激荡之感,且虚实分明,缺乏韵 律感;而中国的诗歌散文,多能于字里行间建 构属于诗人或读者自己的情致与神韵,节奏舒 缓且富于韵律与音乐的美感,能够达到虚实相 涵、内外两忘、主客冥会的境界。

下面以古希腊女诗人萨福(Sappho)的一首诗《Such a Love­l y Grrl》与中国的《诗经 •卫风 •伯兮》为例,比较说明中国文学“舒婉”的精神。

Sweetness/ Such a l o v e l y grrl/Dark hair s e t off/By s o f t white skin/She stands along/The ragged coastline/Waiting f o r the wind t o r i s e/ And send her inland/To where I wait The night i s young/ But sweetness flows/ Already,l i k e honey/ From her l i p s/ I wrap my arms/ Around her protectively/Drawing her closer/To s i l e n c e her/With my k i s s
(《Such a Lovely Grrl》)伯兮竭兮,邦之桀兮。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 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 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5]。

(《诗经•卫风•伯兮》)首先,萨福的诗歌节奏混乱,即使有所谓 的“萨福体”一说,但是和《伯兮》相比,则稍显 逊色。

《伯兮》四句为一段,均押尾韵,且四句 一换韵,显得和谐流畅,韵致盎然,且音乐美感 极强。

其次,萨福的诗歌表意明显而直白,出现 了像 sweetness、lovely、hair、skin、honey、lips、k i s s 这样可以用“露骨”来形容的表示亲昵的形容 词、暗示性欲的身体部位名词和赤裸裸的动词 kiss。

相反,《荀子•乐论》中说:“郑、卫之音,使人心淫。

”[6]《吕氏春秋•孟春记》曰:“靡曼 浩齿,郑卫之音,务以为乐,命曰伐性之斧。

”[7]作为淫邪之曲的郑卫之音,却表现出 了婉约含蓄的特点,即使是相思之苦已经到了 极限,也还是用“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 膏沐?谁适为容”来表达。

这里《诗经》开创 了一个“兴”的传统,以兴象来表达某种特定 的人类感情,如表1所示。

表1《诗经》兴象分类统计表[8]类别
植物
兴象
动物
兴象
白然物
兴象
其他甜
与婚恋相联7533195132
与亲情相联232712264
与一般人相联69561815158
与宴饮相联193013
1681255222367
正如唐君毅先生所言,中国的文学范围,包含 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以及人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46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年
表1刚好证明了这一点,而这种优良的传统又直 接影响了后世小说、戏曲不注重烘托单一主角的 性格与理想,而着重描绘整个浮世绘般的人间。

例如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转运汉巧遇 洞庭红》,通过对主人公文若虚经历的描绘,来反 映出人们对金钱的膜拜与追求,还特别反映了市 民阶层强烈要求废止“海禁”的愿望。

再次,通过萨福诗与《伯兮》的比较,可以看 出,西方的爱情诗多注重婚前恋爱的描摹与憧憬,正所谓“或状女子之眼,如苍空之星,足以传递彼岸之消息;或视女子之爱,如日如月,可以照耀人 生之行程”,把对女子的恋爱看成近乎一种宗教 信仰般的崇高。

而中国的爱情诗大多侧重于婚后 诗,而且情感的流动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回环婉 转,一往一复的。

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 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 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借丈夫之口,表达出妻子 对丈夫的挂念之情。

这里就需要概括一下中西情 诗的差异性,进而说明中国情诗的基本特征,如表 2所示。

表2中西情诗差异比较表
类别中国情诗作家作品西方情诗作家作品
主题婚后恋;死亡恋白居易《长恨歌》婚前恋;婚外恋拜伦《雅典的少女》
情感怨:多悼亡诗
少求爱诗
李清照《声声慢》
慕:少悼亡诗
多求爱诗
雨果《致一位女子》
性质少“性”特征陆游《钗头凤》多“性”特征萨福《美丽的少女》
宗教色彩无往生之观念:
情人之死=草木之枯
潘岳
元稹
《悼亡诗》
《遣悲怀》
有往生之观念:
情人之死=天国相会
白朗宁
罗塞特
《展望》
《幸福的女郎》
景象意境闲庭深院
沉香亭畔
罗帐半掩
月影阑珊
纳兰
性德
《菩萨蛮》
碧草如荫之大地
月光皎洁之林间
白雪皑皑之小径
浪卷细沙之海滩
华兹华斯《露西组诗》
艺术风格含蓄、婉约、遮掩,
柔性之美
徐干《室思》
大胆直率、热烈明快,
阳刚之气
歌德《五月之歌》
通过表2可知,中国的情诗具有内敛性,多怨少慕,且羞于言“性”,爱情发生的景象意 境都为内庭与室内,极具私密性,虽无往生之 观念,但已经将超越之情融入真情实感之中。

例如元稹的《遣悲怀》(其三):“闲坐悲君亦自 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 悼亡犹费词。

同穴眘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 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综上所述,中国文学的精神用“舒婉”二字概 括是很恰当的。

二、尚侠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尚侠”的传统。

武侠精 神“时时在平民百姓的日常言行、人际关系及价 值观念中表现出来”[9]。

司马迁在《史记•游侠 列传》中认为:“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 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 德。

”[1°]这里道出了“侠”的三个主要特征:第一,诚信立身——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第二,牺牲精神——赴士之厄困,不爱其躯;第三,谦虚谨 慎一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虽然,游侠们的行 为是不轨于正义的,但是他们的气度与精神符合 儒家思想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规范标准,因此,从某种层面上说游侠与圣贤是有相通之处 的,故为游侠、刺客立传:
豪侠之质,可与人圣人之道者,约有数端。

侠者薄视财利,弃万金而不晒;而圣贤则富贵不 处,贫贱不去,痛恶夫播间之食、龙断之登。

虽精粗不同,而轻财好义之迹则略近矣。

侠者忘 己济物,不惜苦志脱人于厄;而圣贤以博济为怀。

邹鲁之汲汲皇皇,与夫禹之犹己溺,樱之犹 己饥,伊尹之犹己推之沟中,曾无少异。

彼其能 力救穷交者,即其可以进援天下者也。

侠者较 死重气,圣贤罕言及此。

然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坚确不移之操,亦未尝不与之相类[11]。

(曾国藩《劝学篇示直隶士子》)曾国藩肯定了侠与圣贤的共通之处:第 一,轻财,这为后世文学创作中侠客仗义疏财、劫富济贫埋下伏笔;第二,无私,这类人多能急
《柳氏传》 《玄怪录》〈郭代公》《冯燕传》___________《贾人妻》《集异记》《无双传》《虬髯客》《传奇》〈昆仑奴》《蒋武》《韦自东》《聂隐娘》
《红线传》
《甘泽谣》《卢生》
《酉阳杂俎》《马侍中小奴》
贞元年间 盛唐贞元年间 元和年间 长庆年间 大中年间 咸通年间
咸通年间 九世纪中叶乾符年间皇甫氏《义侠》 《原化记》
《崔慎思》
@唐 {$巾女子}
中和年间康骈 《田膨郎》 《剧谈录》____________________《潘将军》___________正如唐君毅先生所言:“中国人所崇拜之人 物,乃圣贤豪杰侠义之士,而非英雄……英雄向上 而向外,圣贤豪杰侠义之士,则向上而向内;英雄 志锐而一往希高,圣贤豪杰则皆胸襟阔大;侠义之 士则宅心公正,其磊落不平之气,皆只由报不平一 念而生。

,’
首先,豪侠们具有一定的神秘特质:1)超人。

他们武艺高强,无所不能。

如《昆仑 奴》:“昆仑奴遂持匕首飞出高垣,瞥若翅翎,疾同鹰 隼,攒矢如雨,奠能中之。

顷刻之间不知去向。


人之急,为他人着想;第三,重义,以义气为
上,多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情结。

正是因为侠客 们具备了上述特质,人们才特别向往侠客精 神。

正如郑振铎先生在《论武侠小说》一文中 所言:“ 一般民众,在受了极端的暴政的压迫 之时,满肚子的填塞着不平与愤怒,却因力量 不足,不能反抗,于是在他们幼稚的心理上,乃 悬盼着一类‘超人’的侠客出来,来无影,去无 踪,为他们雪不平,除强暴。

”[12]而随着历史进 程的发展,侠客文化从《史记》中的“游侠”,发 展为唐传奇中的“豪侠”,再发展到晚清家将 小说、公案小说中的“官侠”与“将侠”。

现以 唐传奇中豪侠小说为例,来说明中国文学精神 中“尚侠”之特性,如表3所示。

表3
唐传奇豪侠小说概览表
时期年代 作者 作品 出处 ~
初唐乾元年间牛肃
《吴宝安》 《纪闻》2) 与宗教有关联。

他们或为释道门下弟子,
或是其宗教要旨的追随者。

如《红线传》中红线
盗盒时“额上书太乙神名”就是佐证。

3) 神秘的归宿。

这些侠客们完成了自己的 使命之后,就不知所踪,引人联想。

如《贾人妻》 中,贾人妻手刃仇人后,又杀子绝念,然后飘然离 去“终奠回其音问也”。

其次,女豪侠的数量激增。

柳氏、贾人妻、聂隐娘、红线、崔慎思、车中女 子的出现,证明了豪侠精神并非男子所独有,女子 一样可以行侠仗义。

王立在《伟大的同情》中认 为,“在侠义崇拜的文化心理支配下,中国古人用 一种极为特殊而复杂的心态,注视并谈论着侠女。

侠的某些素质特长一旦为女性所拥有,尤其令人 感兴趣且津津乐道。

久而久之,不仅民俗心理中 对侠女充满着景慕好奇,连侠自身也对混迹于武 侠世界中的女性刮目相看”[13]。

如《聂隐娘》中, 聂隐娘遵师所嘱,对“无故害人若干者”,“夜入其 室,决其首末”,一个妙龄女郎充当起了惩奸锄 恶、改良社会的角色。

因此,更使人心向往之。

再次,侠客们的行动会与政治产生千丝万缕 的联系,有道则同之,无道则反之。

如《虬髯客》中,趾髯客素有大志,欲在中原 成就大业,但遇到李世民之后,认定他才是真命天 子,遂打消了与之争胜的念头,到海外去另立天 下。

这与后来官侠与将侠的出现不无关系。

正如 鲁迅先生所言:“凡侠义小说中之英雄,在民间每 极粗豪,大有绿林结习,而终必为一大僚隶卒,供 使命奔走以为荣宠。

”[14]此语可谓一语中的地归 纳出豪侠最为理想的结局,便是为一“大僚”充当 “隶卒”,最终位极人臣,荣宠一生。

最后,还有自始至终贯穿于豪侠小说中的 “复仇情结'
宋代理学家胡寅曾言:“复仇固人之至情,以 立臣子之大义也。

仇而不复则人道灭绝,天理沦 亡。

学者孙铁刚曾说:“在二十五史中,只有 《史记》与《汉书》辟有《游侠列传》专篇,自《后汉 书》迄《明史》,均无游侠列传,这正可以看出东汉 以后,游侠已经没落,不再为史家所重视。

”[16]虽 然,正史系统自《后汉书》之后没有著录游侠之 人,但是正如胡寅所言,复仇之事关系天道人伦, 史家不述,文学家依旧将复仇作为重要的言说模 式加以实践与传承。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复仇
第1期李春光:摭谈唐君毅《中国文学精神》三味
47



堯僧亚许牛沈弱
用调
铡薛薛裴式郊成
袁段
48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年
文化与豪侠文学是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尚侠”精神是中国文学精神的重 要构成要素之一,亦是无可厚非的。

三、无常
这里“无常”的观念是就中国悲剧之精神而言 的。

人们都说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因为人 们会看到中国的悲剧总会有喜剧的成分掺杂其中。

唐君毅先生认为:“是知中国最高之悲剧意识即超 悲剧意识,诚可称为中国文学之一最高境界矣。

”有 学者认为,唐君毅对悲剧的认识“表明他的美学观 逐渐成熟,也反映出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普 遍同情”[17]。

对中国悲剧观念相对圆融地处理,其 实质是对中国式悲剧的深层次反刍,而这种所谓的 “超悲剧意识”最为直观的表现就是,人们在面对 命运的无常时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情感体验。

如 宋江笑李逵杀虎,秦可卿“治得了病,治不好命”的慨叹。

首先,无常感体现在对命运的不可捉摸之上。

人面对命运的无常感到无能为力,如《红楼 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 梦》整回都充斥着无常之感。

匹配贾元春的《红 楼梦曲》就叫作《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 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荡悠悠,把芳魂消 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 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戚序本 回前批语有云:“万众豪华原是幻,何尝造孽?何 是风流?曲终人散有谁留?为甚营求?只爱蝇 头!一番遭遇几多愁?点水根由,泉涌难酬。

”[18]畸赞叟一连串用了五个问句刚好揭示出了中国式 悲剧的要旨就是豪华皆幻、曲终人散。

王国维在 《红楼梦评论》中提出了所谓的“三种悲剧类型”的理论:第一种是“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 力,以交构者”;第二种是“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是“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 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19]。

其中的第二种悲剧就是《红楼梦》悲剧 性的大宗所在。

其次,无常感体现在面对历史的恢弘与回环,人们的渺小之感也应运而生。

如《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

其词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 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髪渔樵江诸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无独有偶,这种渺小之感,不仅中国 文学中常用,被称作“日本的伊利亚特”的《平家 物语》也在开篇词中运用了同样的基调处理:祇园精舍O钟O声诸行无常O响含岛9娑
罗双树〇花〇色盛者必衰〇理查岛包(立玄扫^:人久L力、包"f唯春O夜O梦L七 汴含者遂忆偏忆风O前O尘忆扫
祇园精舍钟声响,诉说世事本无常;娑罗双 树花失色,盛者转衰如沧桑。

骄奢淫逸不长久,恰 如春夜梦一场;强梁霸道终覆灭,好似风中尘土扬[20]。

(周作人的翻译)在这里不好说是谁影响了谁,但是“盛者必 衰O理查岛与“是非成败转头空”却有异 曲同工之妙处。

卷末有平家灭亡后出家的建礼门 院(平清盛之女)的故事(“灌顶卷”),同卷首“祇 园精舍”前后照应,明显地显示了净土教的影响。

“《平家物语》以‘无常’开始,以‘欣求净土’结 束。

”[21]虽然作者有意将《平家物语》的主旨向净 土宗靠拢,但是其世事无常的观念还是力透纸背。

面对强悍的历史,个体的力量显得如此渺小。

而 这其中的悲剧性的力量就在于巨大与渺小之间构 成的张力,无论是曹操、关羽、诸葛亮,还是平清 盛、源义经,都只能慨叹历史的开阖与无常,酿成 “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后果。

再次,无常感表现在对“梦”的信奉与恐惧。

可以不加思索地说,一部中国文学史亦是一部 中国梦文学史,从《诗经》《楚辞》《左传》《庄子》,到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沈既济的《枕中记》、李 公佐的《南柯太守传》,再到汤显祖的“玉茗堂四 梦”、曹雪芽的《红楼梦》,梦这一主题始终是中国 文学史挥之不去的梦魇。

值得注意的是,X#梦的信 奉始终充斥于中国的史书中,为了强调皇帝的君权 神授以及合法性,经常会出现太后“梦日人怀”而 生皇帝的例子,《史记•外戚列传》中王美人生汉 武帝,《辽史》中萧氏生耶律亿,《宋史》中“太宗贤 妃李氏,梦日轮逼己,以裾承之,光耀遍体,惊癖,遂 生真宗”™。

对梦的恐惧也是我们民族古老的文 化现象之一,由于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有限,人的认识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对梦的恐惧 也就和无常的观念连在了一起:
鲁成公八年,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

晋侯梦
第1期李春光:摭谈唐君毅《中国文学精神》三味
49
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 得请于帝矣!”坏大门及寝门而入。

公惧,入于 室。

又坏户。

公觉,召桑田巫。

巫言如梦,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

”…小臣有晨梦负公以 登天,及日中,负晋侯出诸厕,遂以为骑[23]。

(《左传•成公十年》)在这里一个短短的故事记载了两个梦,而且 都应验了。

而“公惧”二字直接反应出了晋侯对 此噩梦的恐惧程度,他请“桑田巫”为其解梦,这 位“桑田巫”据实明说可谓忠臣。

而后世的解梦 原则则是“好梦正解,噩梦反解”,以达到趋利避 害的目的。

在敦煌写本解梦书中保留完整而不重 复的占梦辞条共有1 098条,其中两属条目21条 (占1.9% ),吉利条目乃4条(占68.7%),不吉利 的条目323条(占29.4%)[24]。

其实,对梦的恐 惧,实质上就是对命运、对历史的恐惧,只不过梦 以更为直接的方式参与到了人的思维活动之中,比前二者更具直接性,其无常感也就更加浓烈,也 就有了大梦醒来一场空之慨叹。

最后,中国的悲剧之中蕴含的喜剧因子也是 表现无常的重要方法。

在一个悲伤的情景中,人们的不幸遭遇已经 到达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作为创作主体的作者 却能将悲剧通过外力作用(通常是皇权的干涉)而转化为喜剧,充分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世事无 常。

无论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纪君祥的《赵氏 孤儿》,还是李玉的《一捧雪》、汤显祖的《牡丹 亭》,都是悲剧变喜剧的典型案例。

有学者将《窦 娥冤》与《美狄亚》,将《赵氏孤儿》与《哈姆雷 特》,将《牡丹亭》与《沙恭达罗》相比较,都得出了 中国戏剧力求大团圆的主题,以及世事无常的精 神追求。

《牡丹亭》中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 事,其重要媒介就是借助“梦”的特殊性建构起来 的,无独有偶,印度文学中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卓里窝里是他时代最漂亮的男子,正如国王 奥麻退思的女儿奥朵提丝是全伊朗最美丽的女子 一样。

他们相见于梦中,双双落入了情网。

公主 被邀请去赴一个盛大的宴会,她将在宴会上作出 选择,把酒杯抛给一个她喜欢的年轻贵族。

当她 无法看到卓里窝里时,她含泪离开了厅堂;但是她 在宫殿门口看到了一个身着赛西亚盛装的男子,她认出了这是她的梦中人,他是卓里窝里[25]。

从此可以看出,中印两国文学都有美梦成真的倾向,不管它原初是喜剧还是悲剧。

印度戏剧导源 于《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因此,印度“古典 梵语戏剧绝大多数是喜剧或悲喜剧,缺少悲 剧”M。

而印度戏剧大团圆模式的建构就是通过 “梵我合一”与“业报轮回”来实现的,与中国的“天 人合一”与“循环往复”有着存差性的共鸣[27]0因此,无常的观念,不仅建构着中国戏剧的发 声模式,也建构着整个亚洲文学的发声体系。

可 见,中国文学精神之一就是无常的观念。

唐君毅先生的《中国文学精神》一文能够从 文学的审美维度出发,剖析中国文学的美学发声 体系,可谓见解独到,论证深刻。

从中可以概括出 舒婉、尚武、无常三点,这三点不仅属于中国文学,而且也属于整个东方文学。

正如有些学者所言:“唐君毅先生作为现代新儒家的核心代表人物之 一,他在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下推进了中国文化 的现代转型。

”[28]文学作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X#其本体性与民族性的开掘,本身就是文化自觉 的题中之义。

探赜中国文学精神的特点,对于中 国文化软实力的建构也是助力良多。

“他的文化 自觉、文化自信、文化保守的思想观念,特别是 强调树立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意识,对于今天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具有重大启发意义。

”[M]作为当代的文学研究者,应该从唐君毅先 生处汲取精神养分,在研究文学的本体性与民族 性的同时,自觉将其归并入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的队伍之中,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荧幕之上,投 射出属于文学尤其是文学精神的剪影。

参考文献
[1] 唐君毅.中国文学精神[M].济南:山东教育
出版社,2003:总序.
[2] 卜键•绛树两歌一中国小说文体与文学精神
[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目录. [3] 葛红兵.中国现代文学精神[J].学术季刊,
2002(1) :187 -192.
[4] 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桂林:广
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32 - 264.
[5] 邓荃.诗经国风译注[M].北京:宝文堂书店
出版社,1986:196 -197.
[6] 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54:
254 _
[7] 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M].上海:上海学林
出版社,1984:1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