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诊断性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
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
”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
①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②会种植庄稼
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A. ①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④
【答案】A
【考点】中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
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内容可知,本题的材料反映了北京人①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和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本题的材料没有涉及到②会种植庄稼和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且②会种植庄稼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反映,北京人不具有此特点。
A项①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京人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2.“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图1这件绝世青铜精品。
它铸造于( )
A. 夏朝
B. 商朝
C. 周朝
D. 秦朝
【答案】B
【考点】中国古代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观察图片可知,图片是司母戊鼎,这是我国商朝时期的青铜器的精品,体现了我国高超的青铜冶炼技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用文物,即第一手资料考查学生对青铜文明知识的掌握。
3.“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中这段文字反映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A. 禅让制
B. 郡县制
C. 行省制
D. 分封制
【答案】 D
【考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实行分封制。
即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封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
所以,这段材料反映的古代政治制度正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D项符合题意;A项是原始社会末期推荐部落首领的制度;B项是秦朝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C项是元朝设立的制度。
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分封制的内容,需要学生了解分封制建立的背景和内容,历来是考试的重难点内容。
4.曾在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写下千古名篇《兰亭序》的是( )
A. 曹魏钟繇
B. 东晋王羲之
C. 南朝祖冲之
D. 明朝徐光启
【答案】B
【考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解析】【分析】本题根据《兰亭序》这一关键词知道其是王羲之的作品,B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王羲之的作品,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得到体现。
5.图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
小勇在自主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他要为这组图片拟定一个主题。
最恰当的应是( )
图2 鉴真东渡图3 玄奘西行图4郑和下西洋
A. 抵抗侵略
B. 祖国统一
C. 民族团结
D. 中外交往
【答案】 D
【考点】鉴真与玄奘,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本题是三幅图片,根据题目要求是从这一组图中得出一个恰当的主题,学生要分析其共性,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是唐朝对外交往的一个体现,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时期的对外交往。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旨是让学生会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类,能从所给资料中寻找相同点,然后得出主题。
6.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主要是为了()
A. 减少军费开支
B. 收回军权
C. 防止武将跋扈
D. 提高文人待遇
【答案】C
【考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宋朝的开过皇帝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称帝的,所以为防止武将篡弑重演,太祖以“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将对军队的控制,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提倡文人典军,严禁武人干政。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背景,学生要结合所学得出答案。
7.下列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没有因果关系的一组是( )
A.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
B. 宋朝商业繁荣——“交子"的出现
C. 明朝加强专制统治——军机处的设立
D.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答案】C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朱元璋强化皇权,张骞的历史贡献,宋代的经济发展,闭关锁国政策【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知识之间的因果联系,学生要采用排除法来解答。
选项A张骞通西域促使丝绸之路开通;B交子的出现体现了宋代商业的繁荣,宋代经济逐步南移,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C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有:废丞相全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廷杖,八股取士。
军机处是清朝雍正时期设立。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战联系的掌握,学生要逐个选项排除。
8.中国古代货币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变化的。
下列货币按照其首次发行的年代,排序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③①
C. ③②①④
D. ②③④①【答案】 D
【考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货币名称是康熙通宝,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②是秦朝的圆形方孔半两钱;③是汉武帝时期的五铢钱;④是北宋前期出现的纸币交子。
依据朝代更替的顺序,货币按照其首次发行的年代,排序正确的是②③④①,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依据货币的外观判断出该货币出现的朝代,进而进行时间排序。
9.中国版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像一个“大葡萄叶”,可后来由于东北、西北大片土地割让。
变成了一只“大公鸡”。
版图的变化主要与哪国有关?( )
A. 俄国
B. 法国
C. 英国
D. 德国
【答案】A
【考点】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北方领土达150多万平方千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史上俄国趁火打劫知识的掌握,也是家国情怀的考查。
10.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点是( )
A. 都主张学习西方技术
B. 都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
C. 都没有改变社会制度
D. 都使国家走上富强道路
【答案】A
【考点】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本题对比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洋务运动19世纪9年代破产,并没有改变社会制度,洋务运动也是一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与明治维新一样都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对比分析题,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11.下图为近代某次列强侵华战争示意图。
这次战争失败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瑷珲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B
【考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本题是图文结合的选择题,从图片中分析可知,地理位置在渤海湾地区,,从交战双方可知是中日,判断出这是甲午中日战争,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结束后签订了《马关条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空间考查历史事件,再回归到时间上去。
12.“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
”该诗反映的事件是( )
A. 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北伐战争
D. 南昌起义
【答案】A
【考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是从文学考查时代背景,从诗歌中的“武汉义旗”和“推翻专制”可知,这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最终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能由文学入史。
13.“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该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
B. 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C. 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
D. 袁世凯复辟帝制
【答案】 D
【考点】中华民国,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本题从题干材料中的“一人冠冕”“共和二字存耶”可知具体意识是一个人称帝,共和就不存在了。
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袁世凯称帝。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能力,学生要能从史料分析中得出相对于的历史事件。
14.一位西方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
”他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
A. 北伐战争
B. 南昌起义
C. 红军长征
D.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答案】C
【考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本题从题干中的工农红军完成战略转移可知,这是第一次国共对峙时期,面对国民党的围剿,共产党被迫开始战略转移,这就是著名的长征。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字眼能否抓住,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
15.按日军师团编制计算,从“七·七事变”到1945年,日本历年投入到中国战场上的陆军,平均每年占
76.4%。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国拥有先进武器装备
B. 中国战场是日军唯一的战场
C. 苏联红军进驻中国东北
D. 中国实行全民族的持久抗战
【答案】 D
【考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中国抗击的日本兵力最多.按日军师团编制计算,从‘七•七事变’到1945年,日本历年投入到中国战场上的陆军,平均每年占76.4%.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陆军主力仍分布在中国战场上”“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增强了国民对国家的认同程度和对政府的监督程度,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从日军的投入来说明中国战场实行的是持久抗战。
16.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这次大会是( )
A. 中共“一大”
B. 遵义会议
C. 中共“七大”
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答案】C
【考点】中共七大
【解析】【分析】本题根据题干所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定这次会议是中共七大。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从内容考查会议,考查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
17.历史学家章开沅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
”与张謇选择实业有关的是( )
A. 创办大生纱厂
B. 创办湖北织布局
C. 创办汉阳铁厂
D. 创办轮船招商局
【答案】A
【考点】张骞兴办实业
【解析】【分析】康有为维新变法的目的是救亡图存;孙中山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张謇创办实业是为了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
三人共同目标都是挽救民族危亡,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状况,只是方式手段不同。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一个时代背景题,从时代背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18.“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作者凌青《林则徐的后裔》在诗中表达的信息不包括()
A. 虎门销烟扬我国威
B.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
C. 香港回归洗雪国耻
D. 改革开放国力增强
【答案】B
【考点】解放战争时期的时代主题,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分析】本题是否定式的选择题。
依据题干“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诗中“粤海销烟扬我威”反映的虎门销烟。
“粤”是广东的简称。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到达广州,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前后用了23天,销毁鸦片110多万千克。
虎门销烟是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但悲港岛易英徽”反映的是《南京条约》签订。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反映的香港回归。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正式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洗雪了百年国耻。
故材料反映了ACD三项相关史实。
材料中没有人民解放战争,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内容,需要学生分析题干内容,将答案与题干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19.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下列对“新纪元”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
B.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C. 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D. 标志着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答案】C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的相关知识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
中国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指的是三大改造的完成。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选项中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学生要掌握中国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指的是三大改造的完成。
20.不同时代的宣传画体现了不同的时代风貌。
图7出现在()
A.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 “大跃进”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答案】B
【考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宣传画里的文字告诉我们,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大跃进”运动的准确识记。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后,因为党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泛滥,结果,使国民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从时代作品反映当时的发展情况,以代表性的图片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1.下列关联正确的是()
A. 金字塔——古巴比伦王国
B. 种姓制度——古埃及
C. 迦太基人——罗马共和国的灭亡
D. 屋大维——罗马帝国的建立
【答案】 D
【考点】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本题是一个文明搭配题目,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金字塔是古埃及的,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罗马共和国是公元前27年发展为帝国的。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学生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考查知识记忆能力。
22.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分子正处于古典文明再生的时代,他们的生活重心不再只有上帝,也逐渐关注现实人生,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这表明当时“知识分子”追求的是( )
A. 自由主义思想
B. 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C. 人文主义思想
D. 民主平等思想
【答案】C
【考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文艺复兴是指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
其核心是人文主义,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艺复兴的实质的认知,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共同点是()
A. 处死了国王
B. 推翻了专制制度
C. 打败了外国的武装干涉
D. 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D
【考点】分析英、美、法三国早期资产革命的异同
【解析】【分析】处死了国王和推翻了专制制度是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点。
打败了外国的武装干涉法国大革命的特点。
所以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共同点是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ABC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英法美资产阶级共同点的认识。
24.这部著作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歌中之歌”,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这部著作是( )
A. 《共产党宣言》
B. 《人权宣言》
C. 《独立宣言》
D. 《民法典》
【答案】A
【考点】马克思、恩格斯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答案选A。
BCD选项与马克思主义无关,属于资产阶级文献,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共产党宣言》的准确把握。
25.图中漫画想像了19世纪60年代两位国家元首的会面。
两人在历史上有一个共同的美誉“解放者”,都对本国的现代化作出巨大贡献。
据此推断,他们两人最有可能来自( )
A. 英国、法国
B. 美国、法国
C. 美国、俄国
D. 俄国、日本
【答案】C
【考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
【解析】【分析】观察题干图片可知,漫画想像了19世纪60年代两位国家元首的会面。
两人在历史上有个共同的美誉“解放者”,都对本国的现代化作出巨大贡献。
据此推断,他们两人最有可能是来自美国的林肯和俄国的亚历山大二世。
1861-1865年,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战争初期,北方的林肯政府节节失利。
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参战热情,叛乱区的奴隶纷纷倒戈参加到北方队伍中,使战局发生了有利于北方的变化。
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告终,美国的统一得到维护。
美国南北战争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由于农奴制的阻碍,到19世纪中期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面对危
机,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力和资金,成为俄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南北战争的相关史实。
识读图片和解读题干是关键。
26.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评价20世纪初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这说明了( )
A. 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战争一触即发
B. 战争将会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C. 资本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D. 人们期待着战争的爆发
【答案】A
【考点】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解析】【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初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起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逐渐形成了两个具有侵略性质的军事集团,战争一触即发。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重在抓住题干中的时间、地点,是一道时空观念的历史题目。
27.俄国十月革命在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地位()
A.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 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
C. 是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D. 是人类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 D
【考点】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俄国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这是社会主义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获得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性质的政权。
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A不符合题意;选项B 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B不符合题意;选项C是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是苏联一五计划的实施,C不符合题意。
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内容,是是人类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很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
28.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法规,规定工人的工作时数为每周35小时,最低工资为每小时0.4美元。
与这一法规相关的是( )
A. 新经济政策
B. 罗斯福新政
C. 马歇尔计划
D. 杜鲁门主义
【答案】B
【考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本题从时间1933年可以锁定考查的是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答案选B。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A选项排除。
马歇尔计划是美苏冷战在经济上的产物,C选项排除。
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在政治上的表现,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用罗斯福新政的措施考查罗斯福新政,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记忆能力。
29.斯大林在评价一次战役时说,这是德国法西斯军队覆灭的起点,德国人在大激战以后,已经不能恢复自己的元气了。
这次战役是( )
A. 凡尔登战役
B. 斯大林格勒战役
C. 诺曼底登陆
D. 柏林战役
【答案】B
【考点】《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
【解析】【分析】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对争夺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而进行的战役,时间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为止。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部战线的转折点。
故本题答案选B。
凡尔登战役被称为绞肉机,A选项排除。
诺曼底登陆标志着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C选项排除。
柏林战役的结束,标志着二战中的欧洲战场结束,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能从相关人物等信息得出答案。
30.条约规定:“通过加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和建立经济和货币联盟,包括最终引入本条约规定的单一货币,特别是通过建立一个没有内部疆界的区域,促进经济和社会平衡和持续的进步。
”该条约中的“联盟”是( )
A. 三国同盟
B.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C. 欧洲联盟
D. 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
【考点】战后的欧洲的联合
【解析】【分析】通过对题干的分析,可知这是一个促进经济发展的组织,也是一个区域性的组织,在区域内使用统一货币,符合条件的是欧盟,故答案选C。
三国同盟是一战期间的军事同盟组织,A选项排除。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是对抗法西斯国家的组织,B选项排除。
世界贸易组织属于经济组织,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能抓住关键词来判定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其中第31题6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第34题1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21年,拿破仑在去世前这样说:“我是一位新普罗米修斯,我被钉在悬崖绝壁的一块大石上,一只秃鹰啄食我身上的肉。
是的。
我曾从天上窃了火种,作为一份礼物,奉献给法兰西:火种已经升到原来的地方,我却一直被钉在这里!”
——李宏图、郑春生、何品《拿破仑帝国·前言》(1)材料中的“火种”指的是什么?
(2)小历同学认为,材料中的“火种”限制了国王的权利,奠定了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
这种说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