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工作中提升就业力的几点思考高校学生工作老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学生工作中提升就业力的几点思考高校学生工作
老师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大幅度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已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我国大学生供给的增长速度远大于有效需求的增长速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日益突显。
究其原因,是大学生就业力不同程度缺失所致。
大学生就业力是指大学生习得和拥有的胜任某种职位或职业,并保持发展相关职位和职业的个性特性,特长技能等综合体现,针对不同的职位,职业和环境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具有系统性、独特性、差异性、相对性的特点,是大学生获得职位的决定性因素,对于大学生实现职业生涯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效益,让大学生谋求人生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建设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就业前提
学生走向社会前,将实现环境与长远规划相结合,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是求职就业乃至就业晋升的关键一环。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学生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积极的引导和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奋斗的目标,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充分的认识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状况,树立与经济市场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念。
二、构建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知识基础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每个人只能根据自己的职业方向科学地学习和积累知识。
按照人体构架型知识结构的思路,大学生应当科学的学习、积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等显性知识,并善于利用各种机会
学习、领悟、拓展隐性知识。
而学生工作者应当在了解当今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引导大学生注重自身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高。
要让大学生清醒的认到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要增强人文修养。
坚持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的原则,是把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的培养放在教育的同一支架上,努力做到使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并驾齐驱、协调发展,才能使大学生在现代社会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三、培养提高核心竞争力,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主要内容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管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
当代大学生要立足于社会,拥有一项核心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而学生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背景资源,发挥学院学团组织的优势,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文化活动中去;利用专业社团,鼓励学生扎实学好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挖掘科研资源,提升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等大赛活动的层次和水平。
让大学生在文化活动、专业社团和各类赛事活动中开拓眼界、发现自身优点和不足,成长与收获,从而提高我校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四、大力推广社会实践,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现实途径
指导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是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创新性人才的内在环节和重要途径。
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到专业技能的转变必须依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为大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专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动力,而且也为这些能力的获得提供了平台。
我们要加强社会实践组织领导、完善社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创新社会实践模式、加强社会实践考核评价等举措,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
让大学生走入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对自己有更加清醒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五、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机制保障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增强创业意
识,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力争让学生都有一个好的出路、好的去向、好的归宿。
我们要完善就业创业教育指导体系,提升《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必修课的共性教育功能,鼓励、引导专业教师结合专业开设就业创业必修或选修课程,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功能,广泛开展专题讲座、主题竞赛活动,切实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探索构建“高教校就业联盟”,促进学生跨省就业;充分把握国家鼓励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参加就业见习和技能培训等政策,全面推进“志愿服务西部”“选调生”“大学生到村任职”等基层就业项目,持续推进就业优质服务,做好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
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切实开展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
企业需求的人才不仅仅注重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更看重的是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引导大学生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习一个“做人”的问题,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