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的历史评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倪瓒的历史评价
倪瓒的绘画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代四大家"。

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以淡泊取胜。

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多取平远之景,善
画枯木平远、竹石茅舍,景物极简。

其画多以干笔皴擦,笔墨极简,所谓"有意无意,若
淡若疏",形成荒疏萧条一派。

在元四家中,倪瓒在士大夫的心目中享誉极高。

明何良俊云:"云林书师大令,无-点尘土。

"明代江南人以有无收藏他的画而分雅俗。

其绘画实践
和理论观点,对明清数百年画坛有很大影响。

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英国大不
列颠百科全书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倪瓒性情清高孤傲,个性迂癖,不事俗务,一生没做过官。

明人搜辑的《云林遗事》
中说,一次他留客住宿,夜里听到咳嗽声,次日一早就命入仔细寻觅,有无痰迹。

仆人找
不到,假说痰吐在窗外梧桐树叶上,他就叫赶快把叶剪下,丢在离家很远的地方。

倪瓒还有一传说:"吴王"张士诚之弟张士信,一次差人拿了画绢请他作画,并送了很
多金钱。

倪瓒大怒,撕绢退钱。

不料,一日泛舟太湖,正遇到张,被痛打了一顿,倪瓒当
时却噤口不出一声。

事后有人问他,他答道:"一出声便俗"。

倪瓒曾作一诗以述其怀:"
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富贵乌足道,所思垂令名。

"
其祖父为本乡大地主,富甲一方,赀雄乡里。

父早丧,弟兄三人,同父异母长兄倪昭
奎字文光,是当时道教的上层人物,曾“宣受常州路道录”、“提点杭州路开元宫事”、“赐号元素神应崇道法师,为主持提点”、又“特赐真人号,为玄中文洁真白真人。

”二
哥同胞倪子瑛。

在元代,道教的上层人物地位很高,有种种特权,既无劳役租税之苦,又
无官场倾轧之累,反而有额外的生财之道。

倪瓒从小得长兄抚养,生活极为舒适,无忧无虑,倪昭奎又为他请来同乡“真人”王
仁辅为家庭教师。

倪瓒受到这样的家庭影响和教育,养成了他不同寻常的生活态度,清高
孤傲,洁身自好,不问政治,不愿管理生产,自称“懒嬾瓒”,亦号“倪迂”,常年浸习
于诗文诗画之中,和儒家的入世理想迥异其趣,故而一生末仕。

性好洁,服巾日洗数次,屋前后树木也常洗拭。

家中藏书数千卷,亲手勘定。

青少年时期的倪瓒虽然家境富裕,生活优裕,但未染上纨绔子弟习气,对自身的学习
修养,抓得挺紧。

家中有一座三层的藏书楼“清閟阁”,内藏经、史、子、集、佛经、道
籍千余卷。

倪瓒每日在楼上读书作诗,除精心研读典籍外,对佛道书籍也多有涉猎。

“清
閟阁”内还藏有历朝书法名画,时间较远的有三国锺繇的《荐季直表》,较近的有宋代米
芾的《海岳庵图》等。

倪瓒对这些名作朝夕把玩,心摹手追,尤其对董源的《潇湘图》、
李成的《茂林远岫图》、荆浩的《秋山图》,潜心临摹,揣摹其神韵气质。

同时,他常外
出游览,见到有价值的景和物随手描绘,他精细地观察自然界种种现象,认真地写生,归
后往往画卷盈笥。

倪瓒一方面注意继承传统技法,博采各家所长,勤奋的学习,为他后来
在绘画上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泰定五年1328,长兄倪昭奎突然病故。

继之,母邵氏和老师王仁辅相继去世,使倪瓒悲伤不己。

他原来依靠其长兄享受的特权,随之沦丧殆尽,倪瓒变成了一般的儒户,家
庭经济日渐窘困,他怀着忧伤的情绪,自作述怀诗,详述当时自己痛苦的环境。

元天历三年1330到至正十一年1351的20年内,是倪瓒绘画创作的成熟期。

这时期,倪瓒广泛交际,友人多为和尚、道士或诗人、画家。

他作的诗作多半也是和这类人酬唱之作。

他的至交张伯雨是有名的道士,倪瓒曾为其精心绘制了《梧竹秀石图》。

另一位他所
推崇的名画家黄公望亦是当时新道教全真教中名人,道学深邃,比他年长32岁。

黄公望
曾花10年时间,替倪瓒画《江山胜揽图》卷,长二丈五尺余,是黄氏浅绛山水中的杰作
之一,画卷题款为至正戊子1348;那时倪瓒48岁。

此时,他开始信仰道教全真教,养成了孤僻猖介的性格,超脱尘世逃避现实的思想,这种思想也反映到他的画上,作品呈现出苍
凉古朴、静穆萧疏的意向。

从元至正十三年1353到他去世的20年里,倪瓒漫游太湖四周。

他行踪飘泊无定,足
迹遍及江阴、宜兴、常州、吴江、湖州、嘉兴、松江一带,以诗画自娱。

这时期,也是倪
瓒绘画的鼎盛期。

他对太湖清幽秀丽的山光水色,细心观察,领会其特点,加以集中、提炼、概括,创造了新的构图形式,新的笔墨技法,因而逐步形成新的艺术风格。

作品个性
鲜明,笔墨奇峭简拔,近景一脉土坡,傍植树木三五株,茅屋草亭一两座,中间上方空白
以示淼淼的湖波、明朗的天宇,远处淡淡的山脉,画面静谧恬淡,境界旷远,此种格调,前所未有。

这一阶段,倪瓒创作了《松林亭子图》1354、《渔庄秋霁图》1355、《怪石丛篁图》1360、《汀树遥岑图》1363、《江上秋色图》1368、《虞山林壑图》1371等许多力作给后来的明清绘画以巨大的影响,成为元四大画家之一。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九月十八日10月25日,其妻蒋氏病死,倪瓒受到很大的打击。

长子早丧,次子不孝,生活越觉孤苦无依,内心烦恼苦闷,无所适从。

明初,朱元璋曾召
倪瓒进京供职,他坚辞不赴。

明洪武五年1372五月二十七日6月28日作《题彦真屋》诗云:“只傍清水不染尘”,表示不愿做官。

他在画上题诗书款只写甲子纪年,不用洪武
纪年。

明洪武七年1374,倪瓒在江阴长泾借寓姻戚邹氏家,中秋之夜,他身染脾疾,便到契友名医夏颧家就医,夏筑停云轩以居之。

倪瓒一病不起,于阴历十一月十一日12月14日
死于夏府,享年74岁。

他的遗体埋葬在江阴习里,后改葬在无锡芙蓉山麓的祖坟,周南
老撰墓志铭。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