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桂山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岳麓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山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月考检测题(2013.10)
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 6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班级、姓名、4位班座号、9
2B 铅笔填涂9位市统考号。
2.考试结束后,只交第Ⅱ卷答卷。
3.第Ⅱ卷共 1 页,
第І卷(选择题共60分)
1.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其中“封建政治”是
A.封邦建国B.宗法世袭制 C.礼乐制度 D.封建社会2.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周王→卿、大夫→诸侯→士B.周王→诸侯→士→卿、大夫
C.周王→诸侯→卿、大夫→士D.周王→士→诸侯→卿、大夫
3.“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与这一思想观念相对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内外服制度
B、郡县制度
C、宗法分封制度
D、礼乐制度
4.《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
”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为纽带的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5.下列制度中,对我国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是
A.礼乐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井田制
6.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A.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B.作为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C.作为惩罚违礼贵族的依据 D.作为统治阶级的娱乐享受
7.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D.颁布秦律,严刑
8.秦朝建立起系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其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中最能反映中央集权制度特点的是
A.皇帝的权力不受任何限制 B.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设立
C.少府、治粟内史等九卿的设立 D.地方分为郡、县、乡三级
9.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举措: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强化中央机构 D.统一文字
10.在秦朝,被称为“百官之首”的是
A.三公 B.丞相C.太尉 D.御史大夫
11.秦朝郡县制是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主要是由于
A.郡县官吏必须由上一级任命并对上一级负责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D.郡县完全由皇帝和中央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12.下列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与西周时期的宗法制最相近的是
A.中央集权制
B.郡县制
C.中央官制
D.皇位世袭制13.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14.下列关于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及对后世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A.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对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C.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从此结束了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D.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15.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取代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D.实现了选贤任能
16.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
A.奠定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B.有效地维护封建国家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
17.“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A.周天子分封诸侯 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一定乾元。
18. 丞相被废除后,协助明朝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主要机构是
A.枢密院
B. 殿阁大学士
C. 内阁
D.军机处
19、唐朝将秦汉以来的一相制变为多相制的实质是
A 强化君主专制
B 减少决策失误
C 提高行政效率
D 笼络科举世子
20.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作用的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分散了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B.调整了地方与中央关系
C.提高行政效能,完善中央机构 D.保证了皇权独尊
21.下列关于汉唐明清中枢的演变图例正确的是
A.御史台——内朝——军机处——内阁
B.内阁——中书省——内朝——军机处
C.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
D.丞相——三省六部——中书门下——内阁
22.明朝“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
A.决策B.行政 C.监察D.司法
23.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B.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C.清朝设置军机处D.元朝建立行省制度
24.从明朝设置内阁到清朝设置军机处,反映的主要历史趋势是
A.君主专制的日益加强B.相权的日益削弱
C.中央官员职位增多D.中央机构的精简
25、下列历代措施中,起到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作用的是①汉武帝颁行“推恩令”②唐玄宗设置节度使③宋太祖派文臣任知州④明太祖在地方设“设三司”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6、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是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27、从明朝的内阁到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不能反映的是
A、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
B、中国古代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在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皇权取得了最终胜利
D、中国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28、史载: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皇帝不满内阁意见发回重拟时,如果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
对上述理解正确的是
A.明朝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B.明朝政治初露民主迹象
C.明朝君主专制较前代有所弱化D.明朝内阁大臣掌握了决策权
29、学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 《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禹》
B. 《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 《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 《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30、清代规定:“不得官于其乡五百里以内”(官员任职必须远离家乡五百里以外)。
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强化君主专制B.加强中央集权C.杜绝地方割据D.防止吏治腐败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
31.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自秦确立,它的确立、完善和不断加强,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基本轨迹。
结合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什么?(4分)
(2)在这一制度的发展历程中,伴随着两对基本矛盾。
请以北宋、明朝为例阐述北宋解决中央与地方、明朝解决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的主要措施。
(10分)
(3)试分析该制度在我国古代史上的影响。
(8分)
32.历史信息浩如烟海,多种多样。
有效获取和正确解读历史信息,是研习历史的重要前提。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周有天下,裂土四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然而降于夷王(周第九代君主),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秘宇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矣。
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无君君之心……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不断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也。
材料三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郡国之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1)材料一中“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指什么?(4分)
(2)材料二中作者对秦亡的分析是否正确?为什么?(5分)
(3)材料三中汉“矫秦之枉,徇周之制”指什么?导致了什么后果?后来又如何解决的?(9分)
历史第Ⅱ卷答卷
班座号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统考号_________________
31.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一制度的发展历程中,伴随着两对基本矛盾。
请以北宋、明朝为例阐述北宋解决中央与地方、明朝解决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的主要措施。
(10分)
北宋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明朝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3)试分析该制度在我国古代史上的影响。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32.(1)材料一中“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指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作者对秦亡的分析是否正确?为什么?(5分)
是否正确:______
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汉“矫秦之枉,徇周之制”指什么?导致了什么后果?后来又如何解决的?(9分)
“矫秦之枉,徇周之制”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1)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分)
(2)北宋: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6分)
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任两点4分)
(3)影响: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社会、抵御外来侵略、发展社会
经济、加强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4分)另一方面,它在思
想文化的控制、滋生政治腐败、增加兵役徭役等方面又存在消极作用。
(4分)
32(1)指分封制造成的诸侯割据、分裂和混乱严重地危害了国家统一。
(4分)
(2)正确。
(1分)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封建国家,符合历
史发展的趋势。
秦朝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导致民怨沸腾造成的,与郡县制无关。
(4分)
(3)指西汉初年分封同姓诸侯王。
导致诸侯王国权力过重威胁中央,甚至爆发了“七王之乱”。
后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夺王国封地爵位,分散其力量使其无法对抗中央。
(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