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山东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山东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
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先生说过,他的小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说过的缘由,但绝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
所谓“改造”“生发”就是演义。
一般小说的“缘由”在现实生活中;而历史演义小说所采取的“一端”会直接来源于历史载籍,受到的制约不免要多一点。
历史演义小说总要兼顾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两方面,不断寻找最佳平衡点。
《三国演义》就是这种努力的典型。
凡演义总是虚实相生,以虚带实。
关于《三国演义》书中历史事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权威分析是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所谓的“七分事实,三分虚构”。
其实这一估计与原书实际严重不合,乃是历史学家的一偏之见——史家对“实”部分的价值很敏感很重视,认为这些作品史学意义不够,而对“虚”的成分较为忽略。
《三国演义》以情节丰富生动取胜,其中好看的故事几乎都是书中虚构的部分。
例如从开头到第七回大抵按史料叙述了汉末黄巾起义之后的纷争,这些纷争头绪纷繁,故事碎乱,作为后续内容的背景铺垫,就小说而言并不怎么好看;当然这也没有办法,此后故事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生的,不得不先作番介绍。
直到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才有了比较具体的情节和好玩的故事。
《三国志·董卓传》和《后汉书·董卓列传》比较详细地写到这一事件,但都没说起王允安排美女间谍实施“连环计”,所谓貂蝉其人,史书中更没提到。
《三国演义》的作者对于史料的取舍和生发,有着很强的主体性。
以关羽而言,有史料说当他随刘备与曹操联攻吕布时,听说投降过来的秦宜禄之妻甚美,打算娶过来。
他将这一非分之想向曹操报告,得到批准,但后来曹操却自己拿过去了。
这个小插曲一般来说是写小说的上好材料,但《三国演义》完全未提。
罗贯中要把关羽塑造成高大完美的英雄。
一度不得已归降曹操又复归于刘备,是关羽一生中的华彩段落,于是作者就此生发开去,大写其事,大力虚构加工来表现关羽德艺双馨的品质。
关羽后来成了一位伟大尊神,同这样的艺术创造关系很大。
打仗固然要靠大将,而尤其须有正确的谋略来安排指挥。
两军对阵之类的情节,很适合影视艺术表现,文字描述颇难以出彩,而写各种谋略就容易引人入胜了。
《三国演义》中的计谋层出不穷,例如“连环计”“反间计”……这些阴谋妙计大抵出于机敏的谋士和文武双全的将领。
这些谋略,有些史书提到过,更多的则仅有相关事实经过,并未提及具体谋略。
只有虚构才能写出脍炙人口的好文章来。
《三国演义》中凡是过细描写、脍炙人口的部分都出于虚构;而所占比例较小的粗线条叙述部分,则多为写实,但也不是照搬史书。
大笔
粗叙的部分虽缺少文学性,但仍然具有相当强的可读性,这主要是靠其中大大小小的,足以益人神智的政治智慧和军事谋略。
许多读者以为历史上的三国就如《三国演义》描写那样,这固然让历史学家跌足长叹,而同时也表明了小说的成功和伟大。
(摘自顾农《<三国演义>的虚虚实实》,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演义小说因是对历史的真实反映,所以在创作过程中受到的制约要比一般小说多一些。
B.历史演义小说根据史料写成的粗笔内容往往是“实”,“改造”“生发”的内容则常为“虚”。
C.《三国演义》第八回情节虽然具体生动,但其中王允、貂蝉这两人并非历史上的真实人物。
D.《三国演义》中叙写大量谋略,是因为用文字描写战斗很难出彩,且缺少文学性和可读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引述鲁迅先生的言论,是为了论证历史演义小说创作中虚构的重要价值以及虚实之间的关系。
B.作者从情节、史料等方面展开,论证了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对《三国演义》的虚实分析与实际不相符合。
C.作者以“罗贯中塑造关羽形象”之例,论证了“《三国演义》作者对史料加工有着很强的主体性”的观点。
D.文章对《三国演义》的写实内容进行了分析,认为某些“背景史实”与“军政谋略史实”的可读性不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三国演义》中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关系的认识,史学家和文学家所持的立场是不同的。
B.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有着独立的创作观,寻找到了真实与虚构间的最佳平衡点。
C.《三国演义》对一些史实、人物进行了艺术加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对三国的认知。
D.在历史学家眼中的一些史学价值并不高的文学作品,其文学价值、地位及影响并不一定低下。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然山水文学审美意境论
吴功正
“意境”存在的哲学基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论所派生出的“情景合一”论。
天人合一、情景合一,显示了中国人的和谐体认方式。
不少论者忽视了“意境”组合的美学结构的支点是“意”,而将“意境”肢解为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艺术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
其实,“情景合一”不是情与景简单的结合,“天人合一”也不是天与人天然性的结合,而是主体的体认。
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原理》中说:“客体只有通过主体的活动才能被认识,因此客体本身定是被主体建构成的。
”建构是以主体为本位的体认活动,在自然山水审美中“境”是被“意”的主
体功能建构起来的。
按照建构论,中国自然山水文学的一种复杂的经验现象就能得到阐释。
古代山水诗同一题材重复性十分突出;诗人们结伴登临唱和,限题限韵,如此苛刻的限制并没有造成诗的意境的同一化。
这是因为不同的山水诗人的建构方式不同。
中国疆域广大,名山大川遍布,每一山川的千姿百态,都为意境的建构提供了众多的对象;中国古代诗人更早发现了山水美,徜徉于其中,乐此而不疲,这又为意境建构提供了多样性主体。
宏观地概括中国古代山水诗文的主体建构方式,不外乎以下几种:
道德伦理的山水建构。
在意境形成中,主体道德伦理观念在山水对象。
上物态化,这有着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意识传统,伦理化色彩较浓。
情感心态的山水建构。
在山水上寻求情感外化方式,这是最具有审美特性的建构方式。
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川训》曰:“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
”中国山水美学家独特地描述了“格式塔”的异质同构心理现象,含有华夏山水审美意识的特点。
哲学意识的山水建构。
以哲学的理性意识作为观照意识,是一种内视域和出发点。
如苏轼著名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邵雍的“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就曾揭示了这一点。
历史意识的山水建构。
如明代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中:“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就可以从山水自然景观中感受到历史的苍凉意绪。
.
中国诗人在山水物象中寻求建构,比起其他物象,不知要高出多少倍!以至有送别、思乡、怀远、吊古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繁富的建构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诗人丰富的山水审美意识。
中国优秀的山水诗的“意境”不全在情景本身,它还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洞庭之于娥皇、女英,三峡之于宋玉《高唐赋》,就包含着丰富的神话原型说和代代相因的历史传说。
因此,“意境”不是泛泛而谈的艺术原理,它显示了主体建构的美学原则,表达了个体心理,更表达了民族心态、历史魂灵、艺术精神。
(选自《中国文学美学》,有删改)
4.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情景合一”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论派生出来的,它是“意境”存在的哲学基础,显示了中国人的和谐体认方式。
B. “意境”组合的美学结构的支点是“意”,所以“情景合一”不是情与景简单的结合,而是主体的体认,是景作用于情所致。
C. 中国古代山水诗限题限韵,且题材比较重复,但意境多数并不雷同,这与不同山水诗人的不同主体建构
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D. 中国名山大川千姿百态,中国古代诗人徜徉于其中,乐此而不疲,这为中国古代山水诗文的主体建构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皮亚杰建构论强调以主体为本位的体认活动,认为客体只有通过主体的活动才能被认识,客体本身是被主体建构而成的。
B. 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山水诗文的主体建构方式包含道德伦理、情感心态、哲学意识、历史意识四个方面,它们之间相辅相成。
C. 文章举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川训》的例子,阐述了基于异质同构心理的情感心态的山水建构是最具有审美特性的建构方式。
D. 邵雍认为观物者不是以目观物,也不是以心观物,而是以理观物。
这一看法揭示了诗人以哲学的理性意识作为观照意识的观点。
6.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论述我国自然山水文学的审美意境的?请简要概括。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瑞雪
曾宪涛
年三十儿下午,回母亲那里过年。
出门的时候,天已经阴晦了,车开到半路,便下起雪来。
那雪是飘洒下来的,很细,像盐末,漫天弥漫。
车开进小区,一拐,迎面遇到一个骑小三轮车的老妇,头戴灰旧的毛线帽,腰扎蓝色发白的围裙。
她看见我的车,急忙往路边拐。
我停下车,打开车窗,探出头叫了声,李大。
我们这儿叫大娘都叫大,李大是我家老邻居了。
李大住一楼,无论冬夏她从不待在屋里。
单元门口才是她的活动场所。
路边摆满了她家的锅碗瓢盆,支一个炉子,做饭吃饭全在外面,烧的是捡来的劈柴,墙边堆得满满的,还有几个小板凳,一个别人家丢弃的旧沙发,一把破藤椅,闲来无事的邻居们都爱聚在这里闲聊。
单元门外被李大搞得脏乱差,有人受不了,找社区居委会,在市里卫生检查的时候,居委会就找人把那些破烂拉走了。
不过没多久,又恢复了原样。
李大是从农村出来的,年轻时没有工作,后来在丈夫矿上干家属工转正,退休工资也有两千,丈夫三千多,老两口生活还是可以的,却叫儿女给拖累了。
李大两儿两女,按一般人说来,真是儿女双全,幸福美满。
可李大小儿子和小女儿都是两口子双双下
岗,丈夫的工资基本上都给了他们。
大儿子已经退休了,有自己的工资,可是离了婚;儿子虽跟着他,但基本上是李大给养着,他只负责自己的吃喝享乐。
李大的孙子也结了婚,还有了儿子,但小两口都没工作,过着过着就过不下去了。
离婚那天,孩子放学后去谁那儿谁都不要,可怜一个人背着书包,坐在路边凉风里呜呜地哭。
有邻居见了告诉李大,李大赶紧过去把重孙儿领回了家。
唯有大女儿让李大省心,在外地,但也只能顾上自己。
李大的丈夫脑梗瘫痪十多年了,除了刮风下雨雪,只要天气晴好,李大每天都把他抱到门外的藤椅上,三顿饭都在外面喂他吃。
除了管着丈夫的吃喝拉撒之外,还要管着孙子重孙,大儿子也常来吃饭。
邻居都说李大真辛苦,可李大不认为苦,一家人有丈夫和她的工资能维持下去,她就很满足。
可去年李大的丈夫去世了,李大哭得死去活来,一会儿怨自己送医院晚了,一会儿怨自己舍不得钱给丈夫治,说自己真傻,有老头子在才有钱在,老头子没了,今后的日子该咋过?!
没有老头子伺候了,李大便弄辆小三轮车,骑着到处捡破烂,小区里的垃圾桶,每天都要被李大翻腾好几回。
天热时垃圾桶散发着难闻的味道,见李大头伸进垃圾桶里,我心里就一阵酸楚,真不知该说什么好。
李大对我说,你妈有福,看您家孩子多好,多孝顺。
我问母亲,李大多大了?母亲说,八十四了,她老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今年该走了,又说她不能走,走了重孙儿怎么办?上学钱谁给?母亲还告诉我,李大的小儿子,小女儿现在好了,不来向她要钱了,孙子也找了事干,凭她两千多块钱,再拾点儿破烂,养活自己和重孙儿不成问题。
雪比先前下得大了,已不是撒而是飘了。
李大头上身上已飘满了雪花。
她眯缝着眼,从车窗里看见是我,叫着我的小名说,回家过年来了?我打开车门,要下车,李大急忙摆手说,甭下来,甭下来,下雪了。
不知为什么,我竟有一种想拂去李大身上雪花的感觉。
我还是下了车,说,李大,下雪了还在外边,还不回家准备过年?李大说,有啥好准备的,就我跟重孙儿在家,他们都不来了,这倒好,省心。
又不无夸耀说,重孙儿在家学习呢,他可认真了,俺就这一个指望了。
老师见了我就夸他,叫俺好好培养,咋培养呢?我怕在家闹动静就出来了,年前都扔旧东西,俺再各处看看。
你快上车回家吧,你妈还等着你过年呢。
你看你身上都是雪了。
李大说着伸手拂我身上的雪。
我眼睛有些潮湿,竟无话可说,只好上了车,冲李大摆摆手叫她先走。
李大骑上三轮从我车旁过去,又回头冲我笑笑,下雪好,老话说,瑞雪兆丰年。
我从车窗注视着骑在三轮上的李大,雪更大了,将她团团围住,远处,近处,天地间!全是雪的世界。
(选自《北方文学)2019年第1期,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大的生活过得朴素而节俭,帽子是旧的,沙发是别人丢弃的,烧的柴是捡来的。
B. 李大羡慕“我”妈有福,说明李大其实还盼望自家孩子能常回家,能更孝顺些。
C. 李大对“我”夸耀重孙儿在家认真学习,话里饱含着对重孙儿将来能有出息的指望。
D. 对于对方身上的雪,“我”只是想去拂,而李大是伸手拂去,说明了“我”的虚伪。
8.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采用了顺叙与插叙相结合的记叙顺序,写了“我"回母亲那里过年,见到邻居李大,回忆李大一生坎坷经历的故事。
B. 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以叙述为主,中间穿插李大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C. 李大的邻居嫌弃单元门外脏乱差,居委会找人拉走了破烂这一情节,体现了他们的冷漠和缺乏同情心,表达了对他们的批判。
D. 本文语言平实质朴,温和地叙述了平凡生活中的小人物的人生经历,真实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9. 小说多次提到“雪”,请问其作用是什么?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0. 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我”还是“李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玄邈,字彦远。
初为骠骑行军参军,太子左积弩将军,射声校尉。
泰始初,迁辅国将军、清河广川二郡太守,幽州刺史。
青州刺史沈文秀反,玄邈欲向朝廷,虑见掩袭,乃诣文秀求安军顿。
文秀令顿城外。
玄邈即立营垒,至夜拔军南奔赴义。
比晓,文秀追不复及。
明帝以为持节、都督青州、青州刺史,将军如故。
太祖镇淮阴,为帝所疑,遣书结玄邈。
玄邈长史房叔安劝玄邈不相答和。
罢州还太祖以经途令人要之玄邈虽许既而严军直过还都启帝称太祖有异谋太祖不恨也升明中,太祖引为骠骑司马、冠军将军、太山太守,玄邈甚惧,而太祖待之如初。
亡命李乌奴作乱梁部,陷白马戍。
玄邈率东从七八百人讨之,不克,虑不自保,乃使人伪降乌奴,告之曰:“王使君兵众羸弱,弃伎妾于城内,携爱妾二人去已数日矣。
”乌奴喜,轻兵袭州城,玄邈设伏击破之,乌奴挺身走。
太祖闻之,曰:“玄邈果不负吾意遇也。
”还为征虏将军、长沙王后军司马、南东海太守。
迁都官尚书。
永明十一年,建康莲华寺道人释法智与州民周盘龙等作乱,四百人夜攻州城西门,登梯上城,射杀城局参军唐颍,遂入城内。
军主耿虎、徐思庆、董文定等拒战,至晓,玄邈率百余人登城便门,奋击,生擒法智、盘龙等。
玄邈坐免官。
延兴元年,加散骑常侍,寻转中护军。
高宗使玄邈往江州杀晋安王子懋,玄邈苦辞不行,及遣王广之往广陵取安陆王子敬,玄邈不得已奉旨。
建武四年,卒,年七十二。
赠安北将军、雍州刺史。
谥曰壮侯。
(节选自《南齐书·王玄邈传》)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罢州/还太祖/以经途令人要之/玄邈虽许/既而严军直过/还都启帝/称太祖有异谋/太祖不恨也
B. 罢州还/太祖以经途令人要之/玄邈虽许/既而严军/直过还都/启帝称太祖有异谋/太祖不恨也
C. 罢州还/太祖以经途令人要之/玄邈虽许/既而严军直过/还都启帝/称太祖有异谋/太祖不恨也
D. 罢州/还太祖/以经途令人要之/玄邈虽许/既而严军/直过还都/启帝称太祖有异谋/太祖不恨也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骠骑,古代将军的名号,地位仅次于大将军,权位相当于公卿,只有重臣才可以担任。
B. 太祖,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追尊的名号,以某祖来称呼,每个皇帝都有。
C. 赠,文中指追赠官职,古代朝廷在功臣死后,追封爵位官职,以此来表示肯定和赞扬。
D. 壮侯,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平所立的称号,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代表官方意见。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玄邈富有主见,拒绝太祖邀请。
玄邈效命于明帝时,太祖多次想要结交于他,他都在第一时间果断拒绝了邀请。
B. 玄邈富有谋略,及时调整战略。
面对李乌奴的作乱,玄邈在强攻不下的情况下,采取诈降策略,最终取得胜利。
C. 玄邈作战勇猛,能够以少胜多。
玄邈从便门入城,仅用百余人奋力抗击,便生擒了法智和盘龙等,夺回了城池。
D. 玄邈功绩卓著,死后荣享恩誉。
玄邈生前在多次战斗中都表现突出,为稳定政权做出贡献,因此死后获得恩誉。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青州刺史沈文秀反,玄邈欲向朝廷,虑见掩袭,乃诣文秀求安军顿。
(2)乌奴喜,轻兵袭州城,玄邈设伏击破之,乌奴挺身走。
15. 玄邈多次拒绝太祖的邀请,太祖为什么“不恨”“待之如初”?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南园
韦应物
清露夏天晓,荒园野气通。
水禽遥泛雪,池莲迥披红。
幽林讵知暑,环舟似不穷。
顿洒尘喧意,长啸满襟风。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夏日清晨的南园景色:天刚破晓,清露泠泠;荒园之中,雾气缭绕。
B.颔联描写水鸟和莲花,对仗工整,炼字精当;“遥”“迥”二字表明其为远景。
C.“泛雪”“披红”两处均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不仅富有色彩美,还具有动态美。
D.颈联抒写游园感受:置身幽林,暑气顿消;乘舟环游,仿佛水路无穷无尽。
17.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流露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请按照理解补写古诗句
(1)《氓》中用比兴手法借桑来写女子年轻貌美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诗人直抒胸臆表达自己要效仿先圣,坚持清白为正直而死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歌行》中使用比喻表达对人生苦短之忧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归园田居》中借鱼鸟来表达诗人对自由田园的向往之情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请说明下面漫画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字。
内容:
寓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一项是()
A. 新闻发言人说,中国政府历来主张地区间的矛盾以和平方式加以解决,不能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儿,就动刀动枪的。
B. 兴汉路上一家手机经销店正在搞让利促销活动,我过去垂询了一下几款名牌智能手机的价格,发现并没有便宜多少。
C. 赵老师参加工作刚一年,她对教学经验丰富的张老师说:“在教学上我有许多不懂之处,请您不吝赐教。
”
D. 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改进意见,并且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四、写作(60分)
21.根据材料,完成作文。
有人说,多方听取不同意见,会让我们明辨是非、智慧通达,所谓“兼听则明”。
也有人说,大数据时代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向我们涌来,“兼听”更容易让人产生困惑,甚至迷失自我。
以上关于“兼听”的看法,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将题目写在答题纸上。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项,“历史演义小说因是对历史的真实反映,所以……”因果失当。
“在创作过程中受到的制约要比一般小说多一些”的原因并非是“历史演义小说是对历史的真实反映”,而是“历史演义小说所采取的‘一端’会直接来源于历史载籍”。
C项,“其中王允、貂蝉这两人并非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扩大了范围。
原文仅提及“所谓貂蝉其人,史书中更没提到”。
D项,“缺少文学性和可读性”理解错误。
原文“大笔粗叙的部分虽缺少文学性,但仍然具有相当强的可读性”。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A项,“是为了论证历史演义小说创作中虚构的重要价值以及虚实之间的关系”曲解文意。
引述鲁迅先生之语,并非“论证历史演义小说创作中虚构的重要价值以及虚实之间的关系”。
而是论证历史演义小说创造中历史真实和文学虚构之间的关系。
故选A。
【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项,“《三国演义》……寻找到了真实与虚构间最佳平衡点”表述过于绝对。
纵观全文,并结合“历史演义小说总要兼顾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两方面,不断寻找最佳平衡点。
《三国演义》就是这种努力的典型”等语句,不能得出“《三国演义》寻找到了真实与虚构间的最佳平衡点”这样的观点,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B。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
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
(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