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近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近况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在我国是高发病率的重大传染病。
在全球3.5亿乙肝病毒(HBV)携
带者中,我国约占1亿,其中CHB患者约2000万,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与此相关的肝硬化、肝癌等疾病[1]。
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西医采用抗病毒、免疫调节、改善肝功能和抗肝
纤维化等综合治疗,而抗病毒治疗是其中最主要的、关键的治疗。
但是由于抗病毒药物完全
应答率并不高,疗程相对不固定,HBeAg血清学转换率低,疗效不够持久,长期应用可产生
耐药变异,停药后可出现病情恶化等,其临床应用也受到限制[2]。
且由于抗病毒药物成本昂贵,疗程较长,患者经济上难以承受。
而传统的中药除了具有抗病毒作用以外,在抗肝脏炎症、抗肝纤维化、调整免疫以及改善症状等方面均具有西医药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且价格低廉,患者易于接受。
中医中药在我国治疗慢性肝病的临床中占据主流地位,是首选药物、主
要药物和常用药物。
即便是西医,也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中药治疗肝病[1]。
但中医中药治疗慢
性肝病多以内服和静脉用药研究为主,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肝病研究较少,尚未深入。
因此
笔者认为,深入研究和充分发挥中医药外治法在防治本病的特色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就近年来有关中医外治法治疗CHB概况综述如下。
1 中药穴位敷贴疗法
华海清等[3]采用验方护肝拔毒软膏穴位敷贴治疗本病30例,并与口服甘草甜素片治疗26例作对照观察。
治疗组将护肝拔毒软膏敷贴肝区日月、期门等穴,3~5日敷贴1次。
对照组口
服甘草甜素片,150mg,bid。
3个月为1疗程。
结果一个疗程后,两组ALT复常率、HBeAg、HBV-DNA阴转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
张波等[4]选择120例乙型肝炎后肝纤维化患者,随
机分为治疗组80例,对照组40例。
治疗组敷用由百草霜、凤仙子、凤眼草、生鳖甲等20
多味药物组成的制剂软肝膏。
方法为将软肝膏敷贴于所选取的水分穴、右侧肝俞穴和经验穴上。
每5天换药1次。
对照组服用朝阳丸,1丸,bid,同时服用肌苷片40mg、复合维生素B 片3片、维生素C片0.3g,tid。
2个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结果治疗组有良
好的治疗作用,临床基本治愈率、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对血清HA、PШP、Ⅳc
等肝纤维化生化指标均有明显下降 (P<0.01或P<0.05)。
卢长庆等[5]仿太乙神针衬垫灸的透入
机理,用白芥子等数种中药,提取其中有效成分制成的软膏自灸贴敷贴患者的内关、间使、
郄门、五里等穴位,8个小时后撤去自灸贴,待皮肤形成一个含有淡黄色透明液体的水痘。
采用消毒的2ml的注射器,将水痘中含有被激活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Lak细胞等具有抗HBV作用的液体抽出,肌注患者;或保护“水痘”,在72小时内不让它破裂,让水痘中激活的
免疫细胞自然吸收,回输到体内。
每6天激活一次,共3个月激活15次。
结果治疗HBsAg、HBeAg阳性、HBV-DNA阳性患者40例,结束后患者乏力、纳差、肝区疼等症状明显好转或
消失,HBeAg阴转16例,HBV-DNA指标有所下降,继续治疗3个月,HBeAg阴转23例,HBV-DNA降至1×106以下者为24例,ALT复常者16例。
停止激活,随访8个月,e抗原转
阴者未见反跳。
提示自灸贴对清除乙肝病毒,尤其是大三阳患者e抗原转阴,疗效满意。
2 灸穴疗法
张海蒙等[6]采用化脓灸疗法治疗19例CHB,方法为取双侧足三里、三阴交,每次取1穴。
采用麦粒灸法,每穴7壮,每壮艾绒l.5mg,直接点燃施灸,灸毕贴以灸疮膏,以后每日换
膏药1次,该穴不再施灸。
疮口愈合后再取对侧另一穴施灸,左右上下交替取穴。
6个月为
1个疗程。
灸疗期间药物使用同灸疗前,进行灸疗前后的同体对照。
结果灸疗结束后ALT、AST好转,有统计意义;10人的病毒指标中有l2项得到改善;在治疗过程中肝功能出现一过
性损伤。
提示化脓灸治疗CHB有一定疗效,可能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程井军等[7]也采
用化脓灸疗法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伴高胆红素血症患者27例。
对照组29例采用护肝降酶、
对症支持等基础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灸法治疗。
取双侧肝俞、足三里、太冲、三阴交。
第1次治疗时,做艾炷5壮,每壮1.5mg,直接点燃施灸,灸毕敷以化脓膏,每日1次。
两组均治疗4周。
结果在TBIL的改善和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
照组(P<0.01)。
关玲等[8]总结谢锡亮使用麦粒灸法治疗CHB有效病案86例,方法均采用
麦粒灸法,每穴灸7~9壮,根据不同年龄,选穴有所不同,但均以肝俞、脾俞为主穴,对30
岁以上,多配足三里;对30岁以下,有时用阳陵泉;对于儿童配合身柱穴。
用穴数量多用
2~3穴,病情较重用4穴。
结果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率100%;对B超检查确诊的肝大、脾大、肝硬化、腹水改善明确;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率28.85%,e抗原转阴率38.46%,核心抗体
转阴率36.54%。
3 针刺疗法
刘云梅等[9] 选取CHB病例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对照组30例。
治疗组取穴足三里、肝俞直刺缓入,施小幅捻转提插补法;大椎、气海斜刺单向捻转180度后,施小幅提插,平
补平泻法。
每日1次,20天为1疗程,休息10天,共治疗3个疗程。
对照组予甘利欣
150mg静滴,qd,共60天。
阿洛昔韦20mg/kg静滴7天,后改为18mg/kg静滴53天。
结果两组HBsAg、HBeAg、HBV-DNA 阴转率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
穆宏志等[10] 采用针
刺治疗ALT持续不降CHB患者58例,方法为取穴足三里、内关、三阴交、太冲、阳陵泉,
采用平补平泻法,每日针刺1次,每次30分钟,7天为一个疗程,间隔2天行下疗程,治疗
期间停用其它药物。
4疗程后统计疗效。
结果痊愈58.6%;显效22.4%;无效19.0%。
HBeAg
转阴25.9%。
黄晓菁等[11]运用针刺疗法治疗CHB恢复期患者50例,设对照组50例。
治疗
组方法:1.体针:第1组取至阳、足三里,第2组取胆俞、太冲。
两组交替选用,每日1次,中度刺激。
2.穴位注射:选肝俞、中都、日月、期门,用维生素B1或板蓝根注射液,每穴
1ml,每日1次;或另选右侧肝热穴,缓缓注射丹参注射液或当归注射液,每日1次,每次
2ml。
3.耳针:选肝炎点、肝、三焦、交感、肝阳、胆、脾、神门。
对照组口服甘利欣胶囊,
护肝片和垂盆草冲剂。
治疗15天后统计疗效。
结果两组在临床症状体征和肝功能变化方面
疗效相当。
海日罕等[12]采用针灸治疗CHB活动期伴有恶心、呕吐、纳差、腹胀等消化道症
状患者31例。
治疗方法:1.穴位注射:北芪注射液2ml注射足三里,日1次。
2.针刺:内关、中脘、膻中、天枢、阳陵泉等穴。
手法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
再根据辨证分型选穴。
5日
为1疗程,间休2日复治。
3.埋耳针:神门、肝、脾、胃、膈、肾,隔日1次。
结果总有效
率87.1%。
童彬[13]也运用针灸方法治疗CHB引起的消化道症状患者27例。
方法为取主穴足
三里、内关、天枢、中脘。
再根据辨证分型选取配穴。
针刺上腧穴得气后随证施以补泻的手法,每隔5分钟运针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结果经1~2个疗程治疗,总有效率为92.59%。
4 针灸药结合疗法
彭长林[14]采用在益肝灵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灸法治疗CHB患者32例,并与益肝灵治疗30例
进行比较。
方法为口服益肝灵的基础上加用艾炷灸肝俞、胆俞、足三里,每日1次,每次1壮。
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结果2组在缓解和消除症状与体征,改善肝功能
方面无差异,但两组HBV-DNA和HBeAg的转阴率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刘新萌等[15]运用刺血加艾灸法治疗CHB患者36例。
方法为刺血:取太阳、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大
椎等穴,用三棱针点刺穴位上或穴位附近的静脉血管,出血量控制在每穴2~6ml,30天一次,与艾灸同期进行。
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治疗药物和方法。
艾灸:取大椎、至阳、肝俞、脾俞、膏肓俞、章门、期门,采用隔姜灸,每穴9壮,每日一次,7次一疗程。
隔一天后行下
一疗程。
结果36例患者经9至24个月治疗,总有效率83.3%。
叶瑞耀[16]采用穴位注射、贴灸和内服中药三环自然疗法治疗CHB患者57例。
方法:1.穴位注射:用丹参或柴胡注射液注双侧足三里,每穴2mL;白介素-2注臂穴,每穴5万u;隔周用丹参、柴胡注内关、曲池穴,每穴1mL,每周1次。
2.穴位贴灸:用“奇雄丹”,敷贴于膈俞、肝俞、健肝(悬钟),或期门、
中庭、关元、三阴交等两组穴位上,使之发泡,两组穴位交替使用,36~48小时后去除灸药,刺破灸泡,放净液体,每周1次。
3.口服中药:辩证服用三环中药制剂,每日1~3次。
每
12周(次)为一个疗程,治疗至少一个疗程。
结果HBeAg阳性50例,转阴25例,HBeAb生成
9例;HBeAg阴性,但HBV-DNA 阳性7例中有4例HBV-DNA转阴;57例ALT异常者有33例
复常,22例TBIL异常者有17例复常。
朱再民等[17]采用免疫辨证三环三联疗法治疗34例CHB患者,观察治疗前后外周血中T 淋巴细胞亚群比值、sIL-2R、IL-2和NK细胞浓度。
方法:1.免疫超敏者,肝储备功能良好,炎症轻度,临床症状轻微者,用自血5ml注射双足三里穴,
偏热者注射双阳陵泉穴,丹参注射液4ml注射双曲池穴;天灸发泡用中药发泡剂敷贴肝俞、
膈俞与期门、关元每周交替。
贴敷时间为12~24小时;内服中成药以保肝、退黄及抗病毒。
2.免疫超敏炎症较重,症状明显,肝功能明显异常者,则用丹参4ml注射双阳陵泉穴,柴胡
注射液4ml注射双曲池穴;天灸发泡取肝俞、健肝与期门、三阴交每周交替;中成药以保肝、退黄系列为主。
3.免疫不全,肝储备功能欠佳,出现肝纤维化倾向者,用柴胡注射液4ml注
射双曲池穴,丹参6ml注射双阳陵泉穴和双内关穴;天灸发泡只取健肝与三阴交交替;中成
药用保肝退黄抗纤维化、抗肝硬变系列。
以上治疗均每周1次,12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
2个疗程。
结果病人血清sIL-2R浓度下降,IL-2、NK 细胞的含量增加,T4/T8比值上升。
提
示本法可扭转免疫病理反应,恢复正常的免疫机制,使乙肝病毒得以清除,肝脏免疫压力得
以减轻。
黎新平等[18]亦采用针灸药结合的三环疗法治疗CHB患者30例,观察治疗前后肝组
织活检、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
根据免疫辨证分型不同,用5级诊疗程序,将针法(自血
或药物穴位注射)、灸法(穴位天灸发泡)、药法(系列口服药物)等与个体动态免疫反应状况相
结合进行严格的个体化动态治疗。
每周治疗1次,12次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
结果4疗
程后肝组织病理学情况:1例由G4S4降为G3S3,7例由G4S4降为G2S2,9例由G3S3降为
G2S2,5例由G3S3降为G1Sl,8例由G2S2降为G1Sl。
治疗前后炎症活动计分和纤维化程度
计分两项分别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血清透明质酸(HA)
和血清层粘蛋白(LN)两项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熊学涛[19]也应
用中医针(穴位注射)、灸(药灸发泡)和中药内服联合治疗CHB。
并随访1年,观察其对HBeAg
及HBV-DNA的影响。
方法为治疗组根据患者免疫状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进行免疫分型,制定治疗方案,应用针、灸、药治疗。
治疗每周一次,12次为一疗程,连用2~4个疗程。
对照组在护肝、降酶、退黄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胸腺肽注射液,前3个月用胸腺肽
100mg静脉滴注,隔日一次,3个月后改肌注,每次20~40mg,每2~3天一次,连用6~
12个月。
结果经2~4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肝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差异(P<0.005);治疗组HBsAg、HBeAg,HBV-DNA的阴转率和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
李忠贵[20]采用有抗蛇毒功效的中草药配伍组成“乙肝转阴煎”结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CHB30例。
“乙
肝转阴煎”由蛇总管、蝉翼藤、苦石莲、蛇见软、平地木、叶下珠、党参、黄芪、田基黄等共29味药。
中药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1个月为1疗程。
壮医药线点灸肝穴中脘、肝俞、足三里及耳穴的肝胆区等,每日施灸1次,每30次为1疗程。
结果痊愈l3例,好转l4例,无效3例。
闻后均等[21]应用中药茵虎汤配合灸法治疗CHB104例,并设对照组100例。
方法为治疗组患者口服中药茵虎汤(主要药物:茵陈、虎杖、石见穿、板蓝根、半枝莲、白术、茯苓、丹参、赤芍、佛手10味中药)100ml,每日3次,疗程60天;另配合灸法,取
双侧足三里、三阴交。
做艾炷5壮,每壮1.5mg,直接点燃施灸。
灸毕敷以化脓膏,以后每
日换化脓膏1次。
对照组患者采用甘利欣注射液150mg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中静滴,1
次/d,疗程60天。
全部病例观察期间不再使用免疫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以及干扰素等生物
制剂。
结果治疗组分别在肝功能复常和HBeAg转阴、抗-HBe转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和P<0.01)。
陈海英等[22]应用天灸结合穴位注射疗法治疗CHB患者25例,观察本
法治疗前后的HBV-DNA含量。
方法为天灸:药物主要成分为斑蝥,穴位选取肝俞、脾俞、大椎、关元、期门等。
穴位注射:选用灭菌的注射用水,选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
再根
据辨证取穴,穴注每周3次,l5次为一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停1周后续治,共进行3个疗程。
穴位天灸每次选取2-4个穴位点,1周1~2次。
穴位天灸和穴位注射的疗程同步,均为18周。
结果显示治疗前血清HBV-DNA含量较低的患者治疗效果好,反之效果差。
说明治疗
前血清HBV-DNA水平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且治疗前血清HBV-DNA含量与ALT水平
无明显关系。
刘文涛等[23]在中药复方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CHB。
将75例CHB患者随机分为
治疗组38例,对照组37例。
在常规护肝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用中药复方,中药
基本方为:当归、党参、黄芪、白术、茯苓、虎伏、山豆根各10g,丹参、赤芍、半枝莲各
15g。
再根据辨证随证加减。
1剂/d,水煎服。
治疗组加用针灸治疗,取足三里、三阴交、
右肝俞穴、阳陵泉、行间,每月针灸20d。
均3个月为1个疗程。
结果疗程结束时,治疗组
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74%和78.38% ,治疗组主要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组ALT,AST,A/G及复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HBeAg,HBV-DNA阴转率则无显著差异(P>0.05)。
张锦华等[24]运用子午流注针法治疗30例CHB患者,并设药物治疗组和针灸组各30例对照。
观察子午流注针法对CHB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治
疗方法为针灸组取足三里艾灸15~20分钟。
针刺取脾俞、三阴交、血海为第1组穴;肝俞、阳陵泉、太冲为第2组穴,每次取1组穴,留针15~20分钟,隔日取另1组穴治疗,3月为
一疗程。
药物组取臀部肌肉注射胸腺肽20mg,每日1次,3月为一疗程。
子午流注组按子午
流注纳甲法新法在不同的时辰内,选择不同的穴位作为疗法的开穴(也是主穴),艾灸15~20
分钟后再针刺15~20分钟。
再选用与针灸组相同的穴位作为配穴,与针灸组同样的方法治疗,3月为一疗程。
结果子午流注组与针灸组、药物组治疗后比较,患者体内所含IFN-α、IL-2、CD3+、CD4+、CD8+、CD4+/CD8+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义(P<0.05或P<0.01)。
韩亚兰
等[25]应用以针刺为主,配合中药口服的方法治疗CHB共58例,并设对照组。
治疗组针灸方
法依照中医辨证分型,选用足太阳膀胱经肝俞、脾俞、肾俞三穴,及取阳陵泉穴,采用实证
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的手法,并选阳明经穴足三里,先针后灸,再根据辩证分型,随症加穴。
治疗组中药治疗根据临床症状,结合舌脉,分为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肝肾阴虚三型辨证论治。
结果治疗组从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乙肝标志的转归方面,都优于对照组。
付明[26]采用多种方法并举治疗CHB63例。
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黄芪30g、白术15g、山
茱萸15g、白芍20g、土茯苓30g、贯众15g、牡丹皮10g、大黄15g、益母草20g、甘草6g
为基本方。
每日1剂,水煎至200ml,每晚睡前顿服。
再根据辨证加减。
2.艾灸疗法:将艾
卷点燃后,放置距足三里穴约3cm处,灸至局部稍红为度,每日1次。
3.静脉给药:丹参针10~20ml入5%葡萄糖注射液300ml中静滴,每日1次。
三种疗法同时应用,20d为1疗程。
期间停用其他保肝、抗病毒类药物,观察3个疗程。
结果63例中总有效率90.47%。
5 中西医结合疗法
刘原龙等[27]将83例抗HBe(+)和HBV-DNA(+)的CHB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3例,对照组40例。
2组病例均予胸腺肽注射液160mg加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每周3次,2个月
后改为每周2次,共4个月。
常规口服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E。
治疗组同时予穴
位灯芯灸治疗。
取A组肝俞、期门、足三里、三阴交;B组日月、肾俞、脾俞、关元。
每次
选一组穴位,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次每穴点灸2次,每周治疗3次,共3个月。
对照组仅
予上述基础治疗。
结果治疗结束时及结束后6个月生化、病毒学完全应答率和总应答率、综
合疗效完全应答率和总应答率,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刘原龙[28]又采用灯芯灸、胸腺肽穴位注射联合干扰素(IFN)肌注治疗HBeAg(+)及HBV-DNA(+)的
CHB52例,并与43例干扰素、胸腺肽肌注治疗为对照组进行比较。
方法为两组患者均给予
α-1b干扰素300万u肌肉注射,每日1次,两周后改为隔日1次,疗程6个月。
治疗组疗程
前3个月同时另予胸腺肽注射液穴位注射及穴位灯芯灸治疗。
穴位注射:取A组肝俞、肾俞;B组脾俞、足三里。
每次选1组穴位,两组穴位交替使用。
常规操作得气后每穴注入胸腺肽
注射液1.0ml,每周2次。
灯芯灸:取A组期门、足三里、三阴交;B组日月、肾俞、关元。
每次选1组穴位,两组交替使用。
每次每穴点灸1至2次,每周2次。
对照组疗程前3个月
另予胸腺肽注射液20mg肌肉注射,每周2次。
结果疗程结束时及结束后6个月,两组患者
肝功能、HBeAg、HBV-DNA变化情况及综合应答率,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
P<0.025)。
王志宏等[29]运用针刺联合α-干扰素方法治疗CHB,将58 例CHB患者随机分为观
察组30例,对照组28例。
观察组给予针刺,每天一次,每次行针一小时,每周停一天,共
2 月。
选穴以百会、大椎、肝俞、肾俞、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冲为主穴。
不同患者
可随症加减。
联合干扰素IFN-α2b,500万u,最初2 周每日一次肌注,以后每周3 次肌注共
半年;对照组单选IFN-α2b,剂量用法同上。
两组患者均同时静滴维生素C等基础护肝药。
结果观察组HBV-DNA 阴转率、HBeAg阴转率和ALT复常率于治疗后2个月、6个月、停药后
6个月不同时段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杨德全[30]应用“透天凉”针刺法联合抗乙肝免疫
核糖核酸(抗-HBV-iRNA)专项治疗因垂直感染的慢性HBV携带者64例,并与单用抗-HBV-iRNA 64例进行对照。
治疗组肌肉注射抗-HBV-iRNA 3mg/次,每周2次;另采用“透天凉”手法针刺足三里、内关、合谷穴,得气后每隔5分钟使用透天凉手法行针1次,30分钟后起针,每日
1次。
对照组肌肉注射抗-HBV-iRNA3mg/次,每周2次。
两组均3个月为一疗程,两个疗程
后即停止治疗。
每个病例均于停止治疗后随访1年,在观察期间两组均停止使用任何抗病毒、护肝及免疫调节剂等药物。
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血清HBVM阴转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停止治疗1年后治疗组HBVM各项阴转率的稳定性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陈兰等[31]在采用西医综合疗法的同时,合用针灸治疗CHB合并肝内胆汁淤积
症40例,设对照组40例。
方法为对照组:甘利欣40ml与门冬钾镁30ml加入5%葡萄糖
200ml静滴,每日1次;苦黄注射液40ml或茵栀黄注射液30ml及654-2注射液10mg、维生
素K1 10mg,并加入5%葡萄糖200ml静滴,每日1次;护肝片4片,tid;2周为1疗程。
治
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同时合用针灸疗法。
阳黄取肝俞、胆俞、阳陵泉、阴陵泉、内庭、太冲,
再辨证配穴,针刺均用泻法;阴黄取至阳、脾俞、胆俞、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再辨证配穴,针刺均用平补平泻,并用灸法。
两侧穴位交替使用,2周为1疗程。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
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80.0% (P<0.05)。
计沙等[32]在中西药常规综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
针刺穴位治疗46例CHB患者,并设对照组46例。
治疗方法为对照组采用综合保肝治疗,丹
参30ml/d,甘利欣30ml/d,分别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滴,肝炎灵4ml/d,肌注。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穴位治疗,选用肝俞、三阴交、中脘、关元、足三里、涌泉等穴。
每穴针刺疾出,不留针。
治疗5d,休息3d,8~12周为1疗程。
结果治疗1疗程后两组ALT、TBIL复常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舒湘德等[33]采用复方胆矾散为基本方辩证加减,同时配合小剂量干扰素等行穴位注射治疗HBV 阳性患者68例,并与单用a-基因重
组干扰素注射治疗45例进行对照。
治疗组采用“复方胆矾散”为基本方(胆矾、青黛、蛇舌草、夏枯草、马鞭草、丹参等)辨证加减,无症状携带者,先服助阳通宣汤(柴胡、黄芪、桂枝、
升麻、干姜、细辛等)激发免疫功能,待转氨酶升高后,立即停服,改用基本方加平地木、绞
股蓝、猪苓。
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3个月为1疗程。
同时采用经穴药物注射:干扰素
5万u、白介素1万u、黄芪注射液2ml,取肝俞、气海、三阴交3穴,隔日取1药注1穴,
交替进行。
每穴注射15次为l疗程。
对照组采用a-基因重组干扰素300万u,隔日肌注1次,并视症状体征加服肌苷片、联苯双酯滴丸、维生素C片等药物。
3个月为l疗程。
结果治疗
组的转阴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治疗1年、2年的HBsAg和HBeAg的复阳
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
党中方[34]采用在口服拉米夫定的同时,加用外治
法(乙肝贴)治疗疗CHBl80例,并与口服拉米夫定180例对照。
方法为对照组口服拉米夫定,
每次口服0.1g,qd。
治疗组在口服拉米夫定的同时,加用“乙肝贴”(用华蟾素、人工牛黄、冰片、樟脑、苦味叶下珠、当归、黄芪等制成的膏药),每次神厥穴和期门穴各贴l贴,每l0天
换1次。
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肝功异常者,均加用肝泰乐、肌苷、维生素C等保肝药。
治
疗期间停用其它一切药物。
结果半年内HBVM阴转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停药3个月HBV反跳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在症状、肝功能恢复方面,治疗组也优于对照组。
6 结语
总体来看,近年中医外治法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具有一定的疗效,表现在缓解和消除症状与体征、改善肝功能和可以促使某些病毒标志物阴转等方面,其
机制可能主要与某些治法或方药能抑制HBV、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及诱导人体新生干扰素等作
用有关。
但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这主要体现在:(1)临床观察多,机理探讨少;(2)专
方专药专法多,辨证施治少。
中医外治法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某些疗法和方药,迄今尚缺
乏严格的多中心、双盲设计、对照研究,可重复性较低,影响疗效的可信性;(3)近期观察多,远期随访少。
今后,需密切追踪现代医学病理、药理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注意继承和发
扬前人的经验。
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应注意辨病、辨证、辨因相结合,开拓新的临床思维,发挥中医辨证治疗多环节、多角度、多层次作用的特长,发挥针灸药结合疗法、中西医结合
疗法多种效能综合发挥治疗作用的优势,使能优势互补,提高临床疗效。
另外,还应加强基
础研究,充分利用现代的科技及手段,加强开发及发掘新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专方专药专法,不断提高治疗水平。
并重视患者的远期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 蒋健.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的成绩,问题与展望[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9,19(3):129-131,145.
[2] 刘林华.阿德福韦酯抗乙肝病毒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2005,12(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