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校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一中15级高一下学期月考(3月份)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古代中国以农立国。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男耕女织,以一家一户个体经营为主
B.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C.重视灌溉,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D.重农的结果促进了我国古代历代经济的发展
2.据史载,西汉时期,政府在灾荒年减免家赀少者的田租,或假部分山林川泽苑囿给贫民,或假犁牛贷种食给贫民。

如《汉书》载,绥和二年(前7年)诏:“其令水所伤县邑及他郡灾害什四以上,民赀不满十万,皆无出今年租赋。

”西汉政府对灾民实施救济的根本原因是
A.实行对小农经济的扶持政策 B.小农经济支撑着王朝的生存和发展
C.避免因流民问题而引发农民起义 D.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3.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个体生产是封建农业的标志。

个体生产的发展速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
A.铁农具的推广程度 B.牛力等畜力使用程度
C.封建政府重视程度 D.土地私有化发展程度
4.读“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

表格能够说明
A.商税收入已经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B.北宋时期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宋代加强了对城市商业活动的监管D.边境战争严重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
5.据宋人《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即早辰桥、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失,道士僧人,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谓之罗斋。

竹木作料,亦有铺席,砖瓦泥匠,随手即就。

”材料反映宋代的民营手工业
A.开始出现明显的行业分工
B.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加强
C.以家庭手工业为主要形态
D.出现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
6.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特别是隋朝时开凿的贯
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

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邸店、柜坊、飞钱等,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A.为对外贸易服务
B.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
C.为存款、贷款、兑换钱币服务
D.为储存金银财物服务
7.2008年,“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在中国科技新馆展出,把“丝绸、青铜、造纸印刷、瓷器”定义为我国古代的新四大发明。

下列表述不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A: 原四大发明不能完全代表中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
B: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代表了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
C: 在古代中国,火药主要用于制作鞭炮,指南针大多用于看风水
D: 中国瓷器文化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英语中“中国”称为“China”即瓷器
8.有学者认为宋代曾出现过“商业革命”,下列可以用来说明其观点的论据是
A.宋代商业贸易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宋代中央集权削弱,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受冲击
C.宋代金融业繁荣,交子等纸币出现
D.宋代城市商业繁荣,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度实行
9.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朝登垅亩,夕贸市廛”;浙江秀水县佃农用上等米换白银,用中下等米来抵租。

这一现象的出现突出反映了
A.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初步发展 B.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水平提高
C.农民能够支配自己全部的劳动产品 D.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加强
10.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 不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C.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D.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
11.有学者认为,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材料中中国“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原因是
A.因闭关锁国而丧失世界贸易中心地位
B.自然经济的抵制和专制统治的阻碍
C.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D.没有形成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12.按照历史学家安古斯·麦迪森测算,在1700~1820年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从23.1%提高到32.4%,而同期整个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比重仅从23.30%提高到26.6%,令人疑惑的是中国却没有实现工业化。

导致当时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①中国落后的小农意识非常浓厚②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③西方列强入侵阻碍中国工业化发展
④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阻碍经济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3.清政府“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将边海居人尽移内地”。

其影响是A.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 B.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C.加快了统一台湾的进程 D.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14. 西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

商人地位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官僚机构日益扩大 B.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C.文人社会地位提高 D.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15.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

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
B.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
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
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
16. 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

”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不包括
A.盐铁官营制度
B.“海禁”政策
C.商帮的出现
D.重农抑商政策
17. 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认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当铺又次之。

”此观点出现的社会背景是
A.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B.农民封建地租的沉重
C.国内商品经济的繁荣D.国家推行“海禁”政策
18.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始终处于“萌芽”状态,主要是指
①始终未能出现劳动力和货币商品化②其力量远不足以瓦解封建生产方式
③总体上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④只产生在少数商品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9. 下列表格是关于我国汉朝到宋朝时期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较表(人/平方公里),此表能够直接说明
A.长江流域人口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B.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C.唐朝时期长江流域经济出现了倒退 D.人口密度的增长得益于国家统一
20. 据编纂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的《潞安府志》记载:“万历初,遵例鼓铸制钱,一时铜价腾跃数倍,而监造官与匠役减去铜料.杂以铅锡,愚民见利争趋,日有私铸,虽论死不止。

而制钱堆积不能行。

”从材料可知万历年间
A.潞安府为当地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分管地方监察
B.政府对铸币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金融秩序混乱
C.“制钱堆积不能行”主要是因为当时铜钱铸造过多
D.部分官民唯利是图,铸钱质量低劣,社会危机深重
21. 航路的开辟引发了一场“商业革命”,下列现象不属于欧洲“商业革命”范畴的是
A.欧洲与其他地区间商品交流加强 B.新兴资产阶级因物价上涨而谋利
C.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D.出现一批特权贸易公司
22.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这一评价
①夸大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②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③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
④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3.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和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主要是因为
A.金银存量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 B.丰富的原材料降低了制造业成本
C.西欧的商贸中心由地中海转到大西洋沿岸 D.人们的商业冒险意识和财富观念增强
24. 1584年,《论西方发现》一文中指出,殖民地即使不能直接找到黄金、白银,也肯定能给英国带来财富。

新市场将大大刺激英国工业的发展。

英国的雇佣机会将增多,许多流民将成为繁忙的工匠。

据此可知
A.殖民扩张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B.殖民扩张给英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C.工业革命急需广阔的海外市场
D.工业生产有利于殖民地人民就业
25.英国为了打败日益发展的竞争对手荷兰,并力求保住开始建立的海上优势和争夺殖民地,曾三次挑起对荷兰的战争,并最终获胜,夺取了海上霸主地位,建立了海权——贸易——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模式。

英国对荷兰的胜利主要得益于当时英国
A.社会制度的优越
B.商业贸易的成熟
C.手工业的发达
D.工业革命的成果
二、材料解析题(26题24分,27题26分,共50分)
26. (2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材料二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

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三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

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

……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

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1) 概括材料一中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8分)
(2) 指出材料二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并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和消极影响。

(8分)
(3) 据材料三,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8分)
27.(2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几个世纪以来,亚洲一直是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其中的部分制成品是欧洲无法与之竞争的,例如丝、棉织品、地毯、珠宝、瓷器和优质钢,以及部分被加工成半成品的药材和食糖,尤其是香料。欧洲人从未亲自到过东方货物的供应地。
——R·R·帕帕默《现代世界史》材料二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同时在旧大陆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同样,没有把世界联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摘自黄邦和主编《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材料三阿姆斯特丹最早的港口活动可追溯到公元13世纪。

阿姆斯特丹港于1342年首次被记载,见于阿姆斯特丹获得城市权的相关资料中。

在荷兰黄金时代,阿姆斯特丹港发展成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重要港口。

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港,港内船桅林立,岸上堆满货物,一派繁荣景象。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当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享受着源源不断的海外财富时,精明的荷兰商人迅速加入海外贸易竞争,阿姆斯特丹不仅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还是国际贸易和金融的中心。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等
材料四
1501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

1670-1776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据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动机。材料二中有关新航路开辟的结论体现了研究
者怎样的历史观?(8分)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荷兰崛起的主要原因。

(10分)
(3)根据材料四,指出英国在世界奴隶贸易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国内因素。

(8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分析试题:本题主要考察学生教材基本知识的识记和理解的能力。

ABC都是我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D重农抑商的做法在封建社会前期的确起到了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但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当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成为主流,我国仍实行该政策就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所以D表述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
2.【答案】B
【解析】本题要注意限制词“根本原因”,C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A、D两项是对灾民实施救济的具体举措,没有指出实施救济的根本原因,故排除,选择B项与题意相符。

3.【答案】A
【解析】
分析试题: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但是耕牛相对铁农具而言,成本要高,不及铁农具使用更广泛。

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
4.【答案】A
【解析】提取信息的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在三列数据,关键是第三列。

可以看到,非农业税的比重越来越大,可知A正确。

B项说法本身是错的,北宋只是“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并不放弃。

C项说法也错,宋代对城市商业活动的监管是放松的。

宋代虽有边境战争,但从第一列数据可知,只是有起伏,不能说“严重阻碍”,故D项不正确。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给予劳动者较多人身自由,有一定报酬。

材料中“即早辰桥、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候人请唤”的大意是:汴京早晨有许多工匠站在桥头巷口等待做工,叫做杂货工匠;道士和尚站在一起,等待雇主来请工,叫做罗斋。

据此可知宋朝已出现了出现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

题干中没有体现行业分工与产品和市场的联系,民营手工业以手工作坊生产为主要形态。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易错项分析:本题易错项为A。

考生可能没有理解材料的主旨是“皆有木竹匠人……候人请唤”,材料没有体现行业分工。

6.【答案】B
【解析】对“邸店、柜坊、飞钱”的认识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邸店是唐代以后供客商堆货﹑交易﹑寓居的行栈的旧称,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它们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便利与发展,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故选B项正确;A选项错在对外贸易;
C、D选项只是柜坊的作用,故排除。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材料能力。

A项,增加新的内容恰好说明了原四大发明不能完全代表中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

故A项能说明。

B项,中国精美的青铜器代表了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因此将其列入“新四大发明”。

故B项能说明。

C项,“火药主要用于制作鞭炮,指南针大多用于看风水”说明科技成果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但这既无法削弱火药和指南针在中国科技史上的地位,也无法成为“新四大发明”的佐证,并且该说法有失偏颇。

故C项不能说明。

D项,中国瓷器影响巨大,因此将其列入“新四大发明”。

故D项能说明。

本题要求选择不能说明观点的一项。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8.【答案】C
【解析】分析试题:“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的出现,宋代金融业繁荣,是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的依据,可以用来作为说明宋代出现过“商业革命”的论据,即答案为C;ABD三项所述不符合宋代的历史实际。

9.【答案】D
【解析】明万历年间农业加强与市场的经济联系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材料中反映佃农早上在田地耕田,晚上在集市卖东西,用米换银、抵租的行为;材料中未反映生产关系,排除A;反封建斗争也未提及,排除B;当时农民并未能支配自己的全部劳动产品,且不符材料,排除C,故选D。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海禁政策的危害。

根据材料“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可知,海禁政策的实行使沿海居民变得贫困,使原先的工商业者变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之人,使游手好闲之人变为强盗与小偷,影响了民生和社会稳定。

言及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也是为了体现妨碍百姓生计,即影响民生,并由此导致盗贼增加,破坏稳定。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11. 【答案】D
【解析】题干反映传统经济发达,但依然是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充分发展,推动社会的转型。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两个关键的因素是资金与市场,D项正确;题干材料主要是从经济角度的分析,A项说法错误;B项是对资本主义萌芽具有阻碍作用,但不是主要的,应从内因
分析,B项排除;C项“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说法错误。

12.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清朝时期中国的GDP在世界中占的比重获得大幅提高,但并没有实现工业化;同期的欧洲进行了工业革命,GDP的增长幅度落后于中国。

结合所学知识,清朝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其经济形态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封建制度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形成中国近代的落后局面。

故①②④说法正确;③说法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

选C。

13. 【答案】D
【解析】概括材料可知,说的是海禁政策。

因而选D项。

A项从表述上分析,是说的目的,不是影响。

另外还错在清代的海禁是针对郑成功的。

B项错,将边海居民移入内地,实际上使当地农业生产受破坏。

C项错,此措施是为了孤立郑成功,但不能因此使郑氏投降,最终还是靠武力解决。

14.【答案】B
【解析】分析试题:本题首先要通过两则材料搞清楚商人地位的变化趋势,从两则材料对比来看,前者不允许穿丝绸、坐车,并收取重税,对商人极尽压制;后者允许有才能的商人参加科举,政策相对开明,商人地位有所提高,A、C和题干没有关系,D项是商人地位变化的表现,所以排除。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古代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1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史学观点的理解。

材料中,“自卫说”到“自杀说”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史学家们的观点会随着不同的时代背景有所变化与发展。

“自卫说”产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闭关锁国政策对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具有现实意义;“自杀说”产生于改革开放时期,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闭关锁国政策就显得不符合时代要求,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这样观点的变化体现了史学观点会随着时代变化而发展的客观现实,两种说法都没有错,都是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从不同角度对闭关锁国的认识。

16.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

A项,“盐铁官营”是官府垄断盐和铁的贸易,体现了政治对经济的控制力,故A项属于“政治权力型经济”的表现。

B项,“海禁”政策是官府对对外贸易的限制和禁止,体现了政治对外贸的控制力,故B项属于“政治权力型经济”的表现。

C项,“商帮”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商帮是商人自觉形成的,是在官府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业依然繁荣的表现,故C项不属于“政治权力型经济”的表现。

D项,“重农抑商”政策是官府强制性的重视农业、抑制商业,体现了政治对农工商
比例的干预,故D项属于“政治权力型经济”的表现。

17. 【答案】A
【解析】分析试题:本题考查阅读史料,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题干中引文主要反映了古代投资置办产业以购置田地为主,经商的次之,开典当铺的又次之,由此分析可知材料实质上主要反映出封建社会重农抑商导致的的社会背景,因此A与题意相符。

18. 【答案】D
【解析】分析试题:①项说法错误,只要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即出现了劳动力和货币的商品化。

②项正我国出现的资本主义长期处于萌芽状态的原因;③项正确,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只是稀疏的出现,并未出现大规模的手工工场;④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主要是在江南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

19. 【答案】A
【解析】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将同一时期三个地区的数字相加得和,就发现,除东汉是比西汉有所减少外,以后每一时期都比前一时期要多,这符合“总体上升”的表达,故A 正确。

题目也没有南北方的对比,故B错。

唐朝总体上是增加的,所以C不对。

北宋与南宋都没有完全统一,但还是上升的,所以D不对。

20. 【答案】D
【解析】明初废行省,设三司管理地方,后形成了省府州县四级制与省州县三级制并存的格局。

1421年,巡抚制度产生,巡抚成为地方最高长官;从“虽论死不止”可知当时政府对铸钱有相应的管理措施;“减去铜料,杂以铅锡”是导致“制钱堆积不能行”的原因。

材料主要反映了万历年间社会风气不正,官民唯利是图,金融紊乱,社会危机深重,故D项正确。

21. 【答案】B
【解析】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产生的一次重大变革,表现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A、C项都正确;而特权贸易公司是随市场扩大而出现,D项正确;而B项是属于价格革命,而不是商业革命,B项不正确,符合题意。

22. 【答案】B
【解析】①项,题干中论述的均为事实,无夸大之意。

故①错误。

②项,根据题干“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可知该评价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

故②正确。

③项,题干中不包含该含义。

故③错误。

④项,该评价告诉我们对于近代以来西方的殖民活动,也可以从文明史观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考虑。

故④正确。

综上所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