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山大附中12-1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大附中2013年高二年级第二学期3月考试
历史试题
(时间:80分钟;内容:中国古代史,世界古、近代史)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5分)
1.王国维认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商人继统之法不合尊尊之义
其祭法又无远弥尊卑之分,则于亲亲、尊尊二义皆无当也。

周人以尊尊之义经亲亲之义而立嫡庶之制,又以亲亲之义经尊尊之义而立庙制。

”由此可见
A.商朝实行“授民授疆土”的政策 B.西周“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C.商朝“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 D.西周“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矣”
2.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

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

这说明当时
A.苟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B.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A.选拔方式日益公开B.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C.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4.汉武帝建立中朝,东汉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唐初军国大事由三省长官合议于政事堂,玄宗时将政事堂改名中书门下,其他官员加同平章事之衔参政,三省长官渐次被排除于宰相之列。

由此可见,汉唐政治的发展趋势是
A.内朝权力上升 B.分权制约体制完善 C.决策权集中 D.行政效率提高
5.黄宗羲说:“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

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

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在此,黄宗羲
A.着重分析了唐朝灭亡的根源 B.提出扩大地方权力以限制中央集权
C.反对实行分封制 D.主张设方镇以克服分封制、郡县制弊端
6.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依官名论,也即是在内廷管理文件之意,侍中(门下省长官)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

魏晋时期,皇帝将宰相之权交由这些私属代行……到唐代,则全由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的执政官,把以前的宰相职权正式分配给三省。

”这种变化体现了
A.唐代的相权一分为三 B.唐代皇室内廷干政的削弱
C.唐代的皇权得以强化 D.唐代中央机构完全沿袭魏晋时期
7.《诗经·卫风》:“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可知上古中原地区产有竹子。

史书记载∶隋唐时期,在现今河南、陕西等地设有管理竹园的竹监司;到了宋代,仅凤翔(属陕西)设有监司;明初,黄河以北,已不见竹子大量种植。

上述记载,最能说明
A.中国古代经济的变化
B.中国古代气候的变化
C.政府对竹子管理的重视
D.竹子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
8.《资治通鉴》记载了唐代宰相刘祎之的名言“不经风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天
子之命)”。

这体现了
A.唐代政治的民主进步性B.决策中枢的分权制衡性
C.统治之道贵在外儒内法D.君主专制政令不够通达
9.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欲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C.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
10.《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下列观点与文中“他们”同属一个派别的是
A.治之经,礼与刑B.唯同乎天和者为然
C.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D.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
11.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材料所说的“异质”
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12.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

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

”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康熙年间
A.一度开放对外贸易 B.废除了海禁政策
C.对洋货征税一视同仁 D.取消了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的限制
13.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

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

这反映了
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D.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14.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在其回忆录中说:“(苏格拉底)不仅没有像控告他的人所指责的那样败坏青年,还明明地诱导了他的门人中那些有犯罪倾向的人停止了罪行,劝勉他们追求那最光荣最美好的德行,正是借着这种德行,人们才能治国齐家。

”在此,色诺芬肯定了苏格拉底
A.对否定神的地位而作出的贡献 B.为挽救社会道德而付出的努力
C.对古希腊哲学进步而作出的贡献D.为后世人文主义发展所起的启蒙作用
15.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

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

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B.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法律的解释
16.英国思想家洛克认为,政府权威的正当性是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

下列与洛克这项主张的意涵最为接近的是
A.民意机关的代表必须由公民选举产生 B.统治者通过选举获得人民完全的授权
C.政府的决策必须经由公民投票决定 D.政府组织的分工应配合被治者的需求
17.公元116年的一天,罗马街头,长期定居罗马的小亚细亚(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商人艾哈迈德遭到当地一群无赖的哄抢。

艾哈迈德立即投诉法庭。

法庭很快开庭审理了此案,无赖们受到严惩。


A.承认所有人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
C.保障帝国境内所有自由民的权利 D.体系完备程序严谨并且得到确实执行
18.古罗马的《民法大全》规定“宁可漏网一千,不可枉屈一人”,这反映了罗马法A.调解所有人的矛盾以维护统治 B.包含理性、证据、自由等自然法的精神
C.塑造了西方的宽容精神 D.主张重罪轻罚
19.《景德镇陶录》载:“(清初)洋器,专售外洋者……商多粤东人,贩去与鬼子互市,式样奇巧,
岁无定样。

”到清代中叶则变为:“于景德镇烧造白瓷,运至粤垣,另雇工匠,依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南岸之河南开炉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

”这说明
A.广州取代了景德镇的制瓷中心地位
B.西方经济侵略瓦解了广州自然经济
C.海外市场需求促进国内的地域分工
D.广州由商业中心转型为手工业中心
20.“欧洲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航海和发现会比战争和重炮给世界带来更具有决定性的变化,延续了千年的中世纪将画上句号。

新的时代……遵照新的方式思考和行动的“摩登时代”将来临”。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新的时代”特征的是:
A.航海是指新航路的开辟 B.轮船等新型交通工具大量用于航海
C.发现是指美洲等地区的被发现 D.新的思考方式是指以人为中心思考问题
21.“明确限定的工作时间,较大的劳动强度,都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中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他们反对各种野蛮或血腥的娱乐方式,试图取消容易引起骚乱的传统节日庆典……19世纪初的欧洲,兴起一场理性休闲运动。

”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工业革命促进了生活价值观的变革B.工业革命后中产阶级社会地位提高
C.工业革命推动传统节日退出历史舞台 D.大机器生产带来了人们精神的异化
22.《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
接的贸易关系。

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

……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上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

”鸦片战争前夕广州十三行的兴盛说明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B.清政府积极开拓世界市场
C.闭关锁国政策的松动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3.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者决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决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

”这体现他主张
A.制定契约限制官吏滥用职权 B.官吏行使权力需接受人民监督
C.反对用暴力手段解决官民对立 D.个人意志凌驾于公权之上
24.雕塑家罗丹(1840-1917年)在参观博物馆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时,有感而发说:“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气息,那是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

”罗丹所谓的“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主要指的是
A.提倡归纳或实验的方法 B.倾向自由、平等,反对君主政体
C.尊崇人文主义,否定天主教的教规 D.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
25.“(人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
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

这样的“改变”始于
A.文艺复兴
B.启蒙运动
C.宗教改革
D.工业革命
26.下图为特里维廉《英国社会史》中关于18世纪-19世纪中期英格兰人口变化示意图,该图反映

A .婚育观念更新影响人口出生率
B .医疗水平提高降低人口死亡率
C .技术革命改善了国民生存条件
D .社会转型促进了人口结构改变
27.“明确限定的工作时间,较大的劳动强度,都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中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他们反对各种野蛮或血腥的娱乐方式,试图取消容易引起骚乱的传统节日庆典……19世纪初的欧洲,兴起一场理性休闲运动。

”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工业革命促进了生活价值观的变革 B .工业革命后中产阶级社会地位提高 C .工业革命推动传统节日退出历史舞台
D.大机器生产带来了人们精神的异化
28.理学最为推崇的《大学》出自《礼记》,它指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反映出来宋明理学
A .以修身为本
B .以格物为本
C .以平天下为本 D.以礼记为本
29.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

”以上言论
A .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B .否定了君主制度
C .主张建立法治社会 D.强调对民意的尊重 30.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途径是
A .西方的殖民扩张
B .东西文明的交汇
C .工业革命的兴起 D.世界人口的迁移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31.(24分) 对外贸易的发展是以国家经济实力为后盾的,国际贸易有助于经济联系和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闯题。

材料一 18世纪的中西方贸易
材料二1820—1840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增长率分别为2.9%和2.81%;1840—1860年,分别为3.5%和4.8%;1860—1870年,分别为2.9%和5.53%。

(19)
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l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

……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

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

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一一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据材料一对比18世纪中、西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呈现哪些特征?概括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

(8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
32. (1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老子·第38章》
材料二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文艺复兴运动个人私欲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2003年人教版高中《世界近代史》
“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

”“但是在道德、政治经济、农业、技艺这方面,我们却应该做他们(中国人)的学生了。


——伏尔泰《哲学辞典》
材料三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

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老子反对仁义礼乐的理由是什么?与之相对应的治国理念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伏尔泰的道德观与文艺复兴时期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8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旧中国家庭伦理道德有何特点?结合材料和时代背景指出梁启超新的道德观产生的主要原因。

(7分)
33.(12分)阅读下列材料:
金融学专家陈志武教授曾提出一个命题:“掠夺对西方的崛起贡献有多大?”他指出,当前中学和大学的历史教育中认为:“西方的兴起靠的是掠夺,然后才有金融的发达,科技进步,才有今天的现代化,即掠夺在先,发展在后。

”然而陈志武坚决予以否定并论证两点:一是在16世纪西班牙从美洲掠夺金银之前,西欧商业银行的发达程度已非常高,足以解决跨国贸易支付问题。

二是如果西方的兴起或崛起靠的是掠夺,为什么成吉思汗的蒙古掠夺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为什么最早征服美洲大陆并从拉美掠夺了大量金银的西班牙从17世纪就开始没落?为什么藏在地下的石油资源没有让当今的中东国家成为世界强国?如果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的观点成立的话,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方面的发展,也没有认识到古希腊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这些发展给西欧以超前的制度和崛起的实力。

——《历史教学》评材料中关于掠夺与西方崛起关系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30330高二历史试题答题纸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注意:超出答题范围,视作无效答案。

)
32.(1)(2)
20130330山大附中高二月考历史答案:
DBCCD BABBC AACBA ADBCB CAADA
31.(1)特点:中国不计经济利益的朝贡贸易,西方对外输出商品的殖民贸易。

影响:中国: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造成中国沉重的财政负担。

西方:积累了大量财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新的殖民扩张创造了条件。

(2)特征: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首先成为工业国家,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新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便捷;资产阶级开拓市场,抢占殖民地,19
世纪中期以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3)变化: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棉纺织品进口增加,土特产品(茶叶)出口减少。

原因:通商口岸数量不断增加,列强获得更多的特权,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国外竞争的加剧。

32.(1)原因:仁义礼乐是道德堕落后的无奈选择。

治国理念: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2)不同:文艺复兴时期宣扬人文主义,个人私欲膨胀;伏尔泰重视道德建设。

原因:对中国儒学的推崇;对理性的推崇;资本主义发展日益成熟(若有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亦可,任两点两分)
(3)特点:以家庭为中心;个人道德比公共道德发达。

主要原因:建立集体民主和强大国家的需要;或者:民族危机的加深。

(若有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亦可)
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