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庆阳市中考化学二模考试卷带解析.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庆阳市中考化学二模考试卷带解析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xx题xx题xx题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21题)
评卷人得分
1.乙醇汽油(汽油中加入一定比例的乙醇)的使用可以缓解石油危机.从甜菜或
甘蔗中提取的蔗糖可以通过发酵产生乙醇.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甜菜的生长B.汽油中加入乙醇
C.乙醇的燃烧D.蔗糖的发酵
【答案】【考点】E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甜菜的生长过程中能生成一些有机物,属于化学变化.
B、汽油中加入乙醇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乙醇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
D、蔗糖的发酵能生成酒精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难度:容易知识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如图中所示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
读取液体体积B.
称量氢氧化钠固体
C.
熄灭酒精灯D.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答案】【考点】42:测量容器﹣量筒;43:称量器﹣托盘天平;44:加热器皿﹣酒精灯;4K: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分析】A、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使用托盘天平称物时:左托盘放称量物,右托盘放砝码,氢氧化钠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而潮解且有较强的腐蚀性,因此在称取时一定要放在玻璃容器内,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关闭止水夹,双手紧贴容器外壁,导管中能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并且过一段时间后液面不下降,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难度:容易知识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3.下列物质久置空气中质量都会改变,其原因只和水蒸气有关的是()
A.固体烧碱 B.浓硫酸C.生石灰D.洁净的铁钉
【答案】【考点】4D: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8G: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8L: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9R: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分析】A、固体烧碱吸水并于二氧化碳反应
B、浓硫酸吸水使自身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C、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又会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
D、铁钉会在空气中生锈,是氧气与水蒸气反应的结果
【解答】解:A、固体烧碱吸水并于二氧化碳反应会生成碳酸钠与水,故A选项错误
B、浓硫酸吸水使自身溶质质量分数变小,只与水蒸气有关,故B选项正确
C、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又会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与水,故C选项错误
D、铁钉会在空气中生锈,是氧气与水蒸气共同作用的结果,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是对一些物质的常见性质进行的考查,是对学生掌握一些常见化合物的性质有一定帮助.难度:容易知识点:酸和碱单元测试
4.下列关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用材料中,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是()
A.用羊绒为外层材料制作吉祥物﹣“福娃”
B.用轻薄高品质铝合金制作奥运会火炬﹣“祥云”
C.低合金高强度钢材铸造国家体育场﹣“鸟巢”
D.用ETFE膜(聚四氟乙烯一乙烯共聚物)建造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答案】【考点】AB: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分析】可以根据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概念进行分析、lA.分子的质量很小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D.分子由原子构成
【答案】【考点】B9: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分析】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如下特征: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微粒之间存在间隔,③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运用这些特征我们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解答】解:我们能闻到菊花的香味,是因为菊花中含有香味的分子运动到了我们的鼻子中的原因,说明了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微粒的基本特征解释日常生活现象.
难度:容易知识点:分子和原子
6.由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铸等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其中他测定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为15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铕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63
B.铕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为63
C.铕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52
D.铕元素原子的质量为152
【答案】【考点】B4:原子的定义与构成;D7: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分析】A、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判断;
B、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计算;
C、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判断;
D、根据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判断.
【解答】解: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其中中子不带电,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原子对外不显电性,所以在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铕元素的核电荷数为63,其质子数和电子数也为63,所以A正确,C错误;
B、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铕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为152﹣63=89,所以错误;
D、铕元素原子的质量是指实际质量,其单位一般是克,在该题中无法判断.
故选:A.
【点评】日本核泄漏事件引起了人们对原子结构和核反应的关注,这会对中考有导向作用,对原子结构及其原子内部构成粒子间的数目和电性、电荷关系的考查将会成为热点中的热点.
难度:容易知识点:离子
7.发射“嫦娥一号”的火箭用偏二甲肼(C2H8N2)和四氧化二氮(N2O4)作常规推进剂,其完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2H8N2+2N2O4═3X+2CO2+4H2O,则X的化学式为()
A.N2B.H2C.O2D.CO
【答案】【考点】DG: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G1: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可知在化学反应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中所含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同.由此可推断化学反应方程式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式.
【解答】解:在化学反应前后除X外,其他各原子相差的个数分别是:C:2﹣2=0,H:8﹣4×2=0,N:2+2×2﹣0=6,O:2×4﹣2×2﹣4×1=0,所以3个X分子中共含有6个N原子,每个X分子中含有2个N原子,即X的化学式为N2.
故选:A.
【点评】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推断化学方程式中未知的化学式,是常见的有关化学式的计算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即可推断出化学式.
难度:容易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
8.今有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们表示四种元素
B.④表示的元素在化合物通常显+3价
C.②③都表示阳离子
D.①表示的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
【答案】【考点】B8: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A、根据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特点: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根据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②和④核电荷数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故A说法错误;
B、④表示的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易失去3个电子带上3个单位的正电荷,因此④表示的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3价;故B说法正确;
C、根据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可知②、③表示的粒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均为阳离子.故C说法正确;
D、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特点: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故①表示的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是常考的题型,了解粒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掌握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得失电子的规律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难度:中等知识点:离子
9.科学家们研制了“人造空气”来供航天员呼吸.这种“人造空气”中氮气含量约占70%,氧气占20%以上,此外,还有二氧化碳等气体,非常接近空气的比例.飞船能根据仪器实时监测各种气体含量,并自动调节各种气体成分,同时将有毒的气体过滤掉,始终保证飞船内的空气适合航天员呼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虽然很小,但是在自然界中是必不可少的
B.在航天飞船上,应把空气中的其他成分都分离出去,只留下氧气,会更有益于人的呼吸
C.我们周围的空气中的各成份的体积分数是不变的,不随地域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D.空气中的氮气对人类呼吸没有任何作用,因此人造空气中可以没有这种气体
【答案】【考点】61: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的作用考虑;
B、纯净的氧气不利于人体呼吸;
C、由空气的成分分析判断;
D、由空气中氮气的作用分析.
【解答】解: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虽然很少,但是自然界中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原料,所以A说法正确;
B、人体吸入氧气后,在体内进行缓慢氧化,放出能量供给体内各个器官的需要.如果长时间吸入纯氧,体内氧化速度过快,放出的热量过多,正常的生理机制发生紊乱,使体温升高,出现疾病.故B说法错误;
C、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不同地区或同一区域的不同季节空气的成分也有所不同,故C说法错误;
D、由于氮气化学性质稳定、无毒,主要用来调节氧气含量,纯氧气不利于人体呼吸,故D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空气中氮气的作用、纯氧气不利于人体呼吸的原因、二氧化碳的作用等是解题的关键.
难度:容易知识点:空气
10.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带着国人的祝福,执行中国首次“探月”之旅.“嫦娥”在升天前10小时开始加注火箭燃料四氧化二氮(N2O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四氧化二氮是由6个元素构成的
B.四氧化二氮的相对分子质量是92g
C.四氧化二氮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8
D.四氧化二氮分子中氮、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2
【答案】【考点】D1: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D8: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D9: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分析】A、根据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进行分析判断.
B、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四氧化二氮的化学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四氧化二氮是由氮、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故选项说法错误.
C、四氧化二氮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4×2):(16×4)=7:16,故选项说法错误.
D、四氧化二氮分子中氮、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4=1:2,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度:容易知识点:化学式与化合价
11.一天,小影惊奇的发现妈妈蒸馒头时用的不是纯碱,而是小苏打,她好奇的问:“为什么不用纯碱而用小苏打?”妈妈说“面团没发酵,不能用纯碱”.通过查阅资料小影发现小苏打的化学式为NaHCO3,是一种常用的膨松剂,加热可转化为纯碱.下列小影相关的推断不合理的是()
A.小苏打是膨松剂是因为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B.小苏打受热转化为纯碱是分解反应
C.小苏打属于酸
D.小苏打对人体无害
【答案】【考点】9F: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A9: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
【分析】由题意可知,“小苏打的化学式为NaHCO3,是一种常用的膨松剂,加热可转化为纯碱”,而同时生成二氧化碳;根据“一变多”的反应特点,可知其为分解反应.
【解答】解:A、小苏打是膨松剂是因为能产生二氧化碳气,说法正确,故A正确;
B、小苏打受热转化为纯碱是分解反应,说法正确,因为碳酸氢钠→碳酸钠+水+二氧化碳,故B正确;
C、小苏打的化学式为NaHCO3,它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为酸式“盐”,显然也呈碱性,故C错误;
D、小苏打对人体无害,说法正确,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了解常用物质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掌握常见氧化物、酸、碱、盐的判别方法.难度:容易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盐
12.传统“陈醋”生产过程中有一步称为“冬捞夏晒”,是指冬天捞出醋中的冰,夏日曝晒蒸发醋中的水分,以提高醋的质量.假设用醋酸的质量分数为3%的半成醋,生产500g醋酸的质量分数为5.4%的优级醋,过程中醋酸没有损失,捞出的冰和蒸发的水分的总质量为()
A.500 g B.400 g C.200 g D.100 g
【答案】【考点】7U: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分析】通过蒸发水分或捞出醋中的冰的方法可使质量分数为3%的醋酸变成5.4%的醋酸,此过程中醋酸的质量不变,根据这一不变量可利用5.4%的优级醋的质量计算需要半成醋的质量,二者质量差即为捞出冰和蒸发水的质量.
【解答】解:利用变化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解决.
设3%的半成醋的质量为x.
x×3%=500g×5.4%
解得x=900g
因此捞出的冰和蒸发的水的总质量=900g﹣500g=400g.
故选B.
【点评】根据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公式,若已知溶液的质量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利用该公式计算一定量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难度:中等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
13.下列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行的是()
组别
要解决的问题
所用方法
A
土壤呈酸性
向土壤中撒适量的氢氧化钠
B
除去C02中混有少量的CO
导出点燃
C
粗盐提纯(除去可溶及不溶物质)
溶解→过滤→蒸发
D
鉴别:真皮和人造革
燃烧后闻气味
A.A B.B C.C D.D
【答案】【考点】94: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4Q: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6U: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9E:氯化钠与粗盐提纯;IB: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分析】A改良酸性土壤一般用氢氧化钙,不用氢氧化钠是因为其碱性太强;
B、根据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能否燃烧回答;
C、根据粗盐提纯的步骤回答;
D、根据真皮和人造革的物质组成鉴别.
【解答】解:A、不用氢氧化钠改良酸性土壤,因为氢氧化钠的碱性太强,此项错误;
B、一氧化碳在二氧化碳中不能燃烧,没有支持燃烧的物质,故此项错误;
C、粗盐提纯可以按照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把不溶物除去,此项正确;
D、真皮的成分是蛋白质,燃烧有烧焦羽毛味,故此方法可以鉴别真皮和人造革.
故选CD
【点评】解决此题要熟记物质的性质,根据物质的性质不同进行应用和除杂及鉴别等.难度:中等知识点:酸和碱单元测试
1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发现,甲、乙两工厂排放的污水各含下列离子H+、Ca2+、K+、NO3﹣、OH﹣中的三种离子(两厂含有一种相同的离子).若将两厂的污水按一定比例混合,沉淀后污水会变成无色澄清的中性溶液.下列关于污水的分析,正确的是()
A.OH﹣和Ca2+来自同一工厂 B.H+和OH﹣来自同一工厂
C.Ca2+和K+来自同一工厂D.H+和Ca2+来自同一工厂
【答案】【考点】9R: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分析】根据题意,若将两厂的污水按一定比例混合,淀后污水会变成无色澄清的中性溶液,利用离子的共存来判断两厂废水的成分,因0H﹣与H+、Ca2+不能共存(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且每个工厂的生产污水中各含有五种离子中的三种,则含H+、Ca2+的污水中的阴离子为NO3﹣,即其中一个厂污水中的离子为:H+、Ca2+、NO3﹣;则另一厂污水中离子为K+、NO3﹣、0H﹣.
【解答】解:A、OH﹣和Ca2+能结合生成微溶于水的氢氧化钙沉淀,则不能来自同一工厂,故选项错误.
B、H+和OH﹣能结合生成水,则不能来自同一工厂,故选项错误.
C、根据离子的共存及两厂污水中各含三种离子,其中一个厂污水中的离子为:H+、Ca2+、NO3﹣;则另一厂污水中离子为K+、NO3﹣、0H﹣,Ca2+和K+不可能来自同一工厂,故选项不正确.
D、根据离子的共存及两厂污水中各含三种离子,其中一个厂污水中的离子为:H+、Ca2+、NO3﹣,H+和Ca2+是来自同一工厂,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实质上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
难度:中等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盐
15.下列图象对应叙述关系正确的是()
A.
向pH=3的溶液中加水
B.
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与锌粒反应
C.
向H2SO4和CuSO4混合溶液中加NaOH溶液
D.
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答案】【考点】99: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85:金属的化学性质;8M:碳酸钙、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转化;93:酸的化学性质;9H: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A、溶液的pH<7,溶液显酸性,并且越小酸性越强;pH=3的溶液显酸性,加水时酸性减弱,pH增大,pH接近7但不会等于7.
B、金属锌与稀盐酸反应:Zn+H2SO4 ═ZnSO4 +H2↑,随着反应的进行,氢气质量增加,当稀盐酸完全反应时,氢气的质量不再改变.
C、向H2SO4和CuSO4混合液中滴加NaOH溶液时,两者都与NaOH发生反应,反应的实质是:H++OH﹣═H2O 、Cu2++2OH﹣═Cu(OH)2↓;因Cu(OH)2能与酸反应,故该过程先发生酸碱中和反应,酸完全反应后,NaOH再与CuSO4反应,才出现沉淀.
D、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需要高温,因此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发生如下反应:
CaCO3CaO+CO2↑,剩余质量减少,但还有CaO剩余,故不能为0.
【解答】解:A、向pH=3的溶液中不断加水,酸性会减弱,pH会增大,但不能超过7,故此选项错误.
B、随着反应的进行,氢气质量增加,当稀盐酸完全反应时,氢气的质量不再增加,故此选项错误.
C、该过程先发生酸碱中和,酸完全反应后,NaOH再与CuSO4反应,才出现沉淀;故此选项正确.
D、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固体剩余物是氧化钙和杂质,固体的质量不能是零,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是过程与图象结合题,是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能正确的分析各个反应的过程并能结合图象分析问题.
难度:中等知识点:化学与生活单元测试
16.如图是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酱油呈酸性
B.肥皂水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C.胃酸过多的人适宜多喝玉米粥
D.西瓜汁的酸性比苹果汁的酸性强
【答案】【考点】99: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91: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分析】可以根据溶液的酸碱性以及酸碱混合容易发生中和反应的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
A、酱油的pH在4﹣5之间呈酸性,故说法正确.
B、肥皂的pH大于7,是碱性的物质,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说法正确.
C、玉米粥呈碱性,利用中和反应的原理,胃酸过多的人适宜多喝玉米粥,故说法正确.
D、西瓜汁的pH在5﹣6之间,苹果汁的pH在3﹣4之间,溶液为酸性,数值越小酸性越强,西瓜汁的酸性比苹果汁的酸性弱,故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pH=7,溶液为中性;pH<7,溶液为酸性,数值越小酸性越强;pH>7,溶液呈碱性,数值越大碱性越强.
难度:中等知识点: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17.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到水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NaCl、AgNO3、Na2SO4B.H2SO4、NaCl、Na2CO3
C.Na2SO4、KNO3、NaOH D.BaCl2、NaCl、KOH
【答案】【考点】9R: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分析】共存指的是不能相互反应的.在做这类题时要求学生必须能熟练掌握哪些离子能接合成气体或沉淀或水,只有这样才能很简单的解决这类问题
【解答】解:A中NaCl与AgNO3能生成沉淀;
B中H2SO4与Na2CO3反应有气体生成;
C、D中各物质之间相互结合不能生成气体、沉淀、或水,能共存.
故选CD
【点评】溶液中共存的问题是学生经常出错的题目,做这类题必须熟练掌握哪些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结合成气体或沉淀或水.
难度:中等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盐
18.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6.4
3.2
4.0
0.5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56
7.2
0.5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a和b是反应物,d一定是催化剂
B.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4.64g
C.c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一定等于a、b二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
D.若物质a与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1,则反应中a与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
【答案】【考点】G1: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c质量增加了3.2克,是生成物;b质量减少了0.64克,是反应物;d质量不变,做催化剂或者是杂质.反应物还少2.56克,所以a 是反应物,所以反应后物质a的质量为3.84g,反应物是a和b,生成物是c,所以是化合反应,c物质中
元素的种类,一定等于a、b二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物质a与物质b的质量比为2.56:0.64=4:1;若物质a与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1,则反应中a与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从而可以解答.【解答】解:A、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c质量增加了3.2克,是生成物;b质量减少了0.64克,是反应物;d质量不变,可能是做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故A说法错误;
B、根据A分析,反应物还少2.56克,所以a是反应物,所以反应后物质a的质量为6.4g﹣2.56g=3.84g ,故B说法错误;
C、反应物是a和b,生成物是c,所以此反应是化合反应,c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一定等于a、b二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故C说法正确;
D、物质a与物质b的质量比为2.56:0.64=4:1,若物质a与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1,则反应中a与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应为2:1,故D说法正确.
故选:AB.
【点评】本题是考查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反应类型及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此类题在中考中一般以文字叙述或图表的方式进行考查,要求同学们把握住关键词并保持清晰的思路,深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并应用定律进行计算.
难度:中等知识点:化学方程式单元测试
19.下列实验方案中,可行的是()
A.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可以分离CaCl2、CaCO3的混合物
B.向含有碳酸钠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除去碳酸钠
C.用铁丝在密闭容器中燃烧,除去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
D.用玻璃棒蘸取食用白醋滴在润湿pH试纸上,测定其pH
【答案】【考点】2H: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34: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分析】A、根据CaCl2、CaCO3的溶解性来判断;
B、根据加入试剂能否引进新的杂质来判断;
C、铁丝在空气中能否燃烧来分析;
D、根据测pH的实验操作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解:A、根据CaCl2、CaCO3这两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前者溶于水,后者不溶于水,可以将它们的混合物放入水中,进行溶解,其中溶解于CaCl2水中形成溶液,而CaCO3仍是沉淀存在,然后过滤所得滤渣为CaCO3,滤液是CaCl2,经过蒸发可得固体CaCl2,故A正确;
C、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故C不正确;
B、加入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又在氢氧化钠中引进了新的杂质氯化钠,故B不正确;
D、pH试纸测溶液的pH时,不能湿润,否则对待测溶液的浓度变小了,使实验结果产生误差,故D不正确;
故选A.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关键是不能引进新的杂质.
难度:中等知识点:化学与生活单元测试
20.在以下的“四连环”图中,每环代表一种物质,相连环间所代表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下表的选项中,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