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前模拟试卷(一)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前模拟试卷(一)·解析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中国文人画萌芽于唐,文人画的概念却是从宋代才兴起的。

11世纪,时为北宋文坛领袖的苏轼率先提出了关于文人画艺术的新理论,即“士人画”。

不过,苏轼之“士人画”与“文人画”还是有一些提法上的差异,而随着宋代过去以后,善画的文人不一定是士人,于是“士人画”的说法逐渐被更宽泛的“文人画”取代。

文人画和院体画①的彻底分流,是在南宋晚期形成的。

在那个时期,几乎没有院体画家效仿北宋文人,文人画家也基本不涉及院体风格绘画。

如果说两者在早前尚且都被官方认定为艺术而非手艺,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到了此时,文人画就作为一个“专属特定阶层”的艺术,已广泛地被社会各界所接受。

文人画的范畴也开始明朗,产生了新的变化,譬如,山水主题的绘画渐渐从主流走向小众。

山水画在中国古典绘画中占据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跟历代文人对山林之隐始终未绝的渴望息息相关,但这种流行却一度在南宋时期中断了。

南宋文人兴趣普遍转移的原因,或许是希望能在前人代代沿袭的山水传统之外另辟一条通路,或许是偏安江南,心态上也暂时性地远离了这种“高下纵深、阴阳向背”的大主题,总之,这时期形成典型的是文人花卉树石画法。

如今我们常能看到的梅兰竹菊、禽虫石器等题材,在这一时期都能找到极具特色的作品,文人画家借其以抒发不沦凡俗的心志。

时代的特殊性使得元朝的文人没有太多的选择。

在此时期,山水画重新成为了文人艺术的普遍题材,时任朝廷高官、同时也是书法家和诗人的赵孟頫成为当时的领袖。

赵孟頫提倡“古意”,主张师法古代大家,但又不是全然地模仿,而是追求一种古典的简洁美。

他的努力使得元朝的山水画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与赵孟頫的朝堂经历相反,同时代的倪瓒则常“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俨然一个显得与世俗格格不入的
隐士。

“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这其实也可以看做是对苏轼关于“写意”“传神”等观点的承继,乃至更甚:苏轼更多还是主张有效地抓住自然意神,而到了倪瓒,已经开始为自己画的竹不像竹而高兴了。

文人画和院体画的和解是在明代时开始实现的。

从这个时候起,社会阶层与画作题材风格之间的对应关系开始消解,以沈周、文徵明等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接过了传承文人画的责任。

在此阶段,文人画的特点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些文人开始花费大量的精力来研习专业技术,琢磨具体的技法,而文人阶级也开始慢慢朝社会相对低的阶层渗透。

原本显得曲高和寡的文人艺术,也在这个商人崛起的朝代开始带上了商品的属性——商人阶级渴慕文人的品位,为文人画提供了市场。

当然,也会有相当部分文人以此为耻,以各种方式继续维护和标榜自己的尊严。

到了明朝晚期,以董其昌为中心的文人圈终于创造了新的理论,为明代文人画提供了可与前代相连的根基。

到了清代,文人画彻底占据当时艺术界的主导地位,专业画家和院体画家也开始沿用文人画的风格来作画,起于士大夫精英阶层的文人绘画,至此终于彻底完成了对中国所有形式绘画的塑造。

(摘编自晏藜《中国文人画的历史》)【注】①院体画,简称“院体”“院画”,中国画的一种。

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整细致一类的绘画。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人画的某些创作思维灵感和艺术实践就已经显现出来。

中国文人画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元。

在宋元时期四百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伴随着文人思想日益蓬勃发展,迎来了文人画的辉煌鼎盛时期。

所以史称宋元时期为文人画的黄金时代。

文人画从字面上理解,即文人的绘画。

最早文人画被称为“士夫画”,它是中国绘画中的重要流派。

在创作上强调了诗、书、画等艺术的结合,而创作者大多数是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

文人画有别于传统的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

它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格体系,比较注重画家自身的艺术情趣和笔墨趣味,不追求绘画的形似,且神似即形似。

中国文人画在取材上一般选取梅、兰、竹、菊,以及花鸟、山水、河流等等。

因文人皆崇拜拥有高尚情操的人,不苟同当时社会中出现的腐败之气。

所以文人利用这些高风亮节的题材,绘出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心中的一些苦闷。

借以物象抒发意趣,抒发自己内心真实情感。

文人画对画家本身的文化造诣和文学修养要求很高,即以下几点:
众所周知,文人画的作者多数都是诗人、画家和书法家,他们可以把诗、书、画很好地结合起来,并且在画面上表达出来。

用笔墨情趣抒发艺术情趣。

其中典型的代表人物有王维、苏轼等。

他们在画面上题诗作词,将诗文画和画面巧妙结合在一起,画与诗之间既相互配合又相互补充,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文人画家在作画的过程中,不在乎绘画的形,不过分沉迷于绘画。

文人画家只有“不留意于物”,才能抛开那些与情感表达没关联的细枝末节,不被混乱庞杂的事物外形迷惑,准确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才能更好地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

文人画家认为,描绘客观世界不能完全表达绘画的美,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绘画本身的线条和色彩,这直接关系到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追求和审美观念。

文人画倡导水墨的用法和技巧,这是发自肺腑的,是感情的切实流露。

这些文人画的创作都是通过绘画景物来达到宣泄心情的目的。

创作过程中强调了笔墨运用,注重神似的美学思想,将“神似”和“写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揭示事物的内在神韵为最高的艺术追求。

(摘编自武丹丹《浅析文人画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人画萌芽于唐朝,但具某些创作思维和艺术实践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显现。

B.山水画在中国古典绘画中占据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与历代文人追求山林之隐有关。

C.文人画最早被称为“士夫画”,因为其创作者都是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

D.文人画家认为体现绘画本身的线条和色彩比较重要,他们还倡导水墨的用法和技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宋文人兴趣曾普遍转移,希望能在前人代代沿袭的山水传统之外另辟一条通路。

B.时任朝廷高官的书法家和诗人赵孟頫,提倡“古意”,追求一种古典的简洁美。

C.明代,由于商人的崛起,商人阶级渴慕文人的品位,大量文人画成为交易的商品。

D.文人画家在作画的过程中,不在乎绘画的形,将“神似”和“写意”结合在一起。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先指出了“文人画”概念的出现,然后以时间为序,分别论述了“文人画”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不同发展状况。

B.材料二先概括论述了文人画的发展历程、文人画的特点,然后又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从全文看,形成了总一分的结构形式。

C.材料一引用倪瓒的话语,论证了倪瓒对苏轼关于“写意”“传神”等观点的刻意承继,也证明了山水画重新成为了文人艺术的普遍题材。

D.材料一在论证方法上灵活多样,既有引用论证,也多次运用举例论证;材料二主要是分析论证为主,论证方法较材料一相对较少。

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述宋、元、明、清时期文人画与院体画的嬗变与消长。

(4分)
5.请根据材料二,概述文人画的艺术特征。

(6分)
【答案】
1.C 2.B 3.C
4.南宋晚期,文人画和院体画彻底分流,此前二者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南宋晚期文人画主流由山水画变成文人花卉树石画法;
元代山水画重新成为文人画的题材,但追求古典的简洁美,不注重形似,讲究“写意”“传神”;
明代文人画和院体画开始和解,文人开始研习专业技术,琢磨具体的技法,晚期创立了新的理论;文人画开始朝社会相对低的阶层渗透;
清代文人画彻底占据当时艺术界的主导地位,文人绘画,至此终于彻底完成了对中国所有形式绘画的塑造。

5.①文人画创在创作上强调了诗、书、画等艺术的结合,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②文人画创在创作上不追求绘画的形似,将“神似”和“写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③文人画一般以梅、兰、竹、菊,以及花鸟、山水、河流等为绘画题材,倡导水墨的用法和技巧,借物象抒发意趣,抒发真实情感。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都是”错,材料二是“而创作者大多数是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应该是“大多数是”。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希望能在前人代代沿袭的山水传统之外另辟一条通路”错,材料一是“或许是希望能在前人代代沿袭的山水传统之外另辟一条通路”,“或许是”只是一种猜测。

C.“大量文人画成为交易的商品”错,材料一是“原本显得曲高和寡的文人艺术,也在这个商人崛起的朝代开始带上了商品的属性——商人阶级渴慕文人的品位,为文人画提供了市场”,只是“为文人画提供了市场”,并未谈到“大量文人画成为交易的商品”。

D.“文人画家在作画的过程中……将‘神似’和‘写意’结合在一起”错,原文是“这些文人画的创作都是通过绘画景物来达到宣泄心情的目的。

创作过程中……将‘神似’和‘写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见将“神似”和“写意”结合在一起的是绘景的山水画。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刻意继承”错,原文是“这其实也可以看做是对苏轼关于‘写意’‘传神’等观点的承继”,“可以看作”是作者的评论,可见倪瓒并非刻意继承苏轼的观点。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文人画和院体画的彻底分流,是在南宋晚期形成的”“在那个时期,几乎没有院体画家效仿北宋文人,文人画家也基本不涉及院体风格绘画。

如果说两者在早前尚且都被官方认定为艺术而非手艺,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到了此时,文人画就作为一个‘专属特定阶层’的艺术,已广泛地被社会各界所接受”可得出:南宋晚期,文人画和院体画彻底分流,此前二者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结合“文人画的范畴也开始明朗,产生了新的变化,譬如,山水主题的绘画渐渐从主流走向小众”“这时期形成典型的是文人花卉树石画法”可得出:南宋晚期文人画主流由山水画变成文人花卉树石画法;
结合“时代的特殊性使得元朝的文人没有太多的选择。

在此时期,山水画重新成为了文人艺术的普遍题材”“赵孟頫提倡‘古意’,主张师法古代大家,但又不是全然地模仿,而是追求一种古典的简洁美”“倪瓒……这其实也可以看做是对苏轼关于‘写意’‘传神’等观点的承继,乃至更甚:苏轼更多还是主张有效地抓住自然意神,而到了倪瓒,已经开始为自己画的竹不像竹而高兴了”可得出:元代山水画重新成为文人画的题材,但追求古典的简洁美,不注重形似,讲究“写意”“传神”;
结合“文人画和院体画的和解是在明代时开始实现的。

从这个时候起,社会阶层与画作题材风格之间的对应关系开始消解”“在此阶段,文人画的特点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些文人开始花费大量的精力来研习专业技术,琢磨具体的技法,而文人阶级也开始慢慢朝社会相对低的阶层渗透”“到了明朝晚期,以董其昌为中心的文人圈终于创造了新的理论,为明代文人画提供了可与前代相连的根基”可得出:明代文人画和院体画开始和解,文人开始研习专业技术,琢磨具体的技法,晚期创立了新的理论;文人画开始朝社会相对低的阶层渗透。

结合“到了清代,文人画彻底占据当时艺术界的主导地位,专业画家和院体画家也开始沿用文人画的风格来作画,起于士大夫精英阶层的文人绘画,至此终于彻底完成了对中国所有形式绘画的塑造”可得出:清代文人画彻底占据当时艺术界的主导地位,文人绘画,至此终于彻底完成了对中国所有形式绘画的塑造。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在创作上强调了诗、书、画等艺术的结合”“他们在画面上题诗作词,将诗文画和画面巧妙结合在一起,画与诗之间既相互配合又相互补充,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得出:文人画创在创作上强调了诗、书、画等艺术的结合,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而创作者大多数是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

文人画有别于传统的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

它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格体系,比较注重画家自身的艺术情趣和笔墨趣味,不追求绘画的形似,且神似即形似”“文人画家在作画的过程中,不在乎绘画的形,不过分沉迷于绘画”“注重神似的美学思想,将‘神似’和‘写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揭示事物的内在神韵为最高的艺术追求”可得出:文人画创在创作上不追求绘画的形似,将“神似”和“写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结合“中国文人画在取材上一般选取梅、兰、竹、菊,以及花鸟、山水、河流等等”“借以物象抒发意趣,抒发自己内心真实情感”“文人画倡导水墨的用法和技巧,这是发自肺腑的,是感情的切实流露”可得出:文人画一般以梅、兰、竹、菊,以及花鸟、山水、河流等为绘画题材,倡导水墨的用法和技巧,借物象抒发意趣,抒发真实情感。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文本一:
随军散记(节选)
沙汀
一天早饭过后,贺龙将军开始在火盆边慢条斯理地换着衣服。

秘书是一个相当天真的年轻人,熬不惯沉默。

他先是吃吃地笑着,后来终于孩子气地扯起乱谈来了。

他亟于要表白出来的,是关于一个新从延安学习回来的断臂团长参加大小黄龙战斗时的勇敢行为。

他模仿着那位勇士的神情,真像面前有架坦克那样,骂道:“扔他妈哟!”同时左手做了一个向下抛掷手榴弹的动作……
这时贺龙将军也忍不住笑将起来。

他已经穿好衣服,正在扣上身的纽扣。

“这不算,”他笑着说,“你还没有看见他当红四师师长时候的情形呢。

那才叫勇敢!一次在鄂西作战,敌人一师人追我们,他一个人带一班人断后,就蹲在山口上,面前摆起这么大一堆手榴弹!”他比比手势,依旧扣他的纽扣去了。

而在一切都弄妥帖之后,他又重新夸奖着那位团长,承认他是一个好干部。

“这简单得很,”他着力地说,“是不是好干部你要在最艰苦最危险的时候去看他。

好的他一定坚持,一点也不悲观动摇。

贺炳炎这个家伙就越打越硬,尽管环境极端困难,他也拿得出劲来!”
为了使他的意见在人们的头脑里立得住脚,贺龙是很喜欢举例子的。

他接着叙述了一段大小洪山的故事。

那个时候他们刚从洪湖拖出来,非常疲惫,而追击的敌人当然不会想到他们需要休息。

但是,要停下来反攻吧,也有问题,他们还没有弄清敌人的番号。

于是他把捉俘虏的任务摆在贺炳炎的面前,限他一天办到,他真的很快就办到了。

“你不要看他一只手吧,”贺龙又得意地补充道,“就是现在打起架来,你两个人也打不过他呢。

”因为我们好奇的追问,他更用一种抑扬有致的愉快调子叙述了一通他的身世。

湖北松滋人,就在长江边上住。

只有一个父亲。

自己原是在一家铁匠铺当学徒,因为松滋附近便是苏区,这个小铁匠忽然愿意替红军喂马了。

“可是喂了几天,”贺龙将军微笑着,“大家嫌他太小了,都不要。

他还哭了他妈一场。

我恰恰去碰见,就说,好好好,把他拨到宣传部去提浆糊桶子吧。

那时候他才十四五岁,又不肯长,这么点高,不搭板凳
就会把标语贴歪!”
正说得上劲,那个被贺龙描写的对象,忽然走进来了。

矮而粗大,黑眼仁相当小,炯炯地射着闪光。

一眼便可以看出是个心直口快的人。

穿着整饬,他把右臂的空袖筒那么服服帖帖地塞在荷包里面,乍看起来你会以为他不过是在努力搜取东西,或者不过是一种习惯了的姿式而已。

一看见他我们就更加忍不住笑将起来。

而且仿佛做戏一样,秘书又把他抛掷手榴弹的精彩动作表演了一番,这引得对方难为情地笑了。

我请他告诉我延安的轰炸情形。

他简略地说了几句,而接着,却自动搬出沿途碰见的一大堆极不愉快的事件:许多坏蛋威吓老百姓,抬高物价,等等。

其间一个小鬼拿着一卷电报走进来了。

这样的电报几乎每天总有一次,报告着晋西北以至大青山一带的战斗情形。

但是贺龙将军并不立刻看它,他依旧倾听着断臂团长的洪亮的谈吐,而且一直带着那种愉快的神情,仿佛是在倾听一个亲骨肉谈说自己的冒险经历一样。

直到那位健谈家因为觉得不合适而微笑着停歇下来的时候,他才把那一卷电报逐份看了下去。

他盘着一条腿坐在炕沿,右手撑在炕上,支撑着他那略微倾斜的身体。

他有时皱皱眉毛,摇摇头,或者长长地松一口气,而在看到最末一份电报的时候,他忽然轻声地朗诵起来了:“白汝斌现已到达包头西乌拉山一带,并已在离包头五十里之地,集合人枪百余。

不久可能增至二百以上……”他读着,眼角的笑纹逐渐扩展开来,终至于笑出声气来了。

他坐直他那充满精力的魁梧的身体,用右手连连敲击着电报,一面环视着我们,笑道:“你们看顽固派①有什么办法呀!……”
他是笑得那样酣畅,至于呛咳起来了。

停停,他又夹着笑声继续说了下去:“这个白汝斌还是他妈一条腿啊!他一出去就会搅出一个队伍来。

而且在包头附近!太有趣了,正在谈顽固派!”
仿佛刚才做过繁重的工作那样,他十分舒畅地嘘了一口长气,重新展阅起电报来,但却从未停止过他那种显然是被抑止着的无声的哑笑。

而这种笑,无疑只有那些饱尝世间甘苦,而又具有坦白胸怀、崇高理想的人才会有的。

他笑得那样纯真而又深澈。

等到看完全部电报以后,他更显出一种沉迷在美丽幻想里的表情,微仰着头,深思地眨着眼睛,然后自语似的笑道:“这个白跛子真太有意思了!……正在谈顽固派!……”
(有删改)【注】①顽固派:指顽固反共的国民党。

文本二:
沙汀在描绘贺龙的形象时,既没有把他写成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也没有把他写成粗犷蛮强的草莽英雄或江湖侠士,而是作为革命军队的普通成员,一个平凡而又伟大、可亲而又可敬的革命战士。

作品概括了这个人物多方面的革命品格:既在民族战争和阶级斗争等大的方面表现了他鲜明的爱憎——对民族敌人、阶级敌人烈火般的憎恨以及对党、对干部和群众的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又在日常工作和战斗生活中,
表现了他的朝气蓬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的广博的社会知识、他的革命的人情味等。

在刻画性格时,作者善于选择富于典型意义的情节和场面来展示人物内心的变化,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充分地揭示了贺龙心灵的美、他的浓郁的人情味,从而形成其真实而富于美感意义的英雄性格。

(摘编自《沙汀<随军散记>:解放区报告文学的典范之作》)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来展开情节,直接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令读者印象深刻。

B.文本一对贺炳炎的外貌描写,简明而细致。

他虽然其貌不扬,但他的闪光的小黑眼仁却令人印象深刻。

C.文本一多处写到了贺龙的笑,既体现了人物爽朗的个性,又表现了人物对敌人蔑视的态度。

D.文本二说贺龙有“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与“朝气蓬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在文本一中有多处体现。

7.关于文本一中秘书两次描写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综合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刻画出一个天真活泼的年轻秘书的形象。

B.秘书虽然是次要人物,但是侧面表现了贺炳炎,并且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

C.秘书第一次模仿贺炳炎抛掷手榴弹的情节,既表现出秘书的可爱,又表现出贺炳炎的英勇。

D.秘书第二次模仿贺炳炎抛掷手榴弹时,贺炳炎难为情地笑了,这说明贺炳炎腼腆。

8.“贺龙是很喜欢举例子”,文本一中贺龙列举了贺炳炎的哪些事例?请简要梳理并概括贺炳炎的形象。

(4分)
9.报告文学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

请结合文本二划线处的评论,简要分析文本一作为报告文学,在塑造贺龙这个英雄形象时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与文学的形象性。

(6分)
【答案】
6.A 7.B
8.①介绍贺炳炎在鄂西作战时,带一班人断后的事迹,体现了人物勇敢无畏品质。

②介绍贺炳炎一天就完成捉俘虏任务的事迹,体现了人物本领高强的特点。

③介绍贺炳炎的身世和参加红军的经历,体现了人物积极投身革命的赤诚品质。

9.(1)新闻的真实性:文章没有把贺龙塑造成“超人”或英雄侠士,而是把他塑造成平凡又伟大、可亲又可敬的战士。

如文本一中贺龙对秘书的亲和、对贺炳炎的欣赏、理解,都体现了他真实的个性。

(2)文学的形象性:
①善于选择富于典型意义的情节和场面来展示人物内心的变化。

如文本一通过对贺龙情不自禁夸奖断臂团长的情节的叙述,和对贺龙看电报这一典型场面的描绘,来表达他对好干部发自内心的喜爱。

②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充分地揭示了贺龙心灵的美、他的浓郁的人情味。

如文本一中,贺龙看电报过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