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湖北省武汉黄陂区六校联考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湖北省武汉黄陂区六校联考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
1.下列运动物体中,平均速度有可能为20m/s的是()
A.在进行比赛的短跑运动员
B.正在快速爬行的蚂蚁
C.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
D.在高空中正常飞行的我国自行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
2.小丽在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中,得出a、b、c三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结果中正确的是()
A.当质量相同时,a物质的体积最小
B.当体积相同时,a物质的质量最小
C.b物质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D.a物质的密度是c物质密度的2倍
3.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A.冰雪消融B.白雾茫茫
C.霜挂枝头D.大雪纷飞
4.在室温下,用绷紧的橡皮膜把一个空锥形瓶的瓶口封上,然后把瓶子放进热水中,橡皮膜会凸起来。

下列关于瓶内空气的质量、体积和密度的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A .质量不变,体积减小,密度增大
B .质量减小,体积减小,密度不变
C .质量不变,体积增大,密度减小
D .质量增大,体积增大,密度不变
5.如图所示,是同学们喜欢玩的“手影”游戏,下列能解释影的形成现象的是( )
A .光的反射
B .光的直线传播
C .光的折射
D .平面镜成像
6.以下对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北方冬季外面冰冻的衣物也能晾干,属于凝固现象
B .浴室的镜子变模糊,属于液化现象
C .人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冷,属于升华现象
D .用久的日光灯管两端变黑,属于汽化现象
7.在“模仿秀”节目中,演员模仿歌唱家唱歌时,主要是模仿歌唱家声音的( )
A .音色
B .音调
C .响度
D .频率
8.某人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关于该人的视力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B .远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C .近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D .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二、多选题
9.己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v 1,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v 2,有人用锤子敲了一下钢轨的一端,另一人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t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v 2>v 1)( )
A .钢轨的长为1221
v v t v v
B .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为121
v t v v - C .钢轨的长为21v v t
- D .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为t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B .光垂直照射在平面镜上,入射角是90°
C .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的夹角为120°,则入射角为60°
D .小丽站在穿衣镜前,当她逐渐靠近平面镜时,平面镜所成的像逐渐变大
三、填空题
11.屋檐下正在消融的冰凌,需要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铁丝网上白色的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形成的;食品盒中干冰逐渐变小,原因是__________。

12.我们经常提到的像: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汽车观后镜中的像;④平静的水面映出岸上树木的倒影;⑤岸上的人看到河里鱼的像。

其中属于实像的是_____,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_____,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是_____。

(填序号)
13.已知一个空瓶子装满水后的总质量为300g ,在装满水的瓶子中放入一个小石块,溢出水后其总成量为320g ,取出石块后,剩余的水和瓶子的总质量为290g 。

(不计取出石块的过程中带走的水)则石块的质量为_____g ,石块的体积
为_____cm 3,石块的密度为_____g/cm 3。

(ρ水=1.0×
103kg/m 3) 14.电影《中国机长》,根据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事情真实事件改编,影片上映后,引起很多观众对飞行安全的关注。

飞机结冰是影响飞行安全的隐患之一,飞机的防冰与除冰是保障飞机安全的重要功能,常用于飞机防冻除冰的化学溶液除冰法,是将防冻液喷洒到飞机结冰表面进行防冻和除冰,防冻液是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______________(选填“高"或 “低”)的化学液体,它能使己形成的冰层熔化,冰在熔化过程中要___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15.在一档比较物质性质的科学节目中,主持人分别用手拿相同大小的铁片和金刚石片去切割冰块,发现金刚石的切割速度远大于铁片,如图甲所示,这说明金刚石的__________性质比铁好。

美国生产的B2轰炸机是世界上最先进战机之一,如图乙所示。

它在天空中飞行连雷达都难以探测到,主要是因为机身应用了__________材料。

16.有些小朋友喜欢玩如图所示的激光笔,但是非常危险!因为激光有一个特点是亮度高,如果激光照射到人眼,由于眼球的晶状体相当于______(填“凸透镜”或“凹透镜”),激光经过眼球______(填“会聚”或“发散”)在视网膜上,会严重灼伤视网膜,造成永久性伤害。

四、作图、实验探究题
17.如图所示,画出入射光线射向凹透镜后的对应出射光线.
18.如图所示,一条射向水面的光线在水面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其反射光恰好射向回透镜的焦点F,请画出:
(1)画出其入射光线;
(2)画出其折射光线;
(3)经凹透镜射出的光线。

19.(10分)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常用一块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如图所示,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另选一支完全相同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进行观察。

在此探究活动中:
(1)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是为了确定_____。

(2)选择A、B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_____大小关系。

(3)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_____(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

(4)如果点燃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的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_。

(5)移去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将_____(选填“有”“没有”)蜡烛的像,因为平面镜成的是_____(选填“实”“虚”)像。

(6)在探究的过程中,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是有必要的?_____
A.保持A、B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的位置,寻找蜡烛像的位置。

五、计算题
20.(6分)如图所示是一部电视剧中为了显示主人公力气大,主人公单手举起了号称是1600斤的大鼎,鼎的材料体积约0.1m3,观察表格中材料密度,你认为演员举起的大鼎可能是表格中哪种材料制作的,实际质量为多少?(1kg=2斤)
材料青铜铁塑料泡沫
密度(g/cm3) 8.0 7.9 1.2 0.03
21.(6分)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很快,科学家们用超凡的智慧测量出声音的速度。

(1)历史上第一个测出空气中的声速的人是英国人德罕姆,他的做法是这样的:1708年的一个晚上,德罕姆站在一座教堂的顶端,注视着远处一个正在发射的炮弹,先后不同的炮弹都落在同一个山顶上,山顶距离教堂19.32公里,如图
所示。

他在看到炮弹爆炸所发出闪光后计时,听见炮弹爆炸声后停止计时,通过计算就可以得到声速;并且测量多次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的结果。

若某次测得的时间是56s,求这次测出空气中的声速是多少km/h?(计算时忽略火光传播的时间)。

(2)历史上第一次测量水中的声速是在1827年,由瑞士物理学家科拉顿和他的助手在日内瓦湖上进行的。

两位测量者分乘在两只船上,先测出两船的距离。

然后其中一只船在水下放一个钟,当钟敲响时,船上的火药同时发光。

另一只船上则在水里放一个听音器,他看到火药发光后开始计时,听到了水下钟声停止计时,测量的时间为9.6s。

实验结束后,科拉顿通过计算,得出了水中声速为1435m/s的结论。

如图所示,请问科拉顿此次实验时两船的距离为多少m?(计算时忽略船的长度对距离的影响)
(3)历史上第一次测量钢铁中的声速是利用钢轨完成的。

小明也利用同样方法测量钢铁中的声速。

小明发现某铁路桥上有一段直直的铁轨,测得其长度为1020m,他用铁锤在铁轨的一端敲击一下,他的同学小亮在铁轨的另一端听到两下敲击声,并测得这两下敲击声相差2.8s,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则他们此次所测的声音在铁轨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题目详解】因为1m/s=3.6km/h,所以20m/s=72km/h,这个运动速度显然比蚂蚁爬行快的多,比短跑运动员跑的快,比飞机的飞行速度小的多,所以选项A、C、D都不符合要求。

故选B 。

2、A
【分析】密度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从图像中找出一组对应的数据然后根据密度公式m V
ρ=
求出a 、b 、c 物质的密度。

【题目详解】A .由图像可知,当a 、b 、c 三种物质的质量都取2×103kg 时,则有 3a 1m V =,3b 2m V =,3c 4m V =
所以当质量相同时,a 物质的体积最小,故A 正确;
B .由图像可知,当a 、b 、c 三种物质的体积都取2m 3时,则有
3c 110kg m =⨯,3b 210kg m =⨯,3a 410kg m =⨯
所以当体积相同时,a 物质的质量最大,故B 错误;
CD .由图像可知,a 、b 、c 三种物质的密度分别为
'333a a '3a 410kg 210kg/m 2m
m V ρ⨯===⨯ '333'3b b b 210kg 110kg/m 2m
m V ρ⨯===⨯ '333c '3
c c 110kg 0.510kg/m 2m m V ρ⨯===⨯ 由此可知,b 物质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相同,a 物质的密度是c 物质密度的4倍,故CD 错误。

故选A 。

3、B
【分析】要判断出属于液化的物态变化,首先要弄清液化的特点,液化是由物体气态变为液态的相变过程,可根据四个选项中所给物理现象的特点来进行判断。

【题目详解】A .冰雪消融是固态的雪熔化成水,故A 不符合题意;
B .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B 符合题意;
C .枝头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C 不符合题意;
D .冬天的雪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D 不符合题意。

4、C
【分析】根据质量定义分析,锥形瓶内封闭的气体的质量不变,受热后气体体积变大,根据密度公式可以判断气体密度的变化。

【题目详解】锥形瓶放进热水中,瓶内气体受热,体积变大,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气体的质量不变,根据m V
ρ=得,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气体的密度减小,故选C 。

5、B
【题目详解】手影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是光在直线传播的过程中无法绕过手而射向后面,所以形成了影子。

故选B。

6、B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题目详解】A、北方冬季外面冰冻的衣物也能晾干,是冰直接变成水蒸气,是升华现象,故A错误;
B、浴室的镜子变模糊,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B正确;
C、人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冷是人身上的水蒸发吸热造成的,属于汽化(蒸发)现象,故C错误;
D、用久的日光灯管两端会发黑是钨丝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7、A
【题目详解】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响度的大小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振幅,但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音色的不同去分辨不同的发声体音色是声音的特色,根据不同的音色,即使在同一音高和同一声音强度的情况下,也能区分出是不同乐器或人发出的。

在“模仿秀”节目中,演员模仿歌唱家唱歌时,主要是模仿歌唱家声音的音色
故选A。

8、A
【题目详解】由于经过晶状体的折射后,近处的物体的像没有成在视网膜上,而是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这说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在下降,这是远视眼;由于人的眼睛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变弱,为了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就需要对光线提前会聚一下,所以戴一个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加以矫正.
【题目点拨】
正常人的眼睛是成像在视网膜上的,若像不成在视网膜上,这样的眼睛是病态的,成在视网膜前方的是近视眼,成在视网膜后面的是远视眼.
二、多选题
9、AB
【题目详解】AC.设钢轨的长度为L,由
s
v
t
知道,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是:
11
L t v =, 在钢轨中传播的时间是:
22
L t v =, 时间间隔是:
1212
=t t t L L v v --=, 故解得钢管的长度是:
1221
v v L t v v =-, 故A 正确,C 错误;
BD .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是:
122121
2221v v t v v v v L t v v v t
--===, 故B 正确,D 错误。

10、AC
【题目详解】A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故A 正确;
B .光线垂直照射在平面镜上,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此时反射角为0°,故B 错误;
C .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120°,又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入射角为 60°,故C 正确;
D .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物与像大小相等,当她逐渐靠近平面镜时,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不变,故D 错误。

三、填空题
11、吸收 凝华 发生升华
【题目详解】[1]屋檐上的冰凌正在消融,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熔化吸热。

[2]铁丝网上出现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

[3]食品盒中的干冰变小,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属于升华现象。

12、① ②③④ ⑤
【分析】(1)实像和虚像的区别、不同点:
①成因不同,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
②像的正倒不一样,实像一般是倒立的,而虚像是正立的;
③呈现效果不同,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而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

(2)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4)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

【题目详解】[1][2][3]①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
②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③汽车观后镜中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④平静的水面映出岸上树木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⑤岸上人看到河里鱼的像,是光的折射现象,成变浅了的虚像。

综上可知:其中属于实像的是①;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⑤;由于光的反射的是②③④;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是⑤。

【题目点拨】
本题考查区分三种光现象: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了解三种现象的成因及相关实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3、30 10 3
【题目详解】[1][2][3]石块的质量
320g 290g 30g m m m =-=-=溢总剩
石块排开水的质量
300g 290g 10g m m m ==-=排总剩﹣ 由m V
ρ=可得,石块的体积 3310g 10cm 1g/cm
m V V ρ====排水水 石块的密度
3330g 3g/cm 10cm
m V ρ=== 14、低 吸收
【题目详解】[1]防冻液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它能使水的凝固点降低,是已形成的冰层熔化;
[2]熔化过程是放热过程,冰熔化时放出热量。

15、硬度 吸收雷达波
【题目详解】[1]因为金刚石的硬度比铁片大,故金刚石的切割速度远大于铁片。

[2]飞机能够隐身,主要是因为机身表面有一层吸收雷达波的材料,能够有效地吸收雷达发生出的能量。

16、凸透镜 会聚
【题目详解】[1][2]如果激光照射到人眼,由于眼球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激光经过眼球会聚在视网膜上,因为激光的亮度高,会严重灼伤视网膜,造成永久性伤害。

四、作图、实验探究题
17、
【题目详解】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
18、见解析
【题目详解】(1)(2)(3)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可知,由空气射向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向法线方向偏折。

根据凹透镜的特点可知,入射光线延长线过虚焦点时,射出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19、像的位置物 A 玻璃板和桌面不垂直没有虚 B
【题目详解】(1)[1]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是因为玻璃板既能透光也能反光,这样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2]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两只蜡烛等长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用的。

(3)[3]因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形成的,故眼睛应从蜡烛A一侧观察蜡烛的像。

(4)[4]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即垂直于桌面,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就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5)[5][6]光屏能接收到实像,但接收不到虚像,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光屏上没有蜡烛的像。

(6)[7]在探究的过程中,为了得出普遍性的规律,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的位置,寻找蜡烛像的位置。

故选
B。

五、计算题
20、泡沫,6斤
【题目详解】大鼎可能是表格中的泡沫,因在表格中,泡沫的密度最小,相同体积的大鼎,泡沫的质量最轻,人可以轻易举起。

0.1m3的泡沫大鼎实际质量为
m=ρV=0.03g×0.1×106cm3=3000g=6斤
答:大鼎可能是表格中的泡沫制作的,实际质量为6斤。

21、(1)1242km/h;(2)13776m;(3)5100m/s
【题目详解】解:(1)声音传播的路程为
19.32km=19320m
声音传播的时间为56s,声音在空气中的速为
v=
19320m
56s
s
t
==345m/s=1242km/h
(2)科拉顿此次实验时两船的距离为
s′=v′t′=1435m/s×9.6s=13776m
(3)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快,故先听到钢轨传播的声音,后听到空气传播的声音,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为
t1=1
11020m 340m/s
s
v
==3s
测得这两下敲击声相差2.8s Δt=3s﹣2.8s=0.2s
声音在铁轨中的传播速度为
v2=s
t∆

1020m
0.2s
=5100m/s
答:(1)这次测出空气中的声速是1242km/h;
(2)科拉顿此次实验时两船的距离为13776m;
(3)声音在铁轨中的传播速度是5100m/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