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期中-章节测试习题(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节测试题
1.【答题】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提出了“日心说”,得出昼夜的变化是地球()的结果。
【答案】哥白尼自转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日心说。
地心说是长期盛行于古代欧洲的宇宙学说。
它最初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后经亚里多德、托勒密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
到了16世纪,哥白尼在持日心地动观的古希腊先辈和同时代学者的基础上,终于创立了“日心说”。
从此,地心说便逐渐被淘汰了。
【解答】日心说,也称为地动说,是关于天体运动的和地心说相对立的学说,它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地球。
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得出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有力地打破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
故此题的答案是哥白尼,自转。
2.【答题】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
【答案】光源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光源的概念。
光源是一个物理学名词,宇宙间的物体有的是发光的,有的是不发光的,我们把自己能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太阳、打开的电灯、燃烧着的蜡烛等都是光源。
【解答】根据光源的概念,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故此题的答案是光源。
3.【答题】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进行的。
【答案】直线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光的直线传播。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
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解答】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进行的。
故此题的答案是直线。
4.【答题】阳光可以被分解为红、()、黄、绿、蓝、()、紫七色光。
【答案】橙靛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太阳光的组成。
英国科学家牛顿首先用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了色散,这才揭开了光的颜色之谜,是我们知道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解答】太阳光是一种不同波长的连续光谱。
分为可见光与不可见光两部分。
可见光的波长为400~760nm,散射后分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集中起来则为白光。
故此题的答案是橙,靛。
5.【答题】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表面越(),()效果越好。
【答案】反射光滑反射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光的反射以及应用。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解答】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表面越光滑,反射效果越好。
故此题的答案是反射,光滑,反射。
6.【答题】中间()、边缘()的透明镜片叫凹透镜;中间()、边缘()的透明镜片叫凸透镜。
凸透镜能使光线(),凹透镜能使光线()。
【答案】薄厚厚薄汇聚发散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透镜的应用。
凸透镜是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
凸透镜是中央较厚,边缘较薄的透镜。
凸透镜分为双凸、平凸和凹凸等形式,凸透镜有会聚光线的作用故又称会聚透镜,较厚的凸透镜则有望远、会聚等作用。
【解答】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叫凹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
凸透镜能使光线汇聚,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
故此题的答案是薄,厚,厚,薄,汇聚,发散。
7.【答题】昼夜变化对动植物没有任何影响。
()
【答案】×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太阳对动植物的影响。
太阳是万物之源,没有太阳植物就不可能生长,就没有氧气,动物不能呼吸,吃不到食物。
【解答】昼夜变化让动物产生了昼伏夜出或夜伏昼出的生物钟规律,昼夜变化对植物生长产生影响,主要是日照长短、温度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使植物的生长呈现有规律性的生长。
故此题是错误的。
8.【答题】同一时间,阳光下不同物体的影子方向相同。
()
【答案】✓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太阳的位置和高度决定了影子的方向和长短。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规律是上午影子由长逐渐变短;下午影子由短逐渐变长。
方向由西逐渐转向东。
【解答】根据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认识,同一时间,阳光下不同物体的影子长短都是不同的,方向相同。
故此题是正确的。
9.【答题】日晷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
【答案】×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日晷的认识。
“日晷”又称“日规”指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量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
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晷针和石制的圆盘晷面组成。
【解答】日晷是测量时间的计时仪器,不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故此题是错误的。
10.【答题】新月指的是天空中出现的圆圆的月亮。
()
【答案】×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月相。
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解答】月球明暗两部分不断变化的状况叫做月相的变化。
农历初一看不到月亮,叫新月,农历十五前后看到的圆月叫满月。
故此题是错误的。
11.【答题】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
【答案】✓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地球的公转。
【解答】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故此题是正确的。
12.【答题】月亮是会发光的星球。
()
【答案】×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光源的概念以及应用。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如通电的日光灯、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通电的手电筒等都是光源。
【解答】月亮是不会发光的星球,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故此题是错误的。
13.【答题】凸面镜比平面镜观察的范围大。
()
【答案】✓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凸面镜的优点。
凸面镜的观察范围大,因此会将凸面镜放在路口转弯处。
【解答】凸面镜比平面镜观察的范围大,实际应用的例子有汽车的后视镜,路口放置的凸面镜等等。
故此题是正确的。
14.【答题】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射光的本领就越弱。
()
【答案】×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光的反射。
光线照射到不透明物体表面时发生反射,表面越光滑的物体反射效果越好,镜子是最好的反射物。
例如:潜望镜和万花筒。
【解答】根据对光的反射的认识,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射光的本领越强。
故此题是错误的。
15.【答题】要想制造彩虹,可以用背向太阳喷水的方法。
()
【答案】✓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彩虹形成的条件。
阳光是由七色光组成的,下雨后,空中悬浮着很多的小水滴,它们将阳光分解成七色光,形成彩虹。
【解答】根据彩虹形成的条件,制造彩虹的方法有,可以在晴朗无风的日子里,背对太阳喷水,可以看到彩虹。
故此题是正确的。
16.【答题】牛顿通过凸透镜把太阳光分解成七种单色光。
()
【答案】×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光的色散。
牛顿发现了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产生色散现象,证明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解答】牛顿通过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七种单色光。
故此题是错误的。
17.【答题】一天中,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规律是()。
A. 先西后东;长→短→长
B. 先东后西;低→高→低
C. 先东后西;长→短→长
【答案】A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影子的变化规律以及应用。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
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解答】一天中,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规律是先西后东;长→短→长。
选A。
18.【答题】日晷是测量()的工具。
A. 体积
B. 时间
C. 长度
【答案】B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日晷。
日晷,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
现代的“日晷”指的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
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日晷针和晷面组成。
【解答】日晷是测量时间的工具。
选B。
19.【答题】昼夜形成的原因是()。
A. 太阳的东升西落
B. 乌云的遮盖
C. 地球的自转
【答案】C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昼夜形成的原因。
【解答】地球公转使得地球上有了四季之分,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有了昼夜之分。
选C。
20.【答题】月相的变化周期是()。
A. 一年
B. 一个月
C. 一周
【答案】B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月相变化规律。
【解答】月球围绕地球转,产生月相变化,使得地球上的人在一个月内看到不同的月相,所以月相变化的周期是一个月。
选B。